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探索论文_刘立邦

陶艺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探索论文_刘立邦

刘立邦 山东省青岛大学 266071

陶艺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总称,它最早发源于中国。我国自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当代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陶瓷作品,深受世人喜爱。陶艺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因其历史悠久,成就显著,举世瞩目。陶艺的种类繁多,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诸如景德镇这样的陶艺制作重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从中国自古至今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陶瓷艺术发展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期我国民众的生活及文化状况。同时,陶艺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小到吃饭用的餐具,大到机器零部件的制作,它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在国外,尤其在日本、美国等国家,陶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好的阶段。在我国,虽已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也在逐步推进,但还未真正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突破。陶艺教育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最直接的美术教育形式现已得到国内顶级专家的认可和一致认同。

一、陶艺教学的困惑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实现自我教育。面对当今复杂的就业形势,本专业的学习理应得到学生清醒的认识。遗憾的是,通过笔者执教陶艺专业多年的观察发现,对陶艺感兴趣的学生并非很多。部分学生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自身不喜欢陶艺,这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陶艺教育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而笔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更大的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入学的基本功并不扎实,表现为体积意识较弱、形体把握不到位,这些原因从侧面也打击了学生对陶艺这门艺术的积极性。

陶艺教育由师徒相授发展到现代以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模式,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作为产品流通的陶艺,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在景德镇同样存在。通过对比,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学院学生研习陶艺四年,但其基本的专业技能却比不上“师徒”模式中徒弟两年的基本功扎实。笔者倡导的现代陶艺的体格转变是基于传统陶艺为基石,倘若因为技艺的局限,学生只学会了思想潮流“花架子”的名词,那么中国陶艺整体实现体格转型则将面临困境。这种情况的出现,实则是与现代艺术类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不够完善、相关的教学考核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的。

二、陶艺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在教学中,我查阅了很多有关书籍和资料,找到了许多陶艺作品的图片让学生们欣赏。陶瓷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美的特征,优秀的陶艺作品可以打动人的情感,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使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培养学生有一双“能感受美”的眼睛,使学生建立审美倾向和习惯,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学生制作优秀作品的前提。以欣赏陶马为例。马的造型是宜兴陶瓷的传统造型,在教学时,教师选择有较大变化的两种造型马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两种马的特点,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看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昂头、挺胸、小底,不同之处则在于立马安详、温顺而奔马扬蹄、竖鬃、大气。根据学生的总结,教师因势利导,总结出这些特点正是陶马给人的美感所在。

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相结合,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已经在普及这种训练模式了。例如有部分课业是“发现老房子的美”,一方面让学生用不同的工具作出不同的机理,用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捏制等成型手法制作泥塑作品;另一方面是学生发散思维,思考周围的老房子,思考用怎样的艺术语言表现自己的思想。再如中小学课本里“故事里的人”,用手捏成型手法塑造故事里的人物,表现他们传神的一面,这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思考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情节、一个打动人的瞬间,这就是简单的思维训练,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认识到掌握技术的必要性。特别是在陶瓷艺术教学中,技术的重要性是基础的铺垫,没有过硬的基础泥巴成型与烧成训练是不可能掌握、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的。其次,认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当下的陶艺教学中,技术的教授占相当大的分量,这种老师教授、学生被动的学必然抹杀了学生原创性、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对物体的感官体验,失去了创作的自信心和原动力。陶艺的教育就是学生对泥、釉和火的把控,如何将这些元素有效地调节利用成为表现自己意愿的作品,制作者自身的实验过程非常重要。因此在教育陶瓷艺术方面的人才时,“教”是一方面,“育”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育是引导学生去关注自身思维、关注创新思维。最后,必须认识到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性。陶瓷艺术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是新材料的尝试,这种泥土的材料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表现事物的视觉表达,具有色彩平面与立体造型结合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陶艺创作的每一道环节入手,从设计构思到每个工序的实施,从绘制草稿到制胎施釉烧成到最后的成品作业,都要不断地推敲、创造和丰富。只有手艺没有思想的训练结果是工人,而只有思想没有能力完成的结果是空想者。学生也不能只是接受老师的给与,应该主动地思考。只有教学双方做到有机的互动,才能让学生在掌握造型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产生新的追求。

今天的陶瓷艺术教育是迎合社会的需求,陶瓷艺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普及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整成熟的思维能力是成就一个制陶者所必备的。陶艺是一门动手性极强的艺术门类,它对于锻炼手、脑、心的协调一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陶艺教育,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去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作欲望,这才是开展陶艺教育的终极目标。相信在经过不断的教学改进之后,定能培养出兼具操作能力与思想的现代陶艺人才。

论文作者:刘立邦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5月总第15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9

标签:;  ;  ;  ;  ;  ;  ;  ;  

陶艺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探索论文_刘立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