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可视化技术的研究

产品设计可视化技术的研究

赵毅[1]2002年在《产品设计可视化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工业机器人零件的叁维实体进行可视化造型设计,为机器人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轨迹规划、控制提供模型,提出了逆向造型设计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在叁维造型设计SolidWorks软件环境下,应用Visual Basic(VB)开发了工业机器人叁维实体参数化造型设计系统,达到了将设计要求和设计结果用灵活可变的参数来表示,达到了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加以更改的目的,解决了叁维实体参数化造型设计这一难题。 本文还借助于SolidWorks Animator模块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仿真,可形象逼真的反映机器人工作运动的全过程,实现动画效果;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在零部件之间进行干涉检查,并且能查看所检查到的干涉体积。

王翔[2]2006年在《协同设计可视化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产品开发常常需要跨企业、跨地域、跨学科的进行。协同设计的可视化平台是进行远程协作的基本工具,利用该工具以及相关技术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模拟人类群体协同工作的自然属性,进而促进设计人员之间的交流,减少交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设计效率。本文以973项目为依托,在广泛研究国内外网络协同设计技术和叁维可视化技术的基础上,对协同环境下的可视化平台及其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并分析了协同设计的若干体系结构,在混合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系统需求分析,构建了可视化平台的总体框架,并简要介绍了其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了基于HOOPS的叁维模型显示技术,并对相关组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利用HOOPS的场景图结构,实现了对叁维模型的显示与交互式编辑;利用HOOPS/Net组件搭建了服务器,实现了协同过程的消息传递。研究了基于XML的图形数据的表达与交换、LOD流式传输以及SAX渐进显示等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叁维模型在Web浏览器上的快速显示,并将其应用于可视化平台。深入剖析了ACIS几何平台,对其体系结构、几何拓扑、开发接口以及ACIS模型存储文件格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实现了ACIS几何引擎与HOOPS的桥接,对可视化平台上的叁维造型功能进行了探索与尝试。综合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开发了原型系统CollabVue,讨论了系统功能结构与运行流程,并给出了协同交互的流程。最后对研究开发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唐维康[3]2017年在《船用柴油机可视化装配工艺规划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船用柴油机作为典型的复杂装配产品,其结构复杂、功能模块较多的特点为装配工艺设计与生产制造过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不断向设计制造领域的移植和集成,计算机辅助装配工艺规划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针对目前柴油机关键件装配工艺设计过程复杂、工艺验证手段缺乏以及现场作业效率较低等问题,本文从统一数据源的角度出发,分析多种应用系统集成方式,以装配工艺设计、工艺仿真以及工艺可视化为主体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构建船用柴油机可视化装配工艺规划系统平台,推动柴油机制造企业生产模式向先进制造方向的发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提出基于统一数据源的叁维装配工艺设计技术研究,从上游接收产品EBOM并建立产品模型库,结合工艺资源分类和建模规则建立叁维工艺资源库,在EBOM基础上结合表达装配层次和顺序关系的装配转码,自动转换生成PBOM。展开详细的叁维结构化装配工艺设计,各类数据集信息动态、集成的构建工艺模型以及装配工艺结构树,为下游工艺仿真及可视化提供稳定且唯一的产品、资源和工艺数据,提高数据传递的准确性,解决工艺数据管理混乱、工艺信息表达不清晰等问题。(2)围绕复杂产品装配为核心,展开数字化装配工艺仿真技术研究,结合应用系统集成方式,提取工艺设计数据,组织并转换为工艺仿真数据。搭建基于仿真的数字化装配场景,结合装配场景展开围绕以关键件为核心的装配路径规划及仿真,以及围绕人为中心的更深层次的人机工程仿真分析,且基于装配工艺设计平台,对装配仿真数据进行统一的集成管理,解决工艺方案评估缺乏可靠的验证手段等问题。(3)针对现场装配作业指导不直观、质量数据管理混乱、问题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提出面向现场的装配工艺可视化技术研究,结合网络技术及应用系统集成方式,打造面向现场的工艺信息、资源可视化平台,充分考虑现场质量数据管理和工艺问题反馈的需求,提出现场质量数据无纸化管理方式,建立现场问题反馈沟通桥梁,达到现场作业与工艺设计“不脱节”的目的,提升面向复杂装配产品的现场作业管控效率。(4)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结合Teamcenter和Vis MockUp软件进行自主应用和开发,打通工艺设计与工艺仿真之间的集成链路。结合网络技术搭建面向现场的装配工艺可视化平台,方便操作人员进行可视化作业、质量数据管理和工艺执行反馈,打通协同环境下工艺设计和现场制造的各关键环节。

