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结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_一般贸易论文

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结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_一般贸易论文

外商投资企业外贸结构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商投资企业论文,我国经济论文,外贸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1995年,我国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超过15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外企)所创造的产值已占我国GNP的20%。外企在我国外贸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1996年以来,在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出口增长迟缓的时候,外企的出口却相对高速增长。这就使得我们需要考察一下外企的外贸结构以及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外企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数据部分

(一):对海关数据的分析(分为两阶段,即1995年1~11

月和1996年1~5月)

1.从总值上分析:

说明:从总值上看,外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见表1)

表1

单位:亿美元

1995年1~11月 1996年1~5月

数值占总值比例 数值 占总值比例

国企进口556.02 50.36%

237.4347.16%

出口880.53 68.14%

295.0058.2%

外企进口548.02 49.64%

266.0052.84%

出口411.70 31.86%

211.8541.8%

1996年1~5月国企出口295亿美元,比1995年同期下降25.5%,而外资企业出口跃升38.6%达到211.85亿美元;同期国企进口增长7%,达237.43亿美元,而外企进口增长20.6%,达266亿美元。

下面我们从国际收支项目来分析外企的份额和增长趋势。

2.国际收支项目分析:

(1)静态数据分析

从一般贸易和进料和加工贸易这两个项目看,1995年和1996年1~5月的数字表明,这两项合计占当期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为74.61%和72%,因此对它们的分析可以有力地揭示我们要寻找的规律。

从表2、表3数据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国企和外企的外贸重点分布。国企进出口集中在一般贸易,而外企则主要从事进料加工贸易。

表2单位:亿美元

95年1~11月进口占同期进口%出口占同期出口%

国企一般贸易305.3

54.9% 583.29 66.24%

外企一般贸易 43.658%36.69 8.9%

96年1~5月 进口占同期进口%出口占同期出口%

国企一般贸易128.25

54%

182.09 61.77%

外企一般贸易 24.04

9% 25.83 12.2%

表3单位:亿美元

95年1~11月进口占同期进口%出口占同期出口%

国企一般贸易66.33 11.79% 117.34 13.33%

外企一般贸易

306.13 55.86% 345.8860%

96年1~5月 进口占同期进口%出口占同期出口%

国企进料加工28.11 11.84%

37.17 12.16%

外企进料加工

140.11 52.65% 169.0380%

(2)动态数据分析。

上面的分析只是静态的比例比较。下面我们用增量比例来分析国企和外企各自的外贸增长点。

为了衡量各项对进出口增长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下面的算法:

R(i)=丨iner(i)丨÷[丨iner(1)丨+丨iner(2)丨+丨iner(3)丨]

其中R(i)表示i项对进出口增量的影响程度。R(1)表示一般贸易,R(2)表示进料加工贸易,R(3)表示其他的总计。因为我们知道前两项合计共占进出口总额70%以上,这样的简化导致的误差不大。iner(i)表示i项的增量,丨iner(i)丨则表示该增量的绝对值。这个式子的分母就表示总变化量。

1 先看国企的外贸增长点分布。

1995年国企的进口增长为9.4%,达到556.02亿美元。在此47.78亿美元的增量中有31.48亿美元的一般贸易增量,15.2亿美元的进料加工贸易增量。因此,一般贸易增量的比例为65.89%,进料加工增量的比例为31.81%。

1995年国企的出口增长为21.9%,达到880.53亿美元。在此158.19亿美元的增量中,一般贸易增量为102.82亿美元,所占比例为65%,进料加工贸易增量为34.18亿美元,所占比例为21.61%。

1996年1~5月国企的进口增长7%,达到237.4亿美元,增量为15.53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口增量为11.77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增量为-0.87亿美元。总变化量为17.27亿美元。一般贸易增量的比例为68.15%,进料加工贸易增量的比例为5%。

同期国企的出口增长-25.5%,萎缩量为100.91亿美元。一般贸易负增量为-96.43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负增量9.88亿美元,变化总量为111.71亿美元。一般贸易增量的比例为86.32%,进料加工贸易增量的比例为8.84%。

可见国企1995年和1996年1~5月外贸的变化量立要由一般贸易的变化量构成。

2 外企外贸的增长点分布情况如下:

1995年外企进口增长21.8%达到548.02亿美元,增量为98.1亿美元。一般贸易增量为6.28亿美元,所占比例为6.4%,进料加工贸易增量为85亿美元,比例为86.65%。

