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中的“一物多用”及其启示_脊神经论文

高考命题中的“一材多用”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试题常常会在不同试卷中采用相似试题素材,作相应的命题技术处理,从不同的侧面考查学生能力。一材多用、多角度立意,这种将有限的素材,置于开放的、多元的背景中的命题,从认识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视角来认识事物、认识生命,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刻的、充实的、经历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探究过程。从方法的角度来分析,能力是从解决问题中获得的,命题通过对素材或知识内容的重组、延伸、综合与提升,可以达到训练和考查学生的聚散思维能力、学习变通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这对于提高学生整体地认识事物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有裨益的。

请看下面1、2两题:

例1(2003年理综旧课程卷)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 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邻近的两对脊神经根(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见图1)。 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附图

①在第一对脊神经的背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电刺激背根外周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

②在第二对脊神经根的腹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电刺激腹根外周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

试分析回答:

(1)根据实验①判断背根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②判断腹根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 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

(2)传出功能。因为电刺激腹根向中段不发生反应, 而电刺激腹根外周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沿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出功能。

例2(2003年新课程卷)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 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1个背根和1个腹根,见图1)。 分别电刺激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已知背根含有传入神经,腹根含有传出神经,背根与腹根合并成脊神经。

请根据上述提供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自选)设计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以分别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答案 实验步骤1:在第一对脊神经的背根中央处剪断(或用麻醉药阻断), 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外周段,观察蛙后肢是否发生运动反应。

预期结果: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应发生蛙后肢运动反应,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

实验步骤2:在腹根中央处剪断(或用麻醉药阻断),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外周段,观察蛙后肢是否发生运动反应。

预期结果:电刺激腹根向中段不发生蛙后肢运动反应,电刺激腹根外周段,应发生蛙后肢反应。说明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上面两例试题的背景材料是相同的,都是脊蛙反射弧反射实验。其素材取材于大学生理学实验,涉及的知识也是学生初中阶段学过的。两题乍一看非常相似,仔细分析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在内容上,两者互为条件和答案。旧课程卷提供的实验步骤①②实际上就是新课程卷的答案要点,而新课程卷题中提供的“背根含有传入神经,腹根含有传出神经”正是旧课程卷题中所要得出来的结论。其次,在解题思路的要求上,旧课程卷题是一道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说明推理思路的实验分析题,命题人选用脊神经根功能的实验研究过程及方法,呈现实验结果,在思路上属于“执果索因”的常规思维方法。新课程卷题则是一道典型的实验设计题,开放性程度高,要求学生在学习、分析题干已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大胆创新,设计出“将脊神经的背根、腹根依次剪断”这样关键的步骤,在更高层次上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质。

例3(2000年理综卷)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ddRR,1/8

B.ddRr,1/16

C.ddRR,1/16和ddRr,1/8

D.DDrr,1/16和DdRR,1/8

答案 C

例4(2002年春季高考)设小麦红粒(R)对白粒(r)为显性,抗锈病(T)对易感锈病(t)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表现型为红粒、 抗锈病的小麦与表现型为红粒、易感锈病的小麦杂交,子代中红粒株与白粒株之比为3∶1,抗锈病与易感锈病之比为1∶1,由此可以推知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

答案 RrTt Rrtt

例5(2003年理综卷)小麦品种是纯合体,生产上用种子繁殖。 现要选育矮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请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前三代即可)

附图

从上面的背景材料也是基本相同的,都是相关小麦(水稻)高秆与矮秆、抗病与不抗病这两对相对性状。但命题的思路各不相同,例3 要求根据亲本的性状推知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例4要求根据子代的性状及比例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例5则要求设计杂交实验的方案选育特定类型的新品种。三题的知识要求是类似的,但由于考查角度的不同,其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例3侧重在顺向的思维,例4侧在逆向的思维,例5则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

高考试题一材多用、多角度立意,这样的命题思路提示我们,在高考备考复习时要善于针对同一问题变换思维的角度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对于平时的训练题,要学会题目条件和要求的变换,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知识,而且能有效地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变通性。

例6 图2可以用来说明渗透作用的原理。在明确渗透原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多方位的思维角度的变换:

附图

图2 渗透作用示意图

1.清水 2.半透膜 3.蔗糖溶液 4.开始时的液面 5.上升的液面

变换一:如果将漏斗内的溶液换成葡萄糖溶液结果会是如何呢?(如果葡萄糖分子不能穿过半透膜,那么实验的结果与漏斗中是蔗糖溶液一致,液面上升;如果葡萄糖分子能穿过半透膜,那么实验的结果将是漏斗中液面先上升,然后会下降。)

变换二:假设葡萄能穿过半透膜。如果将相同质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别置于漏斗和烧杯内,结果会如何?(由于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葡萄糖,所以相同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蔗糖分子的密度小于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分子的密度,蔗糖溶液中水分子的密度大于葡萄糖溶液中水分子的密度,这样实验开始时,单位时间内从蔗糖溶液中进入葡萄糖溶液中的水分子较多,漏斗内的液面会表现出上升,但随着葡萄糖分子逐步扩散进入到烧杯中,水分子进入漏斗的速度会变慢,最后水分子进入漏斗的速度会慢于离开漏斗的速度,从而使漏斗内的液面出现下降。)

变换三:如果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溶液,分别是10%的蔗糖溶液和30%的蔗糖溶液,你如何利用该实验装置进行鉴别呢?(将待鉴定的这两种溶液分别置于实验装置的漏斗中和烧杯中,实验开始时使液面保持一致,一段时间后如果漏斗内液面上升,则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烧杯中是10%的蔗糖溶液,反之,如果漏斗内液面下降,则烧杯中是30%的蔗糖溶液,而漏斗内是10%的蔗糖溶液。)

变换四:如果现在一瓶淀粉溶液和一瓶碘液,你如何利用该实验装置来探究碘分子和淀粉分子是否能穿过半透膜?(将淀粉溶液置于烧杯中,将碘液置于漏斗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如果烧杯内溶液变蓝,那漏斗内溶液没有变蓝,那么说明只有碘分子能穿过半透膜;如果烧杯内溶液不变蓝,那漏斗内溶液变蓝,那么说明只有淀粉分子能穿过半透膜;如果烧杯内溶液和漏斗内溶液都变蓝,那么说明碘分子和淀粉分子都能穿过半透膜;如果烧杯内溶液和漏斗内溶液都不变蓝,那么说明碘分子和淀粉分子都不能穿过半透膜。

标签:;  

高考命题中的“一物多用”及其启示_脊神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