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中品味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_徐杞凤

在朗读中品味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_徐杞凤

广东省蕉岭县人民小学 514100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在想象中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一、在朗读中领悟语言之美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文中的语句优美,感情细腻,如果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适当的配乐,加上适度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朗读,可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从而感悟语言之美。如: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这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旁注体会,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景;孩子们汇报时抓住“清亮”“洼洼”感受到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等词,感受到野花的多、美、香。这时,我再为孩子们配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引领孩子们边读课文,边关注文中的重点词语,边浮现句子所描绘的画面。在朗读中,孩子们的思绪随作者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草原美丽的风光: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弯碧水映彩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一一呈现在人的眼前,那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啊!

通过入情入境的读,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

二、在朗读中悟情明理

人类的语言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理解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朗读中巧妙渗透德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教学《蒲公英的梦》二到六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开展分角色朗读,在朗读时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很快地进入角色,进入课文的情景,成了那株蒲公英的学生,满脸忧郁地轻轻叹息,面带愁容地诉说:“椰子树伯伯,明天我就要开花了,可是我担心……” 化身为椰子树伯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的学生,耐心而又亲切地安慰着蒲公英……再如:当学生品读到蒲公英开花时满脸的高兴“哈,开花了!真的开花了!” 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指名赛读,耳畔聆听学生的朗读,感觉学生就像是一朵朵盛开的蒲公英。

我觉得,这样的朗读训练,不但能使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从感知到领悟,不但品出了味,悟出了情,还渗透了环保教育。

三、在朗读中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觉得必须时刻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如:在教学《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时,我抓住文中的象声词“叮叮咚咚”“滴滴答答”“嗵——嗵——嗵”等词,让孩子们想象这些是雨滴打在哪儿发出的声音?随之又会发生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个个跃跃欲试,孩子们说:“叮叮咚咚”是打在铁皮屋顶上的声音,是清脆的;“嗵——嗵——嗵”是下雨后的屋檐滴水声,是比较重的;“滴滴答答”是雨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是比较轻微的……让学生在汇报中体会出雨声时急时缓,不断变化,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雨中。这时,我顺势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这段话。学生读时,语气及语速就会随着自己的理解而变化,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读象声词时,自然而然地读得轻快,读出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我因势利导接着问:“这么讨人喜欢的春雨,还有哪些人或物会喜欢呢?它们会对这‘贵如油’的春雨说些什么呢?”此时的课堂像是炸开了锅似的,孩子们在小组里争先恐后地说:“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高。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果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通过大胆的想象,春雨的精神之美不言而喻,孩子们早已发现并感受到春雨那无私的美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最有效、最实在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感情的基本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善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一定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论文作者:徐杞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7

标签:;  ;  ;  ;  ;  ;  ;  ;  

在朗读中品味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_徐杞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