同期外企出口增长为41.2%达到411.7亿美元。增量为120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增量为0.72亿美元,所占比例为0.6%,进料加工贸易增量105.85亿美元,所占比例为88.21%。

上面的数据表明,1995年外企外贸增长集中在进料加工项目上。

1996年1~5月外企出口增长38.6%达211.84亿美元,增量为59亿美元。一般贸易增量为14.23亿美元,所占比例24.12%,进料加工贸易增量为37.49亿美元,比例为63.54%。

1996年1~5月外企进口增长20.6%达到266.14亿美元,增量为45.46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口增量为7.51亿美元,比例为16.52%,进料加工贸易增量为14.9亿美元,比例为32.78%。作为投资的进口增长17亿美元,若考虑这个因素,其比例为37.4%。

1996年1~5月的数据说明,外企的外贸增长点仍集中在进料加工贸易上,但是外企在一般贸易的增长对其外贸增长的贡献度有较大的提高。

3 1996年1~5月外贸的增长点分布情况是:

出口负增长7.1%降至517.94亿美元,萎缩39.58亿美元,一般贸易萎缩81.53亿美元,进料加工出口增量28.27亿美元。总变化量123.48亿美元,一般贸易变化量占66.03%,进料加工占23%。

进口增长14.5%,达522.78亿美元,增长66.2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口增量为23.32亿美元,进料加工出口增量为14.26亿美元。一般贸易变化量所占比例为35.23%,进料加工的比例为21.54%。

4 我们接着看1995年1-5月国企和外企外贸增长对整个外贸增长的贡献。

在进口方面,国企进口增量为15.53亿美元,占同期总进口增量66.2亿美元的23.46%。外企进口增量为45.46亿美元,占同期进口变化量的68.67%。

在出口方面,国企出口增量为负100.9亿美元,外企出口增量为59亿美元。根据我们的算法,国企出口变化量占总变化量123.48亿美元的81.71%,外企则占47.78%。

从各项目来看分布情况。

一般贸易

国企进口增量为11.77亿美元,占同期一般贸易进口增量23.32亿美元的50.47%,占同期总进口增量66.2亿美元的17.78%,外企此项进口增量为7.5亿美元,占同期此项进口增量的32.16%,占同期进口增量的11.33%。

国企出口增量为负96.43亿美元,占同期此项出口变化量111.71亿美元的86.32%,占同期外贸出口变化量123.48亿美元的78.09%。外企此项出口增量为14.23亿美元,占此项出口变化量的12.74%,占总出口变化量的11.52%。

进料加工贸易。

国企进口增量为负0.87亿美元,占同期此项进口变化量17.27亿美元的5.3%,占同期外贸进口变化量66.2亿美元的1.3%,外企此项进口增量为14.9亿美元,占同期此项进口变化量的86.27%,占同期外贸进口变化量的22.51%。

国企出口增量为9.88亿美元,占此项出口变化量的66.38亿美元的14.88%,占总出口变化量123.48亿美元的8.03%。外企此项出口增量为37.49亿美元,占此项出口变化量的56.48%,占总出口变化量的30.36%。

小结: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国企的外贸主要集中在一般贸易,其增长点也集中在该项目,外企的业务以进料加工为主,但从1996年1~5月的数据来看,外企的外贸增长点有向一般贸易扩散的趋势。

国企外贸的规模尽管在增长,但外企的外贸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企增长的速度。令人深思的是,外企的外贸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它的出超比例却低的惊人(我们以出超规模来衡量外贸企业的资本积累能力)。1995年外企出口达411.7亿美元,而进口达548.02亿美元,逆差达136.32亿美元。1996年1~5月,外企出口211.85亿美元,进口达266亿美元,逆差为54.15亿美元。而1995年同期国企出口达880.53亿美元,而出超达334.69亿美元;1996年1~5月出口294.81亿美元,而出超达103.32亿美元。如果以出超(逆差为负的出超)除以同期的出口来作为出口企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资本积累能力的指标,那么1995年外企的此项指标为负33.1%,而同期国企此项指标为38.01%,1996年1~5月外企此项指标为负25.56%,国企此项指标为35.05。

