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中学外语教学_外语教学论文

语境与中学外语教学_外语教学论文

语境与中学外语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语教学论文,语境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们认为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和练习语言形式,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作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中学英语新教材就是以情景、话题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教学内容。因此,在中学外语教学过程中,正确、灵活地设置语境和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境的含义

简单地说,语境即具体语言形式出现的环境,可分为广义的语境和狭义的语境。

广义的语境又称社会文化语境,是指语言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形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种形式,两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一种语言必然深深植根于该民族文化之中,反过来,社会文化又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语言中来。这种影响和渗透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法观、习俗礼仪、思维定势、国民心理、价值观念等都可以在语言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并对语言形式的使用产生选择性的限制。这种选择限制如同语法规则一样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语言形式的得体性和可接受性,稍有不慎,即造成语用错误。这样的例子对于教英语、学英语的师生来说并不生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Thank you”整天不离口,即使夫妇俩也不例外。 而讲汉语的中国家庭则用较含蓄的方式表达谢意,如果老是“谢谢”倒反而觉得见外了。

狭义的语境是指语言形式出现的具体语境, 又称情景语境。Halliday认为情景语境是由“场景”、“方式”和“交际者”三部分组成。Hymes进一步把情景语境细分为八个因素,即场景、角色、功能、 意念、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以及语言辅助手段。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制约语言形式的选择。例如,同是“介绍”这一功能,在初中英语第一册第6课中出现的参与者是一群学生, 他们用的是:“Hello ,nice to meet you.”而在第10课中,当学生介绍家长与教师相见时,被介绍者选用的是较为正式的语体:“How do you do? ”同样是第一次相遇,表达的是同一意念和功能,但语言形式的可接受性与得体性却大不相同,甚至连非语言形式也是不同的(挥手—握手)。

社会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并非截然分开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人们使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社会交际规则。但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人们在遵循总的社会交际规则的同时,又必须根据情景语境中诸因素作一定的调整。也就是说,社会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初中英语第一册第16课是一个小女孩和一位老太太的对话,老太太问了小女孩的姓名、年龄,小女孩反过来问老太太:“How old are you?”得到的回答却是:“It's a secret.”这既反映了英美国家的文化禁忌,同时,又反映了具体语境中影响交际的因素。很显然,学习一种外国语言,如果不了解这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因素,不能熟练地根据具体的情景语境调整语言形式,是难以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更谈不上正确运用了。

语境与中学外语教学

Hymes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语篇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如果我们把语言能力看作是语言教学的共核,那么后三种能力则无一不与语境有关。

社会语言能力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理解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也就是对社会文化语境的认识。Goodenough(1964)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换言之,要想正确掌握一门外语,必须正确理解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Brown(1980 )认为许多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有能把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社会文化语境既有共性,又各具个性。与外语教学有关的应是个性部分,即影响交际的部分。认识这部分,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交际。社会语言能力的第二个层面应是迅速而准确地判断特定的情景语境,从而预测可能出现的语言形式以及非语言行为。这种预测能力并非语言能力提高后的必然结果,而是需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境与语言形式关系的敏感性。至于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也是认识语境在交际中作用的结果。在一般的语境中,除特殊情况外,交际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而非孤立的句子或短语。一个能正确运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学习者一定具有较强的语篇能力,懂得如何运用语篇标志词或标志语,以使所传递的信息更具逻辑性和意义的一贯性,同时交际双方又借助语篇标志词或标志语提高理解的有效性。不仅如此,交际双方还必须根据语境,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策略手段开始、维持或停止交际。Canale(1983)认为策略能力更有助于初级语言水平的学习者进行有效的交际。

中学英语课本以及教参为教学中引入语境作了充分的准备。整个教材采用了功能—话题(情景)—结构的编写体系,强调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把语境放在突出的位置。教材从一开始就采用中外学生同校的基本思路,既凸显文化语境,反映和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同时又反映各种不同情景语境中语言形式的可接受性和得体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而且也必须抓住语境,才能使新教材的优点得以发挥。否则,课堂教学甚至比使用老教材更显枯燥乏味,操作更加困难。例如,高中第一册第1课对话中有一句“Well,it's getting late”, 有的教师仅是从语言角度处理,说明该句的时态和结构,学生操练也只是死搬硬套,机械背诵。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结合语境,了解“well”作为语篇标志语的作用,以及该句的功能(告别语),学生就能够在实际语境中创造出许多类似的句子,学习的过程就变得主动、积极。

语境设置的原则

中学外语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是在缺乏目的语氛围、缺乏目的语使用场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设置适当的语境,帮助学生认识判断语境,学习使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语境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语境的真实性。设置的语境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语境,真实自然,并且结合其它手段,如适当的教具、实物、图片、音乐、幻灯、录像等,创造一种真实的氛围,让学生受到语境的感染和语境的暗示,从而自觉地使用某种适当的语言形式。例如“打电话”,就可以把电话机搬入课堂,怎样开始打电话、怎样报电话号码、怎样结束打电话等都必须在真实的语境中才能感受。“问路”就可以把教室看作一个街道平面图,把每张课桌比作一幢幢建筑物并且在学生之间造成一种信息差,从而使学生在模拟的真实语境中学会问路的功能。

(二)语境的明确性。设置语境必须明确包括语境的诸因素。例如:在商店这样一个情景中,可以设置shop keeper与customers之间的对话,也可以设置customers之间的对话,对话达到什么目的, 用什么语言形式才能符合各自的身份,都需要教师在导入时明确加以解释。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即使有情景,学生并没有把自己融入其中,还是机械背诵而已。

(三)语境应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语境设置的本意就是帮助学生活用语言,克服死记硬背的现象。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作必要的铺设,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使用的语言材料,从而向他们提供充足的语言材料,帮助他们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自然交际。

(四)对因语境而引发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要作必要的解释、总结。对那些文化负载的词语及表达法 (culture- bounded

words / expressions)要像解释语法规则一样重视。例如, 中国人在作客后告别时,总是说一些诸如“太晚了,你该休息了”之类考虑对方的话语;而英美国家的人则是趋向从自身出发: I have to go now/I have an appointment at nine.…再如呼语、敬语、接受赞扬、 拒绝帮助等,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五)重视非语言手段在理解、传递信息中的作用。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语言并非是唯一的选择,还有许多其他途径,非语言手段就是其中之一。非语言手段包括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伴随语言的动作等。正确使用非语言手段既反映了学生对语境的正确反应,又是策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导入或演示,还是学生的操练或实践活动,都必须做到身、口并行,一方面弥补语言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动作的参与,促使交际更具真实性。

(六)教学过程中引入语境要坚持不懈,不断深化。实际上,对语境的认识是与语言知识同步增长的,从入门阶段开始就要注意两者的结合与平衡,循序渐进,逐步导入,并且随着语言教学的深入,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了解语境在语言传递理解中的作用。

总之,在中学外语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语境对于培养交际能力的作用,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把语言教学与认识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语境中正确运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

标签:;  ;  ;  

语境与中学外语教学_外语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