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差异就是矛盾”_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论“差异就是矛盾”_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论“差异就是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异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差异”就是矛盾的思想,不是毛泽东首先提出的。但是,毛泽东对这一思想的表述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根据毛泽东的论述,把“差异”分为两类:一是抽象的、幻想的、非现实的“差异”;一是具体的、现实的,即有条件的“差异”。后者是同一中的“差异”,是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中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矛盾。文章还认为,“差异”就是矛盾与“斗争的哲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斗争的哲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哲学。

“差异”是不是矛盾?我国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过两次大讨论。一次是在“文化大革命”前,一次是在粉碎“四人帮”后。这是两次性质完全不同的讨论。前一次具有研讨的性质。通过那次争鸣,许多同志进一步认识到:“差异就是矛盾”的观点,是彻底的辩证法观点;否认“差异就是矛盾”,就是限制、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就是限制、否认事物发展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后一次是批判:什么“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矛盾的学说,不符合客观实际,应当抛弃”;什么“犯有简单化、模式化和片面性的毛病”;什么“把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随意制造‘矛盾’”;什么“斗争哲学是由‘差异’就是矛盾的命题中引申而来的”;什么“这种理论的实质是不承认矛盾即对立的同一性,夸大了对立性”。这种种“批判”,是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呢?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呢?是不是实事求是呢?这些问题只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来回答。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来看,“差异”就是矛盾的思想,不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早在30年代初,前苏联哲学家洛可夫、爱森堡在他们合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就已经阐述了这个观点。他们根据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写的《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交换的分析,“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的发展,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心、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的思想〔1〕, 曾明确地做出了事物发展存在着“自始至终的过程的矛盾的运动”的结论〔2〕,并以此作为观察、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用来批评德波林否认差别就是矛盾的错误观点。他们写道:“带有少数派色彩的观念论一派,修正了这个方法。德波林派的一切代表者们的意见,以为过程之发展由同一性进于差别,由差别移于对立,由对立移于矛盾。这样,在德波林及其徒党看来,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发现的,而是过程的运动到达某一阶段才出现的;在那一瞬间以前,过程显然不是由于内的矛盾而发展。这种见地,不但修正辩证法的中心点,并且和机械论者相通。”“德波林和卢波尔,应用了这种见地去分析具体问题,所以他们主张苏联的条件下的普鲁列达里亚和农民层的关系,不过是差别的关系。即,他们和右翼机会主义一样,把这两个阶级间的矛盾涂抹了。”〔3〕

米丁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中也写道:“……孟寨维化的唯心论者,脱离了邬梁诺夫(列宁——引者)关于对立底一致律底理解,他们描绘着一个完全机械的表式,依据这个表式,我们首先遇到简单的差异,然后发见对立,再后才见到矛盾。他们不了解,在每一差异中已经包藏着矛盾;他们象普列汗诺夫一样地限制矛盾发展法则之普遍的性质。”〔4〕

上述两本著作,毛泽东在写《矛盾论》之前就已经读过了, 并写有大量批注。他在读到米丁等人论述“差别”时,写了如下的批注:“图式论:差异、对立、矛盾。”“每一差异中包含矛盾。”“限制矛盾之普遍性。”〔5〕《矛盾论》吸取了米丁等人的这一思想。但是, 毛泽东对这一思想的表述,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关于提法的问题。西洛可夫在批评德波林时说德波林应用同一——差别——对立——矛盾的公式,去分析苏联条件下的工人和农民的关系,认为在这两个阶级之间只有差别,没有矛盾。他们用差别来掩盖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米丁说:孟寨维化唯心论者不了解,在每一差异中已经包藏着矛盾。至于“差异”本身是不是矛盾呢?他们对这个问题都没有做出具体的明确的回答,不是说用差别掩盖矛盾,就是说差异中包含着矛盾。毛泽东却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矛盾论》写道:“差异就是矛盾。”“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6〕。1937年9月,毛泽东在《读艾思奇著〈哲学与生活〉一书的摘录》中又一次阐明了差异就是矛盾的思想。艾思奇认为:“差别的东西不是矛盾,例如笔、墨、椅子不是矛盾。但如果懂得推移和转化的原理,就知差别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矛盾,倘若某两件差别的东西同时同地在一起且发生互相排斥的作用时,就成为矛盾了。”毛泽东指出:艾的“根本道理是对的,但‘差别不是矛盾’的说法不对。”〔7〕毛泽东认为,差异只是矛盾差别性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差异就是矛盾,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矛盾。这是彻底的辩证法观点,是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的观点。

