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与国际竞争力分析_科技论文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与国际竞争力分析_科技论文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与国际竞争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活动论文,工业企业论文,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82

一、引言:科学技术对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现。发展经济学认为,在工业化过程的一定阶段上,工业是对科学技术进步最敏感的经济部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当代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也表明,科技进步已成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和核心因素。科技进步对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不仅表现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而且也表现在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领域。

科学技术对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科技进步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业生产率,减少生产中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使产品成本下降。而降低成本则是工业品保持和取得竞争中价格优势的最重要途径。

第二,科技进步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业品的质量与性能,使工业品在竞争中具有质量优势,从而为品牌优势提供了基础。

第三,科技进步是新产品开发的最重要条件。通过新产品开发可以改善工业品市场供给结构,保持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

第四,科技进步既是工业管理和组织制度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又对工业管理和组织制度创新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管理和组织制度创新,可以保持和扩大在工业品国际竞争中的企业规模优势、资本实力优势和市场营销优势。

二、竞争力基础: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现状分析

截止1997年底,我国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3950户, 占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户数的4.48%。大中型工业企业虽然户数不多,但它们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均已占到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5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已占到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70%以上(注:本文所用统计数据,除文中专门说明出处者外,其余全部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大中型企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社会与科技发展报告》等统计资料集。)。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的脊梁”。在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的今天,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90年代以来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的投入情况

1.技术开发人力投入:数量升中有降,素质稳步提高。

在这段时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数量逐渐增长。1996年底,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活动人员达到113.6 万人,比1991年增长了37%。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占全社会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41.6%。从短期来看,1996年比1995年底减少9.8万人, 减少7.9%。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人员结构逐步改善,素质得到提高。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说明:(1 )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上升。1996年底大中型工业企业的113.6万技术开发人员中, 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达到42%,比1991年上升1.7个百分点。 特别是从短期来看,1996年在科技开发总人数下降的情况下,这一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5.4个百分点。(2)技术开发人员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或大学以上学历人数所占比重稳步上升,1996年这一比重已达到42.03%。 (3)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中,科学家、 工程师绝对数和比重都有大幅度上升。绝对人数由1991年的5.5万人上升到1996年的23.6 万人, 增长329%。 特别是从短期来看, 1996 年在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人员数比1995年减少2.4万人的情况下, 其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却由上年的19.9万人,增加到23.6万人,增长18.6%。

2.技术开发经费筹集:数量持续增加,来源依然是以企业自筹经费为主体。

90年代以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筹集额从1991年的193.1亿元上升到1996年的452.7亿元,除了1996年的增长速度较低,只有5.9%以外,其他各年的增长速度均在17%以上,1991、1992 两年甚至超过了30%。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来源由政府财政拨款、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横向技术性收入和其他等五项内容构成。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筹集来源的主渠道为企业自筹方式。所占比例6 年中均在63%以上,个别年份在70%以上。

3.技术开发经费支出:绝对数额稳步增长,强度有所下降。

技术开发经费支出绝对额从1991年的165.9 亿元上升到1996 年的384.9亿元,除了1996年的增长速度较低,只有5.2%以外,其余各年的增长速度均在13%以上,1991年、1992年、1993年3年甚至超过了20 %。

90年代以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强度有所减弱。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1991年为1.4%,1993 年达到1.5%,之后便开始下降。1996年只有1.1%,比1991年下降了0.3 个百分点。

4.技术开发经费支出:传统制造业仍占主体。

从199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最多的几个行业是:(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4.0亿元,占总额的11.4 %;(2)普通机械制造业36.6亿元,占总额的9.5%;(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6.3亿元,占总额的9.4%;(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0.3亿元,占总额的7.9%;(5)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7.9亿元,占总额的7.2%;(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5.3亿元,占总额的6.6%。 高技术产业中仅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的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较多,其余均较少。这说明,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还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从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强度来看,各行业的差距十分悬殊。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最高的几个行业是:(1 )普通机械制造业,达到2.8%;(2)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武器弹药制造业均为2.7%;(3)专用设备制造业为2.5%;(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2.2%;(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1.7%;(6)医药制造业和塑料制造业为1.5%。食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 家具制造业和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供应业比重最低,均为0.3%。

(二)科技活动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推动作用

1.新产品开发:确立产品结构竞争优势和提升经济效益的原动力。

从1991年到199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迅速从71.4亿元上升到207.3亿元, 在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由43.0%上升到53.9%。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的增加,为企业的市场开拓和竞争力提升注入了强盛的生命力,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来源之一。

