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关于小学教育的跨世纪思考_学会生存论文

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关于小学教育的跨世纪思考_学会生存论文

学会生存 学会关心 学会创造——小学教育的跨世纪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世纪论文,小学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0年前为了拯救危难的中华民族,一些教育先哲曾经对新世纪的到来进行过“世纪末的教育思考”;100年后的今天,为了中华民族的21世纪腾飞,我们小学教育应当为新世纪的未来公民作些什么样的教育准备呢?

20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学原理,把我们的小学教育与其它各种教育形态一样都定位在“学会生存”这个主旋律上。基础教育的考试竞争、升学竞争和学习竞争日益浓烈的情景,正是20世纪的教育主题——“学会生存”这个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的反映。

但是,也有人认为在小学教育中不宜引入竞争机制。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竞争在学校是一种客观存在。竞争机制无时不在、无刻不停地牵动着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心灵;它只是有着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反映程度上的强弱,以及竞争性质上健康与病态的区分而已。因而,事实上不存在要不要引入竞争机制的问题,亟须解决的倒是怎样抑制病态竞争,倡导健康竞争的问题。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全球教育基础会议上提出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主题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我们的受教育对象“学会生存”。

小学教育是为小学生的未来人生打基础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准备教育。作为一所小学的校长,应当如何为小学生准备未来呢?

首先,在理念上,要确立健康的教育竞争观。我们以为一个小学校长如何引导学生把“学会生存”的学习竞争建立在为走向未来人生做好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的素质准备之上,那是健康的竞争、积极的竞争,应加倡导;反之,如果把教育竞争、学习竞争片面地理解为考试竞争、分数竞争、升学竞争而不惜采用超负荷灌输、题海战术等一味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错误作法,去争取考分的优胜、升学率的优胜,那是一种病态竞争,就应当加以抑制。

其次,在实践上,要为小学生创设健康的竞争环境。竞争环境的健康与否,从根本上说,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多年来,我们在“流程管理”的改革实践中,逐渐地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目标,即: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为国家培养发展全面、学有特长、具有健康个性和创造精神的新世纪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所谓发展全面,就是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保证学好每门必修课,尤其是扎扎实实学好语、数、英三门基础工具课;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为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所谓学有特长,就是积极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能得到显露,通过丰富多采的活动课和选修课使学生在科学、技能、音乐、美术和工艺、体育等方面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并学有特长;

所谓健康个性,就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但是,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会生存”——这个20世纪教育主题所反映的是本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波动,是对个人的挑战”;而在跨世纪的90年代和未来的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却远远超出个人的范围”。大家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自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竞争挑战的态势越发严峻。比如:随着国际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总量的大幅度地增长,促使经济竞争、贸易竞争越发走向国际化、集团化、地区化;造成人类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化,同时造成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由此,未来学家中的一些悲观论者预言:21世纪将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地球资源将越来越枯竭,人类将越来越面临灭顶之灾的边缘。为此,一些人类学家、环境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指出: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人口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等世界性难题,绝不仅仅是对个人的生存挑战问题,而完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尽管悲观论者的论点过于悲观,但人类面临的态势确实十分严峻!人类如何拯救地球?如何拯救人类自身?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对于此,未来学家行动了,社会学家行动了,教育学家行动了。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学者们周密地审视了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以及人类自身所面临的种种严峻问题,指出:“学会生存”的教育观,尽管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使其能不断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类的素质需求,但是这种教育观过于从狭隘的个人竞争价值及其利益出发,而未来社会对于教育、对于人的素质要求,其价值天平重心应当放在以未来世界发展和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合作教育之上。于是,他们提出了“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这个新世纪、新的教育主题的构想。教育家们认为,21世纪教育应以学会关心为根本宗旨和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关心自己的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关心我们的地球、关心地球的生态、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等等。未来教育使人类素质定位在“学会关心”基础之上,人类也就不仅存在着竞争,而且更应促进合作。竞争与合作的有效联结,世界的未来就会出现“较好的前景”。

那末,我们小学教育如何为人类的“较好的前景”作好教育准备呢?为使小学生的素质定位在“学会关心”的基础之上,我校在实施流程管理改革实践中,努力促进教育与管理的三个转变:

(1)从强调教育与管理的统一性、程序性,转变为更加重视教育与管理的创造性、革新性。我们不仅要求教职工要“上格”,而且更强调“上风格”,朝着“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改革目标向前发展。

(2)从促进竞争转变为促进合作,培养合作与竞争的气氛,使学校形成“竞争+合作”的格局。我们在一年级班组织“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功能的探索”课题研究,实施“合作教育”和“主体教育”。所谓“合作——主体教育”,就是运用教育影响,充分发挥学生“竞争+合作”的主体精神与主体作用的教育。它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即:主动地学会生活、主动地学会学习、主动地学会关心人、主动地学会互相合作、主动地学会创新。通过这五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3)从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转变为更加强调学生潜能的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们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为基础,为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课和选修课创造了条件,使学生在丰富多采的课余活动与选修课学习中,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爱好,从而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发展。

无论是“学会生存”还是“学会关心”,其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学会创造”应是我们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最为基本的内容和目标。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利雅德博士提出迈进新世纪的人才必须持有“三张护照”,即:

