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展望_课程改革论文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展望_课程改革论文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前景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前景论文,课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未来社会的变化可能给中小学课程带来的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分析预测了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变革的基本态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面向未来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策略应当是一种整体的全方位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学校课程 未来发展 改革策略

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面向未来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仍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因此,在二十一世纪日益临近的今天,如何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客观认识和把握未来中小学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积极寻求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课程改革策略,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未来社会发展与中小学课程

学校课程的发展变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进行的,要了解未来中小学课程发展的基本动向,就必须首先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个基本的了解。我们认为,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的发展将在如下几方面发生重要变化: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就要求未来社会的劳动者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新的观念,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等,具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各种知识、品质和能力。二是社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结构性的劳动力大转移无疑会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也对教育及中小学课程提出新的要求。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未来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课程都将提出新的要求。四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的更新与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五是终身教育的观念将日益深入人心,人人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将加速到来。这对人们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向学校教育体系和学校课程提出强有力的挑战。

由上可见,未来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将是广泛而深刻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课程的发展将面临着各种新的机遇、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从未来社会变化的趋势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来看,我国中小学课程在未来将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态势:

1.1 基础学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基础学科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体现着基础教育的性质,担负着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做准备的重任。普通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和适应性,它对于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吸收能力和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社会,社会职业的不断转换,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习化社会的到来,都首先要求人们必须具备扎实、宽厚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正因为如此,教育领域在二十一世纪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视基础课程,加强基础学科也必然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1.2 德育课程的改革仍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德育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同样也将是下个世纪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因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物质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个体道德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另外,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还必然会出现其他一系列新的道德问题,如公平竞争问题、讲求信誉问题、遵守法纪问题等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准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有这一切,都对未来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加强德育课程的改革,仍将是未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1.3 课程设置趋于灵活多样

在二十一世纪,课程设置趋于灵活多样将成为中小学课程发展一种必然趋势。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课程价值观将进一步受到冲击。学校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更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完满结合将成为未来中小学课程发展的主要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社会生产的多样性、社会产业的多样性、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这些变化无疑都会给学校课程带来深刻的影响,并成为促进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强大外在动力。因此,在下个世纪,中小学课程设置将会更加注重结构的合理化,注意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的合理配置,努力实现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使课程进一步趋于灵活多样,为学生的全面、主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

1.4 课程体制的弹性进一步加大

课程管理体制的弹性化是实现课程多样化的一个前提条件,现行的这种过份集权、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是不利于实现课程多样化的。因此,在未来的中小学课程发展中,现行的课程管理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在中央保持对中小学课程的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将逐步增加,课程管理体制的弹性将进一步加大。

1.5 课程实验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在近十几年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课程实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课程实验扮演的角色将更为重要,发挥的作用也将更为显著。这是因为在二十一世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将更为迅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更高,学校教育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课程改革涉及的因素将更为复杂,承担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这一切都要求未来的课程改革必须更加注重决策的科学化,注意吸取、借鉴课程研究和课程实验的成果。因此,课程实验与课程改革、课程决策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将是未来课程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 面向未来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策略

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未来新的社会条件下,课程改革面临的情况将更加复杂,涉及的因素将更为多样。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未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策略应当是一种整体的、全方位的改革策略,所进行的改革也应当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革。

2.1 课程设置将是未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要使课程设置适应未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理顺以下“四个关系”是关键

2.1.1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优化结合是解决学生共性与个性、打好基础与发挥特长等教学矛盾的重要途径。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关系的关键,实际上是要解决好三个具体问题,即选修课何时设置?如何设置?开设的时间比例是多少?从开设的时间比例上看,国外设置选修课的经验和建国以来我国开选修课的历史都证明,从时间上提供必要的保证是开好选修课的一个基本前提。我们初步设想,随着未来学校课程多样化进程的加快,选修课课时在初中阶段至少应占初中全部课时的10%左右。普通高中在未来的发展中如果能摆脱升学考试的束缚,各学科真正能够按普通教育共同基础确定的教学要求来设计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就可能腾出较多时间开设选修课。这样,高中阶段的选修课课时至少可以占到总课时的15%—25%。我们认为这样的课时比例对于切实保证发挥选修课的作用是必需的。

从选修课何时设置和如何设置方面来看,国内外比较成熟的经验是,从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中高年级起开设选修课比较适宜,小学阶段一般不宜开选修课。我们设想,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初中阶段的选修课可以分阶段设置,即初一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打基础的阶段,课程应主要是基础必修课,可以不设选修课。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获得较为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保证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水平。初二、初三作为第二个阶段,其课程设置除保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反映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照顾到学生的就业需要,因此应当开设一定量的选修课,包括职业选修课和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方面的选修课。高中选修课的范围可以更广泛一些,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有所侧重地开设各种选修课。如高中一、二年级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多设置一些发展他们的特长、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的选修课,高三年级可以偏重于开设各学科的提高课和各种职业选修课,以为他们的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

