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业研究_创业论文

公司创业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的提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公司创业者”(Corporate Entrepreneurs)和“公司创业力”(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大管理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极大兴趣,并逐渐形成一门综合性的学术分支。

“创业者”和“创业力”作为研究课题对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911年,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1]一书中首次尝试系统地总结创业者和创业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创业者”与“创业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版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可谓汗牛充栋。

人们对公司型创业者和公司创业力表现出高度重视的背后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首先,以全球市场为规模经营的跨国公司不仅成为本国经济的骨干力量,而且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随着企业规模增大,市场地域的增加,企业所涉及的行业和产品日渐增多,管理活动日趋复杂,如何有效地驾驭这些问题对高层管理者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经济学理论坚持认为,“小的就是美的”,对大型企业能否保持创新精神始终持怀疑态度。多年来,组织行为学者对组织规模与行为的研究表明,组织规模的扩张不可避免地产生“大企业病”,其表现形式为文牍主义滋生,人浮于事,决策速度慢,对外界变化感觉的灵敏度和应对变化的速度降低。在这些困扰高层经理的管理问题中,最让他们感到头疼的是如何使大企业保持与小企业一样的创新精神?在技术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只有不断地在技术和管理制度方面保持创新优势,才能形成竞争制胜的核心能力。

其次,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许多著名的大型公司纷纷开始战略转型或者转轨,涌现出一大批新型的企业领导者。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人物。韦尔奇自1982年接任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后,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成功地完成了通用电气从传统制造业向以高科技和高增殖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转型,使这间由传奇人物爱迪生创建的百年老店保持着青春不减的活力。实际上,像韦尔奇这样杰出的商界领袖不胜枚举。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以高超的个人智慧与洞若观火的敏锐感觉,对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重新定位,并通过战略性的调整和改革为企业的发展另辟蹊径。他们独特的经营理念、战略方向和组织管理的手段、方法乃至个人魅力,不仅吸引了广泛的社会注意,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和有志进入商界的弄潮儿崇拜的偶像,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由此掀起了“战略转型”和“战略更新”研究热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术界系统地总结了这些商界领袖的实践经验,并进行了大量类似创新现象的实证研究,从而奠定了“公司创业力”这一学科的基础。

一、公司创业力的阶段性

根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假设,企业在向不同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临界“危机点”(见图1)。如何成功地处理、平稳地渡过临界危机点,是对企业领导层能力的重大考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企业要在战略、组织结构、领导风格、控制体系和激励系统等几个重要方面选择不同的,但又相互和谐的组合。

图1 组织生命周期阶段

资料来源:库拉特寇(Kuratko)等,《创造力:当代方法》,Fort Worth:Harcourt College,20

从图1可以看出,在创建阶段,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开拓制造与销售能力;在启动阶段,企业要追求运营效率;进入增长阶段后,其中心环节是开拓新的市场;在稳定阶段,企业要考虑强化整体组织机制;而在选择阶段,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创造良好的公司创业环境,提出各种创新方案,解决企业持续增长的问题。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组织结构的演变也由重视非正规组织(创建阶段)向集权和职能结构(启动阶段)、放权和地域为中心的结构(增长阶段)和以一线员工为主、产品中心式的集团结构(稳定阶段)过渡。在第五个阶段,比较适合公司创业的组织形式是矩阵结构。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目前欧美很多大型企业开始采取战略网络的结构,形成以战略中心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并配备中小型的分支或者成熟业务单元,从而既能够保证有效地发挥综合优势,又能维持下属单位的自主和活力。

由此可见,公司创业力是保持企业“基业常青”的重要基础。不过,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创业者和创业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创业和私人创业方面。其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创建和启动阶段。对于公司内部的创新活动则局限在技术创新方面,而有关战略转型或者结构变革的问题则由战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导学和技术经济学等多种不同的学科分支分别研究。由于公司创业和创新活动是一个组织整体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综合互动,这种各自为战的研究状况难免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为此,“公司创业力”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出现,强化了跨学科研究的联系,使对大型企业内部创新和创业活动的综合研究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面,并且加强了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公司创业活动的类型与公司创业者的特性

