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型期商业银行的利益取向_银行论文

论转型期商业银行的利益取向_银行论文

论商业银行过渡时期效益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取向论文,效益论文,过渡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提高银行资金营运效益,既是当前金融界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也是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过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难题。本文就此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银行资金营运效益是指银行资金营运过程中管理、使用、质量、收益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综合效果。它包括银行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银行自身效益是指信贷资金营运过程中直接给银行创造的利润。社会效益是指信贷资金营运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使用价值。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就是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当前我国银行业的资金营运效益现状与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取向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几年来,银行在资产规模逐年扩大的条件下,效益却在急剧下降。以某国家专业银行为例,资产规模从1990年的9384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26339亿元, 而经营效益却由1990年实现利润132.5亿元下降到1994年43亿元。 这一升一降两组数字说明,我国的专业银行在向商业银行的转轨过程中,无论是经营管理方式还是业务运作机制,都存在一个改造和重塑的过程。所以说,实现银行新旧体制转换的切入点就在于解决资金营运效益低下的问题。根据对现实状况和历史情况的考察,我认为:造成银行资金营运效益不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客观环境的牵制,也有内部机制转换及管理与操作不协调产生摩擦引发的阻滞;既有不同历史条件下经济金融矛盾诱发的影响,又有银行经营决策上的偏颇与失误。具体来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 效益观念淡薄,经营目标长期发生偏离。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市场因素已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刍型逐渐明朗,按市场法则组织生产经营已成为经济运行调节的主导方式。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专业银行要完成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运作机制的转变,就必须尽快对自己进行市场定位,迅速转变经营观念,确立以追求自身效益为第一目的的经营思想。但是,由于专业银行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割舍不断的历史渊源,加之至今尚未完全摆脱调控与经营的双重职能,因此,专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旧的思维与操作模式的惯性拉动经营目标偏离效益目标的现象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树立全员效益意识,尚未从长期承担双重职能的国有专业银行的角色中换位过来。对专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面向市场求生存发展缺乏认同感和危机感。其二是在实际操作上,没有彻底摆脱过去的经营方式。经营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了旧的作法。其三是对基层行任务的考核指标体系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最出效益的龙头核心作用。

2. 经济体制改革中层次性矛盾的撞击,拉动资金运作脱离正常轨道。银行的资金运行是依存在社会经济活动之中的。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部门的发展不平衡,就难免会使一些改革中层次性的矛盾冲撞资金循环链扣,拉动资金背离效益目标的正常轨道运行。具体的表现为:一是政策的抵触性与不连贯性,影响资金难以发挥正常使用效益。根据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规定,商业银行虽进行了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的分离,但在实际工作上仍需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这种改革的复杂性造成商业银行以利润为第一目的的经营目标不可能一下就完全到位,在担负宏观调控职能中,就会影响一部分资金脱离正常的运行轨迹。二是政府行为不规范,行政干预难以消除。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换滞后,以政府行为代替经济行为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在行政力量的影响下,使一些不该发放的贷款,银行也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发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资金的创利能力。三是企业行为不规范,信用观念淡薄,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正常运转和增殖。如企业改制中的逃废债务行为,造成大量信贷资产被悬空和流失侵蚀,直接影响银行效益目标的实现。四是同业竞争缺乏约束,人为地增加了经营成本与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一方面是在竞争存款,变相抬高利率,增加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是放宽开户条件,为企业逃避银行监督和逃废银行债务提供了防空洞。

3. 粗放经营的各种弊端,滞阻了资金营运效益的提高。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是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因此,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不仅要转变旧的经营机制,而且还要转变旧的经营方式,以效益为中心进行经营运作。但由于专业银行受长期计划调控模式的影响,加上现阶段尚不完全具有按商业银行进行运作的条件,所以,传统的追求规模扩大的粗放式经营仍在当前的经营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给资金营运效益带来明显的负效应。其一是粗放式经营,难以使银行以效益为中心来驾驭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容易导致工作出现偏差。如普遍存在的重负债轻资产的现象,就扭曲了负债的目的是为了经营资产业务而获取效益的因果关系,由此导致资产质量及效益双重下降的不良后果。其二是粗放式经营造成资金使用分散,制约了资金的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由于目前的银行机构大都是按行政区划设置,形成了线长面广的网点布局,加上以追求资产规模扩张为发展目标的误导,使得基层行站在各自的角度与上级行争资金,争规模,造成资金使用过于分散,不能按市场规律要求向高效益部门、地区和行业进行合理的流动和集中,削弱了资金营运的创利能力。其三是风险责任不落实,造成大量的两呆贷款无人负责。加之目前资产市场不发达,依法收贷的牵制因素太多,规避贷款风险的抵押手续形同虚设,使资产保全难以最终落实兑现。同时,由于银行未能对资产负债实行期限结构的对应管理,负债成本高,资产结构单一也影响银行经营效益。

