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 IC 解决通信应用中的缓冲和排队问题 IP 网络承载的流量不断增加,服务质量逐渐成为关键问题

内存 IC 解决通信应用中的缓冲和排队问题 IP 网络承载的流量不断增加,服务质量逐渐成为关键问题

一、存储器IC解决通信应用中的缓冲与排队问题 IP网络承载着不断增长的各种流量,服务品质正逐步成为关键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董坤朋[2](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立体车库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出行的必要交通工具。然而汽车总量的急速增加,停车困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立体车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停车难的压力,但是目前大多数立体车库仍存在停车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不高、缺乏智能监控和远程数据服务需求等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工业物联网技术,以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为对象,研究和设计了集本地立体车库PLC控制系统与远程智能控制平台为一体的智能停车系统。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实现本地立体车库前端系统、云服务器和微信公众号客户端三者相结合的立体车库智能控制平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分析了立体车库智能控制系统的运行需求和运行模式,结合云服务器与微信开发平台的基本特点,对所设计的远程控制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立体车库智能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与功能体系。其次,本文分别对本地立体车库前端系统、云服务器、微信公众号开发三个模块分别进行了设计。设计了基于MCU控制器的本地立体车库前端采集系统。其中包括:Modbus协议下的PLC控制器与MCU芯片的数据传输单元、MFRC522非接触式读卡器的刷卡系统单元、基于串口通信的工业屏人机交互单元、基于CH9121芯片的远程数据访问单元。实现本地立体车库的数据读取、车库控制以及远程传输等功能。云服务器构建方案的设计,其内容包括云服务器和数据库的远程管理系统、云服务器的软件部署、SOCKET套接字通讯程序与数据库管理程序的实现,结合所设计的本地立体车库前端采集系统,完成对本地车库系统的远程控制与信息存储。微信公众号的客户端开发平台,其内容包括客户端与云服务器之间的接口程序设计和微信公众号的交互页面的设计,实现移动客户端通过云服务器对本地立体车库系统的访问和操作,包括查询车位信息、获取车库位置、在线预约存取车等功能。最后,对所设计的立体车库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样机调试,并在扬州某两层三列的升降横移立体车库进行现场测试与运行,所得到的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立体车库智能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能够实现对本地立体车库的远程管理和控制,满足设计要求。

