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论文_王张伟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论文_王张伟

南通化学环境监测站有限公司 江苏 南通 226000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各类污染事件的发生,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受到重视。环境监测随之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为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监测技术由最初的单一逐渐的越来越多样化,监测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实现了监测工作的完善,提升了环境治理工作效果反过来也会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取得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促进性;作用

前言: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其工作重点逐步向对人们周围环境的监测方向发展。对于环境中污染物质进行监测时,应当对所含的污染物具体成分以及具体含量进行测量,同时也应当对污染物所具有的具体结构组成、形态和相应的分布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才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污染物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同时监测污染物是不是破坏了已有的生态平衡,以便更好地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

1环境监测的内容和意义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进行连续或间断性的分析和观察,观注其变化对环境影响的过程,为环境治理提供基本的数据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查背景、优化布点、现场采样和数据收集等,其主要目的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环境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开展环境监测,可有效分析区域内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为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并可结合当前城市的环境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条例,对于环境治理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保护生态平衡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环境分析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发展,目前已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监测系统。监测水平已得到长足提高,形成了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部门共同协作的“四位一体”监测体系。2013年我国对监测系统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统计,现有监测站2600多个,从业人员多达57万人。监测方法结合了现在先进的科技、仪器和方法,能够覆盖空气、水、固废、土壤、生物、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领域。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环保工作开展的需要,不断探索监测工作的新方式和方法,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环境监测分类

2.1监视性监测。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监视性监测是监测站的第一位主体工作。监视性监测包括对各种污染源的监测和检测,既要监测污染物含量,也要监测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程度等。监视性监测是及时了解当前环境主要情况的重要手段。

2.2特定目的监测。多发生意外的高浓度警报时,便于及时掌握污染造成危害之前采取的预防性监测措施,确定紧急情况下污染程度和波及范围,属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范畴,按监测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污染事故、纠纷仲裁、考核验证和咨询服务监测四类。

2.3研究性监测。即科研监测,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类型,通常需要多个部门、学科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性监测主要是研究污染物或新污染物自污染源排出后,其迁移变化趋势和规律,以及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体的危害及影响程度。

3环境监测目的

环境监测目的包括: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监视环境管理的效果以及对环境综合防治对策等。通过环境监测获得的数据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帮助判别环境质量与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是否一致,了解各种污染物分布情况,并预测污染物的扩散趋势,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准备,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充足且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评议、咨询和考核验证为目的的环境监测重点是要做好相关资料收集,记录环境监测数据,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其中,考核验证类监测还需要作出是否符合环境标准的评价,事故类监测则需要对污染区域进行现场观察,确定污染源、影响范围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4.1有利于确定环境治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探测器,环境监测可以发现污染问题,发现新的污染物,揭示污染状况,反映出区域环境污染程度和环境破坏程度,从而给环境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一个关于环境污染基本状况和空间范围的准确信息。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是针对大气、水、土壤污染的防治,只有利用环境监测信息,才能确定环境治理工作的目标,从而更好地制定环境法规、标准及环境规划、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环境监测给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让环境治理工作明白治理是什么(什么污染,污染状况如何),预期治理目标是什么(要改善到什么程度)。只有在环境监测的指引下,环境治理才更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4.2增强环境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序性

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因素是不同的。治理环境问题,不仅需要方向和目标,还需要过程的实施。环境治理是“预防和治疗”,环境监测则是“体检”。通过“体检”来发现问题,确定污染问题的主次之分,关注污染程度比较严重的有害物质,才能提高环境治理工作的效率。除了提高环境治理的针对性,环境监测还能判断治理过程是否有效(监测指标是否有改善),治理目标是否达到(监测指标是否改善到预期)等。通过环境监测来监督环境治理的过程,能确保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4.3为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费征收提供可靠依据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只有保护好环境,经济的发展才是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为了把经济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投资和项目建设都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环评是项目上马的“硬门槛”,而环境监测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要素,测试评估对人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能够获取环评所需的重要因子,从而保障环评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征收排污费也能促进污染源的治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对环境的认知,是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排污费的征收依赖于企业排污种类和排污数量的统计,这些数据都需要通过环境监测来获得。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排污收费的科学依据。

4.4给污染环境罪提供定罪量刑标准

环境治理必然需要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行为。我国已把污染环境罪纳入刑法,并制定了新的环保法,但在规制环境污染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缺陷,环境保护立法体系仍需不断完善。如何惩罚有度地规避环境污染风险,环境监测不可或缺。在污染环境案件发生时,环境监测提供的数据是定罪量刑的重要标准。环境监测可以测定污染物排放方式,污染物的种类以及污染物排放数量,从而评价污染事件的严重性和污染环境罪的罪行轻重。环境监测在污染环境罪定罪量刑中的重要作用可给污染排放企业敲响警钟,规范企业运营,防治环境污染。

4.5有利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环境监测不仅包括一般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还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相应的监测。就我国目前的生态监测状态而言,已经从微观监测逐渐发展为宏观监测,环境评价从以往的生态治理状况评价发展为生态风险评价,以确保环境监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同时能够进行环境早期预警。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对环境的综合治理进行确切地衡量,使相关部门掌握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的现状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从而采取应对措施,提高生态质量,保护区域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结语: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强,也随之带来了不少新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对城市的环境监测与治理,确保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科学、及时的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小青.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4,(11):5-6.

[2]刘华,陈勇.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间的关系[J].绿色科技,2015,(03):233-234.

论文作者:王张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  ;  ;  ;  ;  ;  ;  ;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论文_王张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