有人说:“外在差异是非本质的东西,但不是矛盾。矛盾是指事物的内在差异,而不是指外在差异。矛盾乃是事物本质的东西,而不是非本质的东西。非本质的东西属于现象,是外部联系或外在差异,而不可能是矛盾。”这种观点,只承认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矛盾,不承认事物外部的、现象的矛盾;只承认内在差异是矛盾,不承认外在差异是矛盾,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吗?符合客观实际吗?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既存在于事物的内部,也存在于事物的外部,既存在于本质中,也存在于现象中。外在差异不是矛盾的观点,是限制、否认矛盾普遍性的又一种说法。“差别”能否构成矛盾,不取决于内在或外在、现象或本质,而取决于它们是否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的关系。这就是说,取决于每一方是否“都是自己的对方的对方。”〔8〕

二、关于条件的问题。米丁等人在讲述“差异”时,都没有提到一定的条件。在毛泽东看来,条件是重要的。两个差别的东西,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构成矛盾。因一定的条件,它们一面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一面又互相对立,互相排斥。没有一定的条件,差别的东西就不是矛盾。毛泽东针对艾思奇的一些例子说:“应说一切差别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一个人坐椅摇笔濡墨以从事作文,是因人与作文这两个一定的条件把矛盾的东西暂时的统一了,不能说这些差别不是矛盾。大司父(师傅)煮饭,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店员与作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统一起来。半工半读,可以把工读统一起来。差别是世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故差别就是矛盾;这就是所谓具体的矛盾。”〔9〕

根据毛泽东的论述,我认为,可以把差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抽象的、幻想的、非现实的差别。比如,地震和高压锅、教师和泥石流、桌子和水塔,它们虽然都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有差别,但都是各自独立地存在着,互不相干,不发生任何联系,不是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因此,在它们之间就无所谓矛盾。一类是具体的、现实的差别,即一定条件下的差别,因此,在研究差别的时候,不能带上任何主观随意性,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条件出发,去观察、分析事物、现象中的差别。这是同一中的差别,是对立双方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中的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各个方面:性质上的差别,倾向上的差别,发展上的差别,力量上的差别,地位上的差别,作用上的差别,形式上的差别,等等。显然,我们所讲的差别,是同一中的差别。因为没有同一,就没有联系,没有联系,就没有比较,就无所谓差别。这种同一中有差别,差别中有同一,就是对立统一,就是矛盾。难道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吗?难道这是把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随意制造矛盾吗?恰恰相反,毛泽东正是为了防止某些人把毫不相干的事物拼凑在一起,任意制造矛盾,所以特别强调“一定条件”。他曾多次指出:“一切差别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差别是世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差别就是矛盾,在理论上是无懈可击的。

有些人不同意“差异就是矛盾”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就是黑格尔的图式论:同一——差异——对立——矛盾。确实,黑格尔是这样讲过。《小逻辑》“本质论”的第一阶段的标题为“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这一阶段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的标题为“纯反思规定”。这里又分为三步:

一、同一:抽象的同一和具体的同一。

二、差别:

(一)直接的差别——差异。“所谓差异(或多样性)即不同的事物,按照它们的原样,各自独立,与他物发生关系后互不受影响,因而这种关系对于双方都是外在的。”

(二)本质的差异——对立。“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他物,而是与它正相反对的他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

(三)矛盾。在对立的双方中,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才能反映自己。差别中有同一,同一中有差别,这就是矛盾。

三、根据:由对立而进展为矛盾的直接的结果就是根据。根据既包含同一又包含差别在自身内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是同一与差别的统一。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根据之所以为根据,即由于它是某物或一个他物的根据〔10〕。

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黑格尔把“同一”放在“差别”前面。他的图式是:由“同一”到“差别”,由“差别”到“对立”,再到“矛盾”。这是不是说事物发展是以单纯的无差别的同一作为起点呢?不是,绝对不是。为了避免误解,黑格尔特别把“同一”分为“抽象的同一”和“具体的同一”。所谓“抽象的同一”,就是“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黑格尔把这种“同一”叫做“形式的或知性的同一”〔11〕。这种“同一”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形而上学同一观。它在一定条件下,对认识虽然也有一定的作用,甚至是必要的,但当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显得软弱无力,并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所以,黑格尔反对“抽象的同一”,极力主张“具体的同一”。

所谓“具体的同一”,就是有差别的同一,对立中的同一。在《小逻辑》中,黑格尔一而再,再而三地阐述了这个观点。因为有些人总是爱使用黑格尔的“同一”来反对“差异就是矛盾”,在这里详细地引证黑格尔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就更有必要了。黑格尔说:“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12〕“我们首先必须特别注意,不要把同一单纯认作抽象的同一,认作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概念以及理念,诚然和它们自身是同一的,但是,它们之所以同一,只由于它们同时包含有差别在自身内。”〔13〕“无论什么可以说得上存在的东西,必定是具体的东西,因而包含有差别和对立于自己本身内在的东西。”〔14〕“在整个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差别中既包含着差别本身,又包含有同一性。作为自我联系的差别,同时也可以说是自我同一。”〔15〕

