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历程及其特点_课程论文

生存历程及其特点_课程论文

“生存”课程及其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在两年多课程探索与研究中,发现目前幼教中存在不少误区,如集体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单一,教育方法、手段与教育目的不符;家长、教师较偏重幼儿认知、技能发展,相对忽视情感、社会性发展;为了发展幼儿某种技能而牺牲幼儿整体发展的现象还存在着。这些显然不利于幼儿良好的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这一现象:在欧洲大陆的现代哲学研究中,生存哲学形成一股影响广泛的哲学思潮。生存学派的哲学家、教育家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它们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不仅具有“工具性关怀”,更看重“人文关怀”,受生存哲学思想的启发,我们认为,评价幼儿生存与发展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他们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因为这些仅仅是“工具性价值”,更应关注幼儿的“全人发展”,更多考虑幼儿是否在幼儿园中变得自信、合作,有爱心、责任心,是否能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温馨、同伴之间的友好、生活的幸福等等——这都是教育的“人文关怀”涉及的范围。

因此,我们将课程中名为“生存”课程,旨在促进幼儿真正的、良好的生存与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摸索总结出了如下一些特点。

一、“生存”课程从问题出发

“生存”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是从问题出发的。

目前不少幼儿园课程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上而下”教育改革的决策主体是高层行政部门,其运行方式是借助教育法规、专家的意见或行政命令,传达课程变革的决定,传递指导改革的教育思想、观念。“自上而下”课程改革的问题是,广大幼教实践工作者有没有做好改革的准备,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课程改革意图,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专家的理论,不得而知。

“生存”课程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方法,课程目标制定从问题出发,从实际出发,从幼教实践出发,从幼儿发展之可能性出发,更关注幼教实践,更突出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生存”课程对“问题”的解释如下。

1.从幼儿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较多集中在当前幼儿中常见的社会性、个性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如任性、不友好、不合作、娇生惯养、不主动、不会学习等。这些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育经验、家长、社会的反映等,是为“社会矫正模式”。

2.从现在及将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人”的要求出发,认为有必要在幼儿期做一定的准备,是为“预测模式”。

3.从幼儿发展的各大领域出发、从身心和谐发展出发,发现幼儿的“生存”问题,是为“心理发展模式”。

4.从现代科学学科、新学科、学习方法论、社会学、环境生态学等出发,发现幼儿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为“现代学科模式”。

5.从医学、卫生学等出发,发现幼儿存在的生存问题,是为“健康模式”。

6.从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等出发,是为“儿童中心模式”。

二、“生存”课程具有“人文关怀”的特征

“人文关怀”指课程充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人的生成、发展与完善,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教育目的本是使人受益,但现实的教育却恰恰遗忘了人,把对教育对象的工具性价值视为教育的唯一功能,而不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不去关注真正的“生活世界”。幼儿的发展并不只是认知、健康、社会性,幼儿要成为人走向世界,仅凭知识、道德、身体显然还不够,还必须应对生活中遭遇的一切,学会爱、理解、尊重、宽容、关心等。将幼儿发展片面理解成完成几大领域任务的教育,那我们就很难真正关注幼儿的生存,他们真实的生存、生活状态又是什么,他们是否在教育世界中形成并丰富自己的生活世界,提高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发展自身的生活世界,从中体验人生意义,形成自身完整人格。而“工具性价值”常使我们为孩子学会了一点东西而沾沾自喜——母亲当然应为孩子会弹一首动听的曲子而兴奋,然而她却难以想像,也许孩子是带着对“生活世界”的愤怒而练琴。这样的教育不是指向人的,而是指向物。“生存”课程提出“人文关怀”也正是让课程关注幼儿真正的生存、真正的发展。

三、“生存”课程采用的研究取向是行动研究

在行动研究中,“教师即研究者”,或者说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这表明了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带有“批评”、“反思”眼光的研究者。当教师投入到教育活动、教育实践、教育现场时,她是一名教师,此时教师“投身”于教育中。然而教师还应从教育实践中“跳”出来、“抽身”出来,站在研究立场上来评价、反思自身的教育活动。通过不断的“投身——抽身”过程,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做出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总结,从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生存”课程要求教师不断“投身——抽身”,既是教育实践者,又具有研究者的敏锐性与鉴别力,具有对实践的“反思”与“评价”能力。这样,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也就不仅是“我——你”关系,还有“我——他”关系。我们常看到有教师因为孩子很淘气、不听话而生气,“简直是气死我了”,这时教师与幼儿处于“我——你”关系:你那么闹,我真的生气了。然而,如果教师以第三者的身份来看儿童,即以研究者的视角来看儿童,“他为什么这样闹呢?”此时教师与幼儿处于“我——他”关系:他这么闹,我得观察、研究。以往教师习惯于从“我——你”关系出发来思考问题,而行动研究还要求教师要具有从“我——他”关系来思考的能力。

标签:;  ;  

生存历程及其特点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