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放时间和温度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论文_别艳红

(庆阳市合水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甘肃庆阳 745400)

【摘要】目的:探讨标本采集后的存放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非血液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标本617例,分离收集血浆后,部分血浆立即测定及室温(20~25℃)存放2、4、6、24h后,部分血浆分别于室温、-4℃、-20℃保存24h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4项指标。比较各组凝血4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放置2h检测的凝血功能4项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4h、8h及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室温(20~25℃)保存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20℃保存24h血液标本AP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保存24h血液标本各凝血指标及-20℃保存PT、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检测凝血功能各指标时,应注意对于凝血功能采集血液标本后及时送检。常温状态下,血浆标本应在2h内完成检测,如需保存,应选择-4℃的低温环境,切勿在过低的温度中保存,尤其要避免反复冻融。

【关键词】存放时间;存放温度;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251-02

凝血功能检测是临床上重要的常规检测指标之一。目前各医院检测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4项。影响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分析前过程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密切相关[1]。本文旨在探讨标本采集后的存放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非血液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标本617例,其中男362例,女255例,年龄20~75岁,平均40.9±10.4岁。排除合并严重肝肾疾病,口服抗凝药,肿瘤患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所有血液标本无严重溶血及黄染。

1.2 方法

应用真空抗凝采集管 (含3.2%(1:9)枸橼酸溶液抗凝剂)采集患者空腹12h静脉血,标本混匀,即刻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每份血浆分为8份,其中5份用于立即测定及室温(20~25℃)存放2、4、6、24h后检测凝血4项指标。剩余的3份分别于室温、-4℃、-20℃保存24h检测凝血4项指标。应用雷杜公司生产的RAC-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和质控品,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标本室温下不同存放时间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放置2h检测的凝血功能4项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4h、8h及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血液标本在室温下放置2h PT、APTT及TT等指标较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检测组略有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4h、8h及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离心后放置时间对FIB检测结果影响不大,与李瑾艳[2]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血液标本分离血浆后,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可影响PT、APTT及TT凝血指标检测的准确性。血液标本在室温(20~25℃)保存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较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检测组明显延长(P<0.05),-20℃保存24h血液标本APTT延长(P<0.05),而-4℃保存24h血液标本各凝血指标及-20℃保存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保存温度24h后对FIB检测结果影响不大,与黎建安等[3]研究结果一致,提示采血后应及早送检,如果来不及检测血浆标本凝血功能,应将血浆保存在-4℃的低温环境。分析以上结果可能与血液标本存放的时间和温度可影响凝血因子活性有关。文献[4]报道,血浆在32℃分别保存6、12、24h时,凝血因子Ⅷ活性可分别失活50%、60%、95%,凝血因子Ⅴ活性可分别失活25%、40%、80%,而在4℃保存时因子Ⅷ活性分别失活5%、55%、70%,因子Ⅴ活性分别损失0%、5%、10%。而标本存放的时间和温度对FIB检测结果影响不大,考虑与血浆放置过程中FIB降解较慢,且可因标本存放过程中水分蒸发导致放置后的血浆FIB检测结果较前升高。

由此可见,临床上检测凝血功能各指标时,应注意对于凝血功能采集血液标本后及时送检,并尽快分离血浆。常温状态下,血浆标本应在2h内完成检测,如需保存,应选择-4℃的低温环境,切勿在过低的温度中保存,尤其要避免反复冻融。

【参考文献】

[1]王蓓丽,潘柏申.常用凝血功能检测质量改进经验浅谈[J].检验医学,2014,29(11):1195-1198.

[2]李瑾艳.分析前因素对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6):797-798.

[3]黎建安,刘紫菱,林珠,等.存放时间和温度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9(1):5-6,9.

[4]丛玉隆.关于卫生部出凝血时间操作规程《通知》的理解[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3):183-185.

论文作者:别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6

标签:;  ;  ;  ;  ;  ;  ;  ;  

存放时间和温度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论文_别艳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