199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新产品开发项目17512项, 占当年全部技术开发项目的44.1%。199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达到57158项,比1991年增长226.4%;占当年全部技术开发项目的比重上升到70.4%,比1995年增加8.9个百分点,比1991年增加26.3个百分点。1996年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47718项,正式投产35752项。企业当年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达207.3亿元,比上年增加42.6亿元,增长25.8 %。新产品开发经费占同期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53.9%,比上年增加8.8个百分点。

199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568.4亿元,占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0.5%;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3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占大中型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10.1%;新产品实现利税4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占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的11.5%。同年,由于开发新产品节约原材料折价43.9亿元,节约能源折价18.4亿元。新产品开发力度的加大,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企业技术状况改善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对作为竞争力基本要素的产品质量直接起到优化作用。

199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1249.9亿元,比上年增加112.1亿元,增长9.9%;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322.1亿元, 企业用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13.6亿元,比上年增加0.5亿元,增长3.8%。企业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消化、吸收,进一步改善了企业技术状况,提高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199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用设备原值达到23892.8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其中微电子控制设备原值达到2207.4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微电子控制设备原值占生产用设备原值的比重达到9.2%。1996 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安装生产设备台数达到1986.3万台,其中90年代制造的有564.8万台,80年代制造的有749.1万台,分别占设备总台数的28.4%和37.7%。

(三)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企业少,比重不到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的一半。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从总体来看,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企业少,企业对技术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199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企业有11676家,占当年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数24061的48.5%,还不到一半;无技术开发活动的企业达12385家, 占大中型工业企业数的51.5%。

2.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比重偏低,人员不集中,运行状态不佳。

一是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偏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曾达到54%, 1991 年也有53%之多,之后这一比重便开始下降,1995 年下降到只有39.8 %, 1996年也只有48.5%。

二是从人员情况来看,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不够集中。1991年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人员数仅占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活动人员总数的14.1%,1994年这一比重达到34.9%,1996年为33.9%。从国际情况来看,目前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达到70~80%,所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这一比重仍然是十分低的。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活动的集约化程度还不够。

三是企业现有技术开发机构的运行状况不够理想。199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共设有12033家技术开发机构, 其中有经常性开发任务的8415家,占69.9%;有稳定经费来源的为5752家,占47.7%;有一定测试条件的为6 847家,占57.1%。无经常性开发任务、无稳定经费来源, 无一定测试条件的技术开发机构分别达到技术开发机构总数的30.1 %、 52.3%和42.9%。

3.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吸收比例偏低,制约了企业技术引进效益的发挥。

技术引进是转移先进技术、为我所用的有效手段,但完整的技术转移过程还包括技术扩散,即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技术引进固然重要,但消化吸收同样重要。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引进吸收比例始终保持在1:3左右,即用于吸收的资金投入远大于引进技术本身。

1996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投资为322.1亿元, 而同期的消化吸收经费仅为13.6亿元,引进吸收比仅为1:0.042。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引进技术的进一步扩散,使得我国企业引进技术活动只停留在“简单使用引进技术”的层次上,而缺乏“复制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进行再设计”这两个更高层次的能力。

引进技术的配套吸收资金少、消化吸收水平不高,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原先引进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落伍,使得我们不得不再引进技术时,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上。差距还是原来的差距,我们总是落后于别人。有可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二是不对引进技术进行“复制”和“再设计”,所引进技术只能使个别企业受益,而不能带动整个行业或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竞争力提高。

三、竞争力现实:国际比较中的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

(一)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强度的国际比较

R&D投入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反映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总量与强度的指标。有定性研究结论认为,R&D经费支出占企业产品销售额1 %以内的企业难以生存,达到2%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经验观察表明,大凡在国际竞争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都是非常重视R&D投入的。一些国际著名企业的R&D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到10%以上。根据英国《金融时报》1998年发表的资料,1997年世界R&D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最高的10家公司是:美国孟山都22%,微软公司17%,辉瑞16%,德州仪器16%,瑞典洛奇16%,爱立信15%,加拿大北方电信14%,美国葛兰素威廉14%,朗讯科技12%,瑞士诺华12%,R&D投入金额最大的前10位公司的投入均在30亿英镑以上,最多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达到82亿英镑。可谓投资巨大。

按照现有统计制度所提供的数据,我们无法得到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占销售收入比重的准确数据。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有关专门调查和经验判断,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投入强度做一个大致的估计。其一,1996年原国家科委会同国家统计局对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辽宁、黑龙江等省市的5000多家企业进行了技术创新调查。结果表明,1993~199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每家的R&D 经费投入为101万元,即年平均投入约33.67万元, 将这一数字与当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相比,可得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约在0.26%。其二,根据科技统计工作者的长期经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额约占技术开发经费支出的20%左右,这样根据现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1~1.5%的水平,就可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约在0.2~0.3%左右。可见,无论以上述那一个估计数为标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投入强度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企业竞争力的成长。