苏君[4]2002年在《面向可视化的温度场有限元分析建模原理、方法及实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限元分析方法是当前计算机辅助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同时,温度的变化会引发许多问题,温度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实现温度场的数值分析模拟对优化设计和安全生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有限元分析方法应用于温度场问题的分析求解中,并结合现代有限元软件技术,初步开发建立了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良好用户界面、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和一定的通用性、可扩充性及可维护性的面向可视化的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系统。同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对系统进行测试评定,结果良好。 第一章,介绍了有限元分析方法在温度场分析中的应用原理,简述了现代有限元软件的几个关键技术,指出了可视化技术应用于温度场有限元分析中的重要意义和不足,分析了国内外有限元分析方法和软件的发展应用现状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从面向可视化的角度出发,对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系统进行整体功能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整个系统的框架结构,分析确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软件开发环境,并简要阐述了技术实现思路。 第叁章,主要在对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系统的物理建模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取出系统通用的物理建模信息,确定其数据结构,并通过可视化交互界面实现建模过程和建模结果的可视化,设计并实现了对建模结果数据的无冗余存储和数据之间的关联机制。 第四章,阐述了为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系统开发可视化用户界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确定了系统可视化用户界面的设计原则,对系统的可视化用户界面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实现,最后描述了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系统可视化用户界面的具体构成。 第五章,阐述了可视化技术在有限元分析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给出了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系统可视化的内容和主要功能,并对其分别进行了实现。 第六章,阐述了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特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分析中,证明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孙伟[5]2007年在《现代机械产品设计规划及可视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品设计是产品开发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设计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产品的最终质量。先进而实用的设计理论方法对很好地完成产品设计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备受科研人员和企业界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了近60种设计方法,这些设计方法对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在一个具体的产品设计中,应用所有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现代机械综合设计理论方法在总结现有设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产品设计规划、功能优化设计、动态优化设计、智能优化设计、可视优化设计、设计质量检验等主要技术手段来对产品进行设计,以确保和提升产品的广义质量(全部功能与性能)。综合设计理论方法的提出避免了设计方法选择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因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综合设计法总体框架的研究已经较为完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被广大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所接受。但是,在其理论框架下,一些具体的设计理念、技术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重点研究综合设计法理论框架下的产品设计规划和可视优化设计法,力图通过对这两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来完善产品设计规划和可视优化设计的具体技术或方法。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50535010)的支持。其研究结论对于综合设计法的进一步丰富以及推广与应用都有着重要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对综合设计法的理论框架做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概括。详细介绍了产品的广义质量与广义优化两个重要概念。将综合设计法的理论体系按产品设计的流程划分为设计规划、功能优化、技术设计(动态优化设计、智能优化设计、可视优化设计)和设计质量检验四部分。提出创建设计集成平台是应用综合设计方法的重要手段,并给出了设计平台的体系结构,即将平台分为界面层、应用层、技术层和环境层四个层面。在总结和分析与产品设计规划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3L/8D产品设计规划理论方法,即从设计战略、设计业务、设计质量检验叁个层面,具体包括:设计环境、设计思想、设计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方法、设计过程、设计的潜在问题分析和设计质量评价等8个环节,来对产品设计进行全面规划,以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成功率。对产品设计规划工作进行了细致地研究,提出了产品设计规划各阶段的决策模型及具体的规划方法,从而初步建立了3L/8D设计规划的理论框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产品设计规划提供了参考。围绕3L/8D产品设计规划相关理论,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设计规划几个重要环节的辅助规划系统的开发,具体包括创建顾客需求重要度评判系统、顾客的模糊聚类分析系统、设计实例搜索系统、设计任务分解及相关性评判系统、设计质量的模糊评判系统。研究中具体论述了每个系统的功能模块、实现原理和实现过程。以上系统均具有可视化的操作界面,能自动生成相关报告,从而可以辅助产品开发人员快速获得可以指导制定设计规划的决策信息。进行了现代机械可视优化设计方法及实现措施研究。通过对现代机械设计特点的具体分析以及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可视优化法的研究内涵、研究内容、技术流程、关键技术、研发支撑软件以及具体的应用原则,从而建立了可视优化设计法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对可视优化设计的具体环节,即运动学和动力学状态、工作过程和控制过程、加工制造和装配过程等可视优化的内容和方法也进行了讨论,详细介绍了其原理、目标和方法。在介绍产品设计平台内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搭建可视优化设计平台的策略与技术。研究中,提出了可视优化设计平台的体系结构及功能模块。可视优化设计平台,从体系结构上看可以分为4个层次,分别是:技术操作层、主要功能层、辅助功能层和技术支持层。平台按需要可以分为快速建模系统、加工过程可视化仿真系统、装配过程可视化仿真系统、运动学可视化仿真系统等10个功能模块。确立了搭建可视优化设计平台的构建策略,可以概括为16字方针,即“自我评价、追求效益、力求节约、分步实现”。提出了搭建可视优化设计平台的一般流程,包括6个关键步骤,分别是:现场调研、需求分析、制定规划、实际开发、功能测试和投入使用。以东北大学自主研制3-TPT并联运动机床为实例,采用可视优化设计法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对其进行了参数化设计、运动学可视化、动力学可视化、工作过程可视化、装配过程可视化等环节的研究。实践表明,在机械产品设计研发过程中采用可视优化设计技术是行之有效的,且可以提升产品的设计质量。