4. 狭窄的资金运作空间,直接影响资金营运量与效益。长期以来,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为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资金保证,从而形成了资金投放渠道与配置格局单一的状况,使银行绝大多数的资金囿于一个狭小的运行空间里,难以根据商业银行资产多元化的要求实现最佳配置。近几年来,银行虽然开办了些新型业务,但由于管理和操作上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发展也不十分理想,在总资产和总收入中占的比例很小,与国外商业银行对比,我国银行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贷款在整个资产中仍占绝对多数,这种单一的资产格局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直接影响资产质量与资金营运效益,即银行以贷款的形式把多数资金投入企业,使风险相对集中,弱化了银行控制资金的主动权,使其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被动接受外界制约的地位,形成了企业完全依靠银行进行资产负债风险经营,银行资金被企业拖住,投入易收回难的局面,一遇外部环境变化,则与企业同命运,共患难,被迫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

5. 沉重的历史包袱,使银行资金运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我国银行在几十年计划经济运行中积累了沉重的包袱。近十多年来,又因未能完全摆脱承担双重职能而加重了包袱。巨额的沉淀资金,不仅丧失了增殖功能而滞死在正常营运范围之外,而且还需银行从今后的收益中消化,这对整个资金营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是银行因资金大量滞死而实际可用资金减少;另一方面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对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就是银行受外界资金渴求拉动,形成资金投入倒逼机制,使银行超出自行资金的承载能力进行超负荷发放贷款。另外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按新财务制度的规定对银行经营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按利息收入的帐面发生额反映财务成果,不论资金是否具有实际创利能力,都必须如数上缴利税,这就人为地将企业包袱转嫁给银行,造成银行每年需从营运资金中垫交大量税金与虚假利润,导致生息资本减少。同时,表内应收利息的不断扩大,又造成了大量无效的内部资金占用。

6. 利率政策的偏差,影响效益目标实现。按照银行一般经营原则,在规模既定的条件下,存贷款利差的大小决定着资金营运效益的高低。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产的绝大部分是由贷款构成,因此,资金营运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价格关系,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的高利率水平、低利差结构的利率政策,就客观上使银行资金处于低效益运行状态,加之,1993年的两次利率调整,存款利率的平均上调幅度大于贷款利率的平均上调幅度。使本来就不合理利差水平进一步被缩小,这无疑是影响银行经营运效益不断滑坡的一个客观制约因素。

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为使专业银行在转轨时期尽快向商业银行经营目标靠近,强化经营者的利润动机,在资金运作上自觉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专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形成全员效益意识,在每一项经营活动中都能自觉地追求效益。

为了便于专业银行在转轨时期较好地把握住效益这个中心,我们在考察影响资金营运效益各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及行为准则,设计出如下效益导向模型,以便寻找提高效益的合理途径。

模式公式:

L[,△]=∑[k(I-i)G-F[,c]+A[,n] (1)

LimL[,△]→M[,i] (2)

式中:L[,△]表示净利润;K表示生息资本系数;

I表示贷款平均利率;I表示存款平均利率;

G表示投入资本总量;FC表示固定成本总额;

An表示影响利润的其他因素;

Mu表示社会边际效益。

上述(1)式为金融企业行为导向控制过程。(2)式为金融企业行为导向调控目标。

下面,我们围绕净利润L[,△]这个中心,分析它与等式右边各因素之间的正负效应关系。

1. K与L[,△]呈正相关关系。生息资本系数越大, 说明资金的使用越有效,带来的利润也就越多;反之亦反。根据《商业银行法》和有关规定:逾期贷款不能超过8%;呆滞呆帐贷款不能超过2%。那么,K 的理论限定应该是:K≥0.9。

2. (I-i)为存贷利差水平,它与L[,△]呈正相关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I-i)值越大,L[,△]也会随之增大。存贷利差水平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中央银行对利差水平的调控;另一方面取决于专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管理。(I-i)既可表示单笔的存贷利差水平,又可表示为一个金融企业的平均存贷利差水平。就商业银行来说,提高(I-i)值的重点是要抓好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组合。

