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边开放战略的形成与特点_边境贸易论文

沿边开放战略的形成与特点_边境贸易论文

沿边开放战略的形成和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沿边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我国80年代沿海开放的巨大成就及其局限性,特别是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差距拉大所引起的诸多矛盾,论述了由沿海开放发展到全方位开放的必然性,特别是论述了沿边开放的重大意义和特点,强调抓住机遇,并且对近期出现的边境贸易滑坡问题作了剖析。

关键词:沿海 开放 局限性 沿边 特点 机遇 边境 贸易

1978年以来,我国把对外开放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就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这种对外开放在理论上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但是由于事物进程的复杂性,只能采取先试点,后铺开,有条件的先行,梯度推进的办法。所以首先以区域性开放为主,积极探索,逐步推进。由于沿海地区在人文历史、地缘优势以及经济技术基础等方面的有利条件,80年代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以沿海地区为重点,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逐步探索前进的。

1979年中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开放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次年正式举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3年决定比照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实施于海南岛,以后正式批准为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决定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并在这些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的61个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将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展到北方沿海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沿海其它地区的一些市县。这样,就形成了包括293个市县,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沿海开放地区。它从南向北延伸,以五个经济特区为前沿,14个港口城市为主干,沿海经济开放区为纵深,进一步向内地幅射,形成以沿海地区为重点的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沿海开放地带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实力增长最快的地区,它们大步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并且通过波及效应带动了内陆地区的发展,在80年代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国家所给予沿海开放地区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主要是推动其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在80年代沿海地区的地方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总额,均占全国各地方总量的80%以上,从而使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幅度得以高于内陆地区。1979-198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8%,其中沿海地区为10.5%,内陆地区为8.9%,两者之比为1:0.85。按两位留美学者计算,如果按剔除出口之后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计算,沿海地区为7.9%,内陆地区为7.95%,两者无明显差别①。

同世界一些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比较,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很不够,进展也很不平衡。单就地区而言,这个在80年代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包括不同开放层次的梯度推进格局,固然有其历史必然性,并且为以后进一步扩大开放奠定了基础。可是,毕竟地域有限,局限性很大。一是不能充分利用各个地区所拥有的各种不同的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沿海地区固然具有通过海路与邻近和临海国家(地区)进行贸易和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而内陆地区特别是其中的边疆地区也不是没有相似的条件,在某些方面甚至条件更为优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南北丝绸之路,不少陆路边境口岸在历史上曾经相当繁荣,这些有利因素都还没有来得及加以充分重视和利用。二是单一的沿海开放难以调动全国大多数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积极性。我国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已经在内陆地区形成一些具有相当雄厚经济实力的战略地区,在沿海开放战略中它们处在对外开放的大后方,难以放开手脚,施展其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拥有丰富资源和对外开放方便条件的内陆边境地区,更是处在对外开放的末梢,颇似隔岸观潮,很难参与。三是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日益制约着资源短缺的沿海地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沿海地区在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方面有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进口能源、原材料在需求总量中的比重是很小的,大部分资源都不可能由境外的供给来满足。资源丰富的内陆和边疆地区发展滞后和输出资源的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已经严重削弱沿海地区发展的后劲和影响全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四是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必将受到内陆地区市场容量的限制。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个经济集团对内开放,对外排斥,开拓国际市场困难重重。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内陆地区市场容量的相应扩大。占我国国土面积80%以上的内陆地区居住着我国60%左右的人口,只有他们的收入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才能把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开发出来。

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种差距是历史上形成的。1949年以来我国在缩小这种差距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人所共知的。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得改革开放之先,区位上的优势,政策上的优惠,投资上的倾斜,使这种差距又扩大了。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1978年沿海地区为466元,内陆地区为288元,两者之比为1:0.62,绝对差距为178元;1989年沿海地区为1881元,内陆地区为1101元,两者之比为1:0.58,绝对差距为780元,扩大了3.4倍。按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计算,1980年沿海地区为454元,内陆地区为381元,两者之比为1:0.84,绝对差距为73元;1989年沿海地区为1461元,内陆地区为1140元,两者之比为1:0.78,绝对差距为321元,扩大3.4倍。按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1978年沿海地区为164元,内陆地区为127元,两者之比为1:0.77,绝对差距为37元;1989年沿海地区为871元,内陆地区为498元,两者之比为1:0.57,绝对差距为373元,扩大9倍,这种扩大程度是惊人的②。

