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云南边境3县的调查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云南边境3县的调查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云南边境3 县的调查

刘 芳

(曲靖师范学院 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曲靖 650011)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意识淡薄,性知识与观念深受少数民族文化与习俗的影响;少数民族家长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能力上的不足,导致了家庭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难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及风险预防的重要保障丧失。提出建构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学校-社区-同伴”四位一体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体系,即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保障、以社区教育为支撑,以同伴教育为补充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体系,以应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困局。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一、研究缘起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青少年:健康风险和解决办法》报道显示存在如下事实,一是2016年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道路交通、伤害自杀、人际暴力、艾滋病毒/艾滋病以及腹泻病等,到2016年底全球约有3670 万名艾滋病毒携带者,估计有210 万青少年感染艾滋病毒,约110 万人死于艾滋病毒相关病症,艾滋病依然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二是全球每1000 名15-19 岁的少女中,就有44 例已生育,这与世界范围内青少年婚前无保护、无计划性性行为增加紧密相关。[1]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调查,促进青少年时期的健康行为,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青少年规避健康风险、预防成年人健康问题对国家卫生事业发展与繁荣意义深远。

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受特殊区位、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非法跨境人员流动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问题等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本研究以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主题为切入点,探究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下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现状,并提出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性健康教育的策略。

二、资料来源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进行了资料收集。一方面,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富宁县、麻栗坡县等地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4 份,收回有效问卷940 份,有效回收率93.6%。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身对性教育知识的了解情况、性态度、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以及自身对家庭、学校等主体开展性教育的基本情况与认识等内容。另一方面,本研究采用访谈法,重点对涉及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各类主体,如家长、教师、青少年同龄群体进行了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性与生殖教育的现状,并探寻解决路径。

80后、90后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这一批人最早接触互联网,对互联网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较高,更愿意在互联网上体验各类金融服务。随着80后、90后步入工作岗位,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已经成为了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对购买汽车的需求较大。同时80后、90后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会更多地采用负债消费的方式。互联网汽车金融的出现恰好迎合了这一部分人的需求。

三、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自身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意识淡薄,性知识与观念深受少数民族文化与习俗的影响

学者指出,近3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性发育有着明显提前的趋势,特别是在非汉族地区与非城镇地区的青年提前比率较高。甚至有研究表明少数民族月经初潮早于汉族。少数民族青少年由于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深受民族文化、习俗、宗教等影响,有许多特殊之处,而少数民族青少年价值观,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凝结的果实,是在长期与特定的自然、家庭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特殊审美取向。[2]问及“您认为青少年是否应该进行性健康教育”,20.4%的调查者表示非常有必要,20.7%的调查者表示有必要,百分之27.8%的青少年表示无所谓,17.2%的调查者表示没有必要,13.9%的调查者表示完全没必要。问及您是否会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性知识,仅有40.5%的被调查者选择会,依然有百分之32.4%的被调查者显示不会。问及您认为可以结婚的年龄是什么时候,选择13-16 岁的占15.7%,选择17-20 岁的占20.6%,此两类综合起来超过三成,此外选择20-24 岁的占30.7%,选择24-28 岁的占20.3%,选择28 岁以上的占12.7%,显然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受父母先辈早婚早育观念的影响,对结婚年龄的接纳度很高。问及您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30.6%的被调查者表示能接受,40.6%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仅有不到三成的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会接受。笔者认为造成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意识淡薄和性态度相对开放的原因,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尽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问题如此重要,但日常生活中,青少年获取性健康知识的途径却很少,青少年到了初中才会偶尔接触到一两堂“生理卫生”课,且内容比较单一。另一方面是青少年深受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以及固有观念的影响,不仅在婚育观念上表现出对婚龄的较大包容度,也在性行为接受度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包容度,更由于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模式,使得这些少数民族青少年羞于获取生殖健康教育的知识。

(二)少数民族家长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能力上的不足,导致了家庭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难以发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4.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父母曾经对自己开展过性教育,但内容仅限于“女生特殊时期的简单护理”、“不和陌生异性外出或过夜”等内容,父母自身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缺乏系统性,多根据自身经验和老辈口口相传。30.3%的被调查者表示家长会与自己进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但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经常与自己进行沟通并就有关性和生殖健康知识进行讲解却很少,6.1%的被调查者表示父母多用生活中关于性教育缺失引起的不良事故对孩子进行旁敲侧引。依然有39.3%的被调查者表示家长从来没有对孩子进行相关性教育知识的传授与讲解。

我们也看到,电子阅读的普及,使浅阅读大量增加,而这种增加的阅读量是由原来不阅读的人进阶到浅阅读的,它并不影响本来就喜欢深阅读的人,同时,它作为深阅读的入口,也将吸引更多的人,通过接触浅阅读,进阶到深阅读。这对推广全民阅读无疑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及风险预防的重要保障丧失

一方面,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一直以来少数民族教育处于薄弱环节,师资匮乏问题是其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地处边境、石漠化、偏远贫困地区,条件艰苦,很难引入足够的师资,且在这有限的师资队伍中,专门从事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教师却极少,专业知识不足,故掌握系统全面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师十分有限,有效的教学方法欠缺,难以承担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重任。

