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本质之我见_心理学论文

关于心理本质问题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本质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本质问题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哲学的重要问题。正确理解和探讨这一问题,必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意义。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说法众多,值得分析

我国现行的心理学教科书和专业词典关于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有如下一些表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普通心理学》四校合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从功能看,可以分为认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是心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简明知识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也就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才能、性格、气质等”(《心理学名词解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从上述列举的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比较中,不难看出,它们都把心理学的研究集中到心理现象和活动的本身。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流传较广和影响较大的其他几部高校心理学教科书,也都不约而同地重复了与此相同或相似的说法。但是,有下列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把一门科学定义为研究某种现象和规律的科学,这种高度概括而信息量很少的定义是大多数学科都不采用的。如天文学并没有定义为研究“天文现象和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而是具体地限定为“研究天体的位置、分布、运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演化的过程。”把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并没能从定义上把这门科学和其他的科学真正地区分开来。因为又有哪门科学不是通过现象的研究去揭示内部规律的呢?

二是把心理现象是什么和包括什么这两个问题混淆起来了。在某些心理学定义中,多半用“包括什么”来说明“是什么”。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例如,生物学中“生物是什么”和“生物包括什么”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前一问题的回答是,“生物是自然界中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的有机体”,而后一个问题则是,“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对心理学来讲,对前一问题的回答是:“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后一问题的回答则是:“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才能、性格、气质等。”

心理学之所以没能准确地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采用比较空泛的信息量很少的定义。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加思考和不加分析地全面学习前苏联,以及对前苏联的心理学和哲学观点的照抄照搬和人云亦云,可说是原因之一。其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涉及面很广,研究的难度很大。而一部分心理学家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受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没能把研究的对象放在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中进行观察和分析,则是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在心理学研究中自觉地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墨菲曾指出:“甚至于最有生物学和实验头脑的心理学家,至今还要求助于哲学。即使他想把心理学简化为事实的精心堆砌,他仍要以哲学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证实这个尝试。”(注:墨菲著,方林、王景和译:《现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70页。)

为了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下列问题:(1)作为“物质的最高产物”的心理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心理活动, 心理过程是否就是信息活动或信息加工的过程?(2 )“能动的反映”是怎样一种反映?这种“能动性”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如何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来探讨这种能动性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3 )对心理、意识的研究是立足于对心理意识本身的研究呢,还是对形成心理意识的外部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研究?或者立足于对大脑神经活动的研究?(4)人的心理意识是否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没有, 人的主观能动性何在?如有的话,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在确定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时,怎样反映出心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我们认为,只要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新的角度来考虑心理意识的本质和结构,我们就能逐渐地探明上述这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经典著作中曾明确地指出:“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环境一起发展起来。”(注: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32页。)“认识是对自然界的反映”,在这里的确客观上是三项:(1)自然界;(2)人的认识=人脑(就是同一自然界的最高产物);(3)自然界在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 范畴等。”(注: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9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心理学问题的原则性论述,为我们在自然、生物、社会三大系统中研究心理意识的本质指明了方向。心理学研究,尤其是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的任务是提出比较完整的理论,来说明心理的本质,说明脑物质是怎样能动反映自然界的。人的心理意识是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回避这些问题就不可能使心理学的理论有较大的突破。

二、作为精神现象的心理意识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一种信息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所产生和加工的信息,或称为“心理信息”。使用这一概念的目的是将它与通讯信息、社会信息等进行区分。心理信息是人脑这一高度发展的自然物质的产物。它的加工依赖于高级神经活动,也就是说,高级神经活动是心理信息的载体,但并不是心理信息的本身。神经元是以生物电的方式传递信息的,心理信息依赖于神经元的传导。但不能把心理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心理信息等同视之。对心理信息的认识应侧重于它的结构和机能。有人把大脑比成电子计算机的硬件,而心理信息如同计算机的软件。这种比喻不一定确切,但也说明不能把大脑神经活动和心理信息活动等同起来。也就是不能把产生心理信息的物质载体——大脑和由大脑产生和加工的特殊信息等同起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大脑这一心理信息的载体不仅是传递信息而且产生信息。

心理信息作为大脑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内部反映,无疑包含着社会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心理信息理解成是主体内部的、由大脑产生的主观信息。而一切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研究的经验,是客观的外部信息。它只有被人脑所接受和得到加工时才能转变为心理信息。从功能上看,客观信息反映的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客观的认识程度和记载传递人们对客体的认识。而心理信息是大脑产生的一种调节个体内部活动的内部指令。这说明调节和控制便是心理信息的机能,也是大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

心理信息由限定性的遗传信息和非限定性的从脑外输入的信息所组成。遗传信息是心理信息形成的基础,外界客观信息被感官接受,经过大脑加工,与遗传信息相结合而形成心理信息。以支配反射的信息指令为例,支配个体非条件反射的信息便是遗传信息,而支配个体条件反射的信息便是心理信息。近几十年来,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使我们对人体的遗传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分子生物学上最惊人的成就是发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指出了物种的稳定性的保持和生物化学进化是基于生物化学过程。尽管这些研究还没有让我们知道到底遗传了些什么信息(除了特例“三体性——21”这种单一额外染色体会导致产儿智力缺陷之外),对一般的个体,我们尚无法清楚地说明智力在什么程度上归因于遗传,那些遗传信息影响到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我们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定会给我们提供更多有关这方面的情况。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限定性的遗传信息是心理信息发展的基础。但是决定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便是非限定性的心理信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是心理信息的源泉。

