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唐福钢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唐福钢中医内科诊所,邮编:158100

【摘要】目的 研究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7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采用中医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西医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相较于传统的西医疗法具有效果明确,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医;慢性胃炎;疗效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1]。慢性胃炎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临床一般分 3类: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肥厚性胃炎。临床表现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表现腹部疼痛、胀满、消化不良为其主证,或伴有嗳气、泛酸、恶心等,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不容忽视,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命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70例慢性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为21~67岁,平均年龄(41.3±3.27)岁;病程1~8年,平均(3.23±1.27)年。对照组:男患者20例,女患者15例;年龄为2~70岁,平均年龄(39.64±3.33)岁;病程1~7年,平均(3.78±1.35)年。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上腹疼痛、恶心、饭后饱胀、呕吐等临床症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抑酸药物奥美拉唑肠溶胶囊1次20 mg,1日2次,胃黏膜保护剂药物硫糖铝咀嚼片,1次1 g,1日4次,饭前及睡前空腹嚼碎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在服用硫糖铝咀嚼片后1小时服用。腹胀的患者加用潘立酮片促进胃动力,1次10mg,1日3次。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肝胃气滞型 临床表现: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陈皮(醋炒)10g、柴胡10 g,川芎12 g、枳壳(麸炒)10 g、芍药15 g,甘草(炙)6 g,香附10 g。水煎服。饭前服用,1日3次。脾虚胃热型临床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6 g、黄芩10 g、干姜6 g、人参12 g、甘草(炙)10 g、黄连3 g,大枣(擘)10 g。水煎服,1日3次。脾胃虚弱型,临床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人参12 g,白术10 g,茯苓15 g,半夏10 g,陈皮10g、藿香6 g,甘草(炒)8 g,宿砂仁(炒)6 g,生姜8 g,水煎,饭前服,1日3次。胃阴不足型 临床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方用益胃汤加减:沙参12 g,麦冬15 g,冰糖6 g,细生地15 g,玉竹(炒香)9 g。水五杯,煮取2杯,分2次服,滓再煮1杯服。

方剂加减:呕吐甚者加半夏、丁香、柿蒂;腹胀满者加厚朴、莱菔子;胃酸多者加瓦楞子、牡蛎;大便溏薄甚者加山药、扁豆、白术;胃脘胀痛者加徐长卿;胃酸过少者加山楂或焦山楂;湿寒重者加川椒、干姜、砂仁。

1.3疗效判定 在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治愈: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病灶均已消失,经胃镜检查患者胃黏膜无病变的部位;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患者胃钻膜病变的范围缩小50%左右;无效:患者各顶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3讨论

在中医学中,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的范畴。慢性胃炎也被称为慢性非糜烂性胃炎,除极为严重的情况外,一般不存在黏膜糜烂现象。患者大多有消化不良症状,如饮食后有饱腹感、上腹部不适、泛酸、呕吐、嗳气等[2]。造成慢性胃炎的病因多种多样,中医学认为,其为气机郁结,胃失所养所致。而现代医学一般认为慢性胃炎由人体自身的免疫机制或者遗传因素造成。除此之外,其还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人体胃黏膜受到损害所致。多种病因长期相互作用,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而诱发该病。由于人体的脾胃是相邻的,胃部受到损害则会累及脾,导致脾气虚弱和脾胃虚寒等证[3]。临床上治疗慢性胃炎多以疏肝理气、清解郁热、健脾养胃为主。中医多采用蒲公英、黄连清热祛邪,消灭幽门螺杆菌;而延胡素、川楝子等有助于止痛和疏肝理气;赤芍、丹参等可活血化瘀;健脾养胃则多采用甘草、黄芪、麦 芽、白术等;白芍具有养阴止痛的功效;吴茱萸可暖胃驱寒,有助于肠胃蠕动等。中药材的配伍还可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加减。临床上常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治疗效果也比较理想,较单纯使用西药的临床效果好。

本研究中,使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使用中医的总有效率(77.14%)明显高于西药(60.00%),表明中药在治疗和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饱胀感、胃脘疼痛、嗳气等症状方面有显著效果。虽然中医较西医治疗的时间稍长,见效较慢,但副作用小,安全可靠。此外,患者还应注意生活起居和饮食等方面,遵照医嘱进行规律的饮食,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这对于辅助治疗慢性胃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相较于传统的西医疗法具有效果明确,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

[2] 马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6):89-90.

[3] 王小莉,明 权,林 莹.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2012,12(6):275.

论文作者:唐福钢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唐福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