外企如此巨大的出口规模的效率如此之低使人不得不深思现象背后的问题。

(二)对外汇管理局数据的分析

根据外汇管理局1995年度《外商投资企业外汇年检结果汇总表》,有以下数据分析。

1.我们假设外管局的抽样是随机的,那么参加年检的3.73万家外企的各项样本指标可以无偏的估计14万家外企的总体指标。1995年参加年检的企业借用外汇流量为82.54亿美元,则14万家外企1995年借用外汇流量为310亿美元。根据外管局《95中国外债发展报告》,同期外企境外借款流量165.5亿美元那么1995年外企境内外汇借款流量为144.5亿美元。

1995年参检外企购汇55.65,亿美元(经常项目),推算同期总体购汇为223亿美元。这就是说1995年外企占用了我国387.5亿美元的外汇。仅仅这个数据并不能说明问题。我们需要一些指标来衡量外企占用外汇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1)外汇占用额/出口收入。

这个指标用以衡量所占用外汇的创汇能力。该指标考虑了外企借用的外汇用于内销的情况。因为如果外期借用外汇进口原料用于内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考虑到外企的利润仍然要通过买汇汇出,那么外企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就会更大。相应地,这个指标也会更大。1995年外企出口收入411.7亿美元,因此这个比例为94.12%。如果把同期外企的外债考虑在内,这个比例达134.32%。这说明外企1995年外企占用外汇的创汇效率相当低。

(2)外汇占用额/进口支出。

这个指标用于衡量所占用外汇用于进口的情况。1995年外企进口548.02亿美元。不考虑外企外债,此比例为70.71%。若考虑外企外债,此比例为100.91%,这个指标反映出的问题是,由于外企同期的外贸逆差为136.32亿美元,而借用的外债为165.5亿美元。二者令人惊讶地接近。这部分资金对我国的外汇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冲击作用值得好好分析。

(3)外企出超额/外汇借款额

这个指标用于衡量外企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偿还所借用外汇本息的能力。这个指标越高,表明外企超期占用我国外汇的可能性越小。1995年外企出超额为负136.32亿美元(经常项目)。此比例为负。这个比例就说明外企无法在外汇收支方面自我平衡。事实上根据外管局的报告,逾期未还本息的样本值为22.72亿美元,占同期样本借款余额的6.8%。

(4)外企外汇汇出总额/外企出超额

这个指标用于衡量外企在我国的经营情况对我国的国际收支的影响。如果这个比例大于1,就表明从总体来看,外企的经营对我国的国际收支的负面影响比较突出。根据外管局的年检报告,1995年外企利润汇出17.47亿美元,外企外方雇员工资汇出7.39亿美元,外方回收资本3.79亿美元,合计28.65亿美元。同期外企出超额为负136.32亿美元。这个指标为121.02%[(136.32+28.65)/136.32]。这个指标说明,外企的外汇自我平衡情况较差。

小结

从上面的几个指标来看,1995年外企占用的外汇金额远远大于其进口需要,而其同期的出口金额则小于其出口额。从其自身的创汇能力来看,外企并不能满足同期偿本付息的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占用我国的一部分外汇。很可能外企通过借用外债来平衡其外贸逆差。从外企1995年汇出的金额与其同期的出超额比例来看,外企为我国创造的外汇净收入为负。

二、外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外企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1.当前我国的人民币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较小,这就意味着分散风险的手段比较少,汇率很容易受到国际收支波动的影响,因而象外企的进料加工贸易这样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项目对汇率的影响就不容忽视。外企1995年的入超达136亿美元(即使考虑到有一部分是外商作为投资的进口,不需付汇,但可以肯定外企总体来讲是逆差),但由于它的外贸规模,一旦在经常项目下实现可自由兑换,外企对我汇率的影响会相当大。国企作为我国的主要创汇者,1995年创汇额达300多亿美元,就会成为汇率波动的首要受影响者。因此,当前的外汇市场和外贸环境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外企的逆差100多亿美元,而国企的顺差额是300多亿美元,是汇波动风险的主要承受者。

2.由于外企大量的买进和卖出外汇,其时间分布和量的分布都难以预测,这就加大了央行保持合理的储备的难度。当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是由于资本项目的顺差弥补了经常项目的逆差。一旦出于国际资本流向发生变化,如流向新兴的经济增长地区,使得流入我国的外资数量减少,那么,在当前外企的经营方式的作用下,在我国已进入偿还外债高峰期的时候,便会很容易引起我国对外支付困难。事实上,进入90年代,拉美地区已逐渐从“失去十年”的阴影中走出来,外资又重新大规模地流回到这个地区。而欧盟出于自身利益范围的需要,对东欧国家与前苏联地区基础较好的国家的投资与援助会加大加快,流出区外的资本就会相对减少。另外,据世界银行估计,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今后10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在1.3万亿美元左右,全球可用于投资的资本不会富裕。在这样的形势下,资本输出国肯定会把本国的输出资本导向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对本国最有利的地区。因此,按照我国当前的国际收支模式,即靠资本流入来维持收支平衡,很难保证在资本流向极其易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我国不会出现较严重的收支不平衡。

