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教育的本质及其对东北教育的影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_抗日战争论文

伪满洲国教育的本质及其对东北教育的影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_抗日战争论文

论伪满洲国教育本质与其对东北教育之影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其对论文,本质论文,周年论文,抗日战争胜利论文,伪满洲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占据了东北南部广大地区。当时,其膨胀之野心已露端倪,即大搞殖民教育,为吞食全东北,建立伪政权奠定思想舆论基础。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得益于殖民教育,所以在伪满14年之中进一步大搞奴化教育。妄图以其奴化教育治理的伪满洲国作为侵略全中国的战略后方。

其奴化教育的对象、目的:一是以日本人为主,通过伪满教育使其具备侵略有理,占领有功的强盗思想与逻辑,并使其具备占领、统治殖民地的诸多能力。二是对东北人,通过伪满教育使其忘记祖国,消除民族意识,认敌为宗,为虎作伥;也要使其具有一定的专门的生产技能。概而论之,伪满教育是教日本人学会统治,是教东北人顺从日本统治的教育。为达此目的,伪满洲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确定,教科书的编写等等,无不以奴化为目的而巧布棋局,甚至是指鹿为马。伪满洲教育是不折不扣的明火执仗的奴化教育,对东北教育的破坏是严重的,罪恶昭彰,罄竹难书。但伪满教育的负效应也确实存在,需要深入研究。

今日研究伪满教育,旨在:一、正视史实,订正真伪。只有如此,才能益于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二、伪满教育的管理形式与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其所用等方面,其职业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于今日均有借鉴之处。三、以不图强就要亡国亡种的史实,鞭策青少年积极向上,警示全民族必须奋进猛奔。

关键词:殖民教育、奴化教育

日本帝国主义觊觎东北地区,蓄谋鲸吞,由来已久。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攫取了辽东半岛。1905年,日俄为争夺在东北的势力地位,进行了一场恶战。而后,二者达成了瓜分东北锦绣山河的协议:由俄国控制东北北部地区,由日本占领东北南部。东北人民面对日俄占领与统治,有组织与无组织地经常进行反抗。帝国主义面对东北人民的觉醒,如芒在背。于是妄图以教育手段软化东北人民的反侵略意志。在此背景下,列强在东北办起了各级各类学校,以其技术优势、先进的教育手段包藏着吞我河山、毁我民族之祸心。伪满前,日本在东北搞的殖民教育,一是教育东北人民接受日本的统治,以为全面吞食东北作思想舆论准备;二是实地教育日本人学会统治东北人民。东北人民洞悉日本侵略者“阳托修和,阴存觊觎”的罪恶目的,坚决收回教育权。但张作霖尽管有民族感,想摆脱日本侵略而独立,可又想借其势力箝制其他列强。所以,东北人民在伪满前几次大规模地收回教育权运动都告落空。这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教育就得逞了,基本上达到了它们的两个教育目的。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东北的教育、思想舆论作得比较成功,所以1931年9月18日轻而易举的占领了东北腹地沈阳并迅速地占领了整个东北。这不能不说是1905年—1931年日本在东北大搞殖民教育的成功。不然,只靠武力,绝不会如此轻松地迅速地得逞。正因为日本帝国主义颇得殖民教育之益,所以,1932年3月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后,立即大肆发展奴化教育。妄图以此求得伪满洲国的“长治久安”,妄图以其奴化教育治理的伪满洲国作为侵略全中国的战略后方。这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指出的那样,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政策,分“武治”和“文治”。武力过后,“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太阳旗下,每个中国人只能当顺民,做牛马,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气。”

从1931年到1945年,伪满洲国教育在日本手下控制14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中极为典型的殖民地教育。研究这段教育史,掌握殖民主义教育之本质,从中窥见日本帝国主义如何运用教育这一手段而为其法西斯侵略战争服务的真相,从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罪行,以古鉴今,借史育人。

一、伪满洲国教育是明火执仗的奴化教育

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服务的。伪满洲国的政治、经济,当然是殖民地的政治、经济,而这种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教育必然是殖民地教育。所以日本一方面通过伪满洲国教育培养它所需要的统治东北的人才,以维护和巩固其殖民经济;另一方面通过伪满洲国教育向东北人民,特别是向青少年进行奴化教育,以培养既能为其创造财富的奴隶,又能听从于它统治的顺民。

