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游戏论文_钟江林

巧用心理游戏论文_钟江林

钟江林(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300)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5-4197(2019)05-0006-0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可见,心理游戏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玩是孩子的天性,心理游戏因其趣味性、可操作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深受广大心理老师和学生的喜欢,在心理活动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心理游戏的运用存在不少问题,如生搬硬套、形式雷同、作用单一甚至喧宾夺主等。那么,如何合理选择和设计心理游戏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做法。

一、心理游戏的选择

心理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游戏,必须服务于教学需要,不是单纯的有趣和放松。心理游戏的选择和编排必须围绕某个活动主题展开,必须充分考虑到它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偏离教学目标,虽热闹有余但教学效果不佳。这样的游戏即使再好也要舍弃。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灵活选择相应的心理游戏,比如罗家永编著的《心理拓展游戏270例》根据心理游戏的目的可以分成八大类:1.热身游戏;2.趣味游戏;3.挑战游戏; 4.合作游戏;5.沟通游戏;6.思维游戏;7.信任游戏;8.心灵游戏。

二、心理游戏的设计

心理游戏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师自身的专长和班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安排,才能充分发挥心理游戏的功能和作用。笔者几年来在设计心理游戏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 趣味命名。与所有游戏一样,心理游戏也要抓住基本的一点:有趣好玩。故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名称、内容到操作过程都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心理需要,使之感到有情趣,想参加。可以通过增加竞争因素,如分小组、辩论、制造矛盾、激发思考、设置悬念、满足探索欲望等,来吸引他们。例如,为了高年级学生学会主动交往,克服男女交往过敏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名为“钱多多”的游戏,光是名字就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根据活动的规则,如女生代表一元,男生代表五角,大家根据老师喊的数额,快速寻找同伴,速度慢的或没能找到符合的组合的学生就要留下来表演节目。大家觉得这个游戏很有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促进男生和女生大胆、主动、适度交往,实施效果相当不错。

2.改变规则。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游戏规则进行相应的调整,即使同一个游戏也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教学主题进行适当修改,如改变游戏规则、增加或减少难度等,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简化规则。比如,在执教《体验选择》的时候,有个“找朋友”的游戏环节,这个游戏如果是针对中学生或成人,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但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比较好动,对异性存在过敏倾向,操作起来就比较乱。于是,我对游戏规则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修改前游戏规则:同学分成两组,面对面站着,这个游戏有四个口令“选择—出拳—动作—移动”。当老师说“选择”时,请你观察对面的这位同学,思考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当老师说“出拳”时,1个手指头表示我不愿意;2个手指头表示愿意;3个手指头表示想成为很好很好的朋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老师说:“动作”时,1个手指头的同学把脸转向一边;如果两个人的手指头是一样的,相互击掌;如果都不相同,就什么都不做。当老师说“移动”时,就往右移动两个人。请小组长发口令,带领小组活动。

修改后游戏规则:同学分成两组,面对面站着,这个游戏有三个口令“思考—选择—移动”。当老师说“思考”时,请你观察对面的这位同学,思考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当老师说“选择”时,愿意的同学就握握手,不愿意的同学原地不动;当老师说“移动”时,全体同学迅速就往右移动两个人。

修改后的“找朋友”游戏操作起来就比较有秩序,效果比较好。

增加难度。比如,在执教六年级《跌倒了,爬起来》公开课时,为了增加挑战难度,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战胜挫折的体验,我在开展“孙悟空”游戏时对游戏规则作了适当的调整。原来的游戏规则:学生通过“石头、剪刀、布”出拳动作,赢者依次进化(石头——猴子——半人半仙——神仙),输者保持原状。调整后的游戏规则:赢者依次进化,输者依次退化。难度增加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了,活动分享环节感触更深了。

3. 改变内容:即规则不变,内容改变。比如,抓乌龟游戏,这个游戏应用的范围很广,可以用于暖身活动,可以用于专注力训练,也可以用在其它主题教学。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抓住“梦想”的手指》时,在抓乌龟游戏的基础上,游戏规则不变,即当听到“梦想”两个字时左手的食指要及时躲开,右手掌要迅速抓住下面右边同学竖起的食指。游戏的内容改为:我从小有个心愿,想要当一名飞行员,登上月球。长大后,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可以救死扶伤。为了梦想,我刻苦学习,但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爸爸经常这样鼓励我: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才能摘得梦想的桂冠。到那时,你会发现最可贵的不是实现了梦想,而是为了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所收获的一切。通过灵活的内容调整,课前的暖身活动既活跃气氛,又扣紧教学主题,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4.“一题多用”。所谓“一题多用”是指教者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于同一个游戏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利用,各种类型的游戏(比如体育游戏、娱乐类游戏、表演类游戏和民间传统游戏等)都有其特定目的,我们都可以借鉴和挖掘,加以改编、创编就可以直接运用。如本人在执教《合作快乐多》的时候,通过改编民间体育游戏《炒黄豆》,把《炒黄豆》游戏设计成两人合作、三人合作、大组合作、全班合作,学生参与活动很高,在活动中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学会了一些合作的方法。

5.主题拓展。教师可以根据上课需要,灵活把主题相同的游戏串联起来上成一节心理拓展游戏课。比如,六年级《学会合作》,可以把异掌同声、激情节拍和动力圈这三个游戏组合起来。五年级《智慧城堡》,可以把“终极密码”和“神秘人”两个游戏结合起来,用闯关的形式,跟同学们说要进入“智慧城堡”,要先破解密码才能进入大门,接下来再寻找“神秘人”。

6.自编游戏。在教学《与成功有约》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坚持的重要性,我设计了“坚持到底”的心理游戏。游戏规则:全班同学听到开始后起立,伸直左臂,手心向下。右手拿起一支笔,小心地放在左手手腕上,保持这一姿势不动。请两个同学当监督员,错误姿势的或晃动的同学先坐下,比一比谁坚持的时间最长。

总之,心理游戏有利于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主灵活地选择和设计相应的心理游戏,不断实践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研究》(课题编号:FJJKXB17-284)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钟江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5月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  ;  ;  ;  ;  ;  ;  ;  

巧用心理游戏论文_钟江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