(二)外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进料加工贸易的定义和实践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从第一部分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外企的经营重点和增长点都集中在进料加工项目。它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可以通过控制进料和销售价格来获取利润。根据外汇局的数据,1995年外企的利润仅65.12亿美元,而亏损面达38%。税后利润仅65.12亿美元,就是说税后利润率仅5%(到1995年外企在我国的实际投资额已达1350亿美元)。这几个数据是正确的,但这很难和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的事实联系起来。我们回到进料加工贸易上,1995年外企的销售利润为39.75亿美元,我们将之除以同期的进口额306.13亿美元,以此指标来衡量每美元进口的利润,此指标为13%。同期国企此项销售利润为51.81亿美元,进口额仅为65.53亿美元,此指标为79%。外企和国企的这个指标相差甚大,反映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外企与我国民经济的融合程度还相当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实现的利润的多少反映的是商品附加值的多少。而附加值的多少取决于加工深度。国企进料加工的销售利润中较高是因为进口的原料通过国企前后联系紧密的增值链,得到了较深的加工度。而外商把在我国设立的工厂当作他们全球增值链的一环,而且是附加值较低的一环。因此外企进料加工的销售利润率低就是正常的了。

我国从此项贸易中的获利在于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和一些税金。而我国的付出是:给外企的每年100多亿美元的贷款和各种各样的优惠待遇。外企把大量的利润转移出去,于是我国通过提供资金,劳力,土地和优于国企的政策环境而产生的收益则流入外人之手。这对我国的资本形成非常不利。我们知道,资本存量对企业和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都非常重要。资本的形成靠利润的积累,而利润的形成靠对原料的深度加工。外企的这种经营方式无助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良好发展,同时出于它挤占了国企可以利用的资源,限制了作为我国资本积累主要来源的国企的发展。从这两方面来说,外企当前的经营行为不利于我国的资本形成。如果让这种行为继续下去,就会导致“贫困化的发展”,我国就难以摆脱依靠海外资金的难堪局面。

2.进料加工的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都在海外,这样外企的经营对我国的经济的前向和后向的影响很弱,而外企的大规模加工出口却挤占了其他国家给我国的进口配额,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主要作用的国企的出口市场相对缩小。

近年来被美国政府炒得很热的中美外贸逆差的根源就是我国外企通过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在我国生产的产品总值算作我国的出口,而事实上,这些产品在我国的增加值的比例很小。美国据此对我国百般刁难,给我国国企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困难,限制了我国企的发展。外贸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而这种推动作用是通过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紧密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实现的,外企则因其产业特点尚游离于整个国民经济之外。作为主要创汇者的国企在外贸中的比例越来越小,那么外贸的这种作用就会越来越不明显。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国企的市场受到挤占的直接后果就是经常项目顺差的缩小,以至于成为逆差。

结论

我国的外贸在10多年内增长了20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弥补国内的不足到优化国内资源配置,我们对外贸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对于象我国这样资源相对贫乏,人口相对富裕的国家,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速我国的资本积累过程,是一个关系到我国长远利益的问题。外贸与资本积累过程的关系不仅仅是外贸顺差的问题,而且与我国相关的工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资本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前的状态对下一个状态的影响很大。当前引进的外资集中于加工工业,的确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增加了我国的人力资本,但是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注意到外企过分地集中在进料加工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短期和长期的值得注意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的是通过对外汇市场的直接作用,有的是通过改变我国在全球增值链中的地位,从长远来发挥影响的。在本研究完成的时候,我们拿到了10月份的海关数据。这些数据表明,我们在此项研究中发现的趋势在进一步明朗化。国企在外贸中的比例已经下降到51%,而外企的份额上升到46%。一般贸易的比例相应地缩小到35%,加工贸易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到52%。我们深刻感到解决控制我国资本积累过程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未来国际地位的战略网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标签:;  ;  ;  ;  ;  ;  ;  ;  ;  

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结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_一般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