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协调发展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东中西部协调发展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西部地区论文,东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意大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社

会的原因,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地区协调发展不是指

各地区同时、同等程度的发展,而是指各地区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

有先有后走向共同富裕,贫困地区和人口逐渐减少。

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如下诸方面:

——80年代初,中央制订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其目标要通过各地区的共同发展来实现。因此,地区之间协调发展是

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

在,而经济发展又是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东、中部地区民族构

成比较简单,而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其中有20多个少数民族与境

外同一民族跨国界而居,不同国家发展情况的对比更为明显,这些地区

经济发展的滞后会引起一些复杂的矛盾。因此,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国防巩固、国家统一的角度出发,必须保持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

基本协调;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

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的

贫困人口大都分布于西部地区,从消灭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的意义说,必须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我国的整体竞争能力要有很大的提高。这

就意味着不仅要提高东部地区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且还要提高中、西部

地区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的各个地区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立于不败

之地。因此,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也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能力的需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历史的及国际

的经验表明,在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差过大的情况下,难以形成统一市

场。因此,地区的协调发展是统一市场形成的需要;

——我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

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急待改善的

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之下,必须从国家整体的高度上协调

各部门、各地方、各社会阶层和全体人民的行动,才能顺利完成第二步

、第三步战略目标,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长期

稳定发展。因此,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需要。

地区发展的协调问题具有全球普遍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有的国家

基本上实现了地区的协调发展;有的国家则没能实现并因之导致了灾难

性的后果。地区协调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二、对我国地区发展的概要分析

合理的区域划分,是地区发展分析的基本前提。在制订“七五”计

划时,国家计委曾把我国按东、中、西三个不同类型进行了区域划分。

这种轮廓划分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特征,对于制订与实施

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任何划分都有其局限性

。近来有的研究又将我国分成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

西南等七大经济区。本报告考虑了经济发展和地区差别的实际情况,仍

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作为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并以其他划分方法作

1.地区差距分析。

地区差距问题在地区发展的诸问题中是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对这一

问题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我国地区人均

收入相对差距加大,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拉大,已

经构成了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缩小地

区差距已是当务之急。有的人则认为地区发展差距问题,是发展中的问

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现在不是缩小差距的时机。

这种认识上的分歧主要产生于对地区发展差距程度的认识不同。事

实上,地区差距比较分析的结论与计算方法、地区分组、比较时点有着

密切的关系:

——计算方法的不同会使结论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计算方法有

许多种,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绝对差距的计算,另一类为相

对差距的计算。这两大类计算方法所反映出的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可能

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地区分组的不同会使结论不同。在计算地区间差距时,由于所

采取的分组方法不同,即使采取同一类计算方法,结论也可能不同;

——比较时点的不同会使结论不同。在计算地区差距时,有时采用

了同一类方法,同一种地区分组,也可能会使结论不同。这与计算所选

取的比较时点的不同有关,即与起始年份和终止年份的选择有关。

此外,分析的结论还受到指标选择、价格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地区差距的研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课题。为了简单、直观起见,我们以

东、中、西三大地带作为比较的对象,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比较分

析的指标,而以1978—1993年为比较的时间区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间绝对差距的变动情况显示了以人均

GDP表示的这一差距在不断扩大。1978年,东部人均GDP与中部的之差为

165.58元,与西部的之差为227.65元;而到1993年,其差距分别扩大为

785.51元和942.29元。1978年,人均GDP最高的是上海市,达2686.10元

。三个直辖市除外,人均GDP最高的省区是辽宁省,达710.08元, 人均

GDP最低的是贵州省,为187.41元,辽宁与贵州之差为522.67元。 1993

年,人均GDP最高的依然是上海,达4841.73元。三个直辖市除外,人均

GDP最高的省区是广东省,达2109.30;最低的依然是贵州,为517.73元

,广东与贵州之差为1591.57元。

我国三大地带间相对差距的变动情况说明三大地带间相对差距呈波

浪式变动,总体上较为稳定,但近几年来呈扩大之势。1978年,东部地

区的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8.97%,中部为86.32%,西部为70.33

%;辽宁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3.22%,贵州为48.36%。1993年,东部地

