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城镇职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表明,我国城镇职工的收入水平接近小康社会的目标_城市中国论文

对我国城镇职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表明,我国城镇职工的收入水平接近小康社会的目标_城市中国论文

中国城市职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表明——职工收入水平接近小康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工论文,调查报告论文,小康论文,中国论文,收入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全面反映改革开放18年来我国广大职工生活水平的进步状况,1996年12月至1997年1月,由国家统计局、劳动部、全国总工会、民政部、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联合组织了中国职工生活进步调查。调查主体为全国6250万户、2.05亿城市居民,抽选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1个城市、15600户居民家庭作为调查样本。

调查结果表明,改革开放18年来,城市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消费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家庭经济实力增强,收入水平接近小康目标;大多数职工对生活状况基本满意,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但仍处于合理范围之内;下岗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职工生活的最大问题,实现城市小康目标的关键是搞活国有企业,提高国有企业职工收入水平。

一、城市职工收入大幅度增长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职工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收入4845元,比1985年的749元增长5.5倍,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平均增长5.8%,远高于改革前的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2.工资性收入增长是城市职工收入提高的最主要因素。

79.4%的人认为近五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工资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在职工家庭收入增加额中48%是由工资水平提高带来的。

3.就业面扩大是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

由于就业面扩大而增加的收入占全部职工家庭收入增加额的24%左右。

4.收入来源多样化是城市职工收入增加的又一重要因素。

有兼职和兼营收入的人数,已经占到全部被调查人数的27.5%,其人均兼职月收入约264元,占这部分职工人均月收入的35.5%。

5.从全国城市总体看,实现小康目标有充分把握。

1996年城市职工家庭人均收入达到4839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2298元,相当于实现小康收入目标的96.2%。照此发展,1998年左右城市职工家庭收入水平在总体上实现小康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二、城市职工生活消费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进入小康生活消费模式

1.城市职工基本生活消费由量的满足过渡到质的提高。

职工家庭食品质量大大提高,家庭饮食部分社会化。1996年我国城市人均消费肉禽类27.9公斤,比1981年增长了36%;蛋类消费10.1公斤,增长94%。而粮食消费则下降了54%。近十几年各种方便食品消费量迅速增加,家庭饮食已经部分社会化。人均年消费方便面22包,速冻食品12.8元,火腿肠13.2元。1996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在外就餐20次,金额350元。

西服、皮鞋在我国城市职工家庭普及率已高达90%以上。平均每户有西服2.1套,皮鞋3.5双。选购服装除了价格因素外,首要考虑因素是“舒适合体”,占49%,“穿上好看”和“能体现个性”这些新的穿着观念,占到26%和12%。

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996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为8.4平方米,已经超过人均8平方米的小康标准。76.8%的职工家庭住上了楼房,平均户均使用面积54平方米。住宅设备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冰箱、排油烟机、淋浴热水器等现代化设施的普及率已经分别达到76%、38%和35%。北方城市的暖气普及率58%,南方城市的空调普及率23%,一些城市达到30%以上。

2.城市职工家庭生活方式逐步现代化。

我国城市职工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话52部,省会城市平均达到60部。电脑已迅速进入城市职工家庭,每百户拥有3台,大城市超过4台,图文传真机每千户拥有2台。汽车普及率为1.3%。

三、城市职工家庭财力增强,家庭金融资产开始形成

1.我国城市职工的家庭财产大大增加。

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02台,洗衣机89台,组合音响19台,家用空调普及率11%。按平均当年购买价格计算,城市职工家庭平均每户仅家用电器的价值,就在9000元以上。加上服装、家具、首饰、照相摄像器材、交通工具等,平均每户实物财产超过1.4万元。这还不包括比较难以统计的房产和其他实物财产。

2.在实物资产大幅度增加的同时,金融资产亦大幅度增加。

1996年我国城市职工家庭储蓄面已高达79%左右,平均每户储蓄金额约在1.8万元左右;国库券、国债拥有面为14%,平均每户约960元;储蓄性保险拥有面为12.4%,平均每户400元。如加上股票和其他金融资产,我国城市职工家庭平均每户拥有金融资产超过2.2万元。

四、职工收入差距拉大,但仍处于比较合理范围之内

1.新兴产业和风险较大的产业职工收入较高,行业之间职工收入相差约80%。

从总体看,各行业之间职工收入的最大差距不到一倍。金融保险业与农林牧渔业之间差距最大,相差79.9%。

2.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收入较高,三大经济类型之间相差69%。

私营企业职工月平均收入1192元;混合制经济企业职工月平均收入958元;国有企业职工月平均收入725元,集体经济企业职工只有591元。

3.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城市职工收入相差47%。

1996年东部城市职工月平均收入834元,中部593元,西部620元。以中部地区职工收入水平为100,三大地区职工收入比例为147:100:105。

五、下岗人员特征及生活状况

1996年末下岗职工总数为892万人。

1.下岗人员集中于转轨行业和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高的职工。

下岗人员中初中文化及以下的占62%,高中占29%。中年职工居多。31岁—40岁的占40.1%,41岁—50岁的占32.3%。

2.下岗人员再就业情况。

1996年年底,全部下岗人员获得再就业的只占26%。

3.下岗人员生活状况。

已再就业人员生活工作状况总体较好。主要是靠亲友推荐或到过去有业务联系的单位再就业的占80%。再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平均高于原单位收入的占25%,有49.2%的再就业人员收入低于原单位水平。33%的再就业人员在新单位感觉良好,43%的人认为一般,但也有5.6%的人认为待遇受歧视。

未再就业的下岗人员生活比较困难。本次调查显示,未再就业人员的家庭平均每月人均收入只有298元。生活来源第一位靠家庭其他人员收入的占59%。靠原单位下岗补助的占30%。靠打零工,占16%。靠亲友帮助,占12%。依靠社会保障救济的比例较低,只有1.8%。

标签:;  ;  

对我国城镇职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表明,我国城镇职工的收入水平接近小康社会的目标_城市中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