区域之间经济差距的扩大在各个国家发展的初期都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在发展上求得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差距也不能拉得太大,更不能任凭它形成“马太效应”和“齿轮效应”③,收入水平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为亿万人民所关注,这种情况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乃至海外人士的注意。当然,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也显然包含有某些不合理的因素。内陆地区可供区际交换和出口的农矿产品大都是原料型的初级产品,多年来价格很低,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调往沿海,沿海则以高得多的价格把工业制成品调往内陆,内陆经济蒙受了双重的利益流失,而沿海经济却从这两个方面获得了高附加值。这两年来价格的逐步放开只能从某种程度上使矛盾有所缓和,却不可能根本改变这个格局。正如国际市场中市场形成的价格也不可能改变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其道理是一样的。这种利益上的冲突,必然导致经济上的摩擦,资源争夺、重复建设、产业趋同、市场分割、非关税壁垒、过度竞争、规模不经济等等应运而生,而且最终都以内陆地区的受挫而告终。这就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地域间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本,付出了巨大代价,降低了总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延缓了发展的时机,甚至坐失良机。

更重要的是,我国有50多个少数民族,绝大部分居住在内陆尤其是边疆地区,其中有大约20多个少数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跨国界而居,形成跨国民族,边境两边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无疑会在他们心理上形成巨大影响。沿边各国的经济政策都有引人注目的变化,例如越南就对边境地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并且公开宣称要在三至五年内超过中方边境地区。对此,我们切不可视而不见。我国边境地区生产力一般都比较落后,如果继续相对落后下去甚至差距还在扩大,必将会影响边疆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并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逐步改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状况,使之同全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巩固民族团结,促进政治稳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当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面临民族矛盾的严重困扰,我们也切切不可对这个问题掉以轻心。民族团结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而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基础就是发展经济,各民族共同繁荣。只有经济发展和繁荣,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使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稳定边疆,巩固国防。因此,在充分保持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活力的同时,重视发挥边疆地区的独特优势,通过沿边开放来加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和根本的利益所在。

为了把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就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开放长江中下游的6个沿江城市,形成以浦东为龙头,纵深几千里的长江经济开放带;同时决定开放7个边疆省区的13个陆地边境城市和232个陆地边境口岸,批准举办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并且开放所有内陆省区的省会城市。这就在地域上,从过去单边的沿海开放向西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全面开花的对外开放新布局。这就是说,沿海地区,沿长江流域,沿大陆边境,沿铁路线的内陆省会城市,都是国家实行政策倾斜加以扶植的开放地区。

沿边开放是指沿陆地边境的开放,它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翼。我国处在亚太地区的中心位置,四边是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西亚等地区,与上述地区相邻近的省区,在交通、地理、经济和社会人文联系上都相当密切,历史上就存在较为紧密的社会、经济、贸易等交流关系。一些重要的陆地口岸曾经有过繁荣的跨国通商历史,为各国人民之间的和睦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建国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大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世界各国更加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我国周边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地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分工中来,这就为我国的沿边开放提供了客观基础。

最后还应该指出,沿边开放也是边疆各族人民开拓创新,努力争取到的成果。在我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相继缓和的时候,边疆各族群众怀着强烈的愿望,不断突破旧体制下一个个禁区的束缚,为扩大两国间的经济技术交流迈出了新的步伐。还在70年代,当中苏两国关系稍有缓和而远未实现正常化时,在额尔古纳河执行守边任务的双方军人就在不时进行的会晤中悄悄地加进了贸易的内容,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国门。1983年,中越边境还不时响着零星炮声的时候,我国的一些地方就非正式地允许越南边民前来参加集市贸易。作为沿边开放先头部队的边境贸易,也不断地突破只准“边民互市”、“小额贸易”等规定,超出单纯商品贸易的范围,出现了补偿贸易、来料加工、技术贸易、边境合作经营、直接投资、劳务合作等形式,使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和交流向高层次、多元化、深领域发展,从而使沿边开放成为水到渠成的必然趋势。