曾洪梅[6]2004年在《产品概念设计可视化辅助模型》文中认为本文首先从产品设计的一般过程、策略和方法入手,分析了概念设计的过程模型、特点,指出了概念设计的本质是创新。通过对创造性思维的探讨,指出创新方法和可视化技术可以加速创新进程和启发设计者的创造性,并着重研究了功能设计创新法和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两种创新设计方法,指出它们思维上的导向性和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建立了系统的层次化的创新设计过程模型。通过归纳或整理功能原理解及冲突解决原理,并将其层次化、条理化,建立了相应的设计准则和数据库。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以设计者为中心,以层次化的概念创新设计要素为主线,将原理化的设计思想、规则及方法有机地结合,并以多种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其表达的内容和关系,建立集成的可视化辅助环境。通过有效的直观交互手段让设计者专注于设计的创造性构思。最后,实现了产品概念设计可视化辅助模型的软件原型,并以实例验证其实用性和有效性。

王海龙[7]2007年在《统计数据地图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统计数据是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反映,为了较客观、全面地描述社会经济特征全貌,必须要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的地理空间特征。随着人们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不断加大,统计部门需要寻找一种更为有效、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把统计数据提供给用户。地图可视化具有良好的形象性、动态性和交互探究性,为统计数据认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将地图可视化理论引入统计数据研究,一方面,可以从地图可视化的角度对传统的统计制图过程加以改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统计数据地图可视化成果的表达与交互探究分析。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统计制图系统或模块、统计电子地图集以及相关的学术着作和文章,总结了目前统计制图的研究现状,对发展趋势和目前系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了我国统计现状和统计数据的特点,针对我国统计数据以行政区划为单位逐层汇总统计的特点,从面向普通用户的角度,对统计数据地图可视化的表示方法(包括统计地图表示方法、统计符号和数据分级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归纳。提出了统计数据分类体系,归纳出了每种数据分类所对应的最适宜地图可视化方法。在深入分析研究纸质地图与电子地图图例的基础上,讨论了电子地图图例的分类和特点,提出了统计电子地图图例设计原则。最后,作者将以上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设计并实现了统计数据地图可视化系统,实现了人性化的统计交互制图和有效的交互认知功能,并对系统界面进行了优化设计。

魏玲玲[8]2008年在《螺杆式鼓风机可视化设计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螺杆式鼓风机是一种同时具备螺杆压缩机与罗茨鼓风机优点的新型鼓风机,可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多种气体的输送。可视化设计是一种新型的CAD设计方式,通过开展螺杆式鼓风机可视化设计研究,可以大大提高设计质量和运行可靠性。论文在分析对比罗茨鼓风机和螺杆压缩机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螺杆式鼓风机的基本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作了详细的描述,为论文的可视化设计技术的研究作铺垫。转子的型线设计是螺杆式鼓风机设计的核心。为了对转子型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对螺杆式转子的平面啮合原理、坐标变换以及型线参数与转子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描述。在建立转子端面型线数据结构的基础上,采用XML方式实现了转子端面型线转子的描述。对机壳的结构特征和结构参数进行了深入分析。以Visual Basic和Solid Works API为开发工具,开发软件实现了转子和机壳叁维可视化模型的自动生成。从而为转子与转子的啮合校验、转子与机体的吻合校验提供了有效支持。利用有限元技术,可以有效地分析机体结构强度。研究了利用SolidWorks有限元模块COSMOSWorks进行有限元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螺杆式鼓风机机体进行了结构强度的可视化分析和校验。在SolidWorks环境下利用装配造型技术,建立螺杆式鼓风机的叁维装配可视化模型。提出了基于SolidWorks环境的叁种动态图形仿真技术方案,利用COSMOS Motion图形动态仿真技术,对转子在机壳内部的啮合进行了模拟,实现了内部转子的动态啮合仿真。在SolidWorks Animator的支持下,形象直观地进行了螺杆式鼓风机拆卸动画模拟。

