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局调度计划子系统的研究

分局调度计划子系统的研究

石红国[1]2003年在《分局调度计划子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调度工作是铁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局调度系统是为了实现分局调度的计算机辅助决策设计的。本论文作者是分局调度课题组成员之一,在系统开发的实践过程中系统归纳了计划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方法和模型,详细讨论了系统实现的全过程,并对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用性的对策。该论文对于实际调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与指导价值。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思想,从用户调查开始,分析了调度员的工作内容,对分局调度特别是计划调度员的职责和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提出了系统的设计目标,弄清了计划调度系统中的基本对象,给出了系统的数据流程。 构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包括系统结构模式的选择问题,开发工具选择问题,功能模块的划分,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物理层的设计。 分析并构造了计划调度系统中的关键模型:车流线模型、列车工作计划表模型、车流线操作模型和计划编制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成为系统成功的关键。 运用前台开发工具Java完成了程序包中关键类(接口)的实现,运用Oracle实现了数据库的搭建。 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提出了系统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并对系统结构模式、功能、性能、改进办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王进勇[2]2003年在《分局调度系统列车运行调整优化模型与算法》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行车调度指挥自动化系统是铁路运输管理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之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计算机控制的调度集中CTC(Centralized Traffic Control)系统和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的计算机辅助决策CAD(Computer Assistant Decision)系统,前者是行车调度指挥自动化的基础,后者是手段。列车运行调整就是当列车运行的实际状态偏离基本列车运行图时,通过自动调整编制3~4小时列车运行阶段计划尽快恢复,以保证线路通过能力和提高列车正点率。 本文研究了分局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中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的优化编制问题,主要工作有: 1.分析列车运行调整系统的各个环节及调整的主要问题,并对列车运行调整工作流程和数据流程进行分析。 2.以列车晚点率最小为最优目标,构建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的优化模型。该模型较好地体现了列车运行调整计划、车站到发线利用以及列车交会方式的协调与配合,建立了单双线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编制的优化模型。 3.鉴于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的优化问题是一类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属于NP—Hard问题。而问题的实际运输背景决定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算法必须具有很高的实时性,再加上影响列车运行的因素众多,很难用传统的数学规划方法来求解我们建立的数学规划模型。本文根据人工编制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的步骤,提出了采用禁忌搜索算法搜索列车的优化铺画顺序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单双线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的优化问题。 4.提出了区间线路和到发线占用表模型,该模型不仅对单双线适用,同时适用于叁线及多线铁路。该模型易于用采用链表数据结构来表示,便于在编制计算机程序时满足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的各项约束条件,同时将车站到发线利用与列车运行调整计划有机结合在一起。 5.使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对列车运行自动调整涉及的对象进行了分析和涉及,并给出了其具体属性及各对象之间的关系,使得程序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和重用性。 6.开发了分局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行调子系统的列车运行自动调整的程序模块,目前该系统已经在京广线沿线的石家庄分局、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及京沪线上部分调度所投入实际运营,进一步通过实践证实了模型及算法是可靠有效的。

钟明全[3]2002年在《铁路分局调度系统中通用报表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多。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更加注意到了信息在运输生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运输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多种运输方式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铁路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运用先进技术,改善管理绩效。 本文结合铁路分局调度信息系统的开发,对计算机在铁路分局调度所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和尝试。论文对铁路分局调度所组织和功能进行了概要的介绍,分析了分局调度的核心工作——计划和列调工作的特点和业务关系,并对计划和列调子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统计中采用了一种基于B/S模式的通用报表设计方案,并对方案加以实现。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从调度体系同信息化发展、铁路运输组织现状要求间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入手,阐述了建立分局调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信息的角度研究和分析了分局调度系统的系统组成,及其在TMI5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分局调度系统的功能需求、物理结构和总体解决方案。 研究和分析了分局列调和计划子系统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特点,从而总结出列调和计划子系统的功能结构和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和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和数据接口。 根据分局调度系统统计功能的需要,采用了一种基于B/S模式的通用报表解决方案,分析了方案实现的原理和可行性,对方案实现了编码,并在实践中加以了运用。