(一)在精神上塑造亲日国民

以精神教育为核心,将德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推行奴化教育。伪满洲国民生部教育司长皆川丰治在阐述德、智、体三者关系时,强调指出,“不论知识怎样丰富和身体怎样强健,如果缺乏精神教育,则毫无意义,相反,还会毒害国家社会”(《满洲国的教育》1938年版P16)。其所谓毒害国家社会,即东北人民觉醒后要推翻伪政权,驱除日寇,还我“白山黑水”。于是日本侵略者就加紧对东北人民进行精神侵略,即所谓加强仁义道德教育,以麻痹东北人民。

这种精神教育主要体现在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日常管理)、学校领导等方面。

1.教育宗旨

1933年,伪满政府提出:“今我国家(伪满洲国),以王道为施行教育的方针,……以道德仁义培养国民之高尚品格,……使内而重仁义,尚礼让,……外而亲仁善邻,无诈无虞。守国际信义,谋民族协和,……而巩固坚定之国势亦易树立”。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伦理为核心的文化。日本欲从思想上控制住东北,就要使东北人民与其在文化上互相认同,于是日本侵略者以东北人民容易接受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包裹着它们的奴化教育的道德宗旨,对东北人民进行所谓的仁义道德教育。即以仁义道德的外壳兜售其奴性教育。要教育东北人民对外要“亲仁善邻”,即要东北人民视日本为天朝大国,为满洲国的宗主国。东北人民对日本国应该顶礼膜拜,尊崇与服从。满洲国教育宗旨还提出要教育人民“无诈无虞”,就是要训化东北人民除去民族自尊心、民族责任感。如果有反抗思想、有中国人的觉悟、有“逐日寇,复东北”的思想与行动,那便是“诈虞”。1937年,在“新学制”中又进一步强调:“遵照建国精神及访日宣诏之趣旨,以咸使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及民族协和之精神,阐明东方道德,尤致意于忠孝之大义,涵养旺盛之国民精神,陶冶德性”。1940年,溥仪第二次访日归后,在《国本奠定诏书》中指出:“我国(伪满洲国)之教育宗旨,彻底于诏书所示之唯神之道,涵养振作忠孝仁爱、协和奉公之精神,训育忠良之国民”。这里所说的“王道”就是日本帝国的“皇道”,所谓的“建国精神”就是把东北割裂出去,成立伪满洲国。为向东北人民灌输尊崇天皇、效忠日本、服从傀儡之思想,1941年溥仪在《时局诏书》中进一步强调:“朕与日本天皇陛下精神如一体,尔众齐与其臣民咸有一德一心,夙将不可分离关系”。日本侵略者以日满亲善、日满一家、日满一心一德、傀儡溥仪与日本天皇“精神如一体”、两国同为东方文化等为障眼法,向东北人民灌输日本占领东北地区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要东北人民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而后成为忠诚日本天皇的训良国民。这就是其教育本质。所以,伪满洲国的教育是明火执仗的奴化教育。这一点是铁证如山,万世不可更易的事实。

2.教育内容

1932年,伪满洲国刚刚建立,羽翼未丰,即着手编写奴化教育课本。伪满洲国上层统治者秉承其主子日本帝国主义的旨令,于其中设法体现“建国精神”,培养“忠良国民之信念”,达到“日满一心”之宗旨。凡有与上述内容相背的教科书、教材,一律废止;带有民主、爱国之意的书籍,统统取缔。据不完全统计,仅1932年3月至7月,凡是反映中华民族奋斗图强的书,反映东北人民有民族感的书,反映抗日、革命的书,只要被他们发现即行烧毁,总共烧毁的图书达650万册。并规定:从1936年起,中小学教科书必须采用“国定教科书”、“审定教科书”。即充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是日满亲善、日满一心等反动内容的教科书,这是打着伪满洲国印迹的、日本帝国主义所认可的教科书。其主要授业目的在于:进行伪满洲国“国民”意识、忠君报国教育;进行敬神(日本天照大神)亲日教育,即“日满一体”、“同文同种”、“共存共荣”、“日满一德一心”教育;进行法西斯唯命是从、忠于帝国的“棍棒教育”;进行挫败日本对立势力的“仇恨”教育。这显然是一种强盗式的奴化教育,一手拿着枪棍,一手指示东北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宗,忘掉自己是中国人,还要忘掉自己父兄死在日寇屠刀下的惨况。而后要练就亲日思想,为虎作伥。替日本人打仗,再杀更多的中国人。这不是明火执仗的奴化教育,又是什么?