三、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多层次、多水平的整体结构中的信息加工

结构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范畴之一。近百年来,心理学家从未间断过对心理结构问题的研究。但迄今为止,都未能更具体和全面地说明心理信息结构的特征以及这种心理结构在调节控制个体与内外环境的系统中的机能。综合传统心理学对心理结构的研究,我们提出一个“金字塔”形的立体空间的心理结构模式,借以说明心理信息是怎样调节、控制个体与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的。

如图1所示:“金字塔”形的心理结构是一个由四面合成的锥体, 塔的最底层是代表人的先天素质(如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灵活性等),塔的其它三面分别代表了人的心理意识的三个子系统,即认识系统、情感系统和意志系统。遗传素质的差异对心理结构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决定这座精神金字塔的高度、完整、协调的主要因素,这是个体实践活动,因为它是个体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立起来的。

图1 金字塔形心理结构示意图(外观)

图2是心理结构的鸟瞰平面图。 大圆圈表示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界线,圆圈之外是外环境(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圆圈的内部表示主体的内环境。

图2 金字塔式心理结构鸟瞰模式图

圆圈的内外都是不停活动的,它表示个体总是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和内外环境保持动态的积极平衡。构成这一信息结构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有一个多层次的从下向上的发展过程。认识系统的最低层是感觉,它是直接在遗传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二层是知觉和注意,它们的发展增长了人从整体上反映事物的能力。认识发展的第三层次是语言和思维,它们的发展使人的信息加工产生了质的飞跃;情绪系统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第一层是与生理需要的满足水平密切相关的自发生的情感,即七情。这一层次的情绪发展主要是来自遗传因素,当然也包含后天的影响。第二层次是与社会动机密切相关的社会情感,主要指一般的社会性的情绪体验。第三层次是社会性情感中最高层的部分,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这一层次的情感是对个体行为、思想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获得客观的社会价值的情绪体验;意志系统的第一层次是以支配最简单的活动目的为出发点的,主要是对生理活动和简单的心理活动的控制。这一层次意志的自由度很低,活动主要是受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约。第二层表明了通过训练所达到的对目的性活动的一般的控制水平,包括注意的控制,完成日常生活的坚持性和支配能力。这一层次意志的自由度还不大,经常受任务的困难度所左右。第三层是与高层认知和高级的情绪体验为依据的坚韧性。在这一层次的意志水平的支配下,人们能完成一些在通常情况下简直是难以思议的艰巨的任务,克服一般人所难以克服的困难。

图3展示了“金字塔”形的心理结构的内部含义和信息活动方式。 由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心理结构的内部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记忆系统。在这里存储着来自三个子系统的心理信息。记忆不只是来自认知,还有情感、运动记忆。这些信息分两个层次存储,外层的是短时记忆,它的容量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消失。内层是长时记忆,它能保存很久,其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信息构成了一定的心理信息图式,用来同化新的信息。这种同化和顺应,即信息加工的过程。图3 还进一步表明在心理结构中信息活动是一个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同时又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的反馈性的双向活动过程。“金字塔”最里层的柱形核心是控制系统,它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发挥心理结构的信息调节功能。首先是调节心理结构内部的各子系统的信息活动,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一定的信息程序来控制个体与内外环境的平衡。控制的最佳作用点设在塔的尖端。这一控制过程将从反馈道路中获得矫正。

上面三个示意图显示了“金字塔”形心理结构的模型。通过这一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1 )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反映客观外界事物的信息活动,这种复杂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反映过程,不是孤立的、简单的刺激和反应,而是一个多系统的整体结构中的信息加工。(2)人通过一般的活动和有目的实践活动来接受外界信息, 被主体所接受的信息将不同程度内化和存储在记忆系统之中,并成为心理结构的新要素。个体的活动不仅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心理结构内部信息活动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心理结构便是在促使个体从绝对不平衡状态向相对平衡状态变化,心理活动是整个生命机体的存在和活动相并行的,用信息指令来调节和控制个体与内外环境的积极的动态平衡。这种调节和控制也包括对心理内部状态本身的平衡控制。 (3)人的心理意识无论从纵向发展还是从横向发展来看,都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这一模型的构成上,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和评价心理发展的情况;1 )“金字塔”的高度和大小将表明心理结构信息的丰富程度、活动能量和控制的效度。虽然,塔的高低和大小与个体先天的遗传条件有关,一个先天愚型的痴呆儿童就无法建立起高大完整的金字塔心理结构,但是,良好的环境影响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是促进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某种程度来看,教育的作用在于能帮助个体建立一座高大和完美的精神金字塔)——健全的人格。2 )知、情、意协调发展的“正态”高形金字塔,提供了心理发展的理想模式。因此,正态偏斜程度是衡量心理是否正常发展的另一个标准。正态模式说明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记忆和控制能力应是同步相长,互相配合的。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形成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或放松了对本身的自我教育,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造成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落后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心理结构的倾斜和裂痕不仅影响到行为控制的外部效果,而且会影响内心精神状态的平衡,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形成人格的扭曲和分裂,形成双重和多重人格。

图3 金字塔结构信息存储与控制示意图(内核)

“金字塔”形心理结构的模式,清楚地表明了心理的信息本质,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人的心理意识是在这种多层次、多水平的信息结构中,发挥调节与控制的机能。

标签:;  ;  ;  ;  ;  ;  ;  

心理学本质之我见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