1.有关公司创业力的定义

在传统理论中,创业者的活动是在组织之外的一个“独立”的创业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创业活动大幅度地提高,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加。由于公司创业活动内容广泛,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们对公司创业力的定义。例如,博格尔曼[2]是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研究公司内部创业过程。沙玛与克里斯曼[3]则系统地比较了29份文献中有关公司创业的定义和描述,指出公司创业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创业者或创业团体与现有组织具有密切相关性。由此,他们将公司创业力定义为“与某一现有组织相关的个人或者一群个人创建新的组织或者在该组织内更新或创新的过程”。目前,大多数学者接受这一定义。例如,莫瑞斯与库拉特寇于2002年出版的《公司创业力》[4]一书中就采纳了上述定义。简单地说,公司创业活动就是个人或者团队在现有组织内部通过建立新的单位或者项目所形成的有关创业或者创新的活动。而公司创业力是指现有组织中个人或团体创造出新的风险机构或开发创新的过程。[5]

2.公司创业活动的类型

(1)内部革新和创新[6]

学术界早期是从公司内部创新活动为基点研究公司创业行为。为此,组织科学将组织内部的创新活动分为三类:技术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行政管理创新(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和辅助活动创新(Ancillary Innovation)。技术创新包括开发新产品,技术革新,以及对现有的技术过程进行改造和更换。行政管理创新包括改革现有的管理机制,引进新型的管理实践活动,或者对现有管理过程进行重组。辅助活动创新主要指通过创建内部市场转换企业内部主业与副业单位的交易关系。

(2)公司风险活动(Corporate Venturing)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公司内部风险活动方面。[7]所谓内部风险,是指通过内部手段进行的一系列用来创造发明与创业的活动。而风险活动主要是指创建与现有业务范围不同的新型业务,或者将现有经营单位分离出去,与主业脱离关系;在公司内部设立创业基金,以单独或者与其它伙伴共同投资的方式支持开发新的业务;也可以由公司成立独立的经营单位,自成一体,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从而避免新的经营单位受到现有组织体制的束缚;也可以通过在公司内部建立创业项目的形式完成,待业务流量稳定以后再形成独立的运作单位,或者转交给现有的常规业务部门。[8]同时,公司还可以通过合资、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进入新的市场。内部风险活动也包括剥离或者分离不属于公司核心能力的业务单位,如通过管理层收购(MBO)的方式将其出售。内部风险活动的创新形式广泛被高科技公司采用。例如,诺基亚建立创业投资机构,其目标就是“培育现有业务团队范围之外的增长机会”。

(3)战略更新(Strategic Renewal)[9]

战略更新,或者称为战略转型。这是最复杂的公司创业活动,是指公司进行涉及到战略思维和制定战略逻辑层面的大规模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对现有系统或者体制的局部修改,而是从根本上进行彻底改变,等同于再次创业。[10]组织理论将组织更新分为两个层面的变化。[11]第一层面的变化一般为渐进、趋同的改革,旨在改进组织内部能力。这一类的变化也可能对组织体系、程序和结构进行调整,但是并不涉及对组织基础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即不会涉及到价值观念、文化和战略等方面的变革。第二个层面的变化是具有革命性和激进的变革。这一类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公司创业力研究中的战略更新属于第二类的变化,如从多元化转向回归战略,重新调整公司在行业中的定位,实施全新的组织结构,甚至重新对企业进行市场定位或者行业定位等等。韦尔奇领导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转型就属于这一类型的更新。战略转型一般伴随着企业最高层领导的更换,成为新型的公司创业者展示能力的机会。

3.公司创业者

创业者是独立行动或作为组织一部分的个人。他们创造新的风险活动或开发创新,承担着市场上的各种风险。[12]早期对公司创业方面的研究比较关注公司创业者自身的品质和能力等问题,例如“公司内部的决策者本人或者团队是否具有如同私营企业家类似的性格或者能力特征,从而带领使公司变得更加具有创新性或者创造性”等等。学术界通过这种分析,试图发现创业者与普通人特别是普通管理者之间在性格方面的区别。但是,实证研究的结果并不支持这种认为创业者具有超出常人的性格或者能力的假设。因此,目前的研究趋势多是以公司创业的活动,而并非创业者个人性格或者能力作为研究重点。[13]更进一步讲,公司创业的活动是在组织内部展开。假如所有条件相同,为什么人们宁愿留在组织内部创新,而不在外面寻求独立的发展呢?所以,比较公司创业者与传统私人创业者在个人素质、能力和对创业活动的控制方面的异同也是学术研究关注的课题之一。[4]

