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交易成本的比较&基于山东省的调查与分析_代理成本论文

我国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交易费用比较——基于山东省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金融机构论文,费用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当前,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农村信用社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力军,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把农村信贷作为其主要业务,农业银行也确定了面向“三农”的改革思路;2006年之后,包括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各地得到了普遍发展。那么,哪类机构在提供农户信贷方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具优势呢?对农村各类金融机构进行比较分析,交易费用理论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

关于交易费用,科斯(Coase,1937)将其定义为市场交换的成本,之后诸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交易费用理论。弗鲁博顿、芮切特(2006)将交易费用分为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和政治型交易费用三类。关于交易费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测量问题,其中,Wallis和North(1986)在宏观层次交易费用的测量上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在金融领域,Stoll和Whaley(1983)用买卖差价和交易佣金来计算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成本,Polski(2001)则界定和测度了1934—1998年美国商业银行业的交易费用。在我国农村金融交易费用研究方面,朱粤伟(2007)分析了农村金融交易成本的构成,并以岳阳市农村信用社为例做了实证分析;蔡四平等(2010)用交易费用理论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了阐释。

本文以单位交易费用的高低作为比较我国农村各类金融机构是否适合向农户提供信贷的评价标准。交易费用包括宏观层次的交易费用(总量交易费用)和微观层次的交易费用(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两个层次(卢现祥、朱巧玲,2006),微观层次的交易费用测量即是对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进行测量(袁庆明,2011)。如果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高昂,则该类金融机构不适合向农户提供信贷,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经济绩效。本文首先构建交易费用指标评价体系,以山东省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查数据为例,比较各类机构单位交易费用序数大小,并计算、比较各类机构的交易费用指数,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农村金融机构交易费用的建议,以促进各类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更好地提供信贷服务并提高其经济绩效。

二、交易费用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与调查项目设计

在弗鲁博顿、芮切特(2006)划分界定的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和政治型交易费用基础上,本文构建衡量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交易费用大小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构成。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市场型交易费用指标、管理型交易费用指标和政治型交易费用指标。市场型交易费用包括5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管理型交易费用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8个三级指标,政治型交易费用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5个三级指标。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项目,三级指标的相关数据通过调查获取。

(一)市场型交易费用

分解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过程中市场型交易费用的构成,包括:筹资成本;交易前的信息成本(获取借款人的信息费用);交易时的谈判成本;交易后的执行成本(贷款手续费、监督合约的执行费用);潜在成本(由于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包括保护金融产权的执法成本、坏账损失等)。

1.筹资成本,主要是为筹资而支付的存款利息以及筹资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摊销费、人员费用等。本文以人均存款余额、机构净增数量、融入资金成本来衡量各类机构筹资成本的大小。(1)人均存款余额。就储蓄存款而言,利率由央行统一规定,基本上不能浮动,筹资过程中的人员支出等费用,其大小可用人均存款额的高低来表示。这其中,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农村资金互助社只能吸收社员存款。从人均存款费用的角度衡量,人均存款额大则单位交易费用低。(2)机构净增数量。金融机构业务的开展,尤其是存款业务,与下设分支机构的数量密切相关,而开设、关闭分支机构,是基于该金融机构对自身业务发展收益和成本变化的预期,在存款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之间进行比较而做出的决策,净增数量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金融机构的单位筹资成本低。(3)融入资金成本。被调查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从商业银行融入资金;二是农信社从央行获得支农再贷款支持;三是农信社、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可从银行间同业拆放市场获取融资。一般而言,农信社获得央行再贷款的规模相对较大、利率低、期限长,融资成本最低;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则以高于商业银行存款成本的利率从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较高。

2.信息成本。本文以用农户从提出贷款申请到贷款获批所需天数,反映交易前金融机构获取借款人的信息费用和谈判成本。

3.谈判成本。本文以金融机构在发放农户贷款时承担的贷前审查等环节的费用,与该机构平均水平比较的高低,来表示谈判成本的大小。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主要包括农户与各类企业,与平均水平的比较实际也就是农户贷款与企业贷款之间谈判成本大小的比较。设计的问卷项目包括5个选择项:农户贷款费用明显高;农户贷款费用一般高于平均水平;两者费用相当;农户贷款费用一般低于平均水平;农户贷款费用明显低。对上述选择项分别赋值5~1,表示农户贷款贷前审查等环节的费用由高到低。