沿边开放和沿海开放都是我国整体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又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两者都要利用本地区的历史、人文、地缘等等条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力争通过发展国际经贸关系和加入国际分工,把本地区的经济纳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轨道。两者之间通过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循环,必然要衔接起来,相互促进,都要达到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但是,沿边开放的地缘特征又决定了它具有与沿海开放很不相同的一些重要特点,认清这些特点,对我们更好地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沿边开放具有很强的地域经济的特征。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出现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我国周边地区也正在形成若干次区域市场,并有可能发展为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我国各边疆省区面对着不同的邻国和各有不同特点的区域市场,使边疆省区的对外开放有明显的针对性。这就要求实施沿边开放时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建立各具特色的开放区,实行区域分工。例如,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可以称之为北部开放区,面对的是俄罗斯东部、日本、朝鲜半岛、蒙古等组成的东北亚经济圈及其西部纵深。以新疆为前沿和西北腹地为后方组成西部开放区,面对的是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独联体中亚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所组成的中西亚经济圈。以西藏、云南、广西为前沿和西南腹地为后方的南部开放区,面对的是东南亚和南亚经济圈。这些各具特点的区域市场都在形成过程之中,我们要不失良机,积极参与,和它们建立起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互惠、互利、互补、互助的区域合作,通过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开辟边疆贸易或加工区、境外开发区、双边或多国联合开发区等方式,积极建立跨国产业协作体系,向经济一体化的长远目标迈进,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该争取由沿边开放的前沿地位向区域经济圈中心的地位转变。从国内发展区域经济到国际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以及进一步向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务必高瞻远瞩,看清形势,努力促进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沿边开放把边疆地区从经济循环的末端变成经济交流的枢纽,为边疆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在封闭的条件下,相邻两国的边境地区一般都远离国内经济中心城市,处在全国交通网的边缘和经济循环的末梢,人口相对稀疏,经济基础薄弱,难以直接参加国内生产区域分工和市场交换,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我国由于历史和诸多条件的限制,边疆更成为特别封闭、落后和生活条件艰苦的经济“死角”,以致“边疆”成为众所周知的“最艰苦的地方”的代名词。沿边开放把地缘劣势转化为地缘优势,使之从远离国内和国外市场变为紧靠国际市场,由与内地单向联系变成两国经济的交汇点。这里不但与邻国山水相连,通道多,运距近,而且许多少数民族群众与境外居民属同一民族,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同,思想感情容易沟通,有的还有姻亲血缘关系,有相互交往的强烈要求。更重要的是它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连接点,两国之间经济资源和需求的差异,最直接地反映在这里。从而可以根据两国之间需求的差异,双方各自组织腹地的资源,发展出口和转口贸易,在沟通两国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使毗邻两国的商品向边境地区集聚和扩散,成为经济上的新热点。这样不仅使边疆地区经济得以迅速繁荣起来,而且为内陆腹地提供了借边出境的机会,推动了腹地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要努力通过外开内联,双向推进,使沿边地区逐渐成为经贸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外向型经济发达,综合服务功能齐备的新兴经济开发区,使我国的全方位开放登上新的台阶。

再次,我国与沿边邻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为平等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我国毗邻的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和韩国在资金、技术上具有优势,但资源贫乏,工资高,劳动力比较紧张;俄罗斯东部拥有极其丰富的资源,但劳动力奇缺,轻纺产品匮乏,他们所短缺的正是我们的优势。其他邻国大都是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丰富,工资低,森林、矿产富集,有丰富的原材料,很符合我们的需要,但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开发困难。我国在日用品、纺织服装、食品、机械、电子等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方面都已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他们的消费水平、需求层次与我国接近或低于我国,与我国的生产和出口结构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经济要素的不平衡状态,必然引起资金流动、技术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发展,我国既可以吸收邻国的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经济技术合作的机会;既可以开展商品贸易,也可以合资经营、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既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区别对待,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条件,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和开放形式,又可以使不同层次或相同层次的经济,都可以构成经济上的互补性,使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得以优化组合,这显然是对各方都很有利的。