区的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1.89%,中部为75.13%,西部为64.35

%;广东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1.49%,贵州为39.64%。

如果省区与省区之间进行比较,那么结论要复杂得多。有的省区之

间可能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有所扩大;有的省区之间可能绝对差距和

相对差距有所缩小;有的省区之间可能绝对差距有所扩大,相对差距有

所缩小,不一而论。关于更详尽的比较可见表1

2.国民经济省区增长格局的变动。

表2表明的是各地区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 这里的贡献

是指某一省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的百分比

。它表明如下几点: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半数以上以来自于东部地区,达60.13%;

(2)平均而言,广东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最大,达11.88%

,其次是山东和江苏,达9.16%。在三大直辖市中,上海的贡献率最大

,达5.98%;

(3)在经济发展速度较低的年份, 发达省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

献也有可能为负,如1989年和1990年。

三、对改革以来地区发展的基本判断

1.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新的地区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为首要原则,以改革开放为背景,以推进现代化经济建设

为目标,以非均衡发展、投资和优惠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为主要特征。

这一战略的实施从总体上来说是成功的。表现在:

——全国整体上国民经济的成长快于改革前的经济成长,生产力水

平得到很大的提高。1979—199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 %

,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已成定局;

——各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地快于其改革前的速度。1979 —

1993年间,各省区的GDP增长速度普遍地在8%以上,其中,有相当部

分省区的GDP增长速度超过10%;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活质

量得到了改善。改革初期我国有2.5亿贫困人口,1994年减少至7000 万

,即我国不仅解决了1.8亿人口的脱贫,而且使这期间新增的1亿多人口

达到温饱。在大多数人口群体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上海、北京、广

州等城市已实现或基本实现小康目标;

——宏观资源配置置效率有所提高,地区间合理分工的格局正在形

成。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区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了发展战略,一定程度上

发挥了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在立足本地资源条件的基础上综合发展,

能源、原材料工业得到较快的增长;而东部地区的加工工业得到了较快

的增长,各省区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互补性正在形成;

——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各地区经济呈现利用国内、

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态势,经济资源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优化;

——全国统一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之中。我国地区之间相互封锁情况

曾相当严重,影响了市场发育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便着改革的深入和经

济的发展,地区之间市场分割的状态逐步改善,全国性的统一市场正在

逐步形成之中。

2.矛盾和问题

(1)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问题。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地区绝对差距扩大的问题。这

一问题不仅存在于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而且存在于南北方之间

、各省区之间以及各省区的内部地区之间。我国地区差距扩大问题是在

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形成的,我国任何一个地区都比改革前要富裕得

多。但是,一个地区发展状况不只是取决于它比以往的历史记录是否更

好些更更差些,而且还取决于它是否比其它地区(特别是邻近地区)发

达些或落后些。因此,这一问题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2)结构趋同问题。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之间存在着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这

意味着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应各具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比较

优势将发生变化,生产要素要重新组合。改革以来,各地区在经济利益

的驱动下,曾采取各种手段限制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这种情况之下

,各地区竞相发展一般加工工业,形成了雷同的产业结构。各地区之间

要形成互补性的产业结构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3)统一市场形成中的障碍。

全国范围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全

国统一市的形成还存在着诸多障碍。从软的方面说:①各地区的政策环

境还存在着差别,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尚未完全形成;②各地区对

经济活动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③地区之间还存在着程度不同

的贸易壁垒,商品及要素自由流动受到限制。从硬的方面说,我国的交

通通讯业还相当落后,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统一市场形成的需要。

(4)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改革改变了旧体制中利益高度集中、主体单一的局面,极大地调动

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地区经济的自我组织、自我发展

能力,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财力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这种地方利益格局的形成,使掌握部分生产资

料配置权和相当数量资金控制权的地方政府经济权限迅速扩大,从而使

其经济运行的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日益强化。这时,地方政府及其下级

的财政部门在安排资金投向时,首要的目标是本地区的利益,其次才是

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有时与国家整体发展和长远

发展的方向不一致。在经济利益多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应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明确中央与地方在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增强中央政府在协调地区发展方面的能力。

四、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为阐明建议,需要明确如下几点:

——地区差距问题是各国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在今后一段相当

长的时期内(如2010年之前),我国地区间绝对差距仍是拉大的趋势,

过早地提出缩小地区差距,不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也不符合欠发达地

区的利益。我们的目标是尽量减缓地区差距拉大的速度,促进地区协调

——我国地区差距问题是各地都朝着富裕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

,是先富后富的问题,不是两极分化的结果;