李凯[4]2015年在《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与其他拥有高速铁路的国家如日本、法国和德国相比,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势复杂,因此我国高速铁路具有更为复杂的运输环境,这也决定了我国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复杂性,因此分析我国高铁调度指挥系统结构对于提高调度系统可靠性和指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进行高铁调度系统结构分析,首先对高铁调度指挥组织管理结构和系统功能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调度系统内信息传递结构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组织管理结构分析。首先概述高速铁路调度管理组织体系,将调度组织管理结构分成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在纵向组织结构方面分析了调度指挥的管理层级及纵向控制结构,在横向组织结构中分析了调度指挥管辖区段范围,以及基于调度所的内部人员组织与外部协调组织结构。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功能结构分析。根据调度系统功能架构和业务流程,分析了调度系统的功能要素构成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调度系统功能要素进行综合影响分析,通过计算各功能要素的影响度、中心度及原因度来分析各功能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影响程度;根据各功能要素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各要素间的相关密切程度,按照相关程度的不同结合因子分析原理将调度系统功能要素分为主力因子类和输出因子类两种类型;从调度设备安全的角度研究调度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提出将调度系统等效为可修复串并联系统进行系统功能稳定性的评价方法。高速铁路调度指挥信息传递结构分析。根据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内信息传递过程,结合工程控制理论将调度指挥信息传递系统等效为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串并联控制系统,采用系统方块图对调度系统信息传递过程进行描述。提出调度指挥信息传递系统特征方程和特征根的计算方法,通过判断所有特征根是否均有负实部来判断调度系统信息传递结构的稳定性;提出调度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方法,通过判断稳态误差的大小判断调度系统信息传递的控制精确度;提出调度系统信息传递时间的计算方法,通过判断信息传递时间的大小判断调度系统信息传递的速度。

张冬彦, 关振东[5]2003年在《TMIS铁路分局行车调度子系统实施建议》文中提出以分局行车调度子系统的实施过程和行车调度指挥工作的实际现状分析为基础,结合有关规章的要求对分局行车调度子系统的实施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付强[6]2005年在《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铁路客运量的逐年增加,列车高速与高密度的运行,铁路运输业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及业务量的急骤增长,用传统的、简单的调度指挥管理手段甚至单一的自动化系统来谋求铁路业务指挥管理的合理化和现代化,已经成为不可能。高速铁路运输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不同专业、不同业务之间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在各业务部门系统化自动化的同时,有必要将各部门集约于一个综合系统,以期达到铁路业务指挥管理的合理化与现代化。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应运而生。 本论文参考国内外铁路调度系统发展现状,结合京沪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仿真试验项目,提出了适应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综合调度系统规划模型,给出了系统结构和环境配置的具体方案,并充分考虑了与既有调度系统的结合以及中高速混跑等国内高速铁路发展中所存在的特有问题。 综合调度系统以列车运行调度系统为核心,综合行车、机务、工务、电力、电务、旅客向导、维修检测、安全监控等为一体。按系统结构可划分为调度中心、车站基层网和控制监测叁大部分。按专业应用要求划分为运输计划管理、列车运行调度、动车组调度、旅客服务、电力调度、综合维护与救援、安全监控以及培训等八个功能子系统。各子系统间通过调度中心局域网与远程网络进行实时数据的交互,共同协调运作实现对高速铁路的运营调度与指挥控制。 各子系统间的协调与交互是综合调度系统平稳高效运行的关键,论文对各子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对所有可能需要交互的信息作了图示说明。在系统结构的基础上讨论了综合调度中心的设计模式以及调度台的布置和工作流程。论文对我国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楠[7]2005年在《铁路综合调度系统中行调子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铁路技术政策中明确提出“在沿海经济发达、客流集中的东部走廊,发展时速250km/h及其以上的高速客车专线”。随着铁路运营速度的不断提高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实施,铁路综合调度指挥管理系统的大发展已是必然趋势,TDCS(DMIS)系统的成功实施无疑给铁路综合调度指挥管理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选择了综调系统的核心子系统—行调子系统,重点对其中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块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有: 1.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国内外的铁路综合调度指挥管理系统的发展状况。对行调工作进行实地调研,研究了行调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流程,总结了行调工作的基本规律。对列车运行图调整的原则、目标与方法进行了研究。 2.列车运行计划调整问题的准确描述与求解算法的设计是难点,目前常用的一些算法,如资源竞争算法,逐条铺画法和时间推移法都有其自身的缺点,难以满足现在铁路列车运行计划调整中的实际要求。本文对单线区段内的列车运行计划调整要素,及相应的列车运行约束条件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设置,并以列车晚点加权总时分最少作为调整运行图的目标函数,构建了列车运行计划调整的数学模型。将所建数学模型化成“图论”中的工序问题进行考虑,利用分支定界法求出最优解。 3.研究使用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方法对行调子系统涉及的对象进行了分析和抽象类的设计,将系统模块化,描述其具体属性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使得程序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和重用性。