(二)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营业绩及规模的国际比较

采用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1998年8月公布的世界500 家最大企业的排名资料和国家统计局编写的《中国大中型企业年鉴1997》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和资产总计三项指标进行国际比较,可以从一定意义上反映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实状态。经过对上述两个资料来源中有关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主要比较指标的计算结果列入表1中。

表1 1996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与世界的比较

销售收入利润

资产

世界第一与中国第一之比 32:1

—34:1

世界第一与中国总体之比41.63:100 57.42:100 41.99:100

世界第一相当于中国的 前342强合计

— 前324强合计

世界前三名合计与中国总体之比 109.65:100 211.50:100 112.17:100

1996年销售收入名列世界500 强之首的是美国工业企业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ARS),为1684.04亿美元;同年, 中国销售收入最多的工业企业是大庆石油管理局,为437.3797亿人民币元,即52.60635亿美元(按当年人民币年平均汇价〈中间价〉100美元兑换831.42换算,下同)。这样,1996年世界第一的销售收入就为中国第一的32倍;世界第一与中国全部23927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之比为41.63:100,即世界第一的销售收入相当于中国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41.63%;世界第一的销售收入相当于中国排名前342 位的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合计。世界排名前三位的工业企业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和英荷皇家壳牌集团(RO YAL DUTCH/SHELL GROUP)的销售收入加起来就超过了中国全部23927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 其比值为109.65:100。

1996年利润额名列世界500 强之首的是美国工业企业埃克森公司(EXXON),为75.133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全部23927 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同年利润总额1087.95亿人民币元(130.8544 亿美元)的57.42 %。1996年,世界排名前两位的工业企业美国埃克森公司和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NERAL ELECTRIC)的利润额合计为166.63亿美元,超过了中国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合计。世界前三强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体之比为211.5:100。

1996年企业资产名列世界500 强之首的是美国工业企业通用电器公司,为3040.12亿美元;同年, 中国资产的工业企业是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为753.65574亿人民币元,即90.64681亿美元。这样,1996 年世界第一的资产就为中国第一的34倍;世界第一与中国全部23927 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之比为41.99:100,即世界第一的资产相当于中国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41.99%; 世界第一的资产相当于中国排名前324位的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合计。 世界资产额排名前三位的工业企业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资产额加起来就超过了中国全部23927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 其比值为112.17:100。

那么,中国第一与世界500 强中最后一位工业企业的差距又有多大呢?从销售收入来看,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只相当于世界500 强中排名最后的工业企业的58%。但是,从资产额来看中国已有8 家企业拥有的资产超过了这家公司。

四、竞争力战略:将大中型工业企业建设成我国工业科技活动的中心

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工业科技开发活动的中坚力量,许多关系国民经济整体和工业全局利益的技术项目都是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策源地。无论从现有技术力量、资金投入能力、运行规模效应、体制创新能力,还是从已取得的科技开发成果,为数众多的小企业都无法与大中型工业企业相匹敌。尽管技术引进是缩短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差距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实践证明,工业发达国家在最新领先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防工业技术方面,总是有所保留的。依赖引进技术的路子是走不通的。况且技术引进也需要强有力的消化吸收和再开发的能力。加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力度,将大中型工业企业建设成我国工业科技活动强有力的中心,对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的竞争力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96年,国家经贸委和原国家科委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决定正式启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工程。其宗旨是: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品为龙头、 1000户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产学研”结合,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系统推进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和关键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系和机制,推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目标是: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大型企业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大幅度提高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技术进步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径,为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认为,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应从国家和企业两方面着手。从国家来讲,应逐步把为数众多的国家、部门、地方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入大中型企业内,鼓励高校属研发机构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合作、联合或合并。把培育企业科研主体地位的问题提高到培育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高度来认识。从大中型工业企业自身来讲,目前在技术创新工程中最需要的是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更新企业领导人的观念,改变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随着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好坏而起伏波动的局面,使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力度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科技开发制度创新问题,则是国家和企业两方面都需要注意的问题。必须克服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工作中全面存在的争项目、争投资、预算软约束、资金浪费严重的问题,努力研究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控制、管理方法,用科技制度创新的手段提高科技开发的投入产出效益,使国家和企业有限而宝贵的科技资金投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标签:;  ;  ;  ;  ;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与国际竞争力分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