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论文_阿依帕丽·湖加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论文_阿依帕丽·湖加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四小学 830000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比较系统地、更直接地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实施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地方、国家、世界是他们生活的区域,而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则是存在于这些区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要想逐步扩大,就需要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化从而与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结合的一门课程。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和自己有密切关系的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并形成相互间的交互作用,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以加深对自我和他人及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换言之,品德与社会学科就是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科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最好的引导启迪就是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情融入,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激情,产生兴趣。而激情的传递则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意境,“触景生情”就必不可少了!

一、 创设情境的主体性策略

品德与社会活动课往往是通过真切的活动情境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实质,必须让学生真正地入情入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的重、难点,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如何让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呢?

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实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往往比较差,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应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千方百计让学生反映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喜欢描绘的情感,谈自己热衷谈论而又能谈出个“道道”的理。

2.情境中角色换位。

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应蹲下去看学生。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维,这时何不让学生自己来发表见解,说出自己所熟悉的情境呢?

二、活动导学的主体性策略

活动课的开设对促使知识内化为行动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采用多角度、多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1.导演法。

教师把“主演”的角色让给学生,而教师自己当“导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呵护我们的身体》一文时,老师当“妈妈”,要学生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作即兴配合。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使思想品德受到了熏陶。

2.辩论法。

教《节约水电》一文时,很多学生头脑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观念:反正现在我们家的水是用不完的;我们家有的是钱,多用一度电也不碍事。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展开了正反两方的辩论。学生这时完全自由地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要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那么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谁是谁非了。通过辨析,提高了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为。

3.影示式。

即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影、电视、录像等。

以上几种方法只是几个实例,教无定法,导无定规,只要我们把握教育目标,坚持教育对象的整体性、学生主体地位的一贯性、因材施教等原则,导行方法定会有效而多样。值得一提的是,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教师还要牵针引线。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他们,使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为学生主观能动的学习服务。

三、民主总结的主体性策略

民主总结属于活动的反馈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总结。

1. 互相评价。

这就要求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科学、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公正的推理和判断。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心,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体现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合作精神。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对自己各个方面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反省的过程,总结经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些,一个劲地奔向自己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本的观点,按预定的程序走,应该放开课堂,自然生成别样的精彩。每个老师讲课时都在盼望亮点、追求亮点,众里寻他千百度,美丽的明眸往往就在不经意的回首之间。热闹可以制造,亮点则需要捕捉。教学中老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更高的追求。

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言行都能影响教育学生,特定的时机,特殊的手段,一段轻盈的点拨能消释平时说教几乎无法溶解的坚冰。在细微处见真情,教育让学生感动。作为品德教师,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关注学生,抓住机会感化学生,让平凡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润物无声。

论文作者:阿依帕丽·湖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  ;  ;  ;  ;  ;  ;  ;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论文_阿依帕丽·湖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