最后,沿边开放可以睦邻安邦、稳定边疆、巩固国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边疆地区的对外开放,实际上古已有之,南北丝绸之路就是明证。但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的发展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两国之间的政治和外交关系,当然经济关系也会反过来对政治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就是说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则很难谈到开放和发展贸易关系。当前,世界总的形势是和平与发展,我国与周边国家也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沿边开放战略可以进一步向周边国家传递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信息,说明我国将长期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相邻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合作与交流的扩大,甚至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为相互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建立坚实的经济基础。

90年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加快进行,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把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一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所处的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带,为我国的沿边开放提供了较好的机遇。但是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国际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机会稍纵即逝。面对着迅速变化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经济竞争,必须迅速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迎接挑战。我国陆地边境长达1.8万多公里,与朝鲜、独联体四国、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老挝、越南等15国接壤,近邻地区有十几亿人口,尚未充分开发,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争夺这个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捷足先登,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将使我们再次丧失一次重要的发展机会。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④就是这个道理。

最近几年,沿海地区由于地价、电价、水价和工资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上升很快,这类企业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内陆地区转移。这种转移是国内区域分工变化的一种必然趋势,对内陆地区也是一种发展机遇。在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中,也必须加快发展内陆地区的经济,以提高其承接转移产业的能力。

由于我国能源、原材料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政策和投资的地区倾斜正在向产业倾斜转变。边疆地区是我国能源、原材料综合开发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只要我们认真转变观念,清醒地分析各地区的基础、条件和对外开放的形势,以更大的胆量,更大的气魄,更开阔的视野,更有效的措施,敢试、敢闯,使沿边开放不断升级,由互通有无的经贸往来发展为跨国合作,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牵动整体经济的增长、结构的调整和效益的提高,使内陆边境1.8万多公里的大扇面开放和沿海1.8万多公里的大扇面开放结合起来,东西互补,腹地联动,对内地产生强烈的牵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国内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横向联合、经济技术协作,使资源配置优化和经济发展达到最有效率的一体化,从而把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沿海地区拥有对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的地缘优势和历史积累起来的产业基础、经济技术、投资环境等综合优势,一旦获得国家的政策倾斜,就如虎添翼,飞跃而起,以其强大的幅射力牵动着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沿边地区则是和“老、少、边、穷”联系在一起的偏远、封闭、贫穷的经济落后地带,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落后,以农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劳动力素质低下,远离经济中心,面对的又是周边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对它的开放不同于沿海地区的锦上添花,而只是雪中送炭。因此,沿边开放只能是通过由点到面,从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元化的一个渐进的、曲折的和缓慢的长期过程,来逐步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和辐射力。而不可能一帆风顺地通过某种轰动效应就一蹴而就地出现经济奇迹,达到沿海地区甚至经济特区的那种高度。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有踏踏实实的长期打算,要不断地付出更大的艰苦努力,而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从90年代初国家提出选择一些内陆边境城市和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积极发展同内陆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以来,这些地区的对外开放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色,特别是边境贸易发展异常迅速。从北方的内蒙古、黑龙江,直到南方的广西、云南等地,对外开放和边境贸易都很活跃。内蒙古自治区的进出口总额从1991年的6亿美元跃升到1993年的12亿美元⑤,两年翻了一番,其中边境贸易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该自治区1994年末已注册登记三资企业926家,当年三资企业出口创汇比上年增长85.7%。全区已经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客户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500多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黑龙江省1991年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90年增长47%左右。1992年2月,新兴开放口岸绥芬河这个仅有3万人口的小城,正式开放刚两个月,就吸引了各地纷至沓来的投资经商客户,协议金额达5亿元,到位资金1.3亿元。

