农业区域治理研究项目管理探讨_农业论文

农业区域治理研究项目管理探讨_农业论文

农业区域治理研究项目管理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项目管理论文,区域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六五”以来,国家将“农业区域治理”项目列入了科技攻关计划,先后在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北方旱区、南方红黄壤五大区域建立了50个综合试验区,开展了以中低产田改良和综合治理为主攻方向的科技攻关。十年来数千名科技人员。团结协作联合攻关,从理论、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技术体系、发展模式和示范样板,并产生了显著效益,获得千余项科技成果,推广了500多项实用技术,累计经济效益达200多亿元。农业区域治理研究是一项涉及多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区域治理项目管理,既有一般农业项目管理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个性。本文根据农业区域治理的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区域治理项目管理的实践,尝试性地探索农业区域治理项目管理体系。

一、农业区域治理特点

农业区域治理是对特定区域系统的自然限制因子进行治理改造以及对区域不合理利用进行调整和再开发的一种能动行为。农业区域治理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区域治理的复杂性和多因素影响决定了区域治理在实施中应体现目标综合、技术综合和效益综合。目标的综合,系指以区域农业系统中多种限制因素作为统一目标,加以综合治理;措施的综合,一般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加以综合利用,将单项技术组装集成,配套应用;效益综合指应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与协调,既要保障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要保障资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既要治理局域农业系统,又要有利于作为背景的大区域的发展。

2.区域性 区域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差异,决定于农业生物的适生范围和适生程度,另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向、农业的布局、结构、经营方式及生产水平等。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造成退化或受损区域系统(常称中低产田)在类型、规模、退化状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3.非均衡性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待治理区域由于自然经济条件及区位、资金条件的差异,不可能同时大规模地使整个区域实现治理,应在区域或行业上择优进行重点治理,并以此为牵动力,带动区域的持续均衡治理。区域治理恢复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通过一系列目标链来实现。目标链上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支撑,而技术进步是呈节律性增长的,时间域上的治理过程是非均衡的,必须分步骤有节奏地实施治理。

4.传布性 由于区域系统的地域性以及支持区域治理的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的不均衡性,必然产生区域治理的空间梯度,从而产生梯度→力→流→传布性的递推关系。事实上,在区域治理的实践中,也常常是沿循这一法则进行的:即在特定的受损区域系统中,选择典型地区进行重点治理,发展理论,提出技术,作出示范,然后向周边地区扩散,最后覆盖整个区域系统。

二、农业区域治理研究项目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农业区域治理特点,农业区域治理项目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原则

农业区域治理是直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用性很强的攻关研究,必须坚持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原则,坚持任务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发展依赖于生产,重点放在攻克当地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地方农业发展方向合拍,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

2.组装集成为主的原则

区域治理是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重点工作应是综合组装和运筹各项实用技术,研究、推广、生产密切的配合,实现技术集成,力量集成,投入集成,管理集成。

3.系统、目标、动态管理原则

在区域治理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各因素各部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是整个系统的变动动因,都会体现系统的自我响应、自我调节功能。因此,必然基于系统工程观点,从系统与要素、与环境的关联中综合地考察对象,把握系统整体功能、结构和变动规律,寻求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区域治理项目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必须加强区域治理全过程的目标管理。根据区域总体目标分解为分目标、阶段目标、逐阶段逐项落实,通过系统设计、系统反馈,使各阶段和各项目在整体上相互协调,这样才能完成总体目标。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对试区专题分级,实行动态滚动管理。

4.相对稳定原则

这主要是区域治理研究项目所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及治理周期长的特点所决定的,区域治理的试验示范区、攻关协作单位、经费投入等均应保持相对稳定,保证攻关研究的整体效益。

三、项目管理的几个问题

1.突出政府行为,技术投入、经济手段、行政引导三力合一

区域治理研究不单纯是技术行为,而是“生态—经济—技术”复合系统。这种本质决定了区域治理研究政府行为的突出地位。研究工作的总体目标必须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把握好研究工作的总体方向,是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试验区基本条件和设施,地方配套资金和农业生产资料及时到位,大面积示范推广地点、面积、人员、方案、措施和经费的全面落实,也需地方政府介入。各试验区、站点都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工作,主动听取地方领导的意见,总体设计、目标任务、研究内容、实施方案等重要事项都要请有关领导和部门审查,计划安排、任务落实、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向地方领导请示汇报。实践证明,凡在这方面工作做得好的,工作就顺利,否则,工作局面很难打开。目前,部分试验区主持人兼任当地政府科技副职,将科技攻关有机地融于当地经济建设,这种“科技+政府行为”的模式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在突出政府行为的同时,还需将技术投入,经济手段,行政引导有机地融为一体。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是硬件,经济手段是科学技术与农民群众结合的推进器,行政手段则是目前形势下不可替代的组织保证。

2.加强推广辐射,研究、示范、推广三位一体

农业区域治理研究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融于一体,主体是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建立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并作出示范样板,通过多点示范将治理技术由点到面推广,研究、示范、推广三位一体。研究成果的大面积规模化应用是区域治理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区域治理研究的关键和重点,也是区域治理研究发展症结所在。如何走出“围墙”,走出试验区,使研究成果在大面积上发展更大的效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区域治理研究传布性特点,是研究与推广关系的依据。传布存在源与汇的关系,源的发展强度是保持区域治理空间梯度及传布动力的内在因素。这里‘源’即是试区研究的适用成果和新技术,汇即是成果和技术的扩散和辐射。因此,农业区域治理研究的技术选择,技术方向的适用性和先进性,是技术推广的根本保证。

3.强调综合,突出特色

区域治理特点决定了任何单项技术不可能根本解决生产上的问题,需把大农业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但同时必须注意“兼顾一般,突出重点”,强调综合,并不是农林牧副渔各行都并行发展,面面俱到。针对影响类型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找准突破点,重点对影响全局的2—3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的试验区强调节水技术开发,有的试验区以林果为重点,有的试验区突出农牧结合,有的试验区在粮食超高产方面有所突破。这样,每个试验区由于自然、经济条件的不同,会形成各种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和样板,而非千篇一律的农林牧副渔样样俱全。在明确突破点的同时,也应明确结合点,没有结合点,试验区就是一个大拼盘,一堆散沙。通过种植业内部结合点,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点,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等结合点,把各项研究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课题群,发挥各自优势,协作攻关,形成整体效应。

4.组配合理的人才结构

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科研项目成败的关键。区域治理的综合性复杂性,对研究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试验区要求有一支水平较高、人员稳定、学科配套、结构合理的能进行综合治理、持续发展研究的攻关队伍。其中,学术水平高,知识面宽,富有创造性,学术民主作风好,精力充沛,组织协调能力强且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试验区工作的主持人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尤为突出。同时,还要有一个合理的群体智能结构,最佳智能结构应由组织型、创造型、再现型、经验型、开发型五种类型人员组成。要对五种智能型人员加以适当搭配,组成合理智能结构。我国农业区域治理由以中低产田治理为主向综合治理转变,各试验区在人才学科结合上由以土肥专家为主向综合配套转变,但是部分试验区这种转变尚显缓慢,表现出与综合治理要求的明显不适应,应加速配置综合人才结构。

标签:;  ;  ;  ;  ;  ;  ;  

农业区域治理研究项目管理探讨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