4.执行成本。本文用每个信贷员工负责客户数量及工作量评价、贷存比、人均贷款余额等指标比较信贷交易执行成本的大小。(1)贷存比、人均贷款余额、信贷员负责客户数量。贷存比反映了金融机构在吸收资金和配置资金过程中的转换效率;每个信贷员工负责的客户数量多、人均贷款余额大,则反映出单个客户或单笔信贷交易的执行成本低。这三项指标均是执行成本的负向指标。(2)信贷员工工作量评价。包括负责客户数量的多少、信贷规模的大小等,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单位交易成本的高低。关于信贷人员工作量的评价,本文设计5个选择项:绝对少;相对较少;基本合理;相对较多;绝对多。上述选择项分别赋值1~5,表示信贷员工的工作量由低到高。该指标是单位交易费用的负向指标。

5.潜在成本。金融机构典型的潜在交易成本包括保护金融产权的执法成本与坏账损失。本文以不良贷款率、违约率主观评价、风控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等指标表示农村金融机构的潜在成本。(1)不良贷款率,是金融机构保护产权的执法成本与潜在坏账损失的直接体现。(2)违约率主观评价。关于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违约率的评价,本文设计5个选择项,比较农户贷款与小企业贷款违约率的大小:农户贷款违约率明显高;农户贷款违约率一般高于小企业;两者违约率基本相当;农户贷款违约率一般低于小企业;农户贷款违约率明显低。上述选择项分别赋值5~1,表示农户贷款违约率由高到低。(3)风控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从各家金融机构负责风险控制人员的数量以及风控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角度来看,风控人员比例高的,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潜在交易成本。

(二)管理型交易费用

分解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型交易费用的构成,一般包括:组织运行的信息费用和代理成本;信贷技术开发运用的相关费用;维持组织运行过程的变动费用。

1.信息与代理成本。本文用公司治理效率、管理层级、管理制度数量、激励程度、有效信息传递效率等指标描述信息与代理成本的高低。(1)公司治理效率。在技术一定的条件下,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决定了内部信息费用和代理费用大小。我国当前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形式和结构各不相同:邮储银行的产权表现为单一国有产权;农业银行上市后是一家产权多元化的公众持股银行,董事会下设“‘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农村信用社由原来的名义社员所有、实际国家所有的产权形式,转变为强调社员所有、发挥投资股作用的复合产权形式,并进一步向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转变(就山东省而言,预计两年内各县农信联社全部完成改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具有多元化的明晰产权形式和结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则是社区共有产权的典型代表。不同的产权形式和结构、所有权和控制权不同的分离状况对农村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效率进而对管理型交易费用有不同影响。(2)管理层级。产权的外部结构决定了不同金融机构的内部规则有较大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激励机制、不同的管理层级等。比较各类机构的管理层级,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实行总分行制,基本层级结构为:全国总行——省一级分行——地市二级分行——县一级支行,县级支行内部设立行长——分管副行长——业务部门经理等,共计6个层次;农信社、村镇银行是行长——分管副行长——业务部门经理3个层次;小额贷款公司则是总经理——部门经理2个层次;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管理层同时也是业务人员,可认为只有1个层次。机构的管理层级多,则信息与代理成本高。(3)管理制度数量。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降低机构内部的信息与代理成本,规章制度数量多少是信息与代理成本的负向指标。一般而言,各类机构制定的激励和考核措施以及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信贷人员薪酬和不良贷款率挂钩、百分考核制、客户经理制、信贷人员终身责任制、贷款人员第一责任人制度以及其他规定等。(4)激励程度。奖罚措施的有效实施能够降低组织的代理成本。关于与本地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被调查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的正向激励、负向激励程度大小如何,本文分别设计5个选择项:奖励/惩罚程度绝对大;奖励/惩罚程度相对较大;奖励/惩罚程度基本相当;奖励/惩罚程度相对较小;奖励/惩罚程度绝对小。对以上选项分别赋值5~1,分值越高表示奖励程度、惩罚程度越大,反映的信息与代理成本越低,是负向指标。(5)有效信息传递效率。机构内部信息传递效率高,则管理型交易费用低。关于下级部门贯彻上级部门有效信息传递比例、上级部门领会下级部门有效信息传递比例、部门之间有效信息传递比例的大小,本文分别设计7个选择项:即被传递信息能够被领会、并根据信息做出反应的比例分别为100%、95%、90%、85%、80%、70%、70%以下。被调查金融机构选择的有效信息传递平均比例水平,可反映代理成本高低,是负向指标。

