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开设研究论文

师范生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开设研究

蹇孝玉 黄威荣 刘军 陈涛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三所高师院校当前已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发现存在“课程数量太少,不能满足技术素养培养需求;课程不成体系,未形成模块化技术类课程系列;课程开设随意,缺少教育信息技术方面课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对高师院校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的开设进行反思,并为高师院校开设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师范生;技术类通识教育;技术类网络选修课程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需要高师院校培养出具备一定技术理论基础、能够运用科学技术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人才。但在以往的通识教育中,高师院校大多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理论性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技术方面知识的培养。针对高师院校通识教育不能满足新的人才培养要求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开设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以期对通识教育做一个补充与完善,促进全人教育的教育目标达成。笔者认为,高师院校不仅要在课程中加入对学生技术知识传授,强调技术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技术素养的养成性教育。[1]

● 技术类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对师范生教育的影响

1.技术类通识教育的内涵

技术类通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素养的教育,教授学生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了适应互联网络的发展,众多高校都通过开设网络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大力开展技术类通识教育,形成了相应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其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和其他形式的选修课程组成,设置方向主要是技术类知识、技术技能学习,其目标是培养师范生技术素养。

2.对师范生教育的影响

(1)更新人才培养的理念

技术类通识教育是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的客观要求,技术类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通识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教育,而技术类通识教育则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技术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是提高技术类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高等师范类院校针对师范生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目标要与基础教育领域需求以及社会需求一致,从教师培养根源出发,培养具有前瞻性、融通见识以及博雅精神的高素质教师人才。

美国历史游径标识充分体现了在引导步行线路方面的连续性和实用性。选择稳重颜色,以纯色快为主体,配以图文并茂的表达形式,在保持整体风格协调的同时,对每一块标识牌编号,当游人迷路或需要寻求帮助时,借助标识上的序号即可准确定位,同时也将各个标识牌有机联系起来,构成标识系统网络,为管理和维护标识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标识系统结合周边环境对内容和功能进行了扩展,如提供地图定位、旅游指引等功能,将标识进一步融入整个旅游服务体系。

(2)丰富通识教育的内容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展,高校的通识教育日趋成熟,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技术与教育的不断深入融合,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强调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培养的通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要求,技术类通识教育登上高师教育舞台,技术类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必要补充,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技术素养的教育。

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作为培养师范生技术素养的重要课程,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都要与当前的技术发展一致,避免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开设走向随意化。高师院校可以参照国内外先进大学的经验[5],对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的开设进行全局性、持续性的改进。

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是其从事教育科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基础教育领域中素质教育能否切实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的知识素质及其结构状况[2],因而师范生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技术类通识教育的开展,能够优化师范生知识结构,为师范生提供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为其从事教育科学工作打下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对土地用途区或者土地用途的表达,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控制建设用地外延扩张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基础图件。

(4)促进师范生技术素养

(3)课程开设随意,缺少教育信息技术方面课程

表1 三所高师院校开设的技术类网络选修课程占比(去除重复开设课程)

表2 三所高师院校开设的技术类网络选修课程名称

● 三所高校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对比

1.分析维度

本文主要聚焦A、B、C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师院校。A校地处省会城市,属省级重点师范院校;B校地处省会城市,属于省属师范院校;C校在地区城市,属于地属师范院校。对三所高师院校2017—2018学年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采用文本分析法进行分析,整理出开设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的几点问题,以期改进高师院校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的开设。研究中的相关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高校教务部门,各校开设学时都为32学时,三所院校开设的技术类网络选修课程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2.几点问题

通过对A校、B校和C校已开设的技术类网络选修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针对师范生所开设的技术类网络选修课程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课程数量太少,不能满足技术素养培养需求

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的肠道恶性肿瘤要属直肠癌,当前发病率已经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通过外科手术做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即人工肛门。受到结肠造口的影响,患者往往发生控便能力障碍、外观改变、散发异味等不良情况,对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应该积极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患者的社会交往障碍[1]。本次研究针对本院实施结肠造口手术之后的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分析其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升的效果。

机械油泵采用余摆线型油泵,内置于混合动力传动桥内。由发动机驱动,压力润滑各部齿轮。另外传动桥还通过减速齿轮旋转,飞溅润滑齿轮,减小机械油泵运转负载。

从上页表2可以看出,三所高师院校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缺乏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痕迹,各门技术类课程之间关联性不强,未形成模块化课程。

2)井内检测。封堵实施前采用井内电视检测方法,查明水井是否有杂填、淤积及井中落物,查明淤积的深度、水井结构,变径的位置、套管和花管的深度、位置、套管的锈蚀、腐烂、漏水情况及地下水位。封堵实施过程中对关键的工序需要进行井内检测,主要是割管或射孔的位置的准确性、割管或射孔的长度是否达到要求、割管或射孔的效果是否满意等。

在表1中可以看到,A校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有15门,B校开设的课程有13门,C校仅有2门,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数量过少,不能满足当前师范生技术类通识教育特别是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需求。

