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球操运动在经桡动脉通路再次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李冰,戴珩(通讯作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心血管内科 沈阳 110004

摘要:目的 探讨掌上球操运动在经桡动脉通路再次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313例需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冠心病患者,在首次PCI治疗术后均进行常规压迫止血,而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压迫止血后指导其进行掌上球操运动。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择期行桡动脉PCI治疗时,桡动脉置入鞘管成功率和对医疗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需要择期再次行PCI治疗术的患者在首次PCI治疗术后进行掌上球操运动,可以明显提高再次行桡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并提高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掌上球操运动;桡动脉穿刺;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进步与完善,经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桡动脉入径处理的冠脉病变类型已逐步拓展到复杂病变。与股动脉入径相比,桡动脉入径具有较少发生穿刺部位局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的优点。同时,由于桡动脉较少限制肢体活动,患者焦虑等负性情绪也比股动脉入径显著减低。因此,再次行经桡动脉行PCI治疗术有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桡动脉本身具有管径较细、易痉挛、对刺激的反应性高等特点,再加上术中通过置入鞘管进行操作,极易引起桡动脉结构及功能的损伤,限制了桡动脉成为再次PCI的入径血管的可能。本研究通过对该类患者首次PCI治疗术后进行掌上球操运动,探讨掌上球操运动对于需再次行桡动脉PCI治疗术患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住院并行PCI治疗的患者,且在首次治疗后明确需要再次行PCI治疗处理残余病变,所有患者首次PCI治疗均为经桡动脉入径,排除标准:(1)因神志不清或罹患脑部疾病导致术侧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2)首次PCI治疗时桡动脉穿刺失败;(3)患者拒绝参加实验。入选患者经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最终对照组161例,在首次PCI治疗后常规压迫止血。实验组152例,在常规压迫止血后指导其进行掌上球操运动。

1.2研究方法

1.2.1 术后指导及护理

首次PCI术后,对所有入选患者讲解常规止血的具体注意事项,为实验组选取约手掌大小的橡皮球,在心内科高年资护士指导下做握球运动,,每30分钟运动一次,每次捏球10-20次。运动的力度与频率需根据患者伤口出血量进行调整。若有少量渗血,则降低患者运动力度与频率;若渗血量较多,则终止活动,重新包扎,至伤口停止渗血后再重新运动。在具体实践时应观察患者伤口腕部受压情况及手指血液运行状况、注意记录患者握球运动感受和主观舒适度。对照组患者则仅进行常规护理和必要的心理疏导。两组患者均在术后每4小时减压止血器一次,共减压2次,于24小时后撤除留置鞘管。在减压期间着重注意防止桡动脉大量渗血。在具体实践时应观察患者伤口腕部受压情况及手指血液运行状况。

1.2.2 对球操运动的评价

统计所有入选患者在再次行PCI术置入鞘管的情况,包括是否成功置入鞘管,是否出现桡动脉痉挛、前臂血肿和手腕部张力性水泡等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再次经桡动脉置入鞘管成功率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再次经桡动脉置入鞘管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两组患者在第二次行PCI术时,实验组共152例,其中桡动脉置管成功132例,9例因桡动脉闭塞改为对侧桡动脉穿刺,11例因桡动脉闭塞改为股动脉穿刺。对照组共161例,其中桡动脉置管成功118例,23例因桡动脉闭塞改为对侧桡动脉穿刺20例因桡动脉闭塞改为股动脉穿刺。

2.2手腕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再次经桡动脉置入鞘管成功率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手腕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2)。实验组共152例,其中13例患者出现前臂血肿,7例患者发生了手腕部张力性水泡。对照组共161例,其中27例患者出现前臂血肿,21例患者发生了手腕部张力性水泡。所有出现血肿的患者经过冷敷、局部加压包扎等处理后,均逐步吸收,无需外科进一步干预。

表2 手腕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讨论

经桡动脉入径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具有血管并发症少,不需肢体制动,操作简单等优点,已成为目前PCI 治疗首选入径。但因其自身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易因鞘管和导管摩擦引起动脉内皮功能损伤,进而引发血管痉挛,甚至闭塞[1],针对需要再次行PCI治疗的患者,如何提高再次桡动脉置入鞘管的成功率,减少因第一次置入鞘管产生的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及研究认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RI)可能造成桡动脉闭塞或非闭塞性损伤[2-4],这些除了与患者本身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病史等相关外,还与手术选择的鞘管外径、压迫时间、术中导管使用数量和肝素剂量等因素相关。最新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可能加重本身的心脏疾病,而当患者在首次PCI治疗时出现了桡动脉相关并发症,不仅造成患者本身肢体活动的不便,更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5]。既往研究表明,在常规压迫止血基础上指导患者球操运动,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6]。本研究通过为患者选取合适的橡皮球,指导患者术侧指端活动,有效的减少术后出现的皮下血肿及张力性水泡,改善其血液循环,提高了再次经桡动脉置入鞘管的成功率,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

然而,本研究临床手术的术者并非为固定一人,不同术者间的经验及操作熟练程度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且未经过超声鉴别置入鞘管失败病例的真实情况,故相关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Fukuda N,Iwahara S,Harada A,et al. Vasospasms of the radial artery after the transradial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angioplasty. Jpn Heart J,2004,45(5):723-731

[2]Rao SV,Ou FS,Wang TY,et al.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radial and femoral approaches to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Cardiovascular Data Registry. JACC Cardiovasc Interv,2008,1:379-386.

[3]Jolly SS,Amlani S,Hamon M,et al. Radial versus femoral access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or intervention and the impact on major bleeding and ischemic ev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Am Heart J,2009,157:132-140.

[4]Yonetsu T,Kakuta T,Lee T,et al. Assessment of acute injuries and chronic intimal thickening of the radial artery after 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ur Heart J,2010,31:1608-1615.

[5]杨壁卉,王静. 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9):1836-1837.

[6]李冰,戴珩. 握球运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PCI术后负性情绪的影响 [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46(5):463-464.

论文作者:李冰,戴珩(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7

标签:;  ;  ;  ;  ;  ;  ;  ;  

掌上球操运动在经桡动脉通路再次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李冰,戴珩(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