2.信贷技术开发运用费用。员工学历与经历对信贷技术开发与运用费用的高低产生影响。员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高,信贷人员金融从业5年以上的人员比例高,或者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中有正规金融机构从业经历人员的比例高,则信贷技术开发和运用的成本低。

3.组织运行变动费用。本文以人员年平均收入指标反映维持组织运行过程的变动费用大小。

(三)政治型交易费用

分解各类农村金融机构政治型交易费用的构成,包括:政策执行成本(金融监管费用)、政治体制维护费用(税费缴纳)以及协调成本(政府支持度)等。

1.政策执行成本。本文用现场监管次数、申请设立机构天数表示政策执行成本的大小,是政治型交易费用的正向指标。现场监管次数包括工商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现场检查监管次数,以及人民银行、银监局、金融办等现场检查监管次数。作为近年来新成立的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从提出设立申请到领取营业执照所经历天数的多少,反映着政策执行成本的高低。

2.政治体制维护费用。一国政治体制运行的维护费用主要通过征税来承担,本文以税费减免额以及地方政府给予的奖励资金、风险补偿金、利率贴息等占税费缴纳总额比例的大小,来比较各类机构政治体制维护费用的高低。该指标是负向指标。

3.协调成本。一般包括监督官员指令是否得以执行的费用、政府官员设租及索取回扣引发的费用、贿赂官员的支出等,本文以政府对不同金融机构的支持、干预程度来比较协调成本的大小。(1)地方政府干预。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地方政府是否存在行政干预,本文设计2个选择项:是和否,分别赋值1和0,是协调成本的正向指标。(2)政府支持度。关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支持情况,本文以农信社作为比较基准,分别设计5个选择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明显更加支持农信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农信社支持力度更大一些;没有明显差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被调查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更大一些;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明显更加支持被调查金融机构。上述选择项分别赋值5~1,反映的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的支持程度,而5减去对农信社的支持度,则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被调查金融机构的支持度。政府支持度高,则协调成本低。

三、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交易费用的测算与比较

(一)数据来源与被调查机构的基本特征

1.数据来源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山东省内的小额贷款公司、农信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共六类农村金融机构。调查时间为2012年5月份和7~8月份,获取有效调查问卷共计81份,包括小额贷款公司16家,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22家,农业银行13家,邮储银行11家,村镇银行1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2家。调查的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主要是县级支行,也包含部分城镇营业网点。

各项指标数据通过调查获取,例外之处包括:(1)关于融入资金成本指标,通过调查获取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从其他商业银行、农信社从中央银行融入资金的利率,对于其他机构,本文以6个月的Shibor利率表示其融资成本,取2012年平均数,为4.60%;(2)关于贷存比指标,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够吸收存款,为便于比较,假设其贷存比为100%;(3)信贷员负责客户数量指标,农村资金互助社没有专职信贷员,每个信贷员负责客户数量按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所有客户数量除以其员工总数计算;(4)关于机构提出设立申请到领取营业执照天数指标,调查范围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近年来新设立机构,为便于比较,农信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机构的设立天数,取被调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天数的最小值“30”计算;(5)关于公司治理效率指标,根据股东数量、股权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分散程度、股改进程等,对产权外部结构反映的管理型交易费用大小分为三个层次:小额贷款公司、农业银行、村镇银行为1,农信社、农村资金互助社为2,邮储银行为3,如表1所示。

2.被调查机构的基本特征

被调查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

(二)交易费用序数排名比较

对交易费用测量的一种方法是比较其序数大小。比较交易费用指标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调查数据,对正向指标由小到大排序,对负向指标由大到小排序,赋值1~6,由此形成各类金融机构单位交易费用的序数,1表示交易费用最小,6表示交易费用最大。然后对各项交易费用排名序数累加,得到每类金融机构交易费用的序数合计。如表3所示,根据交易费用序数合计排名,各类金融机构单位交易费用由低到高依次为:村镇银行、农业银行、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向农户提供信贷的单位交易成本最低,邮储银行则最高。

