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国际竞争力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东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际竞争力也在日益增强,近年来在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上的地位相当突出。以定期公布国际竞争力排名的权威性机构——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的排名来看,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已与美国一样地名列前茅,中国台湾、马来西亚也都有较好的表现。然而东亚经济中菲律宾和印尼的竞争力仍相对落后,韩国也未能达到其应有的水平。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也使泰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深受影响,因此本文对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尼这8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和分析,并且针对东亚经济的特点提出综合竞争力与出口竞争力的概念。

一、东亚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由表1中所列的IMD对东亚8个经济体1995~2000这6年间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可以看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排名差距比较大,以2000年度的数据为例,从名列第二位的新加坡到位居倒数第三的印尼,东亚经济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上几乎分布于所有区间。为了使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力更具有可比性,可以将这8个经济体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排名显示竞争力较强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排行榜上竞争力位居一流,是东亚经济中的佼佼者;第二层次是排名显示竞争力居中的中国台湾、韩国和马来西亚,排行榜上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第三层次是泰国、菲律宾和印尼,排行榜上竞争力较为落后,属于东亚经济中相对较弱的几个。

从时间序列上看,东亚经济的竞争力排名似乎趋于下降,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以1998年为分界线,可以看到东亚经济的竞争力排名具有明显的跌落。亚洲的金融危机作为一次突发事件对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冲击是比较严重的,体现在竞争力排名方面也有显著的反映。因此在对东亚经济竞争力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分析其发生、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影响程度。

此外,东亚8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又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新加坡始终保持了领先地位,中国香港却逐渐在走下坡路,中国台湾的竞争力波动比较大,韩国、泰国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重的。由于人均GDP是反映一个经济体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因此在分析东亚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排名时也同时列出了它们的人均GDP指标及排名作为参考。

表1 东亚经济体1995~2000年的国际竞争力排名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新加坡

 2

 2

 2

 2

 2

 2

中国香港

3

 3

 3

 3

 7

 14

中国台湾

14

 18

 23

 16

 18

 22

韩国26

 27

 30

 35

 38

 28

泰国27

 30

 29

 39

 34

 33

马来西亚

23

 23

 17

 20

 27

 25

菲律宾

 36

 31

 31

 32

 32

 38

印尼34

 4l

 39

 40

 46

 45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5-2000.

表2 东亚经济1995~1999年的人均GDP(美元)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新加坡 27495  28472  31167 21789  21814

中国香港23019  24532  24532  24236  23019

中国台湾12274  12674  13114  11991  13111

韩国

10175  10641  9623

6494 

8682

泰国  2770

3068

2540

1758

2027

马来西亚4221

4686

4517

3215 

3596

菲律宾

 1005

1165

1118 

866

996

印尼

1043

1155

1074   263    741

数据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6~2000,IMD.

作为东亚经济中第一层次的新加坡和香港,国际竞争力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无论是IMD还是WEF的排行榜上,都可以看到这一趋势。然而两家机构排名的另一共同之处就是香港的竞争力从1999年起显著下跌,这不能不反映出中国香港在金融危机之后竞争力出现了一些问题。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作为亚洲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其国际竞争力能够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并驾齐驱甚至与美国不相上下应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已经确立了其重要的国际地位。以表2中所示的人均GDP来看,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早已在2万美元以上,赶上和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但毕竟由于经济规模小,相应的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更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冲击。例如新加坡在金融危机之后由于货币贬值,使人均GDP大幅下降。香港由于高速增长中所累积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后不得不面临调整。然而两个同样经济规模和类型的经济体,新加坡能够在金融危机之后保持国际竞争力的稳定地位,二者之间的差别和问题值得进行比较研究。新加坡和香港的共同特征是同属小而开放的城市型经济,因此在WEF的分类中将它们与卢森堡同划分为转口贸易型经济,而亚洲的其它国家和地区则被归类为亚洲制造业经济。

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的划分通常按照其起飞阶段的不同而分为“四小龙”和“四小虎,但“四小虎”之一的马来西亚在竞争力排名上却与“四小龙”中的两条不相上下,甚至还超越了韩国。