最后,以社区组织为依托,推动家长参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与性病艾滋病预防与防治工作,扩大社区宣传,社区组织通过承办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育与指导,为家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与专业支撑。

在此次调查中,82.1%的人认为最广泛、最重要、最能接受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来源是书/杂志,63.3%的人认为是同学/朋友。59.7%的人则认为是学校老师。58.1%的人认为是网络。57.9%的人认为是电影/ 电视。此外还有11.2%的人认为母亲是重要来源。

第三,强化政府对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统筹职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如: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脱节,学科之间的知识构不成联系,性教育知识缺乏等等,都需要由社区的宣传教育来配套和补充。因此,关键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据社区的现实情况,倡导构建政府统筹、教育主导、社区参与、资源分享的社区青少年宣传教育管理机制和运作体制。要将社区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范畴。下发相关文件,统一部署,将社区青少年性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的内容,定期进行宣传评估,并予以奖励和惩罚。

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单一,未设置有性健康相关知识的教学与实践。长期以来受制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影响,思想观念较为保守,教育的观念和价值尚未深入人心。多数民众否定现有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坚持“读书无用论”,迫于国策压力,勉强送孩子入学,期望孩子掌握基本的读写计算能力,而对教育本身并非真正感兴趣,更不会希翼性知识教育。学校在教育内容设置上较少考虑性教育相关课程。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现实,本文认为建构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学校-社会-同伴”四位一体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体系,即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保障、以社区教育为支撑,以同伴教育为补充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体系,对充分应对当前民族地区性健康教育的局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协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念,明确自身在子女性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乃至终身场所,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基于调查中,多数家长的回避与逃避态度,应该通过社会宣传教育、大众传媒以及社区组织家长性健康知识培训,帮助家长梳理正确的性教育态度与观念,明确自身的责任。

其次,提升家长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能力,为孩子提供心灵健康成长的避风港。一方面,可以以学校教育为依托,通过专业师资组织学生家长开展性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或性健康知识讲座,普及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性健康知识,促进家长知识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家长之间的互助合作,成立家长自助互助小组,通过家长赋权,实现家长的增能,打造家长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实践与交流平台,拓展社会支持网络,形成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体系,关注和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以学校为基础的性教育仍然是一个挑战,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学校范围内讨论性、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等话题严重的受制于社会文化禁忌[3]。大多数的学校往往缺乏学生-友好、积极环境以及正式的指导或咨询系统以便为学生提供性健康事务咨询和支持。[4]因为学生需要和获取得这些信息经常是不完整和不充分的,他们经常对学校性健康教育提供状况表示不满[5]。由于少数民族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受社会、经济、历史、自然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少数民族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依然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二)以学校教育为重点,强化学校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

首先,将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体系。学校作为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知识技能习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性教育观念、性道德、性伦理意识的形成和培育需要有效依托传统学校教育来实现。因此将性教育内容纳入学校课程内容,实现性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合理化,确保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惠及民众。课程设置之性教育内容应该基于生命发展的不同时期,因地制宜的开发与利用性教材,形成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以及大学教育为一体的,层次化、系统化的性健康教育体系,有效构筑青少年性健康与安全的多层级保障网,增强其性健康与疾病风险防御意识。

其次,积极引进吸纳或培养储备性健康教育师资,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提供技术保障与智力支持。这些师资的专业背景应该融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医学等背景于一体,能有效应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各类专业知识需求与辅导。同时,学校通过开展家长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堂,让家长充分解读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知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更好地督促和指导孩子。

第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性的青春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开展性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并将教学规划、课时、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方法及师资培训等具体安排落实到位,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与核形石、藻叠层的对比发现,生物鲕层的形成过程为:当鲕粒变大,不能悬浮时,相互的碰撞、摩擦就少了,微生物就较长时间的附着其上。有微生物的参与,低能鲕层的生长较快,所以形成的层理较厚,且富含有机质。

桃形李因口味独特而深受欢迎,如能做成保持独特口味的果汁,则在酒类消费减少的市场趋势下必然有较大的市场容量.

(三)以社区教育为支撑,有效使用社区教育多元手段与方式,推广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6]社区教育将教育置于受教育者所处之情境化、社会化的场域中,使教育、教育者以及整个教育行动纳入整个社会系统之中,可以充分遵循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以社区居民需求为本,多方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开展有益于居民素质提升、生活品质改善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居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社区作为青少年日常生活情境化、脉络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是促进青少年社会融入的重要试验场,社区教育在学生认知行为、社会交往以及知识训练与培养等方面发挥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无法取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缺乏社会支持与保障,社会认可度不高,强化社区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全面完善社区服务内容,重点开发青少年健康发展项目。通过社区辐射家庭、学校与组织,有效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基本需求。如通过组织社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培训,重点培养社区青少年自我保护与疾病预防意识,通过社区培训,树立正确的性道德与性伦理意识,并能结合相关案例,对青少年群体开展必要的法制教育;通过根据青少年的需求,社区联合劳动、教育、工商等部门开展道德培训、素养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此外,应加强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等服务内容与体系的建构,为青少年成长构筑完整的健康教育、卫生教育体系,当地居委会、村委会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全面整合资源,通过资源共筑共享,实现教育资源、专业技术资源的共享,促进青少年群体的成长。