2.1.2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传统的课程基本上是分科课程,我国目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基本上仍沿用近代科学发展所形成的分科教学的制度。分科课程的主要优点是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主要缺点是不利于学生从了解局部到了解整体及其相互联系,不利于结合生活实际需要。近年来,随着当代科学向整体化、综合化方向的发展,综合化课程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加,实施综合课程将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初步设想,在未来的初中阶段可以适当采用综合课程的设计,减少学科门数,使教材内容更接近生活实际。具体措施,一是把初中的生物、化学、物理三科合并为自然科学基础,同小学的自然科衔接起来,以扩大加深学生对一般自然规律的认识。二是把初中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合并为社会科学基础,同小学的社会科衔接起来,以帮助学生从事实材料中初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加深对社会生活环境的整体认识。

至于未来高中阶段的综合课改革,我们认为,在尚未取得在高中设置综合课的成熟经验以前,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历史、地理等课程仍应以分科的形式设置,不宜象初中那样设综合理科或综合社会科学课程。高中综合课程可以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以综合选修课的方式设置。例如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空间科学等。综合性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思路,弥补已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足。这类课程不要求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只要求一般了解就够了,其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可多可少,可详可略,伸缩自如,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强高中课程的灵活性,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和需要,补充分科课程的一些不足,对提高高中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2.1.3 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都只能有一部分升入高等学校,相当多的一部分需要就业。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普通中学也存在着升学与就业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表现在高中,也表现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乃至下个世纪,这种矛盾仍将继续存在。要在未来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解决好这一矛盾,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加强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处理好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关系。我们认为,在未来要切实有效地加强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具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和需要,使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灵活多样。对于未来普通中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国家只需要从时间上作出统一规定即可,具体的课程内容应由地方教育部门或直接由学校作出安排。这样,既可以体现地方经济建设的特点和需要,使学校的职业教育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反过来又可以调动地方政府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地方帮助学校解决一部分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所必需的资金、场地、设备甚至师资。第二,既要设置具体的应用性的职业技术课,也要设置职业技术原理课。职业技术原理课主要是起一种综合技术教育的作用,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使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现代生产的最基本原理,提高他们职业转换的能力和职业选择适应的能力。第三,注意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实施职业技术教育,除了要专门设置一定的必修或选修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外,还应注意同各科教学、各种劳动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参观、访问等结合起来,使这些方面都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途径。第四,对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应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可以明确规定,学生初中或高中毕业时,在职业技术课程学习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才能准予毕业。如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和要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就会放任自流。

2.1.4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构成学校宏观课程体系的两大课程类型。学科课程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以前人积累的分门别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能省时有效地传授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类课程在保证学生获得系统基础知识及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学科课程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是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限制了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影响学生知识领域的扩大和生动活泼地学习。活动课程以引导学生获取他们认识现实世界所必需的直接经验及当代文化科学中的最新信息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以大量时间参加实际活动,手脑并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基本格局,这种课程结构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中,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加快中小学活动课程建设,协调和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应进一步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培养人才的共同目的上统一起来,国家、地方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应对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作出明确规定,并编制出内容体系相对稳定的活动课程教材,制定出活动课程教学指导书,形成活动课程评价标准,将建立活动课程体系作为课程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机配合,并成为新的课程结构中的基本要素。

2.2

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是今后中小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我们认为,未来阶段课程内容改革的实质就是实现“两个加强”

2.2.1 加强道德教育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的要求也必然会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将成为学校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认为,在未来要加强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注意根据未来社会环境、价值观、伦理道德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德育内容,要尽可能反映新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现象,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这些新问题、新现象,从中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根据青少年知识、思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具体、生动、形象的事实和观点代替空洞、抽象的说教,把一些真正能够反映青少年个性心理特征和有助于训练他们的品德践行能力的具体的伦理道德知识充实到德育内容中。

2.2.2 加强基础知识 加强基础知识, 是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小学课程的基础性,提高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于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加强基础知识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主要是在进一步加强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内容的基础上,适应未来社会科技、生产发展的需要,及时吸收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一些新成果,不断拓宽社会科学的内容范围。与此同时,加强艺术教育,强化艺术学科内容,为学生艺术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二是赋予基础知识新的涵义。我们认为,在未来的社会条件下,基础知识的涵义将进一步扩展,它不仅代表着一般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同时也反映着技术、技能的基础、科学方法的基础、艺术欣赏的基础、身心保健的基础等等。因此,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应当将电子计算机、身心保健、技术等内容充实到基础学科中去。三是加强对学生获得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只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不相应地发展他们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他们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意识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另外,也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一些方法课如“学习方法指导”等对学生专门加以训练。

