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剩余与企业技术创新_企业创新论文

市场剩余与企业技术创新_企业创新论文

市场过剩与企业技术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技术创新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270

据国内贸易部1997年对613种主要商品的统计调查, 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和供过于求的已占98.4%,其中供过于求的达31.8%,供不应求的只占1.6%。1998年的市场状况更证实了这一点, 并显示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没有。可见,我国商品市场已进入过剩。由于这种过剩是我国经济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一种低层次与结构性的过剩,所以对仍处于低技术水平与粗放型经营状态的国内企业来说就犹如雪上加霜;一方面它们要承受国内产品与产能都过剩的双重压迫,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我国经济外向依存度愈来愈高带来的外部产品与先进技术的强烈挤击。

1 市场过剩的原因

我国目前的商品市场过剩,除受外部环境与国内消费水平相对滞后的影响外,主要是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一: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复建设导致的产能过剩。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开工率在50%以下的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37.8%,开工率在50%~70%和70%~80%的分别占26.8%和29%。例如我国彩电、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和摩托车等产品近年的产能利用率就只有30%~50%左右。

可是这种过剩却没能阻止或抑制住一些已是过剩或严重过剩产品产能的继续扩张,反而是在地方保护主义和“规模经济”理由下被进一步追加投资,而不管其市场空间到底还有多大。如一些摩托车生产厂为使产量达到上百万甚至几百万辆,以从规模上压过对手,近年都是动辄几亿或几十亿元的投资;一些家电企业更是高起点、高投资进行跨行业的大规模经营,投资也大都在十几亿、几十亿元,产量也是几十万或百万台以上。产能上的这种过度与无序扩张,无疑是导致过剩产生的主要原因。

原因二:企业资产的低质量。我国企业的生产设备资产规模虽然庞大,但与消费的需求和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的生产相比,质量却明显偏低。据资料介绍,我国大中型企业的1180种主要生产设备中,达到国际水平的仅为26.1%,属国内先进水平的也只有27.7%,属国内一般和落后的分别为33.4%和12.8%,即近一半设备处于低技术水平状态;大中型企业尚且如此,占工业企业总数90%以上的小型企业就更不用说了。

企业资产质量的低水平。一是造成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产能的严重不足;二是使许多产品的生产不得不囿于低层次的技术选择,其结果就必定是一般产品的普遍过剩和高技术含量与创新产品的需求无法满足。如机床,我国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能力,然而由于技术水平落后与开发能力不足,于是就有一边是传统产品卖不出去与产能的严重闲置,另一边是我国数控机床的95%、轻纺机械的70%~80%却需要高价进口。纺织行业也是如此,在本身产品积压滞销和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仅高档西服面料每年却要进口40亿元!

原因三: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低水平。从商品市场的销售情况看,市场滞销和过剩的往往都是一些技术相似、功能雷同的大路货和一些成本高、品质低的传统与落后产品,如纺织品、日用化工、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普通钢材和一般家用电器等;而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创新产品则出现产销两旺的势头,如市场上的无氟抗菌保鲜冰箱、健康富氧变频空调和保健杀菌智能型洗衣机及后面提到的天年功能性纺织品等。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上的乏力,一是造成企业间的技术类似、产品雷同,难以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与产品优势;二是导致许多企业在产品与技术上的跟风、模仿或“搭便车”;其结果就必定是众多的企业都共用一种市场成熟技术、挤在一个狭窄的市场层面或某一类产品上,形成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最后导致产品的大量过剩。如VCD 生产厂我国目前就有600多家,1997年的产销差额就高达600多万台。

可见,过剩表面上看主要是由于供给或产能的失控所引起,是一些卖不出去的老产品和滞销商品在继续大量生产并源源不断流入市场的结果;然而深层次原因则还在于我国企业技术的落后与技术创新的乏力,面对复杂多变的消费需求创造不出市场中意的新品。

2 过剩的负面影响

过剩的提前到来,不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也给企业的发展生存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从这一角度说,过剩可是一种市场破坏力。

2.1 价格争斗愈演愈烈,市场无序竞争加剧

由于过剩是以过度供给为特征的买方市场,在买卖双方的力量对比中,买方占着主动地位,他们可以在众多的商品中任挑任选和压价交易;而供方则难以按预期的价格销售其产品,只能屈从于市场供求规律,以较低的价格进行销售。于是乎,各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量或争夺最后的一点市场份额,而不惜一切手段在市场上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争夺战,其结果就在许多商品上引发了诸如价格大战这种残酷无情的恶性争斗,如近年来的家电、摩托车、钢材、水泥等商品的价格大战,以及为追求低成本低价而不顾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如某厂21英寸彩电其价格竟低到了不可思议的998元!)、垄断资源(如去年的彩管大战)和在媒体舆论上互相打压攻击的无序竞争;然而终因市场供大于求,这种价格等方面的恶斗不但没有改变业已失衡的市场关系和扩大企业已有的市场份额,反而是几败俱伤,大家都上不去,并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这种使品优质良企业被拖垮挤跨的市场悲剧。

2.2 资源浪费加重,企业利润大幅下降。

商品市场的供大于求,一是导致了前面所述的生产设备的开工不足和产能的大量闲置,如1997年我国陶瓷墙地砖生产的过剩量就达6亿m[2];在此之下的过度竞争,不仅打乱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加大了资源的浪费,也使行业内极度分散的资源难以向优势企业集中,达到优化配置;而众多企业在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等低层次一拥而上的大量重复生产与投资,更将资源浪费的程度推向了极端。