——学术性护照。它体现教育的传统作用,强调读、写、算基本能力。

——职业性护照。指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上获得职业劳动能力所需的教育。

——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护照。学校要培养学生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适应的态度,并具有自信心、创造力、敢于开拓、善于交流的能力。

其中,第三张护照是新世纪人才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需要致力培养的小学生最为宝贵的素质。

21世纪,我国将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由于信息社会高科技的发展,我国也必然会从劳动密集型社会转向知识密集型社会,它要求我们的未来劳动者具有越来越强的创造力。因此,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三大趋势之一。

实施创造教育要求学校进行全方位、整体性的改革,以适应21世纪新时代对未来公民素质的新的需求。我校采取的主要对策和举措有三条:

第一,制定明确的办学目标,在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质量上下功夫。

实施创造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要使学生“学会创造”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质量为前提。这就需要我们制定明确的办学基本目标和教育教学质量目标。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办学基本经验,构建办学基本目标如下:

遵循江泽民同志在第四届教师节视察我校时为学校的题词“务实、创新、健康、向上”的基本精神,我们为学校制订的目标是:①努力把学校办成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整体改革的实验基地;②努力把学校办成校风正、教风好、学风活,具有较高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的文明学校。

办学基本目标要在教育教学综合质量上体现,我们把教育教学综合质量分解为八项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大自然、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尊敬老人、礼貌待人、团结互助、艰苦朴素、爱护公物、遵守纪律、遵守法制,具有诚实、正直、勇敢的品格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阅读、表达、书写和计算等基本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4)热爱科学,勤思好问、善于动手动脑,具有创造品格和创造精神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5)具有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乐于交往,善于交流,情绪愉快,受得起困难和挫折。

(6)对唱歌、跳舞、图画、工艺美术、娱乐体育活动等具有广泛兴趣,并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爱好和初步的审美能力。

(7)学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养成自我料理生活、管理生活的习惯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具有一定的自理、自立的能力。

(8)爱清洁、讲卫生、珍惜时间,学会科学安排自己的学习、娱乐、劳动和休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改革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优化环境课程。

课程是培养目标与教育质量的结合部,从培养目标到教育实践,其间还需要个中介环节。这个中介环节就是课程的不断更新与变革。因此,课程改革乃是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1.改革学科课程。我们认为,虽然小学生学科兴趣尚未分野,尚在打基础的阶段,因而必须加强各门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但是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引导和培养。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适当提前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学会创造”、发展创造能力。因此,我们从三年级起试行开设英语口语、英文打字和工艺美术、书法等选修课程,并正在积极筹备开设小学生电脑课程。

同时,我们针对学校实际,我们设计制定了“三类型六课时”体育课程方案,使各年级学生每周都有6节体育课,分为大纲课、素质课和排球课三大类型。这样,学生体锻达标率迅速提高,而且形成了排球和国际象棋两大特色体育项目。

2.强化活动课程。活动是小学生“学会创造”的动力机制。活动课程的开设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根据育人目标与学校实际条件以及学生对象特点而定。目前,我们主要开设英语口语、英文打字、书法、绘画、器乐、纸条工艺、舞蹈、国棋象棋、船模、航模、排球队等。这样,广大小学生在活动课的广阔天地里有机会学会创造和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

3.优化环境课程。环境是育人力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都是显性课程,而环境课程则是隐性课程或者说是一种潜在课程。为此,开发环境课程,优化教育环境,是小学生“学会创造”、发展创造能力的保障条件。我们主要从两个维度上开发和优化教育环境,一是构造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我们通过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教育组织形式,确保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使学生的“学会创造”得到最大的合力作用。

第三,开展教育科研,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必须有教育科研的指导,而且要以教育观、学习观的转变为前提。

国际教育界有“发展21世纪的新的学习观”的倡导。他们指出:“学习应当是一个以学习者积极主动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习者应当是积极的,包括组织知识,把这些知识与已掌握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总之,学习应当是学习者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为重点。学习应当是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并导致积极的行动,创造一个所期望的未来。”

这个“新的学习观”的核心思想是要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精神和主体作用;同时,要从过分强调“学会生存”的狭隘性学习观转变为以“学会关心”未来世界发展和全人类共同进步为教育的出发点。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主动精神,发挥主体作用,我们在一年级班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功能的探索”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合作——主体教育”发展小学生的创造人格和合作态度,提高自学、自强的能力;少先队组织开展“万能双手”系列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精神和自理自产能力,并组织“小主人自我保护委员会”,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护、自强、自律的能力。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我们在语文学科中开展“读、注、悟、仿、创”五字教学法课题研究;在数学学科中开展“三度二力”(即:难度分散、坡度合理、密度适当,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课题研究;在自然常识课和手工劳动课中开展两门学科“横向沟通”课题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品格和探究态度。

总之,我们有意识地从各方面培养小学生“学会创造”,提高他们“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能力”,使他们“长大以后像雏鹰一样展翅翱翔”,成为跨世纪的新一代。

标签:;  ;  ;  ;  

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关于小学教育的跨世纪思考_学会生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