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_中国现状论文

中国城市中间阶层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未来发展论文,阶层论文,现状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主要依据1997年在北京市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资料,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分析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本文所使用的“中间阶层”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或“中间阶级”(middle class)概念有所不同。它指的是按照社会经济地位量表测量出来的居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一个地位群体。

一、城市中间阶层的划分

对于社会阶层,学术界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人认为,社会阶层是指在同一社会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不同阶级中的不同层次。也有人认为,社会阶层是指由不同阶级出身,因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美国学者D·I·霍金斯认为,社会阶层是对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态度等方面的不同进行等级划分,划分成相对永久的同类人群。(注:江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页。)

我们认为,社会阶层“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在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注: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278页。)导致社会垂直分化的因素很多,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教育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等。

一般而言,社会阶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阶级内部的阶层,同一阶级的人在他们与特定的生产资料的关系上是共同的,其根本利益和社会地位是一致的。例如,所有的资本家都占有资本,都需要获取剩余价值。但是,同一阶级的人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或拥有财产的数量和具体形式上可能存在差别。这种经济上的差别使得他们在政治上、思想文化上以及社会地位上也存在差别,从而使同一阶级的人们又分为若干社会阶层。例如,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其内部又可分为大、中、小资产阶级。社会阶层的另一种类型是阶级之外的阶层,它与阶级形成交叉并列关系。

关于社会阶层的划分,一般主要使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单一指标法,另一种是综合指标法。

单一指标法,即只使用单一尺度来划分社会阶层。这些单一尺度并非随意选取的,只有那些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表现产生较大或持续影响的因素,才能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尺度。常用的这类尺度有以下几种:收入、职业、文化程度或权力。此外,像家庭背景、居住区位等等,在某种意义上也都可以作为划分阶层的单一尺度。

所谓综合指标法,即同时使用几种尺度来划分社会阶层。由于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或阶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一般而言,使用综合指标法来划分社会阶层,比使用单一指标法的精度要高一些,更有利于准确地分析各阶层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

我们在此采用综合指标法来划分社会阶层。具体地说,就是采用西方较为流行的“社会经济地位量表”(Socioeconomic Score,简称"SES")来划分社会阶层。这个量表虽然在名称上突出了经济地位,但并不只是测量经济地位。它通过测量收入地位、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并计算其综合值,以此来划分社会阶层。

当然,我们在使用这一量表时,应当根据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正。下面就是经过修正的测量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量表:

上表中,被访者在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和职业三项上的得分相加,就是其社会经济地位的综合得分。一般来说,是按照以下标准来划分阶层等级的:总分15分(满分)为上层;12~14分为中上层;9~11分为中层;6~8分为中下层;3~5分为下层。

二、城市中间阶层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按照上述社会经济地位量表我们对本次调查资料进行测量,北京市的社会阶层结构如下:上层占2%,中上层占16%,中层占36%,中下层为31.9%,而下层为14.1%。下面请看中间阶层的社会经济特征。

1.中间阶层家庭主要成员状况

中间阶层家庭主要成员(当家者)的基本情况如下:

(1)大专文化程度以上者占33.6%。如果包括高中文化程度者,则占到85.7%。而在下层中,这一指标仅为5.9%,在中下层人士中为35.9%,中上层和上层都为100%。由此可见,中间阶层家庭主要成员受过较好的教育。

(2)一般管理人员和一般专业技术人员是其主体。在中间阶层家庭主要成员中,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2.3%,中级管理人员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14.3%,而一般管理人员和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则占62.7%,明显是大多数。另外,体力工人和个体经营人员占了20.3%,临时工和失业、待业人员仅占0.5%。

(3)中间阶层家庭主要成员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国”字号单位里工作。其中,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国有事业三类单位工作的人占了84.7%。由此可见,中间阶层家庭主要成员大多是老的“工薪层”。他们当中,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中工作的以及从事个体经营的仅占12%。

(4)中间阶层家庭主要成员中有兼职工作或其他经营活动的人所占比例最低,为6.5%。在下层、中下层、中上层和上层中,这一比例分别为8.2%、7.9%、10.4%和16.7%。

2.中间阶层的家庭状况

首先请看下表:

由上表可知,中间阶层家庭成员就业面为63%,家庭人均月收入为717.32元,家庭年消费支出为21472.08元,家庭成员共同消费占家庭消费的62.53%,平均拥有金融资产(存款、债券或股票)10248.51元。在中间阶层家庭中,仅有6.0%的家庭没有劳动人口,其中75%的家庭拥有存款、债券或股票。所有这些情况,与其他阶层家庭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其次,从中间阶层家庭的日常消费支出结构看,如果采用恩格尔系数进行测量,中间阶层家庭已达到小康水平。中层、下层、中下层、中上层和上层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5.14%、60.56%、54.35%、43.08%和42.94%。