总之,黑格尔所主张的同一,不是无差别的形而上学的同一,而是有差别的辩证法的同一。因此,他认为聪明人应该能在同一中看到差别,在差别中看到同一。他说:“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比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者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一之异。”〔16〕黑格尔的论述是完全正确的,是彻底的辩证法观点。

根据黑格尔的论述,我认为,他所讲的“同一”、“差别”、“对立”和“矛盾”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同一”是差别中的同一;“差别”是同一中的差别;“对立”是差别的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矛盾”是同一与差别的统一。这四个概念都是既讲同一,又讲差别,既讲同中之异,又讲异中之同。这就是说,在它们中贯穿着一条根本原则,这就是矛盾的原则。“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17〕。黑格尔说:“如果有人问,同一如何发展成为差别呢?他在这个问题里便预先假定单纯的同一或抽象的同一是某种本身自存之物,同时也假定了差别是另一种同样地独立存在之物。然而这种假定却使得上面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成为不可能。因为如果把同一认作不同于差别,那末我们事实上只能有差别,因而无法证明由同一到差别的进展。因为对那个提出如何进展的问题的人,进展的出发点根本就不存在。〔18〕”这就是说,“同一”和“差别”都不是某种独立存在之物。“差别”之所以成为“差别”,因为它依存于“同一”。“同一”之所以成为“同一”,因为它依存于“差别”。脱离差别的单纯知性的同一是虚妄不实的,是根本不存在的。正因为一切事物自身又同一又差别,从而推动整个世界前进发展。用黑格尔的“同一”来反对“差异就是矛盾”,只能说明这些同志还不了解黑格尔的“同一”观。这些同志所谓的“同一”,正是黑格尔极力反对的抽象的、形式的、知性的同一,即形而上学的同一。

有的同志说:“斗争的哲学”是由“差异就是矛盾”的命题中引申出来的,差异就是矛盾,差异就是斗争。有的说得更加蹊跷:斗争的哲学就是永远以阶级斗争(不仅在社会上,而且在党内)为纲的哲学。这种哲学从来都是“左”倾路线和右倾路线的哲学基础。

我认为,在“差异就是矛盾”与“斗争的哲学”之间理论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承认“差别就是矛盾”可以做出“斗争的哲学”的结论,也可以不做出“斗争的哲学”的结论。

黑格尔承认“差异”包含着“差异”自身和“同一”,“同一”包含着“同一”自身和“差异”。这就意味着,差异就是矛盾。可是,黑格尔并没有从这里引申出“斗争的哲学”的结论。

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就是说,在现存事物中存在着肯定的因素和否定的因素的矛盾“差异”。可是,马克思并没有从这里引申出“斗争的哲学”的结论。

恩格斯认为,对立的两极只是由于它们相互作用,由于差异性包含在同一性中。差异中有同一,同一中有差异。差异就是矛盾。可是,恩格斯并没有从中引申出“斗争的哲学”的结论。

列宁说:“任何具体的东西、任何具体的某物,都是和其余的一切处于相异的并且常常是矛盾的关系中,因此,它往往既是自身又是他物。”〔19〕可是,列宁并没有从这里引申出“斗争的哲学”的结论。

毛泽东早在1937年8月就已经明确指出:“差异就是矛盾”, 可是,他在当时也没有从中引申出“斗争的哲学”的结论。

众所周知,“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这一观点,是毛泽东在1959年8月写的一篇短文中提出来的。那个时候, 他没有讲“差异就是矛盾”,而是大讲“三面红旗”。“斗争的哲学”是从“差异就是矛盾”这一命题中引申出来的,还是由于对当时阶级斗争情况的错误估计而来的,还是由于别的什么原因,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总之,决不象某些同志所说的那样简单:差异就是对立,差异就是矛盾,差异就是斗争,于是就做出了“斗争的哲学”的结论。这是其一。

其二,在理论上,把斗争看做就是“阶级斗争”,而且“是永远以阶级斗争为纲”,也是毫无道理的。这是不是犯了简单化和片面性的毛病呢?

