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与长江中游开发_长江流域论文

浦东开发与长江中游开发_长江流域论文

浦东开发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中游论文,地区论文,浦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浦东开发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浦东开发构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起到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浦东开发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本身的发展,而在于其连带效应。对于长江中游来说,浦东开发、开放既为经济崛起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又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利用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上马提供的契机,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则是长江中游当前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一、浦东开发、开放形成的机遇

由于浦东所处的重要位置和拥有的经济条件,优先发展浦东十分必要。浦东地处长江入海口,运输方便,国内外贸易发达,这使它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浦东依托上海,既能运用上海(包括长江三角洲)拥有的资金、技术、熟练劳动力、基础设施等优越条件,又能发挥新经济运行机制的活力和避免旧体制的桎梏。这样它就能够快捷地积聚经济发展的能量,达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较短时间内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长江中上游来说,浦东开发无疑也为其经济崛起提供了一个良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连带效应”。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沿海地区之所以发展迅速,靠的就是各种政策,而内地发展的相对滞后,原因之一也在于它们得不到同样的政策。浦东开发从宏观上讲意味着我国生产力发展重点从东南沿海转向长江流域。为了实现生产力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可以预料,国家将对长江流域进行政策倾斜。这意味着过去只能由沿海地区享受到的种种政策优惠,现在长江流域也能享受到了。借助着各种政策优惠,长江流域将得到经济发展的刺激,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是“压力效应”。正如沿海发展使内地滞后而形成赶超压力一样,浦东开发也将给长江流域其余地区造成一种压力。浦东开发将打破过去的静态均衡,造成一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使各地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说,浦东开发实际上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示范效应”。目前,长江中上游各省均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如武汉提出“建立国际性城市”的口号,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可以说是对浦东开发的一种积极响应。

三是区位分工效应。浦东开发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能促进区域分工,通过各种联系效应,带动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工业发达、技术先进,但资源不足;长江中游资源丰富、农业发达,但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两个地区通过交换,正好能够实现经济上的优势互补。长江三角洲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能源、矿产和农产品及劳动力,均可取自长江中游。通过需求扩张及其满足,长江三角洲的不足得到补充,长江中游的优势则得到发展。通过提供中间投入和工业消费品,长江三角洲的产品找到了出路,而长江中游的工业也得到投入的供给和市场竞争的促进。因此,通过区际交换(浦东开发必然导致这种交换的扩大),将会使这两个地区的分工深化,从而使这两个地区的发展速度和开发程度提高。

四是技术转移效应。浦东开发必然伴随着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通过开发,浦东将首先成为高新技术的集中区,进而将成为向周围地区转移和扩散高技术的发源地。通过在浦东设立窗口,长江中游各省可以直接了解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整个经济的变化动态,更多更及时地引进适宜技术,通过技术的引进和转移,加快本地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此促进各地的经济发展。

五是贸易扩大效应。浦东开发不仅会促使长江流域内部区际贸易的扩大,而且会促进长江流域的对外贸易。浦东开发使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沟通起来。浦东发展起来以后可以为长江流域的外向型经济提供发达的服务,而长江流域各省可以充分利用浦东开发的优惠政策从事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通过对外贸易的扩大,长江流域的对外经济将得到发展,进而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六是要素供给效应。所谓要素供给效应是指浦东和长江流域其余地区相互提供生产要素,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在浦东开发的初期,由于比较利益的驱动,各地的资金和劳动力会流向浦东,一方面加剧各地资金和人才的供给紧张状况,另一方面也会解决部分不熟练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当浦东发展起来以后,或者说到了浦东开发的后期,浦东会反过来向各地输出资本和熟练劳动力,以开发各种未利用的经济机会。这就是说浦东开发一开始可能会产生极化效应,然后会变成“扩散效应”,这种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将在浦东优先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其余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浦东开发、开放形成的挑战

浦东开发、开放既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挑战。就一个大区域来说,通过各种生产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虽会改善,但会加剧各个部分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浦东作为优先发展的增长点,将在吸纳各种资源的基础上迅速工业化,而长江中游要发挥现有优势,则只能是农业化或初级化。从区位理论来说,只有这样布局才能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经济圈,但这种经济圈的发展并不是长江中游发展的初衷。长江中游一方面要发挥现有的初级生产和资源开发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发展工业,使经济迅速工业化。通过与浦东交换,初级生产和资源开发的优势会因需求扩大而得到发挥,而工业生产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反而会受到一定损害,若无政府干预,长江中游的工业化只有在浦东工业化之后才能逐步实现。这种滞后发展是浦东开发对长江中游发展提出的一大挑战。

浦东开发、开放对长江中游发展提出的另一个挑战是,浦东的工业品将会占领长江中游的市场,使相关行业的发展受到挤压。浦东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将在众多的工业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取得比较优势,这种优势会进一步转化为产品的竞争能力。虽然这两个地区在产业结构上并不完全相同,但工业生产在如电子、纺织、机械制造等行业上也存在着大量重叠现象。这些行业在浦东的竞争下当然会受到不利影响。另外,许多新兴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可能因浦东开发而发展不起来,因为浦东在这些方面可能有更大的优势,已经抢先垄断了市场。随着浦东的不断发展,浦东的一些技术可能会转移出来,这会加快长江中游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但这种效应是滞后的,转移出来的技术也可能不会是最先进的。