总体说来,公司创业者与私人创业者具有某些相似性。其表现为:

(1)两者均强调创业者必须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并能够正确地把握机会的重要性。(2)两者都要求创业者具有将经营思想或者理念转化为产品、服务和过程的能力。(3)不管是私人创业还是公司创业,创业者本人都必须具有既能够坚持自己的领导风格,又能够与团队合作的精神,从而通过与其它人的合作达到成功。(4)公司创业与私人创业一样,整个过程都必须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以适应创业环境。(5)两者都需要创业者对经营概念或者经营模式创造价值具有超前的预测能力。(6)两者都必须承担风险。(7)两者都必须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战略。如创业初期面临很大不确定性时,战略的重点是如何把握机会,创造市场需求,而随后的策略往往注重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巩固的市场位置。

但是,公司行为与个人行为毕竟不同。例如公司创业基金的运作与传统私人创业基金运作有本质上的区别。后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是以投资回报为首要条件和最终评价标准;而前者是以公司的战略定位或者未来发展方向为选择投资项目的第一准则,其财务回报则属于第二位的考虑。

在个人特点方面,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创业者性格以及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并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早期的研究认为,创业者一定具有与常人不同的冒险精神或者明察秋毫的洞察力以及对形势的预测能力等等。实证研究证明这些特点与创业成功与否并没有确凿的对应关系。社会对创业者的性格和特点存在许多误解和神话。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创业的目的一定是出于创业者追求财富的愿望,并由此推断金钱是创业者最终追求。实际上,推动创业者创业的主要动力是追求创新或者做出与众不同的革新的内心愿望。金钱只是创业者成功的符号标志。还有的人认为创业者一定是乐意承担高风险的冒险家,具有赌徒心理。这种看法也不正确。一般地讲,创业者本人是具有冒险的性格。但是,这种冒险并不是冒进,而是在精确计算风险与回报后、有目的的大胆行动,与盲目冒险根本是两回事。更多的人往往认为创业者能够成功主要是“运气好”,仅仅看到他们成功后的荣耀。实际上,所有成功都是由失败、汗水、勤奋和努力的工作而成。创业者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地辛勤工作,以及具有对市场、对客户需求深刻的理解和异常敏锐的灵感。

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创业者与私人创业者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如何处理现有公司和实现个人目标之间的矛盾。[15]第一,私人创业者寻求具有高度自主并已建立个人对事业的展望,因此很难接受现有制度或者组织机构的束缚。组织规模越大,这种制度性的束缚越深,双方之间的矛盾越大,因此,如果创业者本人认为其它条件合适,便越有可能脱离组织单独创业。而公司型创业者并非忽视个人自主的要求,但是一般会寻求利用现有组织制度完成自己喜欢的工作甚至做某种程度的妥协。第二,私营创业者与公司型创业者在对待风险的态度上有所不同。前者愿意承担很大的风险,而后者对风险持谨慎态度,虽然接受风险但是不会大胆冒进。第三,私营创业者不必一定具有高学历,而公司型创业者一般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

因此,人人都有创新和创业的潜质。关键问题是企业如何通过建立一套制度发挥每个人的潜在创新和创业能力,并将这种创新精神保持下去。

三、培育和发展公司创业力的环境条件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形成公司创业力的外部环境系统组织环境条件提出了不同模型,其中以古斯与金斯伯格(Guth & Gingsberg)的模式比较全面(见图2)。[16]古斯与金斯伯格认为,公司创业的主要活动为革新性的内部创业与战略更新。这些活动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组织环境、领导人特点和组织绩效等方面的影响。

图2 公司创业利于战略管理的匹配

资料来源:古斯、金斯伯格.公司创业力.《战略管理杂志》1990年第11期,第5~15页

此外,还有一些模型将其关注点放在组织本身对公司创业过程的影响,[17]这是因为现有公司的环境直接决定公司创业活动的范围和进展。[18]例如,博格尔曼[19]提出了公司内部创业的过程模型,认为创业活动包含核心过程和上层活动两大部分。并且,两者在群体、部门和公司三个层面之间互动。总的说来,具有创业力的公司有其特定的公司文化。例如,有些公司崇尚“开拓进取”和鼓励创新的价值观念,而有些公司趋向于稳定或者保守,不鼓励冒险行为。具有公司创业力的企业多数表现出下列文化特征:(1)以人为本和参与管理作为核心价值观念;(2)通过不断创新和变革创造价值;(3)注重基本管理原则;(4)做正确的事;(5)追求增长同时容忍失败;(6)注重结果;(7)注重承诺和个人责任感;(8)与创造价值的伙伴共同分享成果;(9)强调对未来的紧迫感;(10)以顾客和质量为导向。