洪海洋[9]2015年在《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景观信息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数字技术所提供的功能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进程当中。可视化技术应用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为我们了解世界客观存在的特性和行为提供了强力帮助;并让风景园林设计师在逐渐网络化信息环境中提供的交互中得到启发,从而深化概念,通过在定性定量的综合集成环境中,拓展创意生成途径。同时BIM技术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的数据信息库管控建筑设计生命周期这种一体化的设计流程非常值得引用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之中,这就有必要展开关于风景园林行业中的景观信息模型的构建研究。本文运用文献查阅研究、学科交叉研究、相关案例分析及专业软件学习并应用于实践案例等方法,从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对景观信息模型的构建方式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整合提出景观信息模型构建的流程及其相应具备的功能特性,并在论文最后结合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及凉山州地方税务居住区景观设计两个案例实践,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美结合。全文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厘清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回溯国内外BIM技术的发展概况并指出BIM技术与风景园林行业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及其在风景园林行业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同时梳理出当前叁维数字技术可以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提供的不同研究方向,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发现风景园林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可以使用数字技术来进行优化解决。这为构建景观信息模型可选用的技术类型有指导意义。2.提出风景园林学、可持续理论、图解理论、斯坦尼兹景观决策理论和风景园林一体化相关理论为景观信息模型构建的基本理念框架。指出BIM技术、GIS技术、景观建模技术及新晋的参数化建模技术为构建景观信息模型可选用建模技术。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的研究。3.通过可视化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发展变迁史,从传统媒介到数字媒介变化过程,论述可视化技术应用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各流程中的必要性。可视化技术作为当前辅助设计思考和作为设计工具来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新途径,这为可视化技术应用到景观信息模型的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使其可以制作出越来越逼真的场景效果。交互式的体验方式可以使公众更容易的参与到风景园林设计之中。提出利用可视化交互平台来完善景观信息模型,结合多重感官方面的要素来进行景观体验。4.尝试提出景观信息模型的定义及设计流程,指出当前景观信息模型可供选择使用的软件平台,并对其所应具备的功能及实现条件一一阐述。再从实践的层面出发,通过两处尺度不同的项目实例,将本文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上。随后讨论景观信息模型在风景园林设计流程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在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想法。5.分析得出景观信息模型提供设计场地的环境再现、设计成果的可视化表达、过程的模拟与预测、设计生命周期的管理协同设计及多源数据类型的综合等多种功能。景观信息模型中所涵盖的技术要点可以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更加科学有依据的指导作用。多元的组合方式可以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不同分析,以此为基础可以被用于不用尺度的风景园林设计之中。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景观信息模型可以变得更加完善。景观信息模型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必将重大,也代表了未来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之一。

