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校园规划设计需求论文_杨晨

与时俱进,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校园规划设计需求论文_杨晨

苏州市名人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215000

1、引言

现代教育正面临着重大挑战与变革,“人本教育、开放教育、绿色校园、情境教育、校园像家园”等各种先进主张皆与学校的整体规划设计息息相关。简而言之,今天的学校建筑不仅是一个能遮风避雨的纯粹学习场所,它更是一个发展知识、塑造人格,能充分满足人们理解、认知和发现的欲望,承载时代内涵的载体。如何能够规划好学校、设计好学校、建设好学校已成为当今教育部门和城建部门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在各个层面整合进行一体化设计这个角度,作一些初步的探究,抛砖引玉,希望更多有识之士一起来探讨学校建设。

2、学校建筑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的行业环境里,一所新学校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层面有很多种类组成,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城建用地规划设计、整体校园规划设计、校园建筑规划设计,建筑内部装饰装修设计,市政规划设计、绿化景观规划设计、建筑智能化规划设计、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校园家具设计、校园各专业化设计(专用教室装备设计、体育馆操场设计、食堂餐厅装备设计、图书馆装备设计等)。这些工作需要许多规划、设计人员参与其中,人数之众、专业之杂,可见一斑,如果没有一个总策划、总指挥、总参谋,加之建设单位对于学校建设的知识匮乏,经常出现弄工作顺序颠倒而造成的很多问题,如:项目实施重复造成大量的浪费,空间规划与实际使用不吻合造成的建设成果大量拆改形成的浪费,设施设备顺序颠倒造成的无法安装等等。

就上述问题而言,首先是对现代教育理念和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层次有别。其次是各个种类的规划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缺少一个总体的思路和方向,缺少一个总策划、总参谋、总指挥。再次,在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大多数规划设计没有突出学校应有的特色,没有把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元素在规划设计中应用和突出出来,规划设计呈现千校一面、照搬照抄的现状,有的缺乏人文关怀,生硬俗套,有的缺乏最基本审美要求,比如一些裸露的设施设备,设计的时候缺少基本美学意识,管他好看不好看,照“裸”不误。

3、问题的根源和本质特征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各级部门通过对教育的持续投入,基础教育现状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反映在规划设计的能力上,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依然是明显的。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首先是规划设计部门及员工对传统或现代的教育理念、教育文化等核心内容理解肤浅,或者根本没有理解,所谓外行者做内行事,这样怎么可能有完善的规划和设计?

其次是各规划设计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对话,大都抱着彼此不配合的态度,各行其道、我行我素。

第三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缺少专业化角色意识,因为甲方和建设主管方的重视对于保证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在建造过程中步骤和周期的合理性非常重要。

因此,以上这些问题的根源,其本质特征就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丧失了一体化的整合原则,没有在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的工作上,真正确立一家领导单位,或规划设计总包单位,同时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作为使用方的学校之间,没有确立谁是规划设计的意见领袖。

4、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首先是要在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强力推行整合新建校园建设项目一体化设计理念,确立一家主体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工作总包,由总包设计单位牵头,整合其他专业及专项设计单位。

其次是确立以学校为主的,代表甲方或业主的意见领袖,由学校组织牵头各设计单位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定期探讨和研究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特别强调“重视和鼓励规划设计人员在着手学校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前,对所要设计学校校园文化、教学理念和日常管理使用模式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深度挖掘。”

5、一体化整合式规划与设计的概念理解

学校建设项目规划之初,应从环境分析、基地勘察及文史资料搜集开始,再结合校方教育办学理念及各单体建筑设计功能,依据学校所处的地理区位条件,塑造富于特色的校园环境,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核心与令人回味的人文场所。然后进行校园建筑的平面布局,再到建筑形式、造型风格、外立面色彩规划等基本的校园设计。同时,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及时进行室内装饰装修设计配合,创造出灵活趣味的使用空间,以满足且推动建成使用效率,并且将景观规划设计、校园文化规划设计、家具设计等配套合作单位,在总包单位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之下,以及学校意见领袖的牵头之下,经过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后,各自拿出自己本专业范围内的规划设计初步方案,经总包单位提出修改意见后,最终汇总一个学校建设方案的总文本,然后再与校方进行沟通汇报,经过几轮的反复研讨和修改,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