——地区差距的出现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社

会条件、发展水平和改革开放程度对发展生产力的影响;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减少地区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

着眼点,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而不是抑制发达地区的发展。今后

东部地区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将进入更高层次,并继续对中西部的发展起

带动作用;

——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表明政府在地区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

代的,同时国家区域政策的目标和成效都是有限度的,它是一种积极的

努力,但不能改变趋势。一般区域政策主要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过大的

人口迁移;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得以发挥;保证文化的多样性;

——政府在选择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手段时,要考虑政府财力的可

能,应侧重从战略上和政治上重视,政策上支持,而并不是主要靠财力

和转移支付。由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国家富区对穷区的财力支持

呈减少的趋势;

——应淡化而不是过分渲染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其实这也是各国的

经验。在“九五”计划中应提出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

——区域发展问题与许多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具有长期性和复杂

性,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予以解决,应明确并理解政府与市场,发达地区

与欠发达地区,国内与国外等方面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确定地区发展布局,培养跨世纪的增长极。

在“九五”计划期和2010年长期发展规划期,建议培育以沿海和沿

长江“T”字型结构为主轴,以环渤海湾、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

山东半岛、海南岛和环北部湾、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

洲、沿京九铁路干线、陇海铁路干线为战略重点的开发地带,并振兴东

北老工业基地,积极参与图门江多国经济技术开发。

沿海地带要继续贯彻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以技术为导向,以结构高

度化为主要目标,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新的优势,使

经济再上新台阶。

长江流域是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承接南北的纽带或桥梁

,它联结着广大的内陆腹地,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区位优越,交通便

利,城市密集,科技先进,是国内市场中心所在。立足于已有的基础,

适当开放部分市场吸引外资,通过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开发和综合利

用,在长江沿岸地区将形成我国新的增长区。长江上中游以三峡经济开

发区为重点,与上海浦东开放相互呼应;长江中游以沿江城市为重点联

成城市带和产业带,培养以长江为纽带联结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新的跨世

纪增长极。建设以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形成的T 字型地区并

使之成为核心地区,并且与京九、陇海以及黄河流域联接起来。

推进黄河中上游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快西南重化工带的建设。在西

部地区考虑选择适当地点逐步建立能源、原材料和农业重点发展区(具

体建议从略)。

2.针对重要产业实行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我国已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

开放城市—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等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根据我国改革开

放的实绩以及国内外情况,“九五”计划期间推动改革开放应和我国产

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并且落实到东、中、西部各个地区的重点发展区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实行产业开放。

把改革开放的有效政策措施用于我国的重要产业和重点发展区,是深化

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必然选择。我们要通过对外开放来引导国内外资金投

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等领域。

重点发展区不是象过去搞开发区那样划出来,而是从产业政策和区

域政策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的,是指在哪些地区发展哪些产业,政府才给

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重点产业要根据其不同特点制定吸引外资的政策

。这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制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优惠政策。向国内

外公开,也有利于各个地区公平竞争,国家投入部分资金作为引导,这

样就能吸引国内外更多的资金投入开发。总之,要把改革开放的优惠政

策和国家产业政策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协

建立多层次的农业发展基金,稳步发展中西部农业。保证我国人民

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任

务之一。中、西部农业发展特别需要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建议设立中部

、西部农业发展基金,支持农业的投资。投资按中央、省、县分层次形

成体系,资金来源是银行,财政及债券等,财政部分不计利息或用于贴

息。设立农业基金不仅要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要提高农民的

收入水平。

1992年3月以来我国相继开放了包括中部的黑龙江、吉林、 内蒙和

西部的新疆、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所属的13个市镇为沿边(境)开

放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应选择绥芬河等地区作为

跨国经济合作区。这对完善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沿边进一步开放

,巩固边疆,繁荣民族经济,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都具有

重要意义。

3.本世纪内消灭贫困。

2000年在实现多层次小康水平的同时,消灭绝对贫困使现有温饱线

以下的贫困人口脱贫。这是“九五”计划时期的重要任务。把国家《“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作为“九五”计划的组成部分,利于贯彻和更富