在中间阶层家庭中,居于前三位的消费支出项目依次是食品、服装和子女教育。而在下层家庭中,居于前三位的消费支出项目依次是食品、住房和医疗;在中下层家庭中,依次是食品、子女教育和住房;在中上层家庭中,依次是食品、服装和耐用消费品;在上层家庭中则依次是食品、子女教育和耐用消费品。由此可见,尽管各阶层家庭中首位的支出项目均是食品,但在第二、三位的支出中,各阶层则出现差异。在上层家庭中,子女教育支出超过耐用消费品和服装的支出,排在了第二位,而中上层与中层家庭居于第二位的支出项目则为服装。中下层和下层家庭中,住房消费所占位置较为突出,这与他们的收入和有关政策有关。

再次,从中间阶层家庭所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情况看,在一些主要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上,中间阶层家庭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3.中间阶层对自己家庭经济地位的主观评价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多数(占49.8%)中间阶层成员认为其家庭收入居于中等水平,但也有相当比例(占41.9%)的人认为其家庭收入处在中下水平。不过,这一阶层中认为自己家庭收入居于中上水平和下等水平的人均只占少数。这一点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中间阶层的心态:既有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又有某种程度上的危机感。

三、城市中间阶层的未来发展

由于很难找到按照本文标准划分的中间阶层资料,这里我们只好比较若干国家和地区所谓“白领阶层”的成长过程,以此分析和预测中国大陆城市中间阶层发展的未来趋势。

1.美国中间阶层的成长

在美国,专业技术人员在1908年还不到100万人,1940年则达到390万,1964年达到860万,1972年达到1150万,到1980年,则已上升到1550万人(注:参见孙立平:《社会现代化》,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69页。),平均每10年增加两倍左右。

另一份资料表明,1900年,美国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销售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37.4%,1920年占40.2%,1940年占41.5%,1950年占44.0%,1960年占47.8%,1970年占50.7%。

《美国统计摘要》在1960~1982年期间统计美国职业构成时,曾专门列出“白领人员”这一职业,其在各职业中所占的百分比参见下表:

由上表可知,在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20余年间,白领人员在各职业中所占的比例上升了约10个百分点。由于整个就业人口规模的扩大,可以想见白领人员的绝对数目是大大增加了。

2.中国台湾地区中间阶层的成长

中国台湾地区自1956年到1979年,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中间阶层也在逐步成长。参见下表(注:朱岑楼主编:《我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印行,第541页。):

在上表中,专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办事人员和销售人员可以看作中间阶层的主体。这一阶层占各职业的比例由1956年的19.9%上升到1979年的26.1%,上升的速度比日、美两国要慢。这当中,主要原因恐怕一是由于前期台湾并没有相当重视经济发展,而是把相当的精力放在政治方面;二是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先是大批农业劳动者转变为工人,尚未到达中间阶层迅速壮大的阶段。或者说,在这一时期,所谓“白领人员”和“蓝领人员”都在增长过程中。

3.中国大陆中间阶层的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了中国社会职业结构的变迁。从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各职业人口构成看,所谓白领人员占各职业的比例由9.7%上升到了11.8%,增加了2个百分点。虽然从比例上看,增加幅度不大,但从绝对数上看,增加幅度还是很大的。上述数字同时表明,就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存在基数很大的农业劳动者,所以,白领人员在我国所占比例还相当低。

如果仅仅就城市劳动人口进行考察,那么其职业构成与全国的情况相比,就有很大差异。以1990年城市各职业的人口构成为例,参见下表(注:引自李强:《关于中等收入阶层问题的研究》,载《管理世界》1992年第6期。):

由上表可知,1990年,中国城市所谓“白领人员”已占在业人口的29.1%,大大高于全国城乡合计的水平。这是因为城市产业化的历史较长,水平较高,而且教育大大普及。

4.城市中间阶层的未来发展

中国大陆城市中间阶层的未来发展可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由于中国目前仍然处在迅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会继续增加对蓝领工人的需求,所以,伴随着以“白领人员”为主体的中间阶层的成长,还会有“蓝领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因此,白领与蓝领,就其数量而言,将可能呈齐头并进之势。

第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仍在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大批农业人口将进入城市就业和生活。如果仍然按户籍身份划分城市居民与非城市居民,那么,目前大量流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将在客观上促进城市居民职业结构的变迁,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文化素质较高的城市居民进入白领职业。这样,城市中间阶层成长的速度将会较快。但是,如果把在城市就业和生活的农民也算作城市居民,那么,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中间阶层占城市劳动人口的绝对数可能增加较快,但是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可能不会大幅度上升。因为,流入城市农民从事的大多是蓝领低收入职业。

第三,由于中国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经济增长的效应突出,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将明显快于中小城市。因此,像北京、上海之类的大城市,其中间阶层的成长速度将明显快于一般中小城市。

第四,在最近的几年内,由于改革在“国”字当头的各个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日趋深入,相当一部分原来所谓的“白领人员”有可能失业、下岗,这样就有可能暂时导致城市中间阶层增长速度的放慢,甚至停滞不前。因为,根据我们的调查,城市中间阶层的绝大多数是“国”字头各单位中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见前文)。

第五,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目前城市中间阶层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有可能迅速进入中上阶层。他们与社会的上层一起,可能形成对社会资源的垄断。这种垄断将对中下层进入中间阶层不利,最终可能导致中间阶层在某种程度上的萎缩,造成社会的两极化。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将会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标签:;  ;  ;  ;  ;  ;  ;  ;  

我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_中国现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