一般的殖民地学校正常开设外语,本为常事,但日语却与一般外语地位迥然不同。伪满政府把日语作为伪满洲国的“国语”而加以推行。1937年以前,“汉语”是其国语。1938年实行“新学制”后,把“汉语”改成“满语”,并强化日语。在1937年5月颁布的“学校教育要纲”中规定:任何学校都必须把日语列为必修的国语科之一,以使将来以日语为伪满洲国的共同的语言。为达到这个目的,伪满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增加日语学时。自1938年起,小学一年级就开设日语。中学日语课时量是以前的两倍。(2)优化学习日语的政策。如日语检定制度化,经考试日语合格,发给“语学津贴”。以“加分法”鼓励学生用日语答卷。(3)日语口语化。从1941年始,要求学校生活用语全部日语化。为进行“国民精神”熏陶,除此还增设了“国民道德”、“历史”等课程。“国民道德”课程,“专讲伪满建国之由来,及日本之国体、政体、日满一德一心,日满亲善等,尽量麻痹学生思想,混淆民族意识,以达成对日本帝国主义服从之目的”。“历史”课是“讲日本史及‘满洲建国史’,内容虚构歪曲,使学生不知祖国历史,一心一意为日寇服务”(《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三集下P630)。

日本帝国主义深知要全面的影响化育东北人民,就必使东北人民学好日本语,民族之间的影响关键是语言相通。语言相通后,便于联络感情,进行思想感化,以售其奸。日本语教育本身就是以日本进步的生产技术夹杂着侵略者的罪恶思想向东北人民日熏月陶,风吹雨化,久而久之,定有变化。其实质用心昭彰如火。

3.教育方法(日常管理)

这与旨在灌输奴化思想的教育宗旨、教育内容相辅相成。其主要体现于日常训练上。在《奉天市学校学生思想善导方案》中讲,具体训练方法有三:“(1)团体训练。校长率同教职员工每周集全体学生于礼堂开会一次;各级任教员在本级每周训话一次;修身、经学教员在授课时,就课本内忠、孝、礼、义等等大节指示实施之方法。(2)个人训练。在课余之际,职教员与学生因事务接触,时常施以谈话式之训练,使其思想纯正,勿入歧途。(3)特殊训练。由他校转来的学生,良莠不齐,必先施以特别训练,以期同归于正;学生服务常失之忽略,训以精细确实之方法;学生运动之时,易生粗躁行动、无礼言笑,尤宜施以矫正之训练;少年闲居,易为不善,当规定课外作业,使之有事可作,思想不暇外鹜”(《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三集上P24-25)。