有影响力。

我国的扶贫政策取得了重大的成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

推进,扶贫政策需要发展。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之一是有的扶贫县为了获

取国家和省的财政补贴,不急于脱贫。建议对国家确定的592 个贫困地

区的财政补贴继续到2000年,与这些地区是否摘掉贫困帽子无关,以鼓

励贫困县积极脱贫。“补贴”的方式应多样化,以利于调动贫困地区干

部和人民的积极性。至于贫困县的补贴资金来源,人均GDP 在全国平均

水平以上的由省里负担,低于平均水平的,由中央和省共同负担,负担

比例由有关部门确定。

我国贫困县的87%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贫困县集中分布在西南

和西北的高海拔地区,尤其是在高原向平原过渡的地带,其脱贫难度相

当大。“九五”是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关键时期

,在本世纪内消除贫困应作为党和政府向全民发出的号召。

4.发展乡镇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是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促进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发展是振兴这些地区和协

调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重要举措。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中小企业是促进

地区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建议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放

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对国有经济和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非国有经

济到这些地区兴办工厂、企业,给予15年的优惠政策:如果所得收入继

续在原地区投资,这部分收入的所得税建议考虑给予优惠。

继续设立和发展乡镇企业、中小型企业专项贷款,原有100 亿的贷

款额,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九五”期间要逐年增加。

考虑到西部地广人稀的特点,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和小城市(镇)规划

综合考虑,以利于相应的基础设施的发展。因为人口相对聚集的城市效

率较高,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生活质量较高,是人们优先选择的地区。

5.多种手段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横向经济联合与合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横向联

合的条件是使东部到中、西部投资或是开展其他经济活动能获得不低于

平均利润率的回报,这是横向经济联合最基本的要求。中、西部应根据

这样的要求改善投资环境,包括国家给予优惠政策的因素。

西部地区派人到东部和国家机关挂职锻炼是培养人才的好办法。企

业管理人才的培训也不可缺少。建议组织企业成建制地到东部发达地区

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企业挂职培训。中央各部门和东部地区派干部到

中西部地区工作当然也是重要的。

要明确各地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责任。中央政府的责任是制定宏

观政策,发展跨省区基础设施,确定大区和省际财政的转移支付。从国

际经验看,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发达区”支持“欠发达区”的能力

有所减弱,这样中央用于转移支付的财力相当有限,因此政府应培育欠

发达地区的市场,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竞争能力。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数

额要与财力相适应。省内交通的建设和省内发展资金的筹措是省一级政

府的责任。

欠发达地区要加强自身努力,发展本地区的人口聚集城镇,创造就

业机会,减少人口不合理的流动,并进行职业培训。

6.发展交通通信为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交通通信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形成

全国统一市场的前提,应从这样的战略角度,认识交通通信的重要性。

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在“九五”计划和2010规划中应有重要地位和占有单

独的篇章,而且基础设施规划应要考虑得更长一些,并应列出建设的大

致时间表。

发展基础设施的规划应能使人民增强信心,让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人民看到希望,受到鼓舞。这可以说是“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成功

的重要要求。

要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基础设施的职责,省际交通通信中央政府为主

,省内交通通信地方为主。

交通通信是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网络特性的产业,需统一管理。

交通通信的发展,单靠财政力量是不够的,应多渠道吸引资金,包括外

资。财政应做为引导性投资,可考虑用投资基金的方式,运用和管理基

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外资要有专门的规定,应鼓励用BOT 的

多渠道筹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要考虑投资回报率,通信较易解决

,交通难度较大。应考虑用相应的配套措施,如给予铁路两旁的土地使

用权等,以保证投资铁路能获得不低于平均利润率的投资回报。

7.东中西部地区共同走持续发展之路。

今后五年、十五年是我国经济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时期,国民经

济发展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这是东、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共同任务。

中西部地区同样要走集约化的路子,这是走向共同富裕的要求。实现协

调发展不仅靠增长速度而且要靠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

由于存在地区比较优势的差异,大区间省际间省内不同地域间会有

产业转移,在政策上应做出规定。在转移的过程中要进行技术改造和质

量提高,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不能转移污染。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工业化过程中注重对环境

和生态的保护是实现我国21世纪议程的必然要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

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都在西部,这不

仅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而且对位于江河中、下游的

中、东部地区也正在形成威胁,因此保护生态与环境是东、中、西部地

区的共同任务。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东中西地区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应协