徐实[3](2018)在《面向大规模HPC新型互连网络芯片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采用目前高速互连技术构建百亿亿次量级(E级)系统将面临系统功耗难以承受、网络拓扑难以实现、延迟显着增加、系统可靠性难以承受、互连网络工程化密度难以提高等诸多挑战。因此需要探索新的互连技术,包括更高阶交换芯片、融合互连体系结构、新型光电互连交换技术等来有效改善互连网络性能,降低互连系统功耗,改善整个系统可靠性及可扩展性。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性能互连网络以及相关核心技术现状,将主要围绕高阶互连交换芯片结构及容错技术、面向内存互连网络体系结构的高速通信接口优化技术、以及下一代100Gbps光串行接口收发器技术及可扩展光交换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缓解E级系统通信墙问题,高效支撑E级应用。本文取得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高阶互连路由交换芯片结构及容错关键技术针对更高阶路由器体系结构硬件复杂性大、可扩展性弱、缓冲资源受限、系统鲁棒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聚合瓦片的高阶交换芯片路由器微体系结构(ATR),并提出了基于M/D/1排队理论模型的瓦片性能解析优化方法,能将64阶路由交换芯片存储开销及全局总线开销分别降低40%50%,同时可获得YARC结构98%左右的饱和吞吐率及交换延迟性能。基于聚合瓦片交换结构,在交叉开关调度方面设计了一种面向高阶交换的公平性波阵面仲裁调度算法,仅利用较少开销实现了时序快、吞吐率高、仲裁公平等特点,与传统DRRM算法比报文平均调度时间和平均响应时间降低约15%和21%;在协议及流控制机制方面,提出了分布式分级路由及动态多队列流控制机制有效缓解了路由器缓冲和输入缓冲资源紧张问题,并最大限度地保证缓冲区按需分配;在容错机制方面,设计了智能化网络管理引擎,并提出了故障检测和故障恢复智能算法,允许自动维持故障场景下的网络稳定性,并相对re-coil路由策略和U-turn路由策略具有更好的网络性能。(2)面向内存互连网络的高速通信互连接口优化关键技术面向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云计算、认知计算等需求,研究E级高性能计算机融合互连网络结构以提供低延迟高可靠带宽平衡的数据访问能力。围绕内存网络体系结构及高速通信互连接口技术,首先面向国产多核处理器提出了一种适应大数据处理的内存网络体系结构,利用内存和互连紧耦合设计无需经过PCI-E接口,有效降低了数据传输开销,同时还能为大数据处理计算系统提供大量内存共享能力。其次提出了内存网络存储控制器中高速通信互连接口结构及优化技术,包括:精简的链路层协议、串行和源同步技术相结合的多组并行总线通道技术、“读命令优先”和“推断写”命令调度技术、多通道并行总线低延迟偏斜结构及虚拟活跃页缓冲器优化技术等。优化后高速通信互连接口能匹配两个存储通道DDR带宽。通过对合成负载和真实负载两种负载在国产处理器平台上测试表明互连接口最高有效带宽为14GB/s,64线程Stream测试激励下总访存带宽为96.99 GB/s,内存访问延迟仅约150ns。虚拟活跃页缓冲器结构能使64线程Stream Open MP程序访存带宽提高16.86%,NPB-MPI程序执行速度提升6%。(3)100Gbps光串行接口收发器技术及可扩展光交换技术针对目前高速互连芯片50Gbps串行接口在功耗密度、资源面积、信号完整性等方面限制因素,开展对100Gbps光串行接口收发器技术研究。基于近年来低插入损耗的硅光子开关获得突破进展,提出一种新的光路时分复用(OTDM)方案,利用级联高速光开关在光路上实现多路的分时复用和解复用,将多路低码率位流复用到单路高波特率光链路上,实现了100GBaud传输。通过引入暗调制模式统一传输链路上的信号幅度,解决跨时钟周期串扰问题,进一步实现5路25Gbps信号的分时复用,将单一波长光载波上实现的传输带宽进一步提升到125Gbps。其次利用光交换低功耗和高阶特性搭建大规模网络解决可扩展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阵列波导光栅路由器的高性能互连网络架构,通过波长聚合和波长复用构造嵌套分层次2D树拓扑架构,减少了系统所需波长总数,使用8个波长构造一个262144结点规模的系统互连。在一个100000结点的系统中,阵列波导光栅路由器(AWGR)互连网络所需的光纤和交换机数量只有胖树的50%和35%。总功耗仅胖树的40%左右。