这三种训练,贯穿于学生日常全部生活。具体内容是:(1)每日必背“回銮训民诏书”、“国本奠定诏书”、“国民训”等这些体现“建国精神”的“经典”。有的省还自定“教育训”,供学生天天读背。如吉林省“教育训”为:“一、吾等恭谨敬拜天照大神,二、吾等尽忠义于皇帝陛下,三、吾等行孝道于父母,四、吾等以日本为中心努力于一德一心,五、吾等努力炼成勤劳”。(2)实行“式日”制度。即在节日或认为是重要的日子,必举行固定的仪式。“式日”一年大约有20余次,每一次都要按照固定程序举行典礼。在典礼中,强迫学生向“御影”敬礼,向“帝宫”遥拜,诵唱伪国歌、日本国歌。这实质是一种奴化思想的综合训练。(3)进行各种礼仪训练。每日“朝礼”、“终礼”,出入校门要向“建国神庙”或“建国忠灵塔”(日本阵亡将兵之墓)敬礼;睡前要反省一天所为,礼毕才能入寝;为制造矛盾,增加同族仇恨,规定:低年级学生无论在任何地方,凡见到高年级学生都要敬礼或鞠躬,否则要遭毒打。奴化教育的罪恶用心再清楚不过了,教育中国学生要拜日本天照大神,举行典礼要向日本天皇像和傀儡溥仪像敬礼,此即通过种种形式使中国人忘记自己的民俗,忘记自己的传统,由灵魂深处、由骨髓里流淌出日本帝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更有甚者,明目张胆、指鹿为马,明明是因杀割中国人而被中国人击毙的法西斯匪徒,反而逼着中国人承认他们是“建国”功臣,还要中国人经常礼拜。如果有一点民族思想的中国人,对此将是一种什么滋味。硬逼着东北的学生如此作为,这不是奴化教育,是什么?

4.学校领导

为便于对学校进行控制,伪满政府在各校特别安置日系副校长,把持学校实权,极力强调校长在学校中的作用。中国教员由日本人决定是否聘用。伪康德四年(1937年)奉天省第一次中学校长会议明确指出:“校长为学校中心人物”,“校长对全校统制事项,要常加反省,究查得失”,“校长对学校行政事务不仅应内外并重,至于教学、训管诸项更不应次于行政事务,保证兼顾周密”,“校长要对职教员亲切监督指导”。为达到全面控制教育,在《国民高等学校令》中明令规定各国民高等学校一律备置:关系法规;学校沿革志、学校一览表及视察簿;学则、日志;学生之学籍薄、出席薄;职教员名薄、履历书、出勤薄以及学校总务后勤方面的完整资料20余种。并对各种档案资料的保存时间作了统一规定。

总之,其目的不外妄图通过控制东北教育,以利奴化思想顺利推行而已。把东北完全变成脱离中国的日本附属国,向日本俯首贴耳,使东北人民变成站在日本侵略者思想立场上的奴仆。

(二)在劳动中训化浅识奴隶

日本图谋长期统治东北人民,害怕人民自立,于是便压低其教育水平,只求达到会做工的程度。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针、“新学制”、专业设置上。

1.教育方针

东北沦陷后,日本便指出了“训练学生,陶冶品格,普及建国鸿旨,实行王道教化,注重实际生活,锻炼劳动习惯,养成自治志操,不尚空论”的教育方针。1937年在《学制要纲》中又提出:“置重于国民生活安定上所必须之实学,授之知识技能……”其主要目的,是在东北培养为日本服务的、会劳作的中国奴隶。于是伪满洲国大肆发展职业教育,快速地大量地培养技术工人,以满足日满反动政权的需要。

2.“新学制”

降低东北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是伪满政府对东北人民实施奴化教育、培养“第二等臣民”的主要意图。突出表现在1937年伪满政府颁布的“新学制”上。主要为:一是缩短学制。日本实行小学、中学、高中、大学6、5、3、3制,而在伪满实行的却是小学、中学、大学6、4、3制,程度相差4年之多。二是减少授课日数。小学减到每学年33周,中学减少到每学年30周。三是减少文化课时。1937年以前,中学文化课占总学时的90%,1938年后降到40%。以上数字充分暴露“新学制”之反动实质:是日本殖民者在东北推行愚民政策的集中体现;是奴役东北人民,进行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的工具;是殖民地奴化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高度强化。因此,东北教育惨遭破坏,东北人民深受其害。

3.专业设置

1937年前,在创办初、高级普通中学的同时,职业学校、实业学校也相继成立。职业学校学制三年,主要是工、农、商、医各学科。实业学校分初级、高级两种,学制各为三年,主要有工、农、商、林、水产等学科。1938年后,除了增设职业学校外,把所有普通中学均改办成职业性质的国民高等学校,当时,普通中学全然消失。

总之,日本为达到长期奴化东北人民之目的,故意制造落后的教育局面,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参加“勤劳奉仕”活动,降低斗志、安于劳作、俯首称臣。伪满教育就是要培养有技术而又倾心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这一点是毫不含糊的。