逄锦荣[10]2012年在《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资源的约束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使社会经济逐步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模式转变。发展服务经济一方面表现为现代服务业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化的转变。在发展服务经济的过程产生了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如何进行服务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另一个是在服务经济时代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各行业之间的有效协同。很多学者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服务供给的共性问题、服务和协同之间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建立一般化服务的创新理论还缺乏充分认识。服务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进而产生对协同的更大需求。而从协同需求的本质来看,对协同的需求实际上就是对满足协同的特殊服务的需求。因此,对于协同问题的解决可以用一种新型服务来满足。本论文的研究就是基于这一问题展开的。首先,针对当前服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模式研究领域的缺陷,明确了服务模式作为服务供给机制这一概念,并运用技术和制度作为服务模式的组成要素,建立了服务模式创新的正向机制和逆向机制,提出了服务创新的一般化理论。这为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随后,分析了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联动机制问题,并运用服务模式创新的逆向机制原理,构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框架。根据物流服务交易的现实需求,通过技术融合与制度变迁,设计了智能感知的第叁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技术体系架构,构建了基于智能感知的第叁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协同联动机制,为解决我国当前物流服务市场发展存在的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问题以及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协同提供了可行方案。最后,构建了物流服务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分析了在物流服务同质的区域封闭市场、物流服务异质的区域封闭市场和基于智能感知的第叁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物流市场的演进效率,仿真模拟的结果表明基于云服务平台的新型服务模式对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有效协同联动,推动物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比区域市场演进的稳定状态效率得以明显提高。这充分证明了服务模式创新模型的实践可行性、可靠性和高效性。本文按照研究流程分为六章,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问题提出的理论与实践背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献综述、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设计及主要创新点。第二章服务模式创新的机理研究。本章内容首先界定了服务和服务模式概念,结合实例分析了服务发展的层次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的本质,明确了服务模式创新的内涵;进而在服务模式创新动因分析基础上,界定了服务模式创新的组成要素,依据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了服务模式创新的机理过程,构建了服务模式创新的正向机制和逆向机制,建立了服务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框架。最后,在服务模式创新的实施策略中,辨析了服务产品化和产品服务化的概念,明确指出服务模式创新的本质就是建立服务产品化和产品服务化相互转化的机制,并基于价值链对服务模式创新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叁章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必要性,构建了协同层次的分析框架,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的层次进行了界定;进而通过对利益相关方协同分析框架的研究及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构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利益相关方协同关系架构,分析了各相关方的需求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逆向机制构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新型服务模式,即智能感知的第叁方物流云服务平台;并论述了智能感知的第叁方物流云服务平台满足物流服务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需求的主要功能体系。第四章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技术实现方案研究。本章以智能感知和云服务为核心技术手段,在物流服务管理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构建云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基于融合业务技术的第叁方物流P云平台、基于分布式计算的第叁方物流S云平台的体系架构和技术实现手段,并给出物流全程可视化技术体系和一体化智能终端的设计方案,为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服务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方案。第五章新型服务模式下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演进与效率研究。通过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的现有市场环境和新型服务模式下的行为分析,构建两业协同联动的演进模型,分析比较在同质化和异质化条件下现有市场模式的演进效率和基于智能感知的第叁方物流云服务平台模式的演进效率之间的优劣,从而验证了本论文提出的基于服务模式创新建立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机制的高效性。第六章总结与展望。本论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来自于对关键问题的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建立了服务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为服务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本文从服务模式创新的视角,分析了服务模式创新的基本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基于技术进步驱动的服务模式创新的正向机制和基于现实需求驱动的服务模式创新的逆向机制,从根本上理清了服务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思路,弥补了现有服务经济理论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完善了服务发展的理论体系。这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创新点。(2)运用服务模式创新理论模型分析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问题的过程和机理,构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的服务模式创新模型。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需要双方都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水平。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物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两类企业在相互协同上都有缺陷和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应用和推广的前提下,很难实现有效的协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本论文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构建了基于智能感知的第叁方物流云服务平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机制,提升了物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协同效率和效果,能够全面推动物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并提升制造业市场反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是本论文在理论应用方面的主要创新点。(3)构建智能感知的第叁方物流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成果。该平台作为新型服务模式的实践应用模型,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物流运输技术、仓储技术和产品生产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重点是智能感知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融合应用。要构建一个全程可视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打造可信的物流服务,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平台架构,以满足不同市场参与者的需求。本论文的智能感知的第叁方物流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全面整合了物流服务的全程业务,通过智能感知实现了物流服务全程可视化管理,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了物流业务的柔性管理,打造一个一站式服务管理平台,这在当前平台开发应用方面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产品设计可视化技术的研究[D]. 赵毅. 南京理工大学. 2002

[2]. 协同设计可视化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王翔.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 船用柴油机可视化装配工艺规划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 唐维康. 江苏科技大学. 2017

[4]. 面向可视化的温度场有限元分析建模原理、方法及实现技术研究[D]. 苏君. 浙江大学. 2002

[5]. 现代机械产品设计规划及可视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 孙伟. 东北大学. 2007

[6]. 产品概念设计可视化辅助模型[D]. 曾洪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

[7]. 统计数据地图可视化研究[D]. 王海龙.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

[8]. 螺杆式鼓风机可视化设计技术的研究[D]. 魏玲玲. 中南大学. 2008

[9].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景观信息模型构建研究[D]. 洪海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15

[10]. 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D]. 逄锦荣. 北京邮电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  

产品设计可视化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