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对图书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学理论论文,方法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化已经深植于图书情报服务活动之中,传统的图书情报理论正经历着革命性的巨变。传统的图书情报服务工作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已显得不够完整和充分。1.现代情报用户已不再把图书馆单纯地视为收藏书籍的殿堂,更希冀图书馆是快捷准确查找所需信息资源的中继站。2.著名的摩尔斯定律关于馆藏文献可近性和易用性的论述,在网络环境下必须予以新的诠释和修正,网络环境下对于情报用户而言,易用性似乎比可近性更加重要。3.文献科学选择趋于个性化,选阅期刊和图书,从意识到行动大多将是个人行为,单位的文献选择与订购意识逐渐淡化。
现有的理论架构必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智能化理论的开发和实用,是网络时代用户高效吸收与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前提。2.伴随着现代化网络进程出现的虚拟实境技术与图书情报学相结合之后,开辟了图书情报理论与方法的新空间。
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的管理与操作上发生了重大变革。1.标准化的力度加大。2.传统图书馆已走向无墙化的电子图书馆,资源共享有了更深刻和更广泛的意义。“拒借”将不复存在,图书馆空间问题、资金不足问题将得到解决。借阅时间和检索方式得到变革。3.馆员学者化,馆员的工作重点应从管理资料转变成辅导人们选择知识,因此馆员应是信息技术及相关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图书馆、情报中心的服务呈现出新局面。1.因特网——“大”图书馆的出现。因特网已经构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它为全球范围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有效手段,广泛地汇集了信息资源。2.信息传递模式由1→n改变为n→1,即n个资源集散点共同对应着一个读者。读者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他所需要的信息,因而没有信息资源冲突问题。3.网络条件下的引用标引已经与传统的方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文章从多方面论述了网络化对图书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但同时指出,目前还不能同意“传统的理论与方法已经过时”的激进论断,新的局面要求我们去努力扩展、补充、健全、完善原有的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