二、伪满洲国教育对东北教育的影响

伪满洲国教育对东北教育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其妄图扭曲东北人民的精神,认敌人为父祖,视匪徒为亲朋,而后使东北人民成为弱志强骨的炮灰或技术奴隶。而对觉醒师生的镇压是惨不忍闻。但其教育的某些方面对东北后世教育存在有益之处也是事实。这要做具体分析。

(一)血腥统治,残酷迫害,使东北教育走向低谷

伪满政府,对东北学校教育,一方面大搞形式上的繁荣与扩建、发展,另一方面,对东北广大爱国师生进行野蛮的残酷迫害。采取秘密逮捕、囚禁、残杀等手段,妄图从精神和肉体上消灭东北爱国师生。因此,从中华民族独立精神、健康成长方面看,东北教育在伪满洲国统治时期骤然滑向低谷。

1932年3月,日本殖民者闯入奉天原省立第二小学,强令师生集会举行所谓“建国庆祝会”,并迫使师生呼喊“大日本帝国万岁”口号,三年级学生高鳞府突然在队伍中振臂高呼“打倒小日本”口号,日本殖民者当场将其杀害。

1933年,日本特务机关在奉天第三中学制造流血惨案,一次杀害爱国师生35人。同年,吉林市学生因散发抗日传单及联络抗日义勇军暴动一事,许多人先后被捕,其中六、七十人被害。

1935年4月,日本殖民者以组织“保国会”为罪名,将安东省教育厅长及其他县市的教育局长、职员、中小学校长500余人一同逮捕刑讯逼供,其中40余人丧生,多人下落不明。(以上见《沈阳文史资料》1982年第二辑)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广大爱国师生实行残害,致使教师人数急剧下降,学生失学率增大,东北教育一落千丈。

(二)勇于反抗,积极斗争,使东北教育略有生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教育残酷统治,但没有泯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原鞍山市第六中学校长张兰泉,在东北沦陷后,不愿为日效力,“宁食力而瘦,不易敌而肥”,毅然辞掉教师职务,寻求抗日新路。

东北人民在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后,掀起抗日高潮,广大爱国师生奋起救亡,“其总数计达30余万人”。当时中共满洲省委和共青团委负责学运人员,曾把沈阳的同泽中学、第二工科学校、盛京医科大学等单位作为联系重点,通过爱国力量向青年学生进行抗日宣传教育。一般采取题字、写条幅、办小报、讲演、书画等形式,宣传抗日内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东北流亡北平的大学生成立辽、吉、黑三省留平学生抗日救国会,发表抗日救国通电,号召抗日。

1942年12月,四平师道学校学生散发传单《告东北同胞书》,进行反满抗日爱国活动。

这些爱国仁人志士为挽救东北人民及东北教育事业,奔走呼号、功勋卓著。

(三)奴化教育的负效应。

虽然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了一系列奴化教育政策,培养日本帝国主义的“亲近臣民”。然而违其本意。无形中也为东北培养了一些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但是不能就此对伪满洲国教育给予肯定,断定它是好的,有益的教育。这些“建设人才”的成长过程,主要有三:(1)他们之前有的读过私塾,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眷恋国家,热爱东北,在日伪统治的14年间,他们仍不改其衷。(2)在伪满洲国学校里,受进步、爱国思想影响,他们强化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3)1945年东北光复后,中国共产党与进步的民主人士积极争取、感化他们,使得他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有用人才。可见,中国人民不能被同化、被收买。就连日本人自己也说:“许多中国人居住在日本,从幼年时代,就在日本的小学受教育,迄今已达几百几千,他们回国后五体投地崇拜日本,气质也像日本人,把中国固有的思想也变了,这样的人我还没听说过,我倒听说其中不乏排日的人”(1926年11月《南满教育》特别号)。这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性格。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人民的血腥镇压与奴化教育,激励了东北人民奋发图强,并积极行动起来一同捍卫全中国的统一。