技术素养是指理解、使用和评估、接受和选择技术的态度[3],它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技术发展而发展,不同技术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征[4],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技术素养的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在基础教育领域,由于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校园教育信息化设施已由原来的多媒体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等逐渐演变为可触摸设备、智慧教学系统、人工智能、VR/AR/MR等产品,教师已掌握的技术与当下技术发展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因而教师的技术素养养成教育需要不断加强。作为培养教师的机构,高师院校开展技术类通识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师范生技术素养的养成教育,从而为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输送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技术类通识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不断完善和强化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是保障技术类通识选修课程在高校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高校应通过技术类通识选修课程改革使技术类通识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最大化地发挥作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 师范生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推进建议

1.学校层面:完善课程开设

在表2中可以看到,A校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最多,偏向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及影像媒体技术,B校主要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C校一门为3D打印技术,另一门为新媒体技术,三所高师院校中均缺少师范生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

(3)优化师范生知识结构

师范生的技术类通识教育有别于一般的技术类通识教育,其课程的开设也需要应时顺变,高师院校在开设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时,应当以教育教学中的相关技术为主,其他技术类课程为辅,应针对技术类课程进行模块化分类,分别建设课程的核心课程与支撑课程,并重点开设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目标应明确并统一制定,内容要具体化,支撑课程根据核心课程的基础要求合理设置,并建立专门的课程团队。

2.教师层面:提高教学效率

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操作技术。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也要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作为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树立正确的技术理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应当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首先是掌握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以便能够进行准确的操作,从操作过程中找到不足,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技术知识,有效地促进理论的学习,最终全面促进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状态,对教学时间要有全局性的把握。此外,教师对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有别于其他课程,技术类通识课程重点在于对师范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课程考核应以提交作品为主,以实际操作为重点。

3.学生层面:优化学习选择

在学校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中,师范生应结合自身的需要、兴趣进行网络选课,在选课之前,应对自身能力、素质、需求等有详细的了解。师范生选择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时,应遵循“连续性”和“系统性”原则。

(2)课程不成体系,未形成模块化技术类课程系列

“连续性”原则是指师范生选择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时,应有长期规划,在选定某一方向以后,要连续学习两到三个学期,从初级知识学到高级知识,直到把该技术知识学通、学透。以摄影摄像技术为例,该课程内容广泛,包括摄影摄像的基本原理、技巧、操作、后期制作等,若是只学习一个学期,明显是不够的。技术类通识教育要求师范生在了解技术领域知识的情况下,熟练掌握常用的技术,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与工作中,所以在此过程中,师范生应连续不断地学习某一技术领域的知识,并最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数字报纸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内容的呈现方式方面,还涉及内容的分发。通过算法、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更了解读者需求,满足用户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今日头条》建立的以人为核心的内容分发,让读者发挥了自己挑选的权利,实现了用户一步跨越至讲求个人喜好的自助餐时代,还是少量多餐,外加被动推送的懒人餐。

“系统性”原则是指师范生在选择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时要有系统的规划,在选定感兴趣的课程以后,进行该类课程的系统、全面的学习。“系统性”原则和“连续性”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师范生按照“系统性”原则来选择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能够对该类技术有全面的了解,知识脉络会很清楚,便于对相关技术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作为一名小学生语文教师,我深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性,通过多年知识的积累和关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关注,本人有以下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的,相应的课程设置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顺应时代的潮流。因此,高师院校要不断探索,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任课教师也要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认真学习最新的技术,以便更好地进行技术类通识教育的教学活动,师范生应认识到技术类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选课时有一个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整体规划。

● 结语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要求变革学习方式,这也对教师的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在技术融合的环境中创新教学,从而引领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因此,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高师院校应当建立一种未雨绸缪型的技术类通识教育,有前瞻性地开设相关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

高师院校以往开设的技术类课程较少,课程分布不均匀,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技术素养,更不利于师范生学习信心的增强。高师院校针对师范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应当根据技术类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以及师范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开设合理的课程,建立一支专门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上由简到难、深入浅出,不仅要使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开设落到实处,还应评测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这样才能使师范生的技术素养得到质的提高。

世界上认可的储量都是剩余可采储量,而不是地质储量。打一个比方,就像问你口袋里有多少钱,那必须是真金实银,是现金流,而不能是虚的。

参考文献:

[1]冯雯雯,夏建国.技术素养:一个值得关注的高等技术教育领域的问题[J].职教论坛,2011(34):38-41.

[2]张爱群.试论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369-371.

[3]杨国海,张增常.技术素养的内涵及测评框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0(02):149-152.

[4]陈迪.我国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5]张玥.医学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合理性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3):246-248.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论文编号: 1674-2117(2019)19-0109-04

作者简介: 蹇孝玉(1995—),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化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师范生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混合式培养研究”(编号:2015SSD20);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体系研究”(编号:2015A056);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度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016ZZ1)。

标签:;  ;  ;  ;  

师范生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开设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