第二,努力搭建社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平台,完善青少年性教育之社会支持网络。社区要健全以街道为核心,区、街、居并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社区青少年性教育网络。同时,也要建立社区青少年管理档案。社区青少年工作人员需经常性地开展调查,掌握社区内青少年性教育发展的状况,建立详细档案,并根据其行为变化定期更新,做到底数清、心理特征清、目前状况清。完善社区青少年评价体系。通过社区、学校、单位联系等方式,建立社区与学校、单位的沟通反馈机制,及时掌握青少年的综合表现。

第四,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校园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与指导。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健康的校园知识环境对学生的人格转变及塑造具有独特的引导作用,在青少年提升自己的品质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图2可知,食用盐用量过多,香菇酱咸味较过,且与其他香辛料不相协调;用量过少则咸味过淡,严重影响了风味酱的口味;用量10 g时最佳,感官评分为88分。

访谈中,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家长受传统性观念的影响,认为性教育是件害羞的事情,不好意思与孩子进行交流,认为性健康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校,与家庭没有多大关系,希望孩子从学校获得科学的系统的性健康教育知识。有个别家长相信“无师自通论”,认为性成熟和性行为是自然成熟的过程,不需要教导。部分家长则是因为自身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不知怎样教。此外,访问中,发现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普遍认为对青少年谈性的问题,显然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四)以同伴教育为补充,充分利用青少年同伴群体性教育实践的优势和能量,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同伴教育指同质性较强的人群(相近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生理特征、经历、社会经济地位、共同语言等)聚集起来,一同分享信息、知识、观念或行为技巧,通过彼此的互动与认同,唤起心灵之共鸣,从而达至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7]

同伴教育活动多采用参与式互动方式进行,或者说小组工作的方式来组织实施,活动过程穿插热身游戏、知识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境表演等多样化的方式,适合青少年在开放、欢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与成长,增强性别平等意识和基本权利意识,认识到掌握安全、健康、负责的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能力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针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可以遵循如下路径:

首先,培育少数民族同伴教育精英,即对愿意帮助他人和从事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人际沟通能力较强且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性教育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目的。

其次,进行培训后的测试。通过口头或书面测试同伴教育精英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性健康知识掌握能力、同伴教育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基本沟通与组织以及表达能力,对合格的同伴教育精英进行肯定,对尚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同伴教育者进行再培训,或者将其与能力较强同伴教育精英搭档合作开展同伴教育,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在冬棚虾养殖生产过程中不稳定因素有很多,如气候、天气、水质、底质变化,苗种、管理等。如何保持稳定,提高成活率?

最后,同伴教育者本着尊重、理解、负责、安全的原则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群体开展同伴教育活动,改变传统的授教形式,以同龄的青年人相互教育、相互影响的方式,倡导青年人树立平等的价值观和审慎的爱情观、倡导恋爱双方共同的对爱情和健康负责的态度、了解和掌握避孕和流产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及预防方法、识别危险行为和危险场所。

通过对K1+160—K1+310边坡加固治理前后两阶段定量风险评估结果分析,边坡开挖阶段财产损失风险值Rprop1=552.6万元,加固治理后财产损失风险值Rprop2=4.42万元,边坡治理工程总费用C=229.8721万元。边坡加固治理后的财产损失大幅度降低至可忽略水平。可计算该边坡的工程治理价值为:

[参 考 文 献]

[1]刘 芳,柯文艳.社会工作视角下“四位一体”高校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红河学院学报,2018,16(03):125-129.

[2]高莹莹,张开宁.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2):726-727+762.

[3]Buhi ER,Goodson P: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 and intention:a theory-guided systematic review.J Adolesc Health 2007,40(1):4-21.

[4]Acharya DR,Van Teijlingen E,Simkhada P: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school-based sex and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in Nepal.Kathmandu Univ Med J(KUMJ)2009,7(28):445-453.

[5]Seung-Duk K,Eun-Joo K,Hye-Kyung S,Aeree S:Viewpoints of Korea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school-based sex education.Asia Pac J Public Health 2001,13 (Suppl:S):31-35.

[6]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03):20-24.

[7]Li.L.,Liang L.J.,Lin C.,et a1.HIV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to Reduce HIV-related stigma:evidence from China[J].AIDS,2010,24(1):l15—122.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36(2019)06-0179-04

【基金项目】 1.曲靖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三轴驱动下高校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探究(项目编号:JPCGPY201810);2.全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8QNJ056);3.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高校青春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8HER01017);4.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项目:“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创新团队”。

【作者简介】 刘 芳(1986-),女,湖南衡阳人,博士,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

□编 辑/张玉龙

标签:;  ;  ;  ;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云南边境3县的调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