在市场型交易费用序数排名中,农业银行在筹资成本、信贷员负责客户数量等方面领先于其他机构,位居第一。农信社排名第二,在人均存款余额、人均贷款余额、融入资金成本、信贷员工作量评价等指标领先于其他机构,显示了农信社在提供农户信贷方面整体上的优势。各类机构的市场型交易费用序数合计在36~45之间,整体差别不大。比较管理型交易费用序数大小发现,小额贷款公司排名第一,在信息成本与代理成本方面有较大的优势。村镇银行则在信息传递比例、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比、公司治理效率等指标方面领先,位列第二位。各类机构的管理型交易费用序数合计在17~36之间,体现了很大的差异性。从政治型交易费用序数大小看,农信社在政府支持、监管等方面占据优势,排名第一,村镇银行排名第二。各类机构的政治型交易费用序数合计在12~24之间,相互之间有较大差异。

从序数排名看,邮储银行位居最后,造成排名列后的指标包括:贷存比、人均贷款余额、农户贷款违约率评价、公司治理效率、管理层级、制度总数、激励程度、地方政府干预度等。尤其是在管理型交易费用排名方面,远高于其他各类金融机构。从不良贷款率反映的潜在成本指标看,农业银行、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率高,与经营时间长及存在历史包袱等因素有关,而邮储银行开展贷款业务仅仅4年多的时间,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显示了巨大的潜在交易成本。邮储银行在信贷市场上定位于中小企业和农户,但由于从全国总行到省级分行,到地市二级分行,再到县级支行,最后是业务部门,管理层级多,而邮政金融经营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造成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高昂,潜在成本问题突出。

对于近年来在各地普遍得到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调查数据以及交易费用序数排名看,在贷款获批天数、不良贷款率、管理层级、信息传递比例、地方政府干预等指标方面,领先于农信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但在人均存款余额、融入资金成本等指标反映的筹资成本,信贷员负责客户数量、信贷员工作量评价等指标反映的执行成本,以及信贷员从业5年比例指标反映的信贷技术开发运用费用等方面,则落后于传统金融机构。从员工学历看,农村资金互助社只有约25%的员工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在从业经历方面,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员工与农信社、农业银行相比,有较大差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相对较低的素质增加了信贷技术开发与运用的费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政治型交易费用,税收减免与补贴比例指标反映的政治体制维护费用、地方政府干预和政府支持度指标反映的协调成本领先于其他金融机构,但监管次数、机构设立天数指标反映的政策执行成本则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员工学历相对较低,金融知识掌握较差,所处地理位置往往远离县城,银行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费用较高,制约着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和业务开展。政府(包括监管部门)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似乎处于一种两难境地。

(三)交易费用指数的计算与比较

在交易费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交易费用指数比较各类金融机构交易费用的大小。对调查所得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值(指标值越大,交易费用越大)用公式(1)进行处理,负向指标值(指标值越大,交易费用越小)用公式(2)进行处理。

根据计算结果,各类机构交易费用总指数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信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这反映出小额贷款公司能够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向农户提供信贷,而邮储银行提供信贷的成本则最高。从市场型交易费用指数比较来看,农村资金互助社排名第一,在贷款获批天数、农户贷前审查费用反映的信息成本、谈判成本,以及不良贷款率、农户贷款违约率评价反映的潜在成本方面占据优势,邮储银行位列最后。从管理型交易费用指数的比较看,小额贷款公司在公司治理、制度数量、信息传递比例等反映的信息与代理成本方面占据优势,排名第一,邮储银行位列最后。比较政治型交易费用指数可以看出,农村资金互助社得到的税收减免与补贴比例最大,排名第一,而小贷公司则位列最后。

从各类指数大小看,各类机构的市场型交易费用指数在0.52~0.60之间;政治型交易费用指数在0.27~0.46之间;差别最大的是管理型交易费用指数,小额贷款公司为0.2136,而邮储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则达到0.5671和0.4982,后两者是前者的一倍以上。

