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的习得、巩固和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得论文,地理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常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语言表达不清、忽视建立概念的条件和背景、缺乏建立概念间的联系等现象,致使学生对概念只能死记硬背、凭空想象,难以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区分相似的概念。如果我们能依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地理概念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科学地设计概念教学的过程,将有助于学生明确地理概念,正确地运用地理概念。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知识的学习经历习得、巩固和转化、迁移和应用三个阶段,我们也可以把地理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概念的习得、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知识的学习阶段,我们提出以下的地理概念教学过程模型:
一、地理概念的习得阶段
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和预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原有知识,选择地接受新的信息,最后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同化),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中(习得)。因此,在地理概念的习得阶段中,如选取适当的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会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降低学生对概念的知觉与认同上的难度。
1.利用实物、模型、图像、实验演示、现代电化教具等直观手段,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丰富学生的地理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的选择性与刺激物的强度(声响、颜色)、活动性、新异性等有关,还与人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等相关。一个新颖、明显的信号比常规的信号更易于记忆和提取。如学习“黄赤交角”概念时,教师通过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观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种信息的呈现方式,会使学生更易领会“黄赤交角”的概念;又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两个概念时,用等高线地形模型演示,能突出分层设色的内涵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同一种颜色表示对应的海拔范围、不同颜色的组合才构成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避免产生“颜色表示地形”的错误。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多媒体逐步进入课堂,为地理概念的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呈现信号,使概念教学的手段更加先进。如学习地震、火山、板块、地壳运动等概念时,教师可播放相关的录像,以刺激学生的选择性知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习得地理概念。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生活实例,寻找理解概念的捷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地理现象发生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取、积累与地理现象有关的生活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留下深刻的记忆一旦被激活,会对新知识的学习、新概念的理解带来正效能。如讲“月相”概念时,让学生回忆夜晚所见到的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及其出现的时间;讲“太阳高度角”概念时,让学生回忆白天所见到的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及其变化;讲“河流补给”概念时,让学生结合本地河流分析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及原因。
3.利用比喻法,减少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思维障碍。
比喻法是指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把事物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通过比喻,能将深奥的概念浅显化,减少学习地理概念的思维障碍,促进概念的习得。如讲沉积岩中的“岩层和化石”概念时,可把沉积岩比喻为“记录地球历史的教科书”,把岩层和化石分别比喻为这本史书的“书页”和“文字”,因为沉积岩常具有层理构造,好比纸张,而形成化石的生物总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所以化石能起到“文字”的作用,这样的比喻有助于学生习得“岩层和化石”这一概念以及它的意义;又如学生对内外力作用的概念会感到抽象、束手无策,地理教材中把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比喻为“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雕塑,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貌。通过这样比喻,学生对内外力作用及其关系就能理解得较为透彻。
4.依据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新知识的同化。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结构同化论为教师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依据原有地理概念进行新概念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奥苏贝尔认为一个新知识均可通过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先行组织者,寻找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新概念的悬挂点,使新概念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中逐步习得。具体有:
①下位学习,即原有知识是上位的,新学习的知识是原有知识的下位知识。如学生已有区位概念,学习工业区位概念就构成下位学习;②上位学习,即原有知识是下位的,新学习的知识是原有知识的上位知识。如原先学过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都是地理环境的从属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地理环境概念是一个上位学习;③并列结合学习,即新的学习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既不能产生类属关系,也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新概念与原有概念可能产生并列结合学习。如学生已具备了农业区位概念,再学习工业区位时,由于两者具有某些相似性,新知识也可以被原有的知识同化。
二、地理概念的巩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概念的组织和辨别,使概念的多维度属性在概念内、概念间建立多种联系,防止概念的遗忘和混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变式、比较、重组等方式来巩固。
1.运用概念的变式,牢固掌握地理概念的本质属性。
变式练习就是在其它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概念和规则例证的变化,帮助学习者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在概念习得的最初阶段,对概念的认识往往是机械的、孤立的,对千变万化的地理事象、对不同描述方式的地理概念,不能全方位地去理解。而通过变式,对同一概念进行多角度分析,就有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并在变式练习中巩固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地中海气候”概念,要通过南、北半球两种不同形式的“降水、气温年分布图”来练习;学习“经线、纬线”概念,要用不同的地图投影图来掌握;学习“背斜、向斜”概念,既要用“背斜成山与向斜成谷”的模型或图像,还要用“背斜成谷与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示意图或用简单的地层图等变式手段以准确掌握背斜、向斜概念的本质属性。
2.比较地理概念的异同,明确不同概念的区别及其联系。
比较是地理概念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但相异的地理概念的比较,区分其异同,可以达到深化概念特性和分清概念内涵的目的。比较的形式一般有:
①类比法,对相似或相近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如“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季风与夏季风”、“农历与阴历”、“时区与区时”、“土地与土壤”、“天气与气候”、“地形与地势”等,学生容易混淆,通过类比的方法有助于掌握这些概念的本质,突出其个性特征。
②对比法,对互相对立的、意义相反或接近相反的地理概念,如“气旋与反气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升降运动与水平运动”、“背斜与向斜”、“寒流与暖流”、“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等进行对比,同样有利于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掌握。教师讲解时,一般先重点讲清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与此概念相反的属性和特点。
3.运用组织策略,建立完整的概念结构。
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能使学生将所掌握的概念纳入一定的系统中去,则所学的知识就会融会贯通,有助于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策略就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具体形式有:
①描述策略,即将孤立的单词组成一描述性句子,如“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形式”;
②归类策略,即将分离的概念按类别组成一序列或用概念链的方法表示概念间的关系,让概念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③表象策略,即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像形式的信息,如用“经纬网地图表示地理坐标”、用“某城市的人口和面积、某地区城市数量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变化图表来说明城市化概念”;
④网络策略,即将彼此有联系的新旧概念组建完整的概念网络,如用“图解表示有关常规能源、新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太阳能、核能、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等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使概念系统化,有利于相关概念的巩固和掌握。
三、地理概念的应用阶段
概念的应用是概念学习的高级阶段,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学习者在掌握领会的基础上,将习得的概念用于解决同类问题。如学习“黄赤交角”概念后,去解决与黄赤交角知识有关的许多问题: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四季和五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的西南季风等;二是学习者对所学概念的融会贯通,以及用所学的概念解决新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如用“大气逆辐射”概念解决防御农作物霜冻危害、用区位概念分析本地的工农业、交通、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等。
在实际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地理概念在生活、生产及科技中的应用,编制有针对性的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对概念应用的灵活程度,并运用已学习过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概念的应用,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发现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局限性,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而且还可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对教师来说,只有在学生运用概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给予指导和提供反馈信息。
总之,利用概念的习得、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迎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地理概念,学好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