魏新平[8]2010年在《铁路列车调度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运输调度是铁路日常运输组织的指挥中枢,他担负着确保运输安全、组织客货运输、保证国家重点运输、提高客货服务质量的重要责任,对完成铁路运输生产经营任务,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效益起着重要作用。铁路运输调度的核心是列车调度工作,凡是与铁路运输有关的各部门各工种都必须在运输调度的统一组织指挥下进行各项活动。列车调度工作牵涉部门多,运用法则复杂,动态变化和实时性强,与安全生产关系密切,列车调度子系统是铁路调度系统中其他子系统的信息基础,它的可靠性决定了整个铁路系统的可靠性。列车调度作业中主要涉及列车运行调整、调度命令的发布、非正常情况下作业组织等关键内容,这几方面也是调度指挥能力的体现。如果在这些环节出现漏洞或差错,轻则产生运输秩序混乱,车流受阻,重则产生事故。另外,结合部间的协调配合也对系统可靠性影响很大。对调度指挥这样的人-机-环境大系统,人的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人的可靠性是最根本的可靠性。从人为失误产生的机制入手,分析人员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利用人因可靠性理论计算人员可靠度,通过分析计算找出人员系统的不足之处,通过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提高人员系统的可靠性。在分析列车调度系统工作可靠性分配及各子系统工作可靠性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列车调度工作可靠性逻辑框图,并对列车调度工作可靠性进行模型化分析,以明确系统工作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及系统的薄弱环节,通过制定预防措施,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从而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稳定。

娄奇鹤[9]2005年在《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电力子系统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其业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实时性急骤增长,传统的调度指挥手段和单一的自动化系统在运输指挥中已是杯水车薪,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应孕而生。 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以列车运行调度为核心,综合运输计划管理、电力调度、动车组调度、综合维修、旅客服务、安全监控等业务为一体。电力调度子系统是该系统中负责供电系统运行与控制的一个重要分支。 参考国内外高速铁路调度系统发展现状,结合京沪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仿真试验项目,论文提出了适应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综合调度系统规划模型,分析了不同业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信息流,给出了系统仿真的具体方案。 论文将电力调度子系统仿真分为叁个部分,即电力调度端仿真、电力设备仿真和通信仿真。调度端仿真基于目前比较成熟的电气化铁道电力调度软件,在其基础上扩展了综合调度信息交互的功能。变电所、机车和供电线路叁大仿真模块构建了电力设备仿真部分,变电所仿真基于图论建模,以追溯为核心算法,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实现了所内电气设备状态及其电气参数的实时仿真;机车仿真以MATLAB/Simulink为建模工具,经过对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主电路的建模仿真,生成了电力机车不同工况下的受流参数数据库;供电线路仿真是变电所仿真与机车仿真的桥梁,利用牵引网电压损失的计算方法,结合机车仿真的受流参数,以曲线形式描绘了牵引网电压分布状况,并将负荷情况反馈给变电所仿真模块。通信仿真讨论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中间件技术的消息传递模式,调度子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另一种是基于IEC60870-5-101规约的远动模式,用于电力调度仿真端与电力设备仿真端的实时通信。 考虑到仿真的实践意义,论文在仿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调度中心布局和调度台配置方案,对我国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秋艳[10]2002年在《分局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行调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铁路分局是铁路运输生产的核心,它直接对分局管内站、段行车工作的开展进行计划、监督、协调、记录,对实际运转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分局调度在铁路运输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的工作方法、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必然成为铁路TMIS工程的核心。 行车调度是分局调度所内一个非常关键的工种,行调不仅是分局调度指挥的关键,也是其他子系统的信息基础,因而行调子系统注定成为整个分局调度系统的核心,它的设计关系到整个系统共同目标的实现。 本文是作者随同铁道部电算中心分局调度课题组自 2001年2月起先后在广州、长沙、北京、石家庄参与分局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整合、验收、测试及推广工作后的心得体会。论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阐述了分局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目的意义、系统发展应用情况、开发环境、主要数据流程图、总体设计思想及组成。 2.深入分析了行调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特点及系统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从而提出行调子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从系统物理层、逻辑层、类的抽象、基础数据库及系统安全可靠性需求几个方面对行调子系统进行设计,并给出系统总体框架及系统流程图。 4.论述了行调子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方案,并指出了系统中存在的不足,经过分析讨论,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分局调度计划子系统的研究[D]. 石红国.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2]. 分局调度系统列车运行调整优化模型与算法[D]. 王进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3]. 铁路分局调度系统中通用报表系统设计与应用[D]. 钟明全. 西南交通大学. 2002

[4]. 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结构分析[D]. 李凯. 西南交通大学. 2015

[5]. TMIS铁路分局行车调度子系统实施建议[J]. 张冬彦, 关振东.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03

[6]. 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研究[D]. 付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7]. 铁路综合调度系统中行调子系统的研究[D]. 张楠.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2005

[8]. 铁路列车调度系统可靠性研究[D]. 魏新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10

[9]. 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电力子系统仿真研究[D]. 娄奇鹤.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10]. 分局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行调子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秋艳. 西南交通大学. 2002

标签:;  ;  ;  ;  ;  ;  

分局调度计划子系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