在这些文化元素中,价值观的核心是对个人创造力和个人自由的尊重。这是因为虽然团队和组织的支持非常重要,但是所有的公司创新或者创业活动都需要围绕创业者本人展开。换句话说,创业者本人就是创新或者创业活动的核心。另一方面,只有个人的思想和创造力得到尊敬,才能真正发挥每个人的创新潜力。

四、影响公司创业力的其它因素

公司创新和创业都属于组织行为。因此,创业者的积极性以及其创新与创业活动程序都有可能受到现有组织体制的限制。除了上述结构方面的因素之外,还会有其它方面的阻力:[20]

第一,任何组织本身都存在很多利益冲突的群体。因此,任何一个组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行为,即各个利益群体为了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影响其它群体的行为。公司创业者不仅要具有能力和创意,同时也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智慧,掌握“天时、地利和人和”三大要诀,知道在何时、何地开展创新或者创业活动,以及从谁那里能够得到最大的支持。

第二,时间分配是开展和维持公司创新和创业的极大障碍。特别是,当外部市场的竞争程度日趋激烈时,企业高层领导以及管理者的主要精力都汇集在如何应对竞争这样的问题上,而很难注意或者研究看上去“不紧迫”问题的创业或者创新事务上。其结果是将对企业关系到生存的创新问题搁置一边。

第三,对创新或者创业缺乏相应的激励。这种激励不仅仅包括奖金等物质奖励形式,还包括精神奖励。公司创业者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奖励。另外,如何平衡公司创业者承担的风险和所接受的奖励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目前对这个方面的研究仍然没有定论。

第四,缺乏良好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方法是阻碍公司维持创新和创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成功的公司创新和创业背后有非常强有力的财务监督机制。这一点主要是借鉴了私人创业基金经验。传统的创业基金都要求创业者准备详细的财务预测并定期进行严格的财务审计。“以数字说话”,是所有创业成功的座右铭。

第五,当领导过于强势的时候,下属可能缺乏相应的组织能力,从而导致创新或者创业项目失败。强势领导习惯命令,或者事无巨细、事事过问或者干预,结果使下属唯唯诺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六,创新和创业必须“正名”,有合理的名分。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创业者建立自己的诚信,获取各个方面对自己资格和能力的认可。另一方面,组织本身必须对创新和创业行为有明确的定义以及相应的政策。否则,任何创新和创业活动都很难获得支持。

上述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企业开展创新和创业的阻力。因此,公司创新和创业活动的开展和维持是一个全面综合地、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包括创业者本人素质的复杂过程。

五、有关公司创业的理论创建与发展

目前,对公司创业力的研究仍然处于创建理论的早期阶段。因此,作为创业力的分支学科,公司创业的理论建设也多多少少受整体学科的影响和制约。但是,正是因为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学科边界,创业力作为一门前沿学科和综合课题的发展反而得益于众多来自经济学、社会学和组织理论的贡献。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了避免重复引述各种理论,我们在此仅简单地总结当前学术界对创业理论和公司创业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最近,布森茨等回顾了有关公司创业力的研究进展与今后发展的方向。[21]他们查阅了自1985年至1999年以来七个重要的管理学术刊物的文献,发现有关公司创业力研究的文章数量是处于上升状态,但仍然只占少数(合计97篇,占所有已经发表的文献总量的1.8%)。而且,已经发表的公司创业方面的文章中的,文献索引也主要列在其它管理理论中。由此得出结论,公司创业力的研究仍然处于成型阶段。

目前,公司创业力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环境层面、创业者个人或者团队层面、创业机会以及组织形式。当然,某项研究可能会同时涉及上述两个甚至三个层面。布森茨等指出决策理论,生产要素启动,信息处理和网络理论,创业动态概念等是指导创业研究的主要理论根据。

对于公司创业力的研究,除了前面提到的布格尔曼提出的内部过程模型、奥恩斯彼等人的互动模型、以及古斯与金斯伯格的环境、组织形式、领导特点和组织绩效对公司创业影响的模型以外,还有戴斯等人研究公司创业力与战略、结构和过程之间的关系。[22]另外,战略管理理论中的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理论与组织学习理论也开始成为公司创业力研究的焦点。[23]