3. 当(I-i)>0时,G与L[,△]呈正相关关系;当(I-i)<0时,G与L[,△]呈负相关关系。

4. Fc为固定成本总额,它包括固定资产折旧,递延资产摊销,租赁费、管理费、办公费、职工工资等方面的固定开支。Fc与L[,△]呈负相关关系。固定成本增加,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必然导致净利润的减少。因此,控制固定成本的增长是提高效益的重要一环。

5. An为影响利润的其它因素,它是投资收入、营业外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代理业务收入、表外业务收入、税金、营业外支出、资本损耗等因素的集合。当An>0时,与L[,△]呈正相关关系;当An<0时,与L[,△]呈负相关关系。商业银行要提高资金营运效益,就在尽量改善经营管理,使An与L[,△]保持正相关关系。

6. 金融企业行为导向调控目标, 要求L[,△](净利润)的极大化与Mu(社会边际效益)的极大化趋于一致,即LimL[,△]→Mu,也就是说,从总体上讲,金融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相一致的,二者并不矛盾。因为银行利润是来自工商企业剩余价值的分割,只有社会效益好,银行效益才有可靠的保障。一旦工商企业破产,不仅银行本息无归,而且还有跟着倒闭的可能。

根据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以及现实中的差距,在商业银行的过渡时期,要把银行的经营行为逐步纳入以效益为中心的正常轨道,当务之急是:加大改革力度,调整现有资产结构,加强投入资本质量管理,提高生息资本系数以增加资本收益;重组负债结构,严格财务管理,加速机构改革以压缩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支出;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建立健全内部监控机制,将资本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发挥人才优势,完善服务手段,改革经营机构,把商业银行改造成高效运作、充满活力,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金融企业。

1.实行集约化经营,促使资金合理流动,增加资产盈利机遇。 集约化经营是一种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经营方式。它是通过人财物的相对集中管理来优化经营要素的配置,达到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和整体效益的目的。我国的专业银行都是实行统一的法人制度,有必要对现有分散的资金、人力、财力、技术装备等经营要素进行适度的集中管理调配,使其向高效益地区和行业产业流动,这是一条提高资产收益水平,降低资产损耗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根据分层次的管理授权,对本区域内的资金实行适度的集中,投入到高效益的产业行业上去,使资金逐步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增加资产的盈利机遇,创造最佳的资金营运效益。二是对现有的组织机构体系进行改革,以地(市)行为基本经营核算单位。按经济区域重组经营网点,收缩或撤并一些无效益的经营网点,实行以效益定机构,定人员。三是强化系统调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专业银行的总行、分行都要掌握一定的资金,以便经营高效益大金额的批发业务及支持区域内龙头行业和拳头产品,稳定一批对自身经营有较大影响的客户,确保银行经营的稳健发展。

2.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市场导向型信贷运行机制, 引导资产的有效使用,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1)要建立信贷管理责任制。 根据审贷分离的原则,确定信贷管理不同环节的责任人,谁出了问题谁承担责任,保障资金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正常运转。(2 )实行民主科学化决策,杜绝或减少信贷投放的失误。要改变过去贷款决策凭个人经验的做法,建立一套科学的贷款决策办法和程序,成立审贷委员会,根据专家对贷款风险提出的论证意见,按照贷款决策程序,实行民主表决,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以此避免或减少贷款决策的失误,确保资金的合理投放和有效使用。(3)强化信贷资产风险管理, 保持贷款增量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防止新的不良资产发生。对授信企业贷款要确定风险临界值,按照风险度的大小和授信权限审批发放贷款,降低和分散贷款的风险。(4)建立信贷资产转化补偿机制。 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贷款导向序列,调整企业资金和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提高信贷资产存量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对因政策性因素造成的风险呆帐贷款应加大清理力度,建立分帐核算制度,适当提高过渡期内帐准备金提取比例,宜以贷款总额的2%—3%提取,加快对老包袱的消化处理,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5 )建立依法收贷制度,尽可能将资产和收入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建立对投入产出实行全面监控的财务管理体制, 防止收入流失和无效损耗,促使资金营运预期效益的实现。一是要加强投入产出核算,及时揭示背离效益目标的经营行为。主要是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财务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经营过程和结果的定期量化考核,及时分析揭示经营过程中背离效益目标的经营行为,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引导经营行为围绕效益目标进行。二是加强财务收支管理,堵住收入流失和无效损耗。要严格成本监督,防止挤占、虚列成本等不正当行为发生;要加强营业费用管理,严格控制非业务性开支;要减少内部资金占用,增加生息资本的比例,提高资产收益。三是加强资产负债对应管理,降低负债成本支出,扩大资产的盈利空间。要按照负债与资产利率对称,各类对称,结构对称的原则进行负债管理,规范负债行为,以资产效益确定负债成本,根据市场需求组织资金来源,防止用不正当的手段高价吸收存款;要调整负债结构,增加低息或无息存款的比重,降低筹资成本。四是改革财务分配制度,建立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财务分配要彻底打破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做法,要把经营效益与职工个人的收益直接挂钩,通过建立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调动各基层核算行搞好经营,提高效益的积极性;要改革税后利润分配方式,强化基层核算行的创利动机。同时要改革员工收入分配方式,要根据员工对效益贡献的大小确定其收入水平,激励员工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干好本职工作的热情。