从表2中中国台湾、韩国和马来西亚1995~1999年间的人均GDP数据可以看到,东亚经济由于在金融危机中货币贬值,人均GDP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也导致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应降低。韩国的人均GDP在1995年已超过了1万美元,并且成为OECD的成员国,然而在随后的两年中却降至6千美元。另外由表1的竞争力排名来看,连续数年马来西亚的竞争力都要高于韩国,虽然马来西亚的人均GDP比韩国要低得多,由此也说明国家的获取财富能力未必与竞争力水平完全一致。同样处于竞争力中等水平的既有英、法、日等人均收入很高的发达国家,也有人均GDP较低的智利、匈牙利等国家。

再来看第三层次上的几个国家,尽管同样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在竞争力的排名中却依然落后,与其它处于同样收入水平上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并未见明显的优势。三个国家中竞争力强弱依次为泰国、菲律宾和印尼,从表2中所列的人均GDP数据看也是同样的顺序,在这三个国家中竞争力的强弱与其富裕程度表现得较为一致。

这三个东南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竞争力排名有所退位,人均GDP也显著下降。但不同之处在于,泰国的经济基础稍好一些,在WEF的排行榜上曾有过较为优良的纪录,金融危机之后恢复得也比较快。印尼的情况则是最糟糕的,以人均GDP来比较原先与菲律宾相当接近,但到1998年却拉开了非常大的差距。印尼国内各种社会民族矛盾的爆发以及政局的动荡使得其恢复经济增长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二、东亚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为了对各国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做更深入细致的分析,需要进一步分层次地比较和分析其国际竞争力中各个要素甚至子要素的排名状况。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分为本地经济、国际化、政府作用、金融、基础设施、管理、科学技术、人力状况8个方面,表3列出了东亚经济2000年的国际竞争力要素排名。

首先来看位于第一层次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这两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小型经济体,在国际竞争力的排名中曾共同领先,然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却拉开了差距。比较其2000年的要素排名可以看到,金融危机对香港本地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影响使其在经济实力与国际化两项要素方面已远不及新加坡。政府作用和金融环境的排名二者依然不相上下,但在基础设施和企业管理,特别是科学技术和人力状况这些与长期发展有关的要素方面,香港都对新加坡望尘莫及。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都难免受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中国香港遭受的打击更大一些,GDP出现了负增长,失业率也不断上升,投资下降、居民财富与收入缩水、消费减少等,这一切都降低了香港的本地经济实力。

以转口贸易为主要特征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都采取了自由港的政策,具有相当高的外贸依存度。同时,两个地区对外资的限制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也都具有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香港的出口衰退较为严重,这显然改变了其一贯领先的国际化排名。

表3 东亚经济2000年的国际竞争力要素排名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6~2000,IMD.

以政府作用来看,新加坡和香港是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中国香港政府历来对经济采取积极不干预政策,多年来力求以最少的、最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来为私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新加坡政府对经济实行积极干预,但在其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和法治社会中,这种干预是有限度的、间接的,并且这种干预本身也遵循严格的行为规则。

科技水平是东亚经济普遍的劣势要素,即使象新加坡这样竞争力排名领先的国家也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如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和人员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但新加坡在技术管理与科学环境方面相对要好一些。中国香港的科技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中国香港的R&D支出远远落后于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韩国,仅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在一个数量级上。中国香港在人力资源要素上与新加坡的差距是始终存在的,特别是在劳动力特征、失业率、教育结构和生活质量方面,中国香港都远远不及新加坡。

其次比较第二层次上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要素排名情况,在此可以发现韩国的竞争力综合排名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尽管韩国的经济实力比马来西亚要强,但它在国际化、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等各项要素的排名都要落后于马来西亚,只有科学技术和人力状况领先于马来西亚,但与中国台湾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在金融危机之前,韩国和马来西亚的本地经济要素都比中国台湾要好,但在金融危机之后情况就出现了逆转,虽然中国台湾在金融危机之后本地经济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相比而言中国台湾的抗风险能力还是要强一些。

