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的文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视角

《新民主主义论》的文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视角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文化问题上的反映,而《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创造的重要成果之一。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角度来看,《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化思想内涵与其高度一致。而从理论层面的实践性、主体性、科学性三个方面来看,两者均具有内在契合性。通过挖掘《新民主主义论》的文化内涵,可以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对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新民主主义论;文化自信

在对文化的认识上,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我们仍需要重视马克思关于文化问题的阐释,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并以此来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

文化观是人们理解文化现象的根本观点以及对待精神生活的根本态度,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文化问题上的反映[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文化问题上的反映,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文化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文化现象,对文化的源起及发展规律进行合理揭示的文化观[2]。

2.2.2 说明书虽未明确标明材质属于非铁磁性和弱铁磁性材质植入物,但对行MRI检查规定磁场强度要求或时间要求的,划归为MRI限制类。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立场——人民群众立场

在人类历史上,文化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揭示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以说,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是劳动的创造物。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也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同时,文化力量的表达需要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只有当人民群众自身认同文化力量时,才可以将能动性转化为实践行动。马克思始终把个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强调通过文化建设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一种共产主义社会理想[4]。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前,人们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人们认为文化与实践无关,它是人们在头脑中幻想形成的东西。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文化观逐渐形成。在唯物主义文化观中,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文化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中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它通过各种实践表现出来。至于所产生的文化是否有利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是否能够推动社会的长远发展,文化是否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实践是检验这一切的唯一标准。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5],唯物辩证法包括了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与历史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识问题的前提条件。在认识文化问题上,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论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带有强烈的批判本质,在对文化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它不断吸取文化中利于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的精华,以达到自身完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关于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基本观点。社会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又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具有反作用。这具体表现为: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在适应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可以推动其发展,反之,则阻碍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的能动作用需要通过人来实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文化的主体是人民大众,文化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他同时强调文化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大众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他指出:“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大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8]708。

二、《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化思想内涵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论述涉及了多个方面,主要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分析。《新民主主义论》的丰富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产物,本质上是实践的,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实践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属性,毛泽东认为实践是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一最好的方法,他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8]663。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文化来源于实践,检验文化是否具有科学性,要以人民大众具体实践为标准,而不是依靠主观上的盲目认识,在文化产生和发展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新民主主义论》的文化思想提供了思想指导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8]698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8],因而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8]698。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这里强调的是文化的主体性方向,即人民大众方向。文化运动和实践都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因此,创作文化的过程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在当今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中,坚持根本的价值方向就是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

(二)社会主体是《新民主主义论》文化思想的实践者

《新民主主义论》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文献。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第一次对文化哲学和文化建设的思想进行系统阐释,有学者认为《新民主主义论》“既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个指导纲领,同时又为国人进行民族新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光明而正确的方向”[6]。《新民主主义论》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纲领进行初步阐发,目的在于引领我国人民以科学的态度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对待文化建设问题。《新民主主义论》不是孤立地考察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发生与发展的历程,而是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结构中去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化形态的变迁。从《新民主主义论》的文本中可以发现,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方法论指导的,其基本立场是唯物史观,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这些特别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用历史辩证法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问题上[7]。

(三)文化实践是《新民主主义论》中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与落脚点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华南”如何能从10多万家同行中脱颖而出?公司总经理胡钰平表示,这与他们一直注重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职业化、机械化、亲情化、礼仪化等建设是分不开的。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新民主主义论》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3.科学的一致性

(一)《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契合性

1.实践上的一致性

并购方:蒙牛乳业,蒙牛创始于1999年,如今是中国领先的乳制品企业,是全球乳业前10强,曾经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名誉受到影响,但现在一直在健康乳制品行业发展,一直在奶粉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

2.主体的一致性

由于周围光的噪声影响,原始PPG信号的波形具有毛刺,特征点不易识别。令Sr(n)表示原始PPG序列,其中n=0,1,...,1999表示样本编号。本文对Sr(n)进行跨度为15的滑动均匀滤波,得到滤波后的脉搏波序列Ss(n),如公式(1)所示。滑动均匀滤波计算简单,在信号采集条件较为理想的情况下,能保持波形特征情况下消除毛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并不在于运用剩余价值学说洞悉了资本主义社会构造的全部秘密,也不在于它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在于它在科学认识这些秘密和规律的基础上发现了如何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在于它强调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作用[9]。通过实践,人类认知了世界,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马克思、恩格斯自始至终都是以参加“群众的实践”活动的自觉作为实践自身哲学和文化的基本规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0]。马克思倡导让文化在实践中而得到深化、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同时又通过群众传播。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提高了群众对文化的认识,克服了人民群众在文化问题上的盲目性和消极性,获得了思维方式的提升[11]。毛泽东是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毛泽东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点和典型的实践性特点,这一理论品质使它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不仅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而且也是以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作为检验文化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的。毛泽东主张通过文化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统一来发展我国文化。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化观,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所产生的对文化问题的反映与认识,是指引中国人民在残酷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努力创造出完美文化建设图景的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前提下形成的对文化问题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合理地解释了人与世界、意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它之所以能保持科学性,就在于它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作为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毛泽东赋予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以科学性的特性,《新民主主义论》在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发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表现在新旧文化之间的矛盾斗争,这一斗争是由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化采取历史辩证法的态度所决定的。毛泽东在分析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旗帜鲜明地指出:“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是应该被打倒的东西。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8]698。

(二)《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化思想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文化在不断碰撞中趋于融合。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文化剿杀,捍卫我国文化主权,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文化自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当代中国,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需要我们明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在文化交融和创新中,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其人民立场与批判意识,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我国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检验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要在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在文化交融中,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文化差异,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有批判的吸收,吸收外国文化中的有益成果和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在文化创新中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批判地吸收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在文化传播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文化传播的前提条件,坚持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一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高校教师是一流大学及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力量。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而言,“双一流”建设使命的完成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此背景下,科学有效地激发高校教师队伍围绕“双一流”建设任务和目标要求,积极投身到“双一流”建设大潮之中就显得非常急迫而重要。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师行为的“指挥棒”,科学设计能够反映行业特色型大学“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考核评价机制就成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属人性、历史性、多元性、实践性、科学性,以人民群众为本,是它的基本立场,社会实践是它的基本路径,唯物辩证是它的基本方法。《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精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结合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来揭示文化的本质,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赵君.覃敏.赵磊.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西藏日报(汉),2018-11-12.

[2]王凤双.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经济师,2018:(7).

[3]列宁全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1990:2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6]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2.

[7]邹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化哲学及其当代价值[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马云志,杨永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J].理论学刊,2019(1).

[10]张笑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党的90年理论创新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4).

[11]牟成文.论马克思文化观的本质[J].社会科学研究,2013.

The Cultural Thought of New Democrac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cultural view

PAN Yi-lin(College of Marxism,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22,China)

Abstract:The Marxist cultural concept is a reflection of the Marxist world outlook on cultural issues,and New Democra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Mao Zedong's adhere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with China’s concrete practice.The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implication in New Democracy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Marxist cultural concept.From the aspects of practicality,subjectivity,and scientificity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both are inherently in accordance with each other.By digging up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New Democracy,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have a guiding role in enhancing China’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Marxist cultural view;new democraticism;cultural self-confidence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37(2019)02-0081-04

收稿日期:2019-04-09

作者简介:潘依林(1996—),女,湖南汨罗市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8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责任编辑:王 琪)

标签:;  ;  ;  

《新民主主义论》的文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