4.构建资产多元化的经营格局,稳固和拓展现有效益源,大力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具体来说:(1)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 要在稳住一批有潜力的原有客户群的同时,积极拓展有发展潜力的新的客户群,筹集的资金要投放到回报率高、流动性和安全性强的客户中去,提高资产盈利水平。(2)瞄准国际市场,大力开拓房地产业务、 证券业务、信用卡、国际业务等新型业务,并逐步提高在对外开放中的国际金融业务份额,加快与国际金融的接轨。(3)大力发展代理业务、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由于此类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和多边信用关系等特征,已成为银行经营的第三大业务。西方商业银行此类收益高的业务已达到3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5%。可见, 专业银行在发展代理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这样既能直接增加收入,又吸收代理过渡资金存款,间接创造效益。

5.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内部监控机制,加强全方位的经营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转。目前,专业银行的内部监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难遏止不良经营行为和经济案件的发生。要建立和健全由事后督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的内部监控机制,不仅是一个监控方式的转换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使经营管理得到全方位的强化,避免不规范经营行为带来的经济损失。为此,在监控内容上,要以效益为核心对经营过程实行全方位的监控,即按照安全性、效益性原则对资金筹集、配置、归留和增殖全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量化监控目标;在监控方法上,采取事中监控与事后监控相结合,现场监控与非现场监控相结合,全面监控与重点或专项监控相结合,分层次监控与交叉监控相结合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灵活监控办法,保证监控时间的连续性,加大监控力度,防止不良行为和经济案件发生;在监控结果上,要建立报告制度,及时将监控结果报告给本级决策部门、上级监控中心和被监控业务部门,增强监控工作透明度和监控信息反馈导向作用。

6.运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不断创新的完善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拓展市场占有份额。金融业属于服务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经营格局及社会不同经济群体经济交往方式的不断变换,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银行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功能,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并将整体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是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为此,(1)要加快微机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的应用步伐, 开发和健全计算机各项业务处理系统。使银行经营管理全过程都通过计算机量化处理,提高服务效率,缩短业务结算时间和在途资金占用,为客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条件。(2 )开发新的金融衍生工具,扩充服务内容。增设存贷款业务品种,积极推行结算票据和个人票据结算;稳健地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各种表外及中间业务;加强对利率、汇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引导和利用,将服务功能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不断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 (3)提高服务质量,深化服务内容。推广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禁语,给客户群体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稳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同时,利用银行优势协助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当好参谋,塑造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银企关系,使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7.重视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有较强竞争力的银行家队伍,向管理要效益。要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懂管理,既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又有较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尽快形成一支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企业家队伍,促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加快与国际金融接轨,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能力。

8.改善外部环境,协调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步伐,为商业银行的正常营运造成良好的条件。当前,首要的是加快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为商业银行资金的良性循环提供支撑客体。其次是要选准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使银行能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调整信贷结构,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使用效益。第三要加快现有企业的改造与转制,促使企业面向市场求生存发展,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与活力,增强企业偿还银行债务的能力。第四是要适度放松利率管理,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人民银行在制定或调整利率水平时,要保证商业银行有合理的盈利水平,引导商业银行围绕利率的变动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活动,促使效益目标的实现。第五是要加大金融执法的力度,增强资金营运的法律保证。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用金融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合规经营。另一方面人民银行要加强金融监管,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为金融同业竞争提供公正、公平的环境,保护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支持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还要加强对外协调工作,理顺与各方面的关系,减少资金营运过程中的干扰和阻力,为资金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转型期商业银行的利益取向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