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也是至关重

要的。研究表明经济以适宜的增长速度稳定发展时,地区之间差距保持

稳定或是扩大得很慢,相反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在过热时,地区差距较

迅速扩大。

地区协调发展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与社会问题,影响深远,应引起

全党全国的重视。应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措施,促进在世纪交替之际我国

出现地区协调发展新局面。

表1 各省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1980不变价

1978 1980 1985 1990 1993

辽宁710.08763.461103.43

1380.08

1932.91

河北390.87424.2 3594.07

770.011068.71

天津1232.63

1382.11

1813.26

1994.13

2496.15

北京1382.58

1570.51

2229.67

2614.37

3355.41

山东345.49403.51681.53890.031351.21

江苏461.29541.93871.161102.34

1708.32

上海2682.10

2720.32

3186.86

3157.54

4841.73

东部 浙江352.74466.29849.431138.30

1719.89

福建292.17341.21584.21857.701410.31

广东393.87470.02812.351314.85

2109.30

广西241.06278.58381.29522.65767.25

黑龙江 597.74680.82835.291054.40

1278.39

吉林422.56455.62726.00897.691136.37

内蒙古 331.98347.33594.61751.53942.04

山西392.01434.81668.57781.94926.39

河南248.92314.5 6484.47

587.13764.39

中部 安徽258.68282.42506.24605.90717.74

湖北356.39425.62667.59824.56992.44

湖南307.23363.04516.32650.02816.39

江西295.13339.91497.62624.26764.72

陕西315.89336.31501.87639.49771.20

甘肃373.76385.30502.22588.38660.26

宁夏376.70403.48577.71763.99859.29

四川256.13314.53476.78600.75762.18

西部 云南241.21265.58400.93601.69736.53

贵州187.41217.00346.87442.13517.73

青海459.71471.88673.77839.49978.35

新疆337.41410.05675.45933.901297.45

上述诸省387.56444.46712.41879.17 1306.16

表2 各地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辽宁 2.23 6.17 4.91 3.02 7.50 6.37 4.43 8.13