2.3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要受到课程内部与外部、宏观与微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从今后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学制、考试制度、师资水平及必要的教学设施将是直接制约课程改革的几个主要因素。因此,要保证未来的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2.3.1 与学制改革相结合

学制是制约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制确定得合理,可以使课程设置安排得合理。我国现行学制为12年,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六·三”分段制和“五·四”分段制两种并列学制。究竟这两种学制哪一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目前人们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在实践中,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学习年限如何划分,对这一阶段的课程整体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中,重视学制改革,注意将课程改革同学制改革结合起来,应当是今后课程改革的一项基本策略。

2.3.2 与考试制度的改革相结合

考试制度也是影响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只要存在统一的考试制度,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就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程度上受考试目标的影响。例如,如果课程改革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而考试方式基本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么课程改革的宗旨就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实践表明,如果课程改革与考试制度的改革相互结合,并在改革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达到一致,课程改革就顺利,就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反之,改革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我们认为,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已直接影响和制约了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程,课程改革与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脱节,而且二者的目标取向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应当重视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使课程改革与考试制度改革在相同的价值目标下达成有机的结合,使考试制度的改革在服从中小学课程改革大局的情况下,更好地适应和促进课程改革。

2.3.3 与培训师资和充实必要的教学设施相结合

师资培训和必要的教学设施的充实是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都一再证明,课程改革必须与培训相应的师资和充实必要的教学设施同步进行,否则,课程改革步伐会大大受到阻碍,甚至最终导致改革流产。因此,我们在未来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应当把培训相应的师资和充实必要的教学设施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纳入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进行统筹安排,综合改革。我国长期实行分科教学,教师已习惯于在某一特定的学科领域进行教学,今后开设综合课程以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需要有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另外,开设各种学术性的或职业性的选修课,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并需要配备一些必要的教学设施。总之,解决好师资问题和设备问题对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我们应及早着手抓好这两项工作,为课程改革铺平道路。

2.4 在课程管理方面,要突出国家的宏观控制作用, 协调好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关系,逐步建立中央、地方、学校各司其职的课程三级管理体制

课程管理的改革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正常运行及课程效能的发挥。我国现行的过份统一、集中的中央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已给中小学课程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中小学课程发展中,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将势在必行。

我们认为,在未来的课程管理方面,国家所起的作用主要应当是一种宏观控制作用,即通过制订统一的课程计划,规定基本的课程设置来对课程实行宏观控制、宏观指导。制订统一的课程计划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的统一,有利于实现统一的教育目标,完成统一的教育任务;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等活动;也便于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但是又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的大国,不同民族的学校之间、不同地区的学校之间、甚至同一地区的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可以预测,在未来,这种差别在某些地区可能会缩小,但在某些地区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因此,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基本国情。这一现实就决定了我们在课程管理方面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协调好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因此,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国家要在保持对全国中小学课程进行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适当给地方和学校下放一部分课程管理权。使地方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设置一部分课程,特别是乡土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并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使学校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调整一些课程,并对选修课的开设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通过适当分权,逐渐形成一个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使我国中小学课程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民主化的道路。

2.5 加强课程理论建设,重视课程实验研究, 使未来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一般来说,课程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水平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正确程度。指导课程改革的理论越科学,实验的检验越确切,那么课程改革就越具有生命力。在未来,由于社会发展变化更加迅猛,学校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学校课程改革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课程改革就愈加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验的支持。近年来,我国课程理论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教育科学的其他领域相比,课程理论仍属薄弱环节,课程实验研究也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因此,从面向未来的角度来看,在当前及今后加强课程理论建设,重视课程实验研究,对于保证未来中小学课程改革在科学轨道上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加强课程理论建设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强课程理论研究,以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课程理论体系,为未来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二是积极推广、普及课程理论知识,做好课程理论的“下嫁”工作,使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掌握一定的课程理论知识。这样,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理论研究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更快地发展,从而也有利于未来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另外,根据未来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理论研究应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应用性研究上。例如,应重视课程评价的研究,使课程评价标准化、制度化。课程实验研究也应当继续开展下去,国家应从财力、人力、物力上给课程实验工作以一定的支持,以全国各地现有的课程教材研究机构和实验学校为依托,尽快建立一批课程教材编写机构、研究机构、审定机构和实验学校配套成龙的课程教材实验基地,以便为未来课程改革提供尽可能充分和准确的依据,使未来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Curriculum Reform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Su Danlan

Abstract:The paper probes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of the possible changes in the future society of ourcountry on the curriculu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and it analysis and indicat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The paper puts forwardthat the strategy for future curriculum reform shouldbe a multidimensional,reformative one .

Key words:school curriculum,future development,reformstrategy.

标签:;  ;  ;  ;  ;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展望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