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高考试题看地理高考的复习与准备_高考论文

由2012年高考试题谈地理高考复习备考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试题论文,高考复习论文,地理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能力立意稳定不变,能力要求逐年提高。能力考查主要是通过新问题情景的创设,要求考生快速、准确地调用地理主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命题所选用的素材离教材越来越远,离生活和社会越来越近,且主观性逐渐增强。新课标高考的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应抓好地理概念、原理的内化和地理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且二者应有机结合,以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一、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培养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主线

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是文科综合考试检测的重点,每一道试题的解答都离不开这个环节,都需要这种能力。倘若这一环节缺失,就会导致考生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即无法审题),或是“误入歧途”,即所给答案离题万里。下面我们看2012年的两道高考试题。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

4.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5.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在具体解答这组试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从图a中获取“甲、乙两水文站分别在湖泊的上、下游”这一信息,并结合图b中的流量信息,解读得出本题考查的是“湖泊调节径流”这一重要规律(原理)的应用,由此结合题干,可先将第5题解决,虽然题目提供的选项采用了一种新的表述即“湖泊分流”,对此考生只需借助已经拥有的“湖泊调节径流”这一概念对其予以解读即可。第4题的解答需要根据本小题的问题情境信息“此次局地暴雨出现在哪里”重新回归材料(主题干和图中)重新补充信息,以求问题的解决。回归图a进行位置的假设,根据选项中提及的四个地点与甲、乙两水文站位置关系以及图b流量特征予以验证。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把握主题干设置的问题情境信息“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即两水文站流量的差异与此次暴雨有关。假设此次暴雨出现在①地或②地,此次暴雨产生的径流不会影响甲水文站,故不符合总的问题情境;假设暴雨出现在③地,因其产生的径流不经过甲水文站,所以不受湖泊调节,其结果应该是乙水文站的流量大于甲水文站;只有出现在④地时,暴雨产生的径流才会通过甲水文站使其流量增加,而乙水文站因受湖泊的调节,流量变化较小,故选择D。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下页图2)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今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6分)

该题能否得到满分关键在于考生能否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并用其解决问题。材料中“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时间信息“近年来”告诉我们的是越南的行为改变了。为什么要改变?我们很快会联系到保护森林植被,减少或避免森林植被破坏带来的水土流失、气候干旱等生态环境问题,但是越南并不是不出口红木了,而是“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为什么要先加工再出口呢?如果有了这一追问(追问是信息解读非常关键的方式),我们的思路就宽了,我们的答案就完整了。因为加工可以提高附加值,可以保证原木的采伐量的有效控制;加工还可以增加产业(延长了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思考到此,我们会恍然大悟,本题考查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关系到我们高考的成败,如何培养、提升这种能力呢?“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能力的形成是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实现的。同学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第一轮复习开始。第一轮复习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落实和应用,这一复习过程是我们培养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最重要、最关键的过程。如果此过程缺失了有意识地进行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而仅仅是将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培养局限于做题环节,那我们的能力发展会是不健全、不完善的,也很难真正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能力水平。

学会从概念的陈述中抓关键词句(获取和解读信息),可以促进我们对概念内涵的真正理解,准确把握概念。从提取的关键词句出发,列举出与概念相关联的具体实例(此过程属于演绎探究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获取了具体实例与概念陈述相关联的信息,并从概念人手予以解读,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达成了对概念的理解,碰到相关题目时我们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实效性都将提高。如果缺少上述环节,只是机械地记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间长了便会陷入“囫囵吞枣”的境地,且我们学习的热情会被削减。

概念的复习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进行。从众多与概念相关的具体实例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进行比较、归纳和概括,形成概念,这一过程属于归纳探究。这种方式所花的时间相对多些,但培养的能力层面更广一些。

二、类比(比较)方法的灵活应用是信息解读的突破口

地理信息的获取需要有“地理眼光”,能否拥有一双洞察秋毫的“地理眼”,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了准确、系统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规律。通常情况下,地理试题中呈现的地理信息除了显性的外,还有很多是隐性的或是干扰的,这是试题(或问题)的本质属性,即试题设置的障碍,因此,信息获取的伴侣就是信息的解读。准确解读信息的基础仍然是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同时也有相对应的方式方法,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类比(比较)法,它是信息解读的突破口。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今年的高考试题: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读图3,完成6~7题。

6.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7.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这一组题目对于考生而言是既熟悉又害怕。害怕是因为要进行区域定位,世界如此之大,要想将大大小小的具体区域及其突出的区域特征都储存于脑海中是不现实的。我们只需记忆一些典型区域的位置和特征,碰到具体问题时再挖掘关键信息,将其与我们以往的记忆进行类比(比较),构建有效关联。

题目用两幅图呈现了两个小区域,从图中的经纬度能较快确定该区域为我国。如果我们在复习时按30°N、40°N和100°E、110°E、120°E这些特征经纬度构建我国重点地形单元的分布,面对此类试题就能从容做答。现在我们选30°N这条纬线按特征经度构建如下地形单元的分布格局:沿30°N、100°E所在地方是横断山区,以西为青藏高原,以东为四川盆地(30°N在青藏高原南部,30°N大致从四川盆地中部通过),110°E所在地是巫山,其东部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此基础上考生就可以自由拓展思路,如四川盆地以南为云贵高原,以北为秦岭、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为南方低山丘陵区,以北为黄淮海平原。现在我们回归到试题中,图a纬度为33°N,经度范围为109°E左右,类比关联上述记忆及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一淮河线(35°N以南)的记忆,即可确认甲在秦岭以南的汉江谷地。按同样方法,依据图b相关经纬度信息与相关储存记忆类比关联,可以确认乙应在黄淮平原。