河北 3.74 2.86 -0.685.58 5.17 4.34 4.29 3.64

天津 2.04 2.46 0.74 1.15 1.42 2.23 1.85 1.85

北京 2.03 5.14 -1.163.02 4.74 3.04 2.58 2.72

山东 4.87 10.5713.467.95 8.03 11.774.52 4.83

江苏11.88 3.34 7.93 8.02 8.24 7.30 10.4112.4

上海 0.90 5.07 2.05 2.25 1.91 2.64 5.05 0.03

东部 浙江 8.31 5.69 7.15 5.27 3.21 6.30 9.43 8.29

福建 1.35 3.36 5.76 2.09 1.29 2.60 3.57 1.87

广东 4.34 10.9912.059.13 3.98 8.32 9.26 10.471

广西 1.65 3.80 2.92 4.33 0.50 0.63 2.15 3.54

黑龙江

1.11 9.77 -0.273.66 5.17 2.44 -0.173.39

吉林 1.58 1.49 2.85 1.80 5.32 1.94 1.21 2.53

内蒙古

0.96 0.40 2.49 2.73 1.72 1.71 2.20 0.81

山西 4.14 -0.892.87 3.61 2.39 4.10 0.00 0.46

河南 5.95 11.395.57 2.55 11.083.18 6.15 5.12

中部 安徽 2.39 2.73 9.35 2.83 4.02 4.62 4.90 5.88

湖北 9.01 1.23 5.77 4.18 3.26 6.58 4.84 4.73

湖南 7.22 2.39 4.95 4.39 3.98 2.09 4.60 5.63

江西 3.93 1.03 2.76 2.44 1.54 2.21 2.93 1.74

陕西 2.94 -1.221.83 1.90 1.83 2.47 2.28 1.90

甘肃 0.09 1.33 -1.741.14 2.47 0.88 1.36 2.05

宁夏 0.24 9.29 0.29 0.25 0.40 0.31 0.41 0.61

四川 12.135.73 3.70 8.81 5.45 7.12 7.21 2.36

西部 云南 1.46 1.58 2.90 3.10 1.55 1.68 1.56 0.94

贵州 1.95 1.00 0.45 3.22 1.27 2.07 0.65 1.73

青海 0.06 0.29 -0.700.45 0.33 0.04 0.77 0.69

新疆 1.47 2.03 1.79 1.12 2.23 0.65 2.08 1.47

上述诸省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78—1993

辽宁6.28 4.82 7.01 -2.993.82 4.97 7.11

5.37

河北5.20 5.29 10.193.22 5.73 4.27 5.35

4.77

天津1.23 0.81 -0.121.58 1.00 1.48 1.14

1.42

北京2.22 3.07 1.64 2.65 5.36 2.27 1.04

2.54

山东8.02 7.96 15.649.33 14.459.11 9.51

9.16

江苏68.459.24 -2.041.04 5.90 13.2710.9

79.16

上海2.32 2.34 -2.740.34 5.35 6.56 5.17

3.57

东部 浙江5.89 5.05 1.68 -0.937.58 5.61 6.62

5.98

福建3.12 4.46 7.23 2.73 4.75 3.63 5.18

3.71

广东1.48 14.0724.7613.1117.3812.9613.25 11.88

广西2.26 1.85 4.72 3.62 2.87 2.92 2.92

2.57

黑龙江 3.71 2.13 4.48 6.18 2.79 2.32 2.04

2.77

吉林3.81 2.13 -4.191.65 0.45 2.03 1.79

1.98

内蒙古 1.08 2.63 -0.022.24 1.32 1.17 1.14

1.49

山西0.57 1.61 5.98 4.45 0.56 1.93 1.05

1.83

河南6.71 3.61 4.41 2.63 3.35 5.02 4.19

5.06

中部 安徽2.79 3.26 2.65 -0.64-3.502.93 3.13

3.00

湖北4.36 2.85 3.95 8.13 1.35 2.81 3.27

3.96

湖南4.23 4.01 0.05 3.46 3.17 2.63 2.99

3.55

江西1.87 1.90 3.48 5.08 1.57 2.06 1.29

2.08

陕西1.80 2.90 2.16 2.09 2.45 1.15 1.05

1.77

甘肃0.93 0.86 1.59 0.50 0.55 0.94 0.23

0.84

宁夏0.21 0.39 0.71 0.29 0.29 0.18 0.18

0.29

四川6.30 6.80 -2.9214.915.23 3.66 5.71

5.95

西部 云南2.02 2.16 4.95 10.690.99 1.56 1.69

2.10

贵州1.55 1.61 1.77 0.61 1.53 0.72 0.59

1.26

青海0.24 0.45 0.06 0.35 0.17 0.22 0.19

0.29

新疆1.33 1.73 2.45 3.59 3.53 1.62 0.93

1.66

上述诸省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100

表3 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均GDP的增长(元,1980年不变价)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东部

500.66 534.33 569.32 597.08 650.02 702.04 790.39862.69

中部

335.08 368.47 386.94409.074 41.65 494.28 546.63583.00

西部

273.01 303.36 313.93 319.78 358.06 390.65 435.34471.52

中国

388.19 421.04 444.46 465.23 507.55 555.48 620.96672.0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东部 909.411009.571110.211133.911117.751211.261410.881669.51

中部 610.64 669.38 712.30 715.67 716.40 725.21 798.80 884.00

西部 485.34 529.80 579.80 583.50 611.05 641.57 690.71 757.22

中国 704.25 776.74 844.77 856.66 857.34905.741025.131176.66

表4 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均GDP的相对关系(%)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东部128.97126.91128.09128.38128.07126.38127.29128.37

中部86.32 87.52 87.06 87.93 87.02 88.98 88.03 86.75

西部70.33 72.05 70.63 68.74 70.55 70.33 70.11 70.16

中国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东部129.13129.97131.42132.36130.37133.73137.63141.89

中部86.71 86.18 84.32 83.54 83.56 80.07 77.92 75.13

西部68.92 68.21 68.63 68.11 71.27 70.83 67.38 64.35

中国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表5 东中西三大地带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东部43.36 59.44 55.13 51.82 46.01 55.55 57.54 57.89

中部36.29 29.52 36.36 28.20 38.46 28.86 26.13 30.38

西部20.35 11.03 8.51 19.99 15.53 15.59 16.33 11.73

中国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78~1993

东部 56.46 58.96 67.93 33.73 74.18 67.05 68.53 60.13

中部 29.15 24.14 21.24 33.24 11.07 22.90 20.89 25.72

西部 14.39 16.09 10.78 33.04 14.74 10.05 10.58 14.15

中国 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100.00

标签:;  ;  ;  ;  ;  ;  

东中西部协调发展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