6、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如何实施一体化整合式规划和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以昆山中学为案例,探究一体化整合式规划与设计的操作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项目设计之初,我们通过多年项目设计工作经验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向建设方罗列出一个新建校园项目应有的、往往不被重视的各种专项设计工作,具体如下:

(01):校园总体工程规划设计

(02):校园单体建筑工程设计

(03):校园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设计

(04):校园市政工程设计

(05):校园景观工程设计

(06):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智慧校园”

(07):校园文化专项设计“一校一品文化”

(08):厨房操作间专项设计“符合卫监标准”

(09):理化实验室专项设计“有毒气体排放”

(10):各专业教室专项设计“功能性强”

(11):运动场专项设计“功能性强”

(12):办公家具专项设计

(13):暖通工程专项设计

上述十三项设计工作,作为校园建设项目过程的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目前国内的建设项目设计工作习惯,往往建设方只注重整体校园规划设计和各单体建筑设计工作,其他是一项设计工作基本不被重视和关注,都在建筑设计和土建施工工作完成后,才开始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遇到某一项,处理某一项,从而造成顺序前后颠倒,已完成的工作无法满足其他的专项需求,然后进行拆除修改等等,为整个项目进展带来大量的时间与资金的严重浪费。因此,我们建议建设方能够论证我们的经验和建议,将上述十三项设计工作在整体设计之初就严格重视,将所有专项设计提前融合在一起讨论交流,把各专项设计工作顺序也合理梳理,以避免颠倒重复,规避时间和资金的浪费:

(01):校园总体工程规划设计

在校园工体规划设计的时候,校园文化融入创作,建筑师、校园文化策划、景观设计师以及校方共同探讨定位,明确目标,完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校园建设,同时避免总体规划设计与滞后的景观设计和校园文化设计之间出现衔接裂痕,包括市政工程设计,提前关注,一次性完成习惯性分步实施的各专项设计工作,规避

(02):校园单体建筑工程设计

在校园单体建筑设计创作的时候,室内装修设计融入,建筑师、室内装修设计师、校园文化设计师及校方共同探讨实际使用功能定位,明确目标,同时避免单体建筑设计与滞后的室内装修设计和校园文化设计之间出现衔接裂痕,进行已完成砌筑的墙体拆除,已完成的水电安装拆除所带来的严重资金浪费。

我们梳理整体设计工作后,把原有习惯性的十三项分步设计工作集中融合成两大项设计工作,最终形成该项目在整体建设过程中合理规避了原有习惯性设计工作所造成的大量时间和资金的浪费,同时收到了建设方的好评。

7、校园文化、办学理念、教学思想等意识观念在整合式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性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是一所学校成功的核心。我们的每一个校园规划设计都要与这些教育家心与心的沟通与对话。教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需要从整体系统管理和控制的工程 。校园规划建设实践中亟待把现有各个环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做进一步的系统规范与整合。

成功的校园环境应该从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时,应避免单纯追求表达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形式,而是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老师和学生教与学行为模式本身的了解探讨,以及相应的对建筑空间场所的需求上,这种需求包含着功能和精神、心理上的不同层面。

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教育实践理念的发展应该以一种共生的形式相互结合推进。校园规划设计建设的目的就是希望建成的校园硬件设施与经营管理校园的软件之间能够形成默契;从而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其自身学习和整个学校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成长环境。