当然,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强化日语训练,对东北人民的外语教学无疑起到促进作用。可以认为,这是日本殖民地教育的副产物。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对东北后来的职业教育、技术工作的培养有一定的技术影响。这一点是有益的。但这并不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初衷。他们想叫东北人民学技术作他们的奴仆,可是后来有些人学了技术用于新中国建设上。这当然不能减轻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进行奴化教育之罪恶。如果脱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片面强调某些历史事件,夸赞日本殖民者的奴化教育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三、今日研究伪满洲国教育之意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秦汉、魏晋以来就是友好邻邦,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润溉了日本文化,中国文化的有些方面后来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即使日本所有的佛教文化,也是由中国传去的中国式的佛教文化。所以两国历史上长时间是友好的。但是伪满洲国教育史,却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人民进行奴化的一部侵略史、殖民史、奴役史。这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的悲愤的一页,同时也是认清日本帝国主义本来面目的一面镜子。

(一)正视史实,订正真伪,以利和平

历史是人类过往活动的记录,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不可以任凭某人主观意愿而随便更改。日本在中国扶持伪满帝国是假,侵略、占领东北是实。原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理事大藏公望主持编写的《满洲开发四十年》,其中多处描述不符合史实。前几年,日本少数右翼分子制造“教科书事件”,把日本帝国主义部分侵华历史从书中删掉。这些,不只是很不严谨、很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问题,而是存有企图抹掉日本帝国主义在历史上的罪恶的动机,既然不承认是罪恶,就可能会故伎重演。所以,只有很好的正视过去,才能避免重蹈历史复辙,才能让中日两国人民真正的世代友好下去,才能有益于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本着鲁迅先生“拿来主义”,取其有益之形式

研究伪满洲国教育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实质是不可抛开或回避的,但其中诸如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技术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为其所用等等方面,有许多值得今日教育借鉴之处。

1.教育管理

伪满洲国教育体现出严密的系统性。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非常系统。其教育主旨鲜明,环环相扣,都为一个中心服务,即对东北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灌输奴化思想。这种教育思想系统化管理方式值得今日教育借鉴。当然,我们吸收其有益的形式、作法是为更好地贯彻我们的教育方针服务,要好地去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另外,伪满政府的高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完备,分科精细。这对培养劳动技能来说,可看作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研究,日本友人原正敏教授作了大量的细致具体的调查研究,并写了多篇论文,对今日职业教育有参考价值。但其文失于就事论事之弊。

2.吸收国外文化

伪满洲国教育并不是抱残守缺的教育,日本国称其为“新教育”,既有其奴化性的目的,也有其开放性的管理思想,它们也吸取古今中外益于其殖民统治的文化。在《满洲国之教育及其方针》中说道:“满洲国三千万民众,特有优秀之古来文化及良风美俗,似应以此为建设之基础,然对于建设所必要之重要知识,优秀卓越之技能,仍应广求于世界,以谋建设新兴满洲国独特之文化”(《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三集上P29)。这种以学习古代及世界有益于自身统治和建设的文化,来谋求建立一种有自身特色的新文化的作法,于今日教育改革之际仍不失其反面的参考价值。

(三)以古鉴今,借史育人

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对青少年要进行现代史教育。深入研究伪洲国的教育史,对增强青少年及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大有裨益。本来侵略者是仰仗枪械武力的,但日本帝国主义洞悉欲长久占据东北,必须通过教育的潜移默化,从精神上改变东北人民的民族性。从长远看,教育的作用远比武力更有占领控制改造的效验。这种教育侵略罪恶昭彰,但也可以看出教育的重大作用。今日我国改革开放之际,欲吐故纳新,建设富有生机的新体制,建设具有现代化程度的新国家,造就蓬勃向上的有智、有勇、有德的新人才,就必须真正地具体地重视各种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我国改革开放的总目标。

不能忘记伪满洲国奴役东北人民的耻辱史,我们要奋斗、要图强、要办好自己的教育,要全面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尽快提高民族素质,提高抗挫折、抗侵略的能力,使中华民族永远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研究伪满洲国教育史,有益于避免中日两国人民的悲剧重演;有益于中日人民更加珍视今日的两国友好之情。

标签:;  ;  ;  ;  ;  ;  ;  ;  ;  ;  

伪满洲国教育的本质及其对东北教育的影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