比较交易费用序数和指数两种排名方式,邮储银行均排名最后,农信社均排名第三位,位次没有变化,村镇银行分别排名第1、2位,农村资金互助社排名分别第5、4位,差别不大,排名差别较大的是小额贷款公司和农业银行。序数排名中小额贷款公司排名第4位,指数排名中列第1位,而农业银行在序数排名中列第2位,指数排名中列第5位。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部分指标的样本数据差别较大,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对指数的影响较大,而序数排名体现不出这一特征。这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指数排名第1,说明在某些指标上,小额贷款公司有其独特优势,这尤其体现在管理型交易费用指标的领先上;而农业银行在序数、指数排名中的反差则说明,在提供农户信贷方面,虽然各项指标均表现尚可,但缺乏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被调查的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时间较短,部分指标可能没有完全反映其长期正常运营时的潜在水平,如不良贷款率等,又如税收减免与补贴比例,这类机构大多获得了补贴款,但补贴款可能不会随利润额、缴纳税款额在以后年度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当前获得的补贴更多可理解为地方政府对新成立机构给予扶持政策承诺的兑现。总体而言,序数排名体现的是各类机构的整体比较,而指数排名则可体现出机构在某些指标方面存在的独特优势。

本文另外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方法对交易费用指数进行了测算。通过计算不同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求出市场型交易费用彼此相关的指标,包括人均存款余额、机构净增数量、融资利率、客户贷款获批所需天数、农户贷前审查费用、信贷员负责客户数量、贷存比、不良贷款率、农户贷款违约率评价以及风控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管理型交易费用彼此相关的指标包括公司治理效率、管理层级、制度总数、激励程度、信息传递比例、大专学历比例、人员年收入;政治型交易费用彼此相关的指标包括机构设立天数、税收减免与补贴比例。对所选择指标进行平均,分别求出市场型、管理型、政治型交易费用指数。关于交易费用总指数的计算,求出三类交易费用的主成分,对三个主成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三种交易费用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彼此相关的指标为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对市场型交易费用和管理型交易费用平均,得出交易费用总指数。除政治型交易费用指数外,各类机构的市场型、管理型交易费用指数以及交易费用总指数的排名,与上文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的计算结果比较,两者基本一致。①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从交易费用序数大小比较看,各类金融机构单位交易费用由低到高依次为:村镇银行、农业银行、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邮储银行;从交易费用总指数排序看,则依次是: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信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就向农户提供信贷的单位交易成本而言,村镇银行相对较低,而邮储银行最高,小额贷款公司则在降低管理型交易费用方面体现了自身的独特优势。

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型交易费用各有特点,相差不大,而彼此间的管理型交易费用则有较大差异。为更好地向农户提供信贷并提高机构自身经济绩效,在金融产业层面,重点应是如何降低信息与代理成本、信贷技术开发运用费用等所代表的管理型交易费用。

通过对农村各类金融机构交易费用序数和指数的比较,更能够看出各类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建议如下:

1.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建议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外部评级,监管部门根据不同评级结果对小额贷款公司制定不同的融资比例上限标准。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融入的商业银行资金,建议地方财政给予贴息,同时央行向农村资金互助社提供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有效降低其融资成本。

2.部分机构交易执行成本高的问题。从信贷员负责客户数量及信贷规模评价、贷存比等指标反映的执行成本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应提高信贷人员负责的客户数量和信贷规模,以降低交易费用;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则存在资金流出问题,导致县域范围内资金转化效率低、交易成本高,两者应该加大在县域范围内的信贷投入。

3.邮储银行交易费用高的问题。需要从邮政金融经营管理体制、邮储银行的产权结构、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市场定位、信贷技术等多方面做出改进,以有效降低潜在成本、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

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的素质问题。建议地方政府、银行监管部门、金融业行业协会等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相互交流,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信贷技术运用和信贷产品创新能力,降低技术开发运用成本。

5.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问题。建议借鉴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模式,由地方政府金融办和银行监管部门共同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监督管理,以有效降低和分摊监管费用,推进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和业务开展。

注释:

①受篇幅限制,计算过程和结果从略,有兴趣读者可与作者联系。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交易成本的比较&基于山东省的调查与分析_代理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