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管理在内科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刘湘兰

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 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分层次管理在内科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在我院内科工作的68名护理人员,通过抛硬币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护理人员实施常规管理法,观察组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管理法,对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管理后观察组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工作积极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医师和患者对观察组护理人员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分层次管理,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护理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医院整体护理水平,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加快患者康复速度,进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内科护理;分层次管理;护理管理

内科是医院重要科室,多数患者病情危重,这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为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科室技术要求、工作责任与护理人员分层次管理有效结合,发挥出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作用。本文对2013年10月~2015年3月在我院内科工作的68名护理人员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分层次管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在我院内科工作的68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26.87±1.72)岁;工龄1~20年,平均工龄(8.95±3.92)年;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5名,大专43名,中专10名;职称: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23名,护理人员34名。本组68例护理人员通过抛硬币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如年龄、工龄、文化程度等比较(P>0.05),存在较高的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实施常规管理,护士长根据每位护理人员的工龄、能力等分配工作,并排班,护理人员遵守岗位职责、工作制度等,并根据工作量、需求实行弹性排班制,低年资、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负责简单工作,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安排难度较大的工作。观察组护理人员接受分层次管理,主要内容为:(1)分层次管理护理人员。综合考虑护理人员的年龄、工龄、经验、资质等,将护理人员进行划分,分为高级、中级、初级责任护士层、辅助护士层、助理护士层,每级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同时辅助上一级护理人员或指导下一级护理人员完成护理工作[1]。(2)加强培训。充分利用医院设施条件,组织各级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内容包括常规护理操作、护理管理、护理相关理论、沟通技巧、心理学等,护士长负责,由培训小组专门指导。(3)分层次管理护理人员。根据内科护理工作情况,明确各层级岗位职责,给予不同的工作权限,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护士长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科学搭配、分层管理主要体现在护理科研教学、护生带教、急症、危重、大手术、疑难病人护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质量管理及护理查房、会诊及病例讨论等方面,上级护士指导下级护士工作,逐级指导,分层管理,确保人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4)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科室应健全考核制度,定期考核护理人员,并将理论考核、实践操作考核、医师与患者满意率作为护理人员半年度和年度考核的指标,直接与奖金、福利、升职等挂钩[2];同时建立奖励机制,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护理能力,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护理人员基础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考核评分,并考核工作积极性,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越高。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问卷,调查医师及患者护理满意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整理本组实验数据,将其录入Excel数据库,在统计学软件SPSS19.0数据包中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百分率或比例表示,组间比较经x²检验,计量资料通过均数±平均数(x±s)表示,经t检验,差异在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管理前后综合素质评估

管理前两组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工作积极性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管理后两组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管理前明显提高,观察组护理人员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和医学模式逐年转变的背景下,临床护理内容不断细化与丰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深入人心,以患者为中心,对其进行生理、心理、社会、生活等方面干预,以此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管理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果,是医院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往常规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医院必须探寻一种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模式,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医院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护理管理对医师、护理人员、患者具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到护理程序的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4],基于护理人员的基本需求,对其工作能力、潜力、才智等进行挖掘,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其综合能力,进而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分层次护理管理完全符合现代医学发展需求,在护理过程中,综合考核护理人员的年龄、资质、工龄、经验等,合理搭配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工作积极性高、技术专业性高的护理人员,为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提供展示机会,体现了传、帮、带护理管理职责,使年轻护理人员看到护理专业发展前途,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后,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分层次护理管理的实施,从患者入院至出院提供固定的护理服务,便于护理人员清楚掌握患者病情,确保临床护理服务的精细化,有利于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高护理满意率[5]。在本组研究中,医师和患者对观察组护理人员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此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同时还能提高医师满意率,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可积极协助临床医师进行相关医疗操作,减轻医师工作压力,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体现了分层次护理管理的临床优越性。

综上所述,在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从而提高患者及医师的满意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雪艳.试析分层次管理在内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及其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32):216-217.

[2]陈柱花.分层次管理在内科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探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12(22):94-94.

[3]吴明兰.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70-71.

[4]蔡燕颜.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834-2835.

[5]王颖,王晓雪.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09(2):65-66.

论文作者:刘湘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6

标签:;  ;  ;  ;  ;  ;  ;  ;  

分层次管理在内科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刘湘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