凡是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斗争”,就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一方离开、摆脱另一方的倾向。这种倾向在自然界就表现为作用和反作用、阳电和阴电、原子的化合和分解、冷和热、生和死,等等;在敌对阶级之间就表现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在人民内部就表现为批评、辩论、争鸣;在工作、任务上就表现为奋斗、争取、拼搏、竞争、实干,等等。怎么能够把哲学范畴的“斗争”仅仅归结为阶级斗争呢?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就是在广义上来使用“斗争”这个概念的。你们看:

马克思在批评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方法论时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2 0〕

恩格斯在讲到主观辩证法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时说:“这种对立,通过它们不断的斗争和最后的互相转化或转化到更高形式,来决定自然界的生活。”〔21〕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写道:“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列宁还说:“这些对立面、矛盾的趋向等等的斗争或展开。”“内容和形式以及形式和内容的斗争。”〔22〕

试问:马克思讲的矛盾双方的“斗争”,恩格斯讲的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的“不断的斗争”,列宁讲的“形式和内容的斗争”,究竟是什么阶级与什么阶级的阶级斗争呢?不看场合,不作任何分析,把哲学上讲的“斗争”,统统看作是阶级斗争,这是一种“最省力”的方法。毛泽东说:“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23〕

“斗争的哲学”这一提法究竟对不对?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如果不把“斗争”与阶级斗争简单地等同起来,而是从广义上来理解,这一提法并没有错,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的。

请读者想一想,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包括某些自然环境在内,哪一样不是人们用自己的脑和手团结拼搏出来的,哪一样不是靠人们齐心协力,实干出来的。列宁说得好:“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24〕不去拼搏,不去实干,不去斗争,怎样“改变世界”!美好的明天,是斗来的,不是唱来的。农业生产要实干,要同自然灾害“斗”。工业生产要实干,要拼搏,各个厂家要同自己的对手“斗”。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不“争”、不“抢”、不“闯”、不“超”,就会失去机遇,就要落后。商业战线不是流行这样一句话:“商场即战场”嘛!社会前进发展要同各种各样的腐朽势力、保守势力斗。中国人民大革命的胜利是斗来的。人民共和国是在斗争中诞生的。

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就有争论。今天的大好形势是争来的。要想稳定并进一步发展今天的大好形势还是要争,要斗。要同阶级敌人斗,同旧思想、旧观念、旧传统、旧风俗斗,还要同腐败、极端个人主义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斗。

几年前还默默无闻被人称为“苏南的苏北”的张家港,如今已成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享誉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城市。这个巨大的变化,不是不请自来的,也不是唱来的,而是张家港人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斗”来的,“争”来的,“抢”来的,“闯”来的。张家港人说:“干任何工作都要有高标准。有了高标准,争不到第一,争个第二、第三也很好嘛,如果连争第一的信心和勇气也没有,那么第二、第三也争不到!工作也就上不去!”“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此时不搏,更待何时!”说得多好呵。江泽民总书记把张家港人的这种精神概括为十六个大字:“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张家港人精神的特征就是:敢于拼搏,敢于“争”、“抢”,敢于“斗争”。

湖南澧县人民在县委带领下干了三年“哑事”,完成了改写澧县形象的十大工程,培育出了十大“龙”头产业,使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十项经济指标三年内翻了一番多。是什么力量推动澧县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就是“实干”。澧县干部们说:“不是在困难中倒下,就是在磨砺中站起;不是在沉默中消亡,就是在实干中辉煌。”“不怕干,就怕站。”要“实干”,就要同崇尚空谈,坐而论道、讲空话、说假话的不良风气“斗”。“实干”就是敢于拼搏,善于拼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澧县的巨大变化,是拼搏、“争”、“抡”、“斗争”精神凑出的又一曲振奋人心的乐章。

今天的张家港和澧县是拼搏来的,是实干来的。如果这两地的人民,都坐着不动,不敢于“斗争”,不善于“斗争”,就没有今天的张家港,就没有今天的澧县。张家港、澧县是这样,其他地区、部门、单位是这样,全国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因为过去犯过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就害怕斗争,忌讳斗争,甚致厌恶斗争。因噎废食,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斗争的哲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哲学。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自然斗争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贫穷、落后、愚昧、不合理现象斗争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假、恶、丑斗争的历史。今天的文明,明天的辉煌,都不是不请自来的,而是人类用自己的脑手和鲜血拼搏来的,斗争来的,如果人类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或是坐着不动,不去拼搏,不去斗争,自然就会毫不留情地象淘汰恐龙一样把人类淘汰掉,人类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

注释:

〔1〕列宁《哲学笔记》第409页。 〔2〕〔3〕西洛可夫、爱森堡《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第298、301—302页。 〔4〕〔5〕〔7〕〔9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74—175、174—175、201、201页。 〔6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7页。 〔8〕〔10〕〔11〕〔12〕〔13 〕〔14〕〔15〕〔16〕〔17〕〔18〕黑格尔《小逻辑》第255、251—259 、241—249、133、249—250、258、259、253、258、250页。 〔19〕〔22〕〔24〕列宁《哲学笔记》第144、339—408、22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1页。 〔2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83页。 〔23〕毛泽东《驳“舆论一律”》。

标签:;  ;  ;  ;  ;  ;  ;  ;  ;  ;  

论“差异就是矛盾”_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