广西对外开放的步子也迈得比较大,去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0亿美元,外贸出口创汇连续三年来每年都增长20%以上,边境贸易也有较大发展⑥。东兴是广西的一个对越全境开放的城镇,中断10年之久的边境贸易在1989年恢复后仅3年间,贸易额就达4亿多元人民币,广西的边境贸易不仅扩大了广西的对外贸易,而且带动了内陆大西南的对外贸易发展。现在,以越南芒街、海防港为中转站,我国西南各省的商品不断通过广西对东南亚市场推进。总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沿边省区的进出口贸易持续发展,利用外资势头良好,三资企业迅速增加,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并向深层次发展。这一切都说明,尽管沿边开放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它的作用已经显露端倪,一个新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当然,沿边开放既然是处在起步阶段,它就不可能是完善的,特别是作为其初期阶段集中体现的边境贸易中就存在不少问题。从去年初开始,中俄贸易开始滑坡,原因是边境贸易大幅度下降所造成的。这既有来自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诸如政治动荡、经济危机、政策多变、限制原材料出口、关税提高以及治安恶化的因素,也有来自我国国内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的因素;既有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运输、口岸建设等老问题,也有在新形势下出现的诸如汇率并轨、新税制、两国实行护照签证等新问题。特别是两国贸易虽然迅速发展,1992年超过中国和原苏联贸易的最好水平,1993年又比上年增长30%以上,达到78.6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但从整体来看,却是在一种相当混乱的状态下进行的,尤以两国边境贸易为突出。两国边贸队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经营秩序混乱,双方所供商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贸易形式以原始的物物交换——易货贸易为主,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合作渠道极不稳定等等,这些亟待解决而又无法一下子解决的问题,使中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艰难的调整时期,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艰苦努力,才能逐渐走出困境。自1993年起,我国外经贸部及有关部门就开始采取措施,贯彻“整顿边贸秩序,加强宏观管理”的精神,贸易形式转向以现汇贸易为主,易货贸易为辅,并逐渐向国际贸易规范靠拢。在通过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形与无形商品贸易与经济合作紧密结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贯彻平等互利原则等措施,经过一段调整时期以后,中俄经贸合作必将重现辉煌。这是由两国长期存在的经济互补性和地缘人文等关系所决定的长期趋势。应该指出,即使是在这种困难的调整时期中,中俄之间的经贸关系仍然是有所发展的。以对俄边贸的重要省区内蒙古和黑龙江为例,内蒙古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虽然比上年下降12%,但其中现汇贸易仍然呈强劲增势,全年现汇贸易出口额比上年增长46.9%。黑龙江省去年头10个月现汇贸易出口额也比上年同期增长42.9%。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曲折过程,也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一个缩影。

为了推进沿边开放战略,一要加强边境贸易的规范化管理,以符合国际贸易的规范化要求,把无序的“倒爷”行为纳入正常的进出口管理轨道。二要大力加强边境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解决制约边境贸易发展的运输问题。三是以发展边境贸易为起点,充分利用各种对外经贸形式,大力发展互补互惠性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沿边地区经济开发,改善产业结构和建立合理的国际分工。四是引导边境贸易由点、线到面,从狭窄的边境线向纵深地带发展,把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内地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结合起来,既能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又能起沿边地区与内地的联动作用,达到发展内陆地区的目的。

目前,经过整顿后的中蒙两国边境贸易又趋活跃,在两国间最大的边贸口岸二连浩特和扎门乌德之间,除铁路运输以外,每天过货的卡车多达上百辆次。为了适应需要,扎门乌德与二连浩特之间的客运班车也从原来每周32次增加到40次。这支小小的报春花的开放,预示着沿边开放将在克服各种困难之后,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展开。(收稿日期:1994年11月24日)

注释:

①马骏等:《论我国内陆边境省区的对外开放》,载《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

②按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计算。

③马太效应,见《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大意是让有的更有,没有的更没有。齿轮效应,指的是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就要转若干圈。如广州市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1490元,而内地许多省份只有2000多元,即使按相同的年增长率计算,它一年增加的绝对值就可以等于内地许多地方若干年增加额的总和。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⑤《内蒙古统计年鉴》(1994),第199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⑥《内蒙古日报》1995年3月17日。

标签:;  ;  ;  

沿边开放战略的形成与特点_边境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