马来西亚在政府作用方面遥遥领先,由此也可以看出为何马来西亚会在国际力排名中取得不凡的成绩。韩国的国家保护程度之高和开放程度之低的确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也是制约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三个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环境要素上都未见优势,但韩国的劣势还是更为突出一些,金融的落后必然会影响韩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虽然韩国的大企业能够进入全球500强,但整体水平却未必具有优势,随着巨型企业在金融危机后一系列问题的爆发,韩国的企业管理更是出现了一路下滑的局面。

中国台湾是东亚经济中科技水平最具优势的地区,韩国的科技竞争力仅在R&D支出方面超过了中国台湾,其余R&D人员以及技术管理和科学环境方面都还远远不及中国台湾。至于人力资本要素上,韩国在劳动力特征、教育结构、生活质量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与台湾差距较大,甚至有些方面还不及马来西亚。

第三层次的几个国家似乎较难找出具有优势的要素,泰国的本地经济和政府作用等要素在金融危机之前曾经具有相当良好的表现,但由泰国所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各国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泰国一些要素的排名也因此而大幅下降。

相对而言这三个经济体具有一定优势的要素在于政府作用,最具劣势的要素是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两项要素也存在着相当的弱势,但菲律宾在科技水平、泰国在人力资本方面略强一些,此外泰国在国际化要素方面仍领先于另外两个国家。

三、东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与出口竞争力

在对东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总体评价和要素分析之后,本文进一步探讨其综合竞争力与出口竞争力问题,为此首先需要回到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尽管国际竞争力在现实中已经应用得相当广泛,但迄今为止仍是—个难以统一定义的复杂概念。在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当竞争力用于国家层面时,它实际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所表现出的竞争力,其二是指国家增加国民收入和财富的能力。前者是狭义上的竞争力,可以定义为出口竞争力,后者为广义上的竞争力,可以定义为综合竞争力。将国际竞争力划分为综合竞争力与出口竞争力有助于使研究过程中更清晰地分析影响竞争力的各项因素,也避免了一些因概念混淆而引起的各种争议。

对于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这样的区分后可以发现,IMD等机构对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实际是对于综合竞争力的度量,当然其中也包含有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出口竞争力作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方面,同时又是综合竞争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大国和小国的影响和作用是很不相同的。对于大国来说,由于国际贸易在其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所以出口竞争力对其综合竞争力的作用相对较小一些。例如美国,其产品的90%以上是供应国内市场的,因此国际贸易对其整体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对于小国,由于其国内市场狭小,通常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国际贸易在其经济中所占份额比较高,因此出口竞争力对于其综合竞争力的影响也就相对比较大。例如东亚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这样的经济体,外贸依存度比较高,因而出口竞争力可能会对其综合竞争力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表4 东亚国家和地区1996~1998年外贸依存度指标及排名

 1998年 1997年1996年

   指标(%) 排名 指标(%) 排名 指标(%) 排名

新加坡

149.58

1  161.49

1 154.20  1

中国香港 128.96  2  134.70

2

 143.70  2

马来西亚 106.68  3

102.38   3 101.46  3

菲律宾

60.22

10 56.24

10 

41.86  11

泰国 54.12

12 50.02   12

48.78

8

印尼 48.96

13 27.60

32   25.93

29

中国台湾 47.54

14 48.75   13

47.62

9

韩国

 45.28

16 37.88   18

31.65

22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8~2000,IMD.

注:外贸依存度=(出口+进口)/(GDP*2)

由表4的东亚经济1996~1998年外贸依存度指标及其在全球的排名可以看到,8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贸依存度普遍较高,近年来除印尼以外基本都在30%以上,1998年所有的东亚经济体的外贸依存度达到了45%以上。由于存在转口贸易,新加坡、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的外贸依存度甚至超过了100%。由此可见将国际竞争力细分为综合竞争力与出口竞争力对于东亚经济来说更为重要,因为这些经济体以出口为导向的特征使得贸易因素对于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贸出口状况既决定了出口竞争力,也是影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将国际竞争力区分为综合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后,度量的方法也将分别从两方面来考虑。IMD和WEF主要研究广义上的国际竞争力,其指标体系所度量的是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本文前述对于东亚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实际仅针对了综合竞争力。出口竞争力的衡量较为复杂,除了反映出口贸易的总量指标外,还需要区分不同的产业进行比较。

