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分析及教学方式初探——以“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83;第1册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图版论文,教学方式论文,案例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设计的“案例研究”版块,充分体现、灵活贯彻、适时运用了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和理念。“案例研究”在全书共有13篇,每章各节都有编排,篇幅约占全书的20%,具体统计如右表。
章节案例研究的内容 篇幅(页)
第一节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2
第 第二节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2
一 第三节历法1
章 第四节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
2
第 第一节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1
二 第二节厄尔尼诺2
章 第三节科罗拉多大峡谷 2
第 第一节上海的“热岛”效应 2
章 第二节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1
第 第一节青藏铁路2
第二节中国野象分布的变迁 2
四 第三节寒潮的“功”与“过”1
章 第四节水资源与农业2
从上表可以看出,“案例研究”版块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探究性、开放性、有用性和时代性的理念。根据不同“案例研究”内容及对学习的要求,其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知识拓展类、知识升华类、知识拓展+知识升华类。
一、知识拓展类——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设疑激趣为辅
这类案例研究选取的素材绝大多数通俗易懂,阅读性、时代性和趣味性比较强,主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增长学生的地理见识、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为目的。例如,“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等等。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以学生自主阅读或课后阅读为主,教师适当地设疑激趣,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部分教材内容。例如,“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一案例研究,学生平时在电视、报刊、互联网上或多或少接触到相关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这一案例所涉及的内容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索,还没有权威性和决定性的结论。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判断,自己形成观点或认识。教师可以再适当列举人类探索火星的最新进展,然后设置“火星和地球有何不同,火星上面到底有没有生命?”这一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阅读,达到设疑激趣的目的。教师不必展开讲解这部分内容,可节省时间,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拓展视野的兴趣、能力和精神。
二、知识升华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时引证、适当取舍为辅
这类案例研究是对课本重要知识点的补充说明或验证,又是对课本知识的升华,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实践性和理论性。例如,“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等等。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与课本相应知识点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就是对垂直地带性这一课本重要知识点的补充说明和佐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引用该案例、图文结合地讲解垂直地带性的一些知识点。如在讲解有关基带、垂直带谱、迎风坡和背风坡对垂直带谱的影响时,可以引导学生读“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并找到珠穆朗玛峰的基带、垂直带谱,并分析、研究、推理南北坡垂直带谱的差异及其原因,一边讲解一边引证,使整个案列研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或者,也可以在完成垂直地带性的教学内容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来证明垂直地带性的有关知识点和理论,先讲解后引证。
又如,以“水资源与农业”为例,教师仍可对案例内容进行适当取舍,结合本地实际,用课本外的事例加以引证。如自编自选“雷州半岛水资源与农业”案例,指引学生查阅、收集、整理有关“雷州青年运河”和“鹤地水库”的资料,并讨论、分析、论证“雷州青年运河”和“鹤地水库”的修建对雷州半岛居民生活和生产所起的作用。用学生周围的生活事例来学习、运用课本知识,既充实了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热爱家乡的情操,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三、知识拓展+知识升华类——以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合作讨论为主,教师总结、评价为辅
这类案例研究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也是对课本知识的运用和升华,兼有前两类案例研究的特性,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辩论性、思考性和探究性。例如,“青藏铁路”、“寒潮的‘功’与‘过’”等等。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激发探究的勇气,并形成探究的能力。又如,“寒潮的‘功’与‘过’”,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分组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有关寒潮的资料,并对寒潮作出自己的评价。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气象观测小组,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有关寒潮的气温、降水、风力等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然后让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加以分析、筛选、整理、综合,得出相关的结论或意见。到了课堂上,以组为单位各抒己见,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或意见进行充分表达和交流,并就寒潮的“功”与“过”展开辩论。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结论和意见进行肯定和总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能力以及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有所收获,对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标签:高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