总之,浦东开发和开放虽然会给长江中游发展带来一些促进作用,但也会通过吸纳资源和占领市场而对其经济发展形成挑战,长江中游既要利用浦东开发形成的分工优势,也要想办法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有这样,长江中游才能获得较快发展,才不致于在新的形势下落伍。

三、长江中游地区发展的战略

浦东开发、开放客观上给广大长江中游地区提出了一个课题:在浦东开发和国家生产力发生重点转移的大背景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迅速实现经济崛起?围绕这个问题,长江中游地区理论工作者、企业界和政府部门都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思考。

1.“牛肚子”理论。实际上,早在浦东开发战略提出以前,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已提出了“牛肚子”理论,来说明发展长江中游经济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就象一头陷入泥潭的水牛,要想水牛脱离泥潭,光牵牛鼻子、提牛尾巴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人抬牛肚。这就是说,中国经济光靠发展沿海还不够,还必须发展广大中部地区。这种牛肚子理论形象地说明了长江中游地区在全国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中游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对中部发展具体走什么样的道路则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

2.双向循环论。这种理论认为,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应该走一条双向循环的道路: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内区际分工和交换,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经济基础,扩大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使自己成为东西呼应、南北交流的中枢,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引进外资和进口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加快资源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最终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双向循环论提出了长江中游地区发展的具体途径,但实际的经济发展能否通过双向循环启动起来则未可知。从现在来看,中游地区产品的竞争力不仅赶不上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赶不上东部沿海地区,这一点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也决定了双向循环战略的局限性。

3.综合发展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开发中,既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又要重视工业的发展,还要重视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既要重视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又要重视加工工业的发展;既要重视传统产业的发展,又要有所选择地发展新兴工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的地区综合经济体系;既要重视城市的发展,又要重视农村的发展;既要重视沿江地区的发展,又要重视两翼腹地的发展,还要重视边远山区的开发,形成相互协调的合理的地域分布。综合发展显然是一种平衡发展,也是一种无重点的发展,这可能给经济决策部门带来一些困难,因为在所支配的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使各个部分各个单位都得到一定的支持,对各个方面都给予强调就等于没有强调,会出现主次不分、没有重点的局面。

4.“四轮驱动”论。针对浦东开发和三峡上马,湖北省最近提出了“四轮驱动经济腾飞”的发展设想。“四轮”就是指综合性工业基地、综合性农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力基地、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这四大基地。这四个“轮子”现在已经开始转动,成为湖北经济起飞的启动力量。随着以上四大基地的建成,湖北省产品竞争力将大大加强,外贸出口会大幅度增加,湖北将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原材料、汽车、化工、纺织、轻工和农产品的出口基地。这“四个轮子”的启动将使湖北长江经济带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走廊,形成湖北在长江中游地区振兴与发展的重要支架。“四轮驱动论”勾画了湖北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但与其说这是一种发展战略,倒不如说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显然,要实现这一构想,还必须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

我们认为,要加快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开发的步伐,利用浦东开发和“三峡上马”提供的契机,使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实现腾飞,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如何发挥现有的优势。长江中游地区的最重要经济优势是水运交通便利、农业较为发达、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这些优势发挥得好,经济发展会迎头赶上,发挥不好,在浦东开发的极化效应下将使经济发展进一步落后。围绕着发挥优势的问题,各省可以选择最适宜的开发战略,只有真正使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并创造新的优势。

第二,如何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开放,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大大加快经济开发步伐。长江中游各省在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发展滞后,落后于沿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对外开放上赶不上沿海。沿海捷足先登,反而吸走了内地的资源。长江中游虽有长江水运之利,但地处内陆,开放条件差于沿海,更赶不上浦东,为此必须在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方面想办法,创造更好的条件,利用外部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如何使经济发展适当超前。区域之间当然要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但也不能亦步亦趋。我们不能坐等浦东开发向我们提供推力和拉力,也不能等着浦东向我们转移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而应主动出击,寻找我们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源,制定最佳发展战略,把自己的经济搞上去。我们要选择自己的优势产业予以大力扶持,主动向外开拓市场,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产业布局上以长江沿岸已有工业为基地,逐步向两翼扩展。产业发展要加速技术引进,尽快改造传统产业。除了巩固已有的钢铁、机械制造和能源发电等基础产业外,更要强调汽车工业、化工工业、电子工业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到在优势发挥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形成若干带头产业,带动整个长江中游的经济发展。

第四,如何用好宏观经济政策。中游地区除了一个声音向国家要求更多的政策优惠以外,还要着重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提供的各种发展机会。过去的宏观政策显然没有给各地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但随着浦东开发,长江流域无疑将比过去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各地政府要善于抓住这些机会,这就需要各省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克服墨守成规和被动照搬的思想。对此,决策者们必须认真研究,开阔思路,寻找最佳的办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张培刚教授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谨表示感谢。)

标签:;  ;  ;  ;  ;  

浦东开发与长江中游开发_长江流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