在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共有8大要素200多项指标,反映贸易因素的是第二大要素国际化程度,共有40项指标,而其中也只有部分指标是与国际贸易直接相关的,另有一些如外国直接投资的指标可能与贸易因素间接相关。由此看来,似乎贸易因素对于综合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是十分有限的。然而对于东亚经济来说,由于其普遍高的外贸依存度,贸易因素对于本地经济具有较大的影响,由此而产生的对于其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实际也是一种间接相关的影响。在综合竞争力的所有要素及指标中,经济实力要素是较为核心的,因为它对于其它要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在此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例,比较一下国际化、本地经济及其子要素与综合竞争力排名之间的关系,选择了1997至1999之间波动比较大的三年。

从1997至1999年之间的竞争力排名来看,新加坡保持了稳定的全球第2的排名,具体到其本地经济要素的排名却在1999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原因在于新加坡当年的投资和最终消费都下降的比较多,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增加值也由第2名跌到了29名,可见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的国内经济衰退较为明显。但是,新加坡的国际化程度却保持了领先的排名,其经常项目差额、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以及汇率等均维持了金融危机前的排名。因此可以看到,新加坡能够保持其国际竞争力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当国内经济遭受打击之时仍能保持对外经济的良好水平。

表5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本地经济、国际化程度要素及竞争力排名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7~2000,IMD.

表6 东亚经济1995~1999年出口增长率(%)

资料来源: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0

表7 东亚国家和地区1996~1999年实际GDP增长率指标及排名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7~2000,IMD.

同期内中国香港的竞争力排名由第3跌到了第7位。中国香港的本地经济从1998年就已开始下滑,到1999年下落得更为严重。但从中国香港的区内经济来看,投资和消费并非主要的影响因素,相反区内投资在1999年反而有较好的提升。因此可以认为导致本地经济增加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因素。中国香港的国际化程度在1999年排名下降了2位,其中出口下降了4位,汇率下降了12位。

对东亚经济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所涉及到的有关贸易和经济增长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发现东亚经济的贸易与其经济增长的密切相关性,也由此判断贸易因素对于东亚经济的竞争力影响至关重要。对于东亚的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外有关文献已有相当多的深入研究,Jeffrey A.Frankel等三位学者(1996)所做的1960~1985年间影响东亚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和中国)经济增长中各种因素的回归分析中得到的结论是,尽管其它一些因素(赶超、投资和教育等)对于东亚的经济增长也很重要,但开放度对多数东亚国家的增长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香港和新加坡。

表7给出了东亚国家和地区1996-1999年实际GDP增长率指标及排名,对比表6中同期的出口增长率状况也可发现其显著的相关性。1996和1997年度东亚8个经济体的实际GDP增长率几乎都在5%以上,全球排名前10位中有5个是属于东亚地区的,虽然这两年的出口增长率与1995年比已大幅下降但出口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然而1998年除了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实际GDP有一定的增长外,其余国家和地区均为负增长,同期各国和地区的出口也几乎全部为负增长。1999年的数据显示东亚地区的经济在危机后获得了较好的复苏,除印尼外所有国家和地区基本恢复了经济的增长,该年度除了印尼和中国香港以外各经济体出口也基本都恢复了增长。

有学者认为,如果将国际竞争力视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强弱(出口竞争力),那就显然不仅取决于本国自身的情况,而且与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贸易伙伴国有关,是一个涉及国际经济中相关性的问题。如果将国际竞争力视为一国获取财富和提高国民收入的能力(综合竞争力),那么更主要将取决于一国自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其它国家关系不大。然而实际上即使是所谓的综合竞争力,也并非只与一国自身有关,而是取决于该国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将国际竞争力划分为出口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会使得对于东亚经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更为深入,但国际竞争力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显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经济的竞争中所拥有的实力和地位,无论在国际贸易中还是在国民的生活水平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试图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努力也体现在上述两个方面,但后者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国家财富,从而拥有更高的生活水准。对于东亚经济而言,由于其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改善出口竞争力对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出口竞争力也是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问题。

标签:;  ;  ;  ;  ;  ;  ;  ;  ;  

东亚经济国际竞争力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