最近,一批战略管理领域的学者提出了“战略创业”这一课题,试图将有关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引入到创业力研究范围。其代表作为希特等人编辑的专著《战略创业力》(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24]书中大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均与传统概念中的公司创业的题目相互吻合。例如,资源、能力与创业的关系,创业作为公司增长战略的形式,合作、网络与战略伙伴作为创业方式等课题。由此可见,公司创业力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新时期。

六、研究公司创业力对我国企业改革的意义

“公司创业力”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发展,以及政府部门的改革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转轨阶段。转型经济的特点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期望建立的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着很小的兼容性。因此,在转型期间会出现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一方面使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很难精确地预测未来,对制定计划,特别是长远规划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短期行为。同时,转型阶段也催生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这些机会不仅为私人创业,同时为现有企业的创业和革新,提供了大量机遇。

回顾我国国企改革,在初期阶段主要以放权让利作为主线。早期国企改革的很多的所谓成功经验,实际上不过是在管理制度方面有一定的创新而已。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仅仅依靠在内部体制小打小闹地改造显然无法推动整体国企的全面转型。因此,从90年代初,我国开始尝试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改革,如对国有资产通过上市、租赁、出让、托管、变卖(包括最近出现的管理层收购)等方式。其目的是试图通过产权转让的途径,提高资产的经济效益和效率。本文的重点不是讨论产权改革对提高经济实体的重要作用,但是需要指出,产权关系的改革仅仅为管理者创造经济效益创造了一个相应的环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环节是有效的管理。我国众多国企上市后,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期的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结果。其原因当然有外部监管的问题。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市的股权改造本身并不能保证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从民营企业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产权全部归个人所有,仍然存在着企业规模做大后缺乏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的创新动力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的大型企业,不管股权所有制的结构如何改造,都会遇到持续创新与创业的挑战。

在中国要素市场和中介市场很不完善的条件下,对大型国企的产权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近期,许多大型公司,特别是传统上由国家控制的行业中的企业,仍然会由国家绝对控股或占有相当数量的股份(如相对控股)。在探索产权改革的同时,我们应该同时鼓励公司创业力。由于很多国企特别是大型国企,都存在历史长、规模大的特点,在这些企业内开展创新和创业活动也特别困难。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核心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而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但是,企业要建立新的能力和资源,不但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积累知识和学习新能力所需要的时间也非常漫长。特别是,在外部制度环境剧烈变化时,企业如果采取革命性的变革,或者第二层面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迅速衰落。[25]为此,国有老企业的改革面临着两难困境。应该说,公司创业力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大型和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特别是完善与国有控股单位有关的治理结构。同时,要创造适合创新的内部组织环境。除了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的领导者以外,可以在开展内部技术、管理创新活动外,采用诸多公司创业方法,如成立内部创业基金,组建内部创业单位,乃至大规模的战略转型等等,这些方法对我国企业均有非常积极的借鉴作用。

对于众多非国有企业,也存在一个在各个组织发展阶段如何平稳过渡危机点的问题。前一阶段,社会舆论对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问题关注较多。实际上,公司创新和创业是连续的、无止境的,不存在所谓“二次”、“三次”的问题,只有“创业—稳定—再创业—再稳定”的不断循环。无论国企还是非国企,当企业年龄增大、规模达到某种程度时,企业的创新活力必定随之衰减。公司创业的方法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开拓增长的新的途径。

公司创业力对政府体制的改革也具有重大意义。国外已经出现专门针对公共事业领域中创业力的研究。当然,在政府内部开展创新的难度比企业大。但是,并非无所作为。提高公共管理绩效和效率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在公共管理领域引进竞争机制,促使这些部门提高效率;建立“以效果为主”的绩效考核体系;引进计划和预测方法,以防范问题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以及以社会收益与开支比例为评价绩效的标准体系等等。

最后,公司创业力问题对我国企业管理者和学术界都是新的课题。这一领域在国际上也属于新兴学科。我们衷心地希望中国企业能够借鉴国际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创业,真正成为在全球经济和全球市场中扮演领袖角色的世界级企业。

标签:;  ;  ;  ;  ;  ;  ;  

企业创业研究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