第6题的解答除了上述区域定位外,还要类比(比较)试题提供的选项,寻找最大可能性。我们在做选择题时往往会遇到这类纠结的问题,耗时很多,结果还是做错了,原因是缺少通过类比(比较)确认最大可能性的环节和意识。所谓特征、规律等实际上就是一种最大可能性。

灵活应用类比(比较)方法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把握好高考复习备考的两个环节:一是主干知识的梳理环节,二是训练练习和各类考试环节。针对主干知识的梳理环节,要应用类比(比较)的方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辨析易混淆的概念并构建地理概念的组群关系;应用类比(比较)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把握原理和规律的条件,便于正确应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和概括,以及区域发展分析也是我们训练和提升类比(比较)方法应用能力和意识的过程。在训练练习和各类考试环节中,我们必须改掉力图马上得出答案的解题习惯,在下笔写结论之前,必须充分获取和解读题目信息,运用类比(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真伪”和“有效性”的辨认,并实施科学的组合,构建信息链。

三、问题情景的构建是解题思路形成的关键环节

所谓问题是试题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景。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①一组给定的信息,即关于问题解决的一系列描述;②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达到的或结尾的状态;③障碍:思维者无法立即找到正确答案,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改变给定状态,逐步达到目标状态。问题解决就是把问题从已给定的状态转换到目标状态。条件作用、联想和“尝试与错误”都是问题解决的不同形式。问题情景的构建过程就是解读题目给定的有关问题解决的一系列描述信息,形成问题解决的各种条件;解读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信息,形成达成目标需要具备的各种条件;将问题解决的各种条件与达成目标需要具备的各种条件构建条件链,不能连接起来的我们就应在相关条件的作用下产生联想,并不断尝试,一旦条件链形成,即解题思路形成,问题也就解决了。下面我们看2012年的一道高考试题。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本题关于问题解决的描述信息有:总题干提供的“等高距100米”“瀑布落差为72米”等信息;图中提供了山峰、瀑布、桥梁的位置信息以及河流流向、等高线等信息。该题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信息:要解决的问题(要做的事情)是计算高差;指定的两地是“桥梁附近河岸”和“山峰”。

问题情景构建如下:由“计算两地高差”这一信息联想解决该问题需知道“两地的海拔高度”或“等高距及两地间等高线条数”。调取问题解决的描述信息,可以找到山峰的海拔高度信息,但不能提取桥梁附近河岸海拔的精确数据,因此应舍去根据两地的海拔高度计算相对高度的思路。从“等高距及两地间等高线条数”出发,调取问题解决的描述信息,可以提取到“两地间隔三条等高线”信息,解读得出“有两个完整的等高距”,联系“等高距为100米”,得出高差应不小于“200米”这一信息;读图获取山峰的海拔为580米这一信息,联系“等高距为100米”,可解读出山峰比其外围等高线高80米,与前述高差不小于200米相关联,重新形成高差大于280米的信息,于是可以排除A选项,再加上桥梁附近河岸与其最近一条等高线的高差应在100米内,故山峰与桥梁附近河岸的高差应小于380米,故可以排除D选项。

以上环节大多数同学都能顺利解决,而在B、C选项的抉择中能否准确把握问题情境成为解题的关键。题目中关于问题解决的描述还有“瀑布落差为72米”这一关键信息,据等高线分布特征可以提取“河流向南流”这一信息,借助流向可以解读出桥梁在瀑布下游,进而得出桥梁附近的河岸海拔应低于瀑布底部的海拔,从图中可知瀑布和桥梁的海拔高度都比其西侧的同一条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值小。将上述信息整合就可以得出桥梁附近河岸的海拔比其西侧的等高线的高程值小72米以上。最后综合前面高差大于280米的信息,得出正确选项应为C。

四、规范的表述是得足分、得高分的根本保障

规范的表述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用语的规范,即我们的陈述应该使用学科语言。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学科概念是学科的最小语言单位,我们的表述应该是相关概念术语组织起来的语句和语段,即有“学科味”。二是表述层面的规范,如一个区域地势特点的描述应该包括地势高低状况(哪里高,哪里低)和地势起伏状况(可用低平、平坦、和缓、崎岖等概括);一个区域地形特点的描述应该包括地势特点和这个区域有什么地形类型、分布在什么地方;一个地方气候特点的描述应包括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又包含时间(季节)、气温状况、降水状况三部分。三是表述结构的规范,这需要根据问题解答方式动词进行确定,如描述、概括等,只需直接给出观点(结论);分析、说明等既要有观点(结论),又要有证据(证据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理论依据),我们呈现出来的答案相当于一篇小小的议论文或说明文。四是表述要紧扣具体的问题情景,具体的问题情景包含区域情景和事件情景,如果我们的答案放在什么情形下都可以,这就很危险,就不可能得足分或高分了。我们来看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的选做题: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读图5,完成下列要求。

图5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6分)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4分)

第(1)题后一问的解答要求是说明判断依据,而不是说明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因此表述时只需直接用地震带和飓风分布规律作为依据,结合题目提供的具体区域情景,交代甲、乙所处的位置即可,而不是从地震、飓风的形成机理和过程角度进行表述。

第(2)题要求“说明”,应该是既要说措施,又要讲原因,但是分值只有4分,此时,对“说明”的要求应解读为所列措施是针对图示区域的,而不是防范地震、飓风的措施。

五、选修模块的复习要有侧重,不必面面俱到

虽然高考选考是从三道试题中选择一道,在考场上学生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予以选择,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应选择一个重点模块予以突破。建议重点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五)”,因为它是必修三模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运用,且可以关照到必考和选考两部分的内容,且这一模块的内容,学生相对容易掌握。

标签:;  ;  ;  

从2012年高考试题看地理高考的复习与准备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