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科学精神培养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大学生党员科学精神培养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大学生党员科学精神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祝莺莺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 杭州)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科学精神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科学精神培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学教学体系的完善、大学生个人发展等三个层面阐述大学生党员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结合浙江理工大学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实践经验,探索如何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科普实践将科学精神培养与党员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与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在提高科普教育实效的基础上,创新党员教育工作载体,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 科学精神;党员教育;科普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1],无论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大学教育机制完善,还是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科学精神培养为主线,以科普实践为载体的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理科大学生专业优势,通过科普实践将科学精神培养与党员教育有机结合,将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科普实践环节纳入到党员培养考核中,将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党员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发挥党员先进性,树立党员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激发大学生党员能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和传播科学精神的目的。

一 学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精神的弘扬和普及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培养科学精神应包括科学的创造精神、求实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与协作精神的培养[2]。而科学精神的培养又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开展方能见效的工作。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之一,对这一群体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常抓不懈。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理应也必然能够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主要任务,应该成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主阵地[3]

3.搭建宣传新载体,提高宣传时效性。运用“互联网+”思维助力党建新发展,创建“党旗领航e宝胜”党建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中央、省、市、县相关政策及要求,及时公布集团党委工作内容或各支部活动开展情况,使广大党员职工迅速了解各级党组织的动态,增强他们爱党、爱国、爱企业的情怀。

(一) 科学精神的培养能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首先,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精神[4]。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能促进科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维护国家科学技术研发的独立自主性。其次,学术追求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引。重大学术成就的取得、学术人才乃至学术大师的培养,都要求大学必须具备求知求实的科学创新精神。

民宿是个广泛的概念,不同人对于民宿有不同的定义。关于民宿发源最常见的说法是:乡村家庭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将空置的房间提供给游客住宿,民宿就此产生。那么,是否可以这样定义民宿:源于家庭住宅,因为地域差异的存在带有不同文化特征,是一种非正式的旅店。

(二) 科学精神的培养能促进大学教学体系的完善

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骨干分子,是大学生中最优秀的群体。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高校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系统性和规范性还欠缺,存在着教育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缺乏创新与活力;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缺乏实践层面的落实与承接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党员的作用发挥,影响了基层党支部的生机活力。

(三) 科学精神的培养能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发展

最后,科学精神能激励大学生热爱未来的本职工作。事业心和责任心都能在科学精神的培养下产生,进而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价值追求,能促进大学生立足于自身事业的发展,积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试验组的包装质量、消毒质量、收回及时度、供给及时度等护理质量评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其次,科学精神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交互作用始终贯穿在科学活动中,而科学活动是主观世界探索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过程。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的批判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是贯穿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品质,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大学生追求科学精神的过程能充分激发其创造力,充分发挥其作为优秀人力资源的特长和优势。

首先,科学精神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精神中所包含的理性精神、思辨精神促进人类形成了正确的科学观,有助于大学生群体理解和接受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而自觉产生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行动。

二 科学精神培养与大学生党员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

首先,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完善大学的教学体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就是要把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感性知识正确地引导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5]。这种理性认识最主要的方面表现在大学生能够积极地将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主动地尊重科学、追求科学。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把教学实践与科学方法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授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其次,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科学精神贯穿于科研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大学科研氛围,营造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

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精神的理论基石。科学精神的培养既关系到到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又关系到大学生党员个人的成长成才。通过科学精神培养可以引导大学生党员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促进大学生党员坚定不移地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牢固地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一) 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科学精神培养为主线,以科普实践为载体的党员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和专业优势,能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激发大学生党员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和传播科学精神等目的。

科学精神培养与大学生党员教育有机结合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引导大学生党员在科学实践与创新中学习和锻炼。要求和组织大学生党员参与研究活动和创新活动是实现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通过参与科研以加深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创造力。二是引导大学生党员在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中学习和锻炼。不断加强培养大学生党员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有助于他们培养,理解和把握科学精神。三是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普及教育工作,从科学精神的培养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播,强化大学生党员自我参与意识,加强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二) 大学生党员科学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肩负着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能否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未来一代的科学知识水平,更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科学精神。[6]能否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并源源不断地产生科技创新成果。因此,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科学精神的培育,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要求课题承担单位有可监管经费使用的财务系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每个课题的年度经费和总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尽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允许受资助者可较灵活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经费,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政策声明》的有关规定调整预算,但一般来说经费使用仍需按照批准的预算来执行。项目管理专员(The Grants Management Specialist,GMS)审核经费使用报告以确定经费使用是否超支或延迟,超支或延迟往往意味着课题负责人不能在批准的经费和研究周期内完成课题研究。这种情况下项目管理专员将要求课题负责人提供额外信息,并可能采取必要而恰当的措施。

三 科学精神培养与大学生党员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探索

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以青少年科普教育为载体,针对目前大学生党员中存在的问题,发挥理科大学生专业优势通过科普实践将科学精神培养与党员教育有机结合,将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科普实践环节纳入到党员培养考核中,将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党员教育工作载体,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符合高校党建工作理念变革要求。

(一) 用科学精神武装头脑,激发大学生党员专业学习兴趣

通过科普教育这一载体,让大学生党员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科学精神,全面掌握科学知识,并涉足前沿的学科技术,激发大学生构建更完整成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科普教育活动中,学生党员制作科普课件、视频、宣传册,负责科普仪器演示、讲解,设计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开展科普剧表演、科普讲解员大赛等,促使其在体验式科普活动中,做到科学知识与实际运用、学习兴趣与生涯发展、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对职业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 用科普实践检验真知,提升大学生党员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科普教育这一载体,大学生党员发挥理科学科优势,结合科普基地的实验仪器设备,自主开发模块课程,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中国航天日、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科普活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党员的科普实践突出专业知识性和党建教育性,既符合教育的主旨、育人的目的,又确保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示范性,两者在科普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融合和体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

[2] 文再坤:浅谈科学精神及其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145.

[3] 黄文杰: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D].2012:1.

[4] 梁玉琴: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D].2016: 1.

本文引用格式: 祝莺莺.大学生党员科学精神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38):186-187.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8.092

作者简介: 祝莺莺,女,浙江遂昌,在职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大学生党员科学精神培养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