俞灵灵[4](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指明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5](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熊浩[6](2011)在《电信IP城域网之新业务研究》文中指出电信IP城域网所提供的宽带服务是电信的核心业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IP城域网所能提供的业务一直是电信的重点研究方向。本人参与了近六年江西电信IP城域网和江西电信CN2项目的试验、建设和实施工作,包括城域网业务部部署的方案制定、试验和实施。该论文来源于本单位项目。论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江西电信IP城域网所提供的一些功能简介,然后根据江西电信城域网的现状,所能提供的一些业务部署进行了阐述,其中大部分已经部署或即将部署。论文根据互联网技术组成,分别介绍了MPLS、MPLS TE, QoS,组播等,根据这些网络技术所能提供的城域网业务部署。论文重点就IPTV和BRAS 1+1业务实现进行了论述。电信IP城域网涉及到众多厂商设备,本论文中的一些实例和测试报告的实验设备来自目前电信IP城域网中主流设备厂家:华为和CISCO.通过对城域网上不同业务实现进行论述,进一步论证了电信IP城域网为宽带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论文最后总结得出,今后城域网的发展走向应当表现为简化网络结构、提高多业务的承载能力和实现智能化业务管控。同时需要注意,城域网的发展必须结合业务需求,这使得很大一部分技术都只是过渡技术,需要我们加以合理的取舍,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王敏[7](2011)在《基于图像的工业控制网络调度与协议的研究》文中指出图像具有巨大的信息量,并且比其他形式的信息更具有直观性、确切性和生动性,图像信息逐步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重要依据和方法。当图像信息介入传统的工业控制网络之后,这类网络控制系统具有了新的特性:网络传输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对网络的服务质量(QoS)保证要求高。选择合适的资源调度策略和优化网络传输协议均能补偿或改善大数据量的介入对控制性能的影响。本文从资源调度和网络传输协议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报文分类器,提出了基于时间片的动态缓存调度算法,并依据此调度算法思想进行了具体实现;制定了具有容错机制的UDP协议。主要内容如下:提出了多维报文分类的思想:根据报文头信息制定多维规则,每一维规则赋予不同的权值,对报文进行多维规则过滤,报文的权值等于该报文各规则的权值之和Wi,一定范围的Wi分配到一个队列,这样就将基于链接的任务流归整为满足各自QoS需求的基于优先级的服务流,为具有区分服务的资源调度提供基础。设计了基于轮循的动态调度算法:以时间片t为每一个队列轮循服务,优先级高的先服务,避免高优先级任务长时间占用资源;建立了优先级补偿模型,使优先级得到有利的偏向补偿,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减小突发数据的排队延时抖动。运用此算法,针对资源受限的多媒体工业控制网络适应流和非适应流共存的现状,设计了快速识别非适应流,并对其占用资源进行限制的调度方法,保护了适应流的资源占有率。设计了队列自适应长度的算法,以满足系统动态时延的需求。对传统的网络演算理论进行了发展运用,推导了多输入的到达曲线和基于轮循的服务曲线。推导并计算了满足动态排队延时的最大队列长度。制定了新的协议TERUDP(Tolerate Error Reliable UDP),提出了新的丢包界定方法以及有效时延和无效时延的概念,在不改变传统UDP高效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可靠性,降低了网络的丢包率,增加了网络有效数据传输利用率。使UDP具有了拥塞感知能力,避免了过分争用带宽的弊端。新的调度算法和优化后协议的运用,将延时和丢包减小到最低,满足了控制信息的实时性,又保证了高保真图像的低丢包率。为多媒体信息在工业控制网络传输中提供了调度方法和协议运用的一个可靠模型,将有效促进基于图像的工业控制网络系统在远程控制、在线检测等领域的应用。

冯明智[8](2011)在《可重构路由器流量控制构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IPTV等新兴业务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路由器在面对不断增长的带宽需求和新业务的服务质量(QoS)保证方面仍然显得乏力。国家863计划开放式构件化通用路由器研制课题提出面向新一代网络的构件化可重构路由器研制任务,为面向三网融合网络和国家级试验网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网络节点设备。流量控制构件是可重构路由器中的重要组成。本文对互联网QoS服务模型、流量控制技术和可重构路由器硬件构件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面向可重构路由器的流量控制需求,设计实现了一种高速令牌桶流量控制构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包括:(1)针对高速令牌桶设计,提出了理论限速速率的计算方法和配置参数的选取规则。分析了高速令牌桶的两种实现模型,提出了高速令牌桶的轮循与触发更新策略以及令牌桶配置表和状态表的设计方法。(2)为解决流量控制构件的性能仿真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真实测试源的MSRT (ModelSim Based on Real Trace)功能仿真测试环境,该环境基于真实网络中的Trace文件,直接对硬件构件的设计代码进行测试,可真实地对流量控制构件的性能进行分析。(3)根据可重构路由器中硬件构件的设计规范,提出了基于高速令牌桶的流量控制构件的逻辑设计方案,并基于Altera FPGA实现了可重构路由器的流量控制构件。本文设计实现的高速令牌桶流量控制构件已在课题组研制的可重构路由器中得到应用,并取得满意的效果。论文的工作对新一代网络的构件化可重构技术研究和关键设备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周翔[9](2011)在《基于分类业务的QoS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技术日新月异,Internet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多媒体应用的快速普及,使网络应用服务类型与网络用户数量呈爆炸性增长。与传统业务相比,网络上的视频点播、可视电话、视频会议、网络协同工作、分布式应用等多媒体数据业务具有数据量大、数据传输质量敏感性强、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这对原本增长速度就不够快的网络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要求。由于当前网络缺乏一个综合的QoS保障机制,我们提出了基于分类业务的QoS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的课题。本文针对网络具有多种业务的特性以及每种业务所表现出的特点,研究了Internet网络中业务流量识别的方法。通过提出一种基于端口检测和DPI相结合的业务识别方法,来实现对业务的解析;由于每一种业务具有不同的QoS要求,需要对各种QoS要求的业务进行区分服务分类;对分类后的业务进行不同级别的转发服务,这里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类业务的QoS流量控制模型,并在模型中使用了新设计的一种调度模块:令牌桶+改进的DWRR调度+PQ调度的模块,在这之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DWRR算法。本文通过对业务识别、业务分类和QoS流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QoS流量控制结构,此结构的前提是对业务进行识别与分类,对业务进行具有优先级的调度转发,以此保障业务的QoS要求,并运用Linux下的TC工具进行相应的配置与改变,以使得设计的模型能够实现,并达到模型的设计要求。