大量新建学校在设计时,未来建成的学校是否符合待定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硬件的空间功能设置是否与未来教育要求和教学模式相匹配等问题常常被忽略,导致许多新学校在进驻之后不久便要“二次更新”,为避免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办学理念、教学思想等意识观念在整合式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性

8、学校建筑一体化整合式规划与设计的意义和带来的价值

学校一体化整合设计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是学校设计和呈现,主题更突出和集中。校园环境更能体现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的内涵。

第二是可以避免施工安装环节的不必要的浪费问题,各工种的界面有交叉但不凌乱,有配合但不推诿。

第三,更能营造“以学生为本”的空间环境,更能彰显学校审美精神。

第四,建筑师通过重视学校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校园文化特色将渗透到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每个角落.每个环节。

9、整合式规划与设计的思考和探究

(1)、重视校方意见领袖的深度参与

建筑师的专业是建筑和空间设计,在教育理念的认识上不如教育工作者深刻,在学校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校方的参与,听取教育人士的相关理念和教育方式等,与校方充分地讨论与推敲以共同决定学校的规划与相关设计,并进而将其转化成具体的空间与设计,这样最终完成的校园设计才能达到合理实用,满足使用者的相关要求。校方参与规划与讨论已成为目前校舍兴建的一种趋势,校方由相关人员组成兴建委员会,充分提供相关设计资料与设计任务书,坚持开明的教育理念。而建筑师必须秉持专业能力去分析了解学校环境特质,了解学校的历史及办学特点,通过与教育者的不断对话去思辨怎样的校园空间才能促进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怎样的空间设计才能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怎样的校园才能体现学校的文化和历史。

(2)、探究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特点,吸收当地传统文化涵养, 结合地形、优化规划布局模式,避免千校一面的不良外观。

新的设计模式正在摸索之中,轴列式、行列式、网格式、围合庭院式、自由式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规划布局模式。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应该突破各种独立的建筑与僵化刻板的空间布局,结合地形,采用灵活多变的空间组织形态与整体化的建筑手法和开放式的布局,为师生在校园中的传道、授业构建技术性的平台。

(3)、人性化的规划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它既体现在总体设计之中,又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的细节上。在总体布局上,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和学校规模的发展,严格强调校园的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经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们的使用要求,而如何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加强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便成为“以人为本”的关注点。

(4)、意义空间的营造

人的一生会经历家庭、学校与社会生活,而学校生活正是衔接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孕育一个人思想形成的最重要过程。

(5)、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一所学校仅仅在大的规划功能格局上成功只能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校园设计很多方面表现在许许多多的细节处理上。

以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普通教学单元的设计为例,教室不仅仅是学习场所,同时又是学生的生活场所。虽然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室规划有所不同,但教室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空间的确是一所学校建筑中最核心重要的单元。这如同在一个酒店的设计中,客房的设计是酒店设计的核心单元一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观察他们在普通教室上的建设和使用管理状况,便可见端倪。普通教室单元空间功能复合的回归和延伸,令其承载了不同功能的使用需求:授课空间、自我学习空间、多媒体视听、分小组团队的活动空间、整理内务的空间(用水空间:清洁、饮水、洗手、杂物储藏等)、进餐空间(中餐)、教师办公角(供教师用的桌子和柜子)、教材角和小型读书角(相对独立和安静的小空间)、学生自我的贮藏柜、班级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空间、有归属感的教室单元附属延伸活动空间(有条件的情况下)。

目前核心教学单元的空间设计趋势是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室墙体,实现大空间、大教室、大课堂的空间定义和角色转变以及模块化组合空间形式,以多功能公共空间的附加值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以色彩的丰富赢得学生的喜欢,有助于实现由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换。并利用可调节变化的教学延伸空间,不同的教室组成的教学单元可分可合。适用于分班教学和合班教学。不同年龄间的学生可以形成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己。

论文作者:杨晨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8

标签:;  ;  ;  ;  ;  ;  ;  ;  

与时俱进,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校园规划设计需求论文_杨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