二是过剩所引发的降价战和非理性的低价倾销导致了各相关企业经济效益的普遍下降,如1997年三轮农用运输车行业因价格战就损失经济效益20多亿元,国家税收流失6.6亿元;平板玻璃1998年头6个月的产量与销量虽有增长,但由于企业的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销售收入和利税不升反降,致使全行业亏损高达7亿元;食糖、新闻纸、 钢材等行业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此外,商品市场的过剩也使企业在营销方面的费用开支大幅度增长、以及产销率下降和产品严重积压,如全国彩电目前厂商家的库存量保守估计已超1 000万台;如此, 必定是使更多的企业进入亏损行列与下岗工人的增多。

2.3 创新投入减少,企业劣化速度加快

过剩导致的价格上的恶性争斗,致使一些企业的利润急剧减少,在连工资或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的情况下,就更谈不上技术进步了。企业技术创新上投入的减少或短缺,这无疑等于自断生路,在不进则退的市场竞争中,这只会进一步导致企业竞争力的衰退与技术开发、产品创新能力的降低,迫使企业不得不作低水平或低附加值技术的选择,如此,企业就会陷入“创新投入减少—竞争力下降—利润再度下滑”的漩涡。这种釜底抽薪的方式,只会加快劣化本就无多大优势的企业资源,使企业更快地走向深渊。另一方面,企业创新投入的减少,还将引致行业的落后、老化,如纺织和机械行业,造成行业结构与资产质量调整的困难,种下亏损、破产、倒闭的祸根。

3 过剩下的出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和新工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过程。它是企业进化、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的唯一途径。

一些企业与产品面对市场过剩的多重压迫,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或一直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关键就在于这些企业从市场竞争的经验教训中深刻领会了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作用与魅力,明白了产品的竞争其实就是科技的竞争、市场上的较量就是技术的较量,而将企业发展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上的结果。如在我国电脑市场销售增长乏力的1998年,联想PC销量增长却是IT行业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 市场份额也稳居国内市场第一;而这些就是联想针对国内消费者想买好操作电脑的特点,创新开发出了许多适合国人方便使用的不同机型及将消费者特殊需要的软件加进去的结果。有些企业因未意识到这一点,以致盛极一时后又迅速走向衰败或从此湮灭。例王安电脑,就因死抱中型机不放,不重视产品的创新改进,最后只落得个破产倒闭的下场。

再如我国的洗衣机市场,虽早已进入“买方市场”,但由于一些生产企业摸准了市场的变化、抓住了现代人的消费心理与追求健康生活的特点,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创新了自己的产品,推出了符合不同消费需求的新品,如海尔的波轮式健康系列、“小小神童”和既能洗衣也能洗地瓜果的农村机,小天鹅的“小小天鹅”和小鸭的“健康王”等,在此新、特、优的强力推动下,滞销的国内洗衣机市场近来却出现了少有的热销现象。

创新产品的热销表明,商品市场的“饱和”只是相对的,“饱和”和过剩的只是那些毫无特色和落后于消费需求的普通产品,企业若能真正以消费的需要为己任,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时时走在市场前头,开发出消费者喜欢的新品,就一样能冲破市场疲软的障碍,取得良好的业绩。青岛海尔就是靠平均一天半开发一个新产品、每天申请两项专利的创新速度与水平,顶住了市场疲软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获得年销售收入162.7亿元、产品出口87 个国家和地区的业绩及实现从技术进口到技术、品牌等自有知识产权出口的根本转变的。

这也说明,市场虽无情,但消费者却有情:无情在于它扼杀陈旧、拒绝低劣、厌恶平庸,有情却因为他(她)中意新颖、青睐创新。所以,在不进则退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若把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维系在过去的成功和辉煌上,不去积极应消费之变、以新技术创新自己的产品,就必定会陷于落后或惨遭市场的淘汰。

如纺织业,虽曾有过辉煌,但因产能扩张时忽视了技术的升级与产品创新,如今产品不但普遍过剩,而且整个行业也陷于了空前的生存困境。然而原也为一家普通国营纺织厂的珠海天年公司,却因非常重视技术的创新与产品的开发,通过自主研制开发的高科技含量的天年素和用天年纤维织成的、可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的功能性纺织品,不但冲破了纺织品市场严重过剩的障碍,而且由于产品基本属于无竞争领域与专利产品,在市场中处于技术垄断地位,以致短短几年就获得了销售额达十几亿元的巨大市场成功。

这些例子无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市场虽会过剩,但企业本身可以做到无过剩;过剩只表明一种市场态势,并不表明产品没有市场,如果企业能在技术创新上多下功夫,自然就能海阔天空、邀游市场。许多企业感到市场不可捉摸,产品一适销对路,效益就好。一旦成为大路货就一落千丈,个中原因也在于此。

4 结束语。

事实证明,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技术逐渐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关键因素的今天,企业若只是一味地在技术与产品上跟风、模仿或“搭便车”,不但跟不上技术进步与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在人们消费心理愈趋稳定、理智、成熟和消费行为更为个性化、多样化的情况下,只会招致市场的唾弃或掉进价格争斗与过剩的陷阱,而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

可以说,在当今市场环境下,谁能够率先创新,谁就能制胜;谁能够将消费需求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赋予产品深受用户欢迎的崭新品质与用途,谁就能赢得市场;谁能在这些方面坚持不懈,谁就能够获得持续不断发展。这样说来,过剩又是一种市场推动力,它会迫使企业去创新、去不断超越。

收稿日期:1999-04-26

标签:;  

市场剩余与企业技术创新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