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业革命的几条线索_农业论文

西部农业革命的几条线索_农业论文

西部农业革命的几条线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条论文,线索论文,西部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07(2000)03-0019-03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西部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其前途和命运。如何发展西部农业?西部农业的出路在哪里?西部农业发展后劲何在?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西部农业要立足现状,扬长避短,走资源开发之路

西部地区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自然资源丰富,非耕地资源、水利资源等藏储量丰富。过去为解决粮食问题到处开荒,占用了优质草场,而受资金和水的制约又不能保障适宜的灌溉条件,结果形成了大量中低产田。牧业发展过去基本沿袭传统模式,主要依赖天然草场放牧。大规模引水普遍引起下游绿洲生态退化,致使草场面积减少。事实说明,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农、林、牧三者之间的关系,农、林、牧业的面积比例要合理,形成农——林——牧有机转化,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兼顾的农林牧业体系。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如种植各种经济林木,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增加经济收入;利用国家扶贫、信贷资金或引进外来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土,兴建水利基础设施;通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良种良法等措施,提高耕地的产出率,进行荒山开发,把闲置的荒山荒地充分利用起来,发展林果基地或养殖业等。建立农村商品市场,走立体农业发展经营之路。在广大的西部地区,有不少地方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天然的渔塘、牧场等,只要能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其潜力不可限量,可能实现田地增产、经济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水一直是制约西部农业发展的瓶颈。西部阳光充足、土地辽阔,只是缺水。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西部农业要实现深层次的变革,必须在水上下功夫。

西部现有水源要作到科学调配,长久利用,同时要尽可能的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兴建水利设施,寻找开发新水源。就目前来讲,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尤为重要,应该列入优先日程。以色列的农业,普遍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同以色列相比,我国的差距很大,有的地方,一方面缺水,土地荒漠化,另一方面又浪费水,土地盐碱化。发展节水农业在西部有广阔的前景,在不增加水资源的情况下,普遍推广节水技术,可以很快取得实效。

二、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农业革命的切入点

整个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由于气候影响,西北广大地区都缺水干旱,加上短期行为和人为的破坏,水土流失和污染现象日趋严重。因此,要把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中农业革命的根本点和切入点。

要西部的山川秀美,建立和维护生态环境,关键是林草植被要上去。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中,加大林草建设力度,退耕陡坡地种树种草增加覆盖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但植树种草不等于水土保持,就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而言,笔者认为主要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控制水土流失,根治和减轻洪水灾害,减少人河泥沙;二是大力种植种草增加覆盖,改善生态环境。这两方面内容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同等重要,哪一方面都不容忽视。森林一般通过截留雨水,枯枝落叶层吸蓄和林地土壤的渗蓄来影响雨洪径流,发挥滞洪效益。而在连续暴雨或特大暴雨情况下,其作用大大降低。因此,根治水土流失,防治黄河水患,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靠任何单一治理措施都不会奏效,单靠种树种草也根本不可能最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退耕还林(草)后,农业税收相应减少,直接影响各地的财政收入,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应该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对减少的部分国家给予补贴;要处理好退耕还林(草)与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关系,处理好经营权与受益权的关系,特别注重解决部分农户耕地全部退完后的生活出路问题。把规划需要退下来的地在前5年中就退下来,先封起来,10年治理,以加快治理速度,巩固治理成果;要突出农民增收的核心位置,在实施退耕还林(草)的过程中,积极推行小额信贷政策,增加信贷规模,大力扶持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对森林覆盖面积大、宜于植树造林的地区在项目实施第一年就全部退下来,实行封山育林,通过加大县城和小城镇基础建设,把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业,部分按林区工人对待,专职造林管护。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面积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主要的退化土地类型与温度、水分条件以及自然区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类型退化土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不一,不同区域退化地的整治战略与措施也迥然有别。一定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情况来考虑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退化土地的综合整治问题。同时,还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特别是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如国土、水资源等等,一定要在开发时候采取保护性的措施。要处理好发展经济和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形成适当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支持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产业化,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产生同步效应,同时加大偿付污染环境的代价。

三、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西部农业的现存结构

我国的传统低效益粗放型农业,正在向高效现代化、集约化转化。目前农村虽然遇到了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减缓等困难,但发展高效农业的条件已经具备,已经出现的农产品买方市场,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西部农业一定会实现新的飞跃。

抓结构调整,要始终围绕市场,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为目标。要对经济结构进行全面调整,进行地区性、行业性整体调整。继续强化农业基础,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调整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贸工农一体化,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内外贸公司、各类合作组织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龙头企业。要抓好一批区域性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抓紧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稳妥地做好转让、转包工作,通过发展家庭农场、种田大户、村办农场、厂办农业车间等多种形式,有组织、有步骤地促进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或农业经营组织集中,并将适度规模经营由种植业引入多种经营和开发性农业,促进种植业和多种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

加快西部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当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必由之路。要紧紧围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西部地区要抓住农产品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优化种植结构,减少粮食作物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西部地区抓好名、特、优、稀品种的引进、繁育、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向优良品种要效益。西部地区要积极兴办农产品加工型的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紧密地联接起来。

四、科技兴农,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农业发展的后劲,关键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于实施科教兴农,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都把社会的全面发展及人的现代化作为战略重点。我国农业大国,如果农业、农村不实现现代化,九亿农民素质不高,呈落后状态,就永远谈不上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西部地区农民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缺乏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有关农业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派农副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农户中指导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培育技术、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及各种家畜的饲养和防病技术,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

农村的发展在科技,科技的普及在教育。农村的教育工作要在普及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需施教,因材施教。职校的专业设置要更贴近农民需要,贴近农村发展实际。要注意把“普九”与职业教育发展互相渗透和衔接。农村初级职业教育主要是实行初中分流和"3+X"形式。城市农科院所师资和专业人员可以到农村巡回讲学,或联合开发科研项目实施科教方面的传帮带,使农村教育既有质量有层次的展开。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振兴当地经济的战略措施,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适时增加教育和科研投入。西部大开发必须和科教普及相结合,扶持已有的科技力量,发展拳头产品,同时通过切切实实地抓教育,使广大农业劳动者的思想观念有个根本的改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调动起广大农民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

要提高农民的综合治理、统一规划意识,对山、水、田、林、路实行统一规划,防止零敲碎打、各自为政,因为这种作法往往事倍功半,若遇旱、涝则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损失。但如果整座山、整块坝、整条河通过县、乡、村、社协调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治理,必将从整体上提高效益。此外,提高西部地区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还必须让他们树立开发与治理二者并重的思想,在生产中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注意科学配置资源,步入致富之路。治理与开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产业开发的基础和条件,而产业开发又可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和物质保证。

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劳动力的非农化,是西部农业深层次发展的两个关键棋子,也是引导西部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生结构性变革的重要经济动力。这两个棋子的活化,必将推动西部农业的革命性发展,把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收稿日期]2000-03-20

标签:;  ;  ;  ;  ;  ;  ;  

西部农业革命的几条线索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