孙士勇[10](2010)在《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nternet技术和应用的迅速发展对核心路由交换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路由交换设备需要支持越来越高的接口速率;第二,路由交换设备需要支持IPv4、IPv6、MPLS等多种协议;第三,路由交换设备需要提供丰富的QoS保证。转发引擎是路由交换设备实现IP层分组处理的核心部件之一,是各类报文高速转发的关键。本文结合国家“十一五”某重大研究课题,以专用高性能路由交换设备转发引擎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为课题目标,深入地研究了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多协议转发策略和相关实现技术。本文首先对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进行了详细的技术分析。结合课题需求,阐述了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的基本实现途径。然后,本文系统描述了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的应用需求、设计原理和报文处理流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并行流水线转发引擎原型结构,用FPGA实现了基于单通道一体化处理的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性能设计和分析论证。另外,本文还实现了基于TCAM的多协议路由转发查找技术以及基于分类和基于业务流相结合的多级QoS调度策略,较好地满足了课题需求。最后,论文介绍了基于FPGA的转发引擎硬件实现方案、系统测试方法和测试环境,并列出了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本文设计实现的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支持IPv4、IPv6和MPLS多协议报文在10G POS和10G以太网接口的线速转发。

二、存储器IC解决通信应用中的缓冲与排队问题 IP网络承载着不断增长的各种流量,服务品质正逐步成为关键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存储器IC解决通信应用中的缓冲与排队问题 IP网络承载着不断增长的各种流量,服务品质正逐步成为关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2)基于物联网的立体车库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立体车库的发展进程
        1.1.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进程
    1.2 国内外立体车库发展概述
        1.2.1 国内立体车库发展概述
        1.2.2 国外立体车库发展概述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与关键技术
    2.1 系统总体结构
    2.2 立体车库系统与MCU控制器
        2.2.1 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的基本结构
        2.2.2 PLC通讯接口
        2.2.3 MCU通讯接口
    2.3 云平台设计方案
        2.3.1 服务器平台选择
        2.3.2 软件开发环境
        2.3.3 无线通讯技术
    2.4 微信平台设计方案
        2.4.1 微信公众号概述
        2.4.2 微信公众号开发优势
        2.4.3 微信公众号通信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立体车库前端系统设计
    3.1 立体车库前端系统结构设计
    3.2 前端PLC数据采集设计
        3.2.1 前端PLC数据采集结构
        3.2.2 MODBUS通信协议与驱动程序
        3.2.3 STM32芯片电路设计
    3.3 前端刷卡系统设计
        3.3.1 MFRC522前端结构设计
        3.3.2 MFRC522与IC卡读写设计
        3.3.3 MFRC522软件驱动设计
        3.3.4 刷卡系统电路设计
    3.4 前端人机交互设计
        3.4.1 DGUS串口屏
        3.4.2 SP3232电路设计
    3.5 前端远程网络数据通讯设计
        3.5.1 前端网络通讯结构
        3.5.2 网络通讯驱动设计
        3.5.3 通讯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服务器与微信公众号端设计
    4.1 云服务器架构设计
        4.1.1 云服务器运行平台搭建
        4.1.2 SOCKET服务进程设计
        4.1.3 Web服务器的架构
        4.1.4 MySQL数据库设计
    4.2 微信公众号开发设计
        4.2.1 公众号平台接入服务器
        4.2.2 微信接口秘钥认证
        4.2.3 公众号功能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调试
    5.1 实验设备与环境
        5.1.1 硬件组成
        5.1.2 平台与服务器端环境
    5.2 实验测试与结果
        5.2.1 测试环境分析
        5.2.2 立体车库前端系统调试
        5.2.3 微信公众号功能实现
        5.2.4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内容总结
    6.2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列表
表格列表
致谢

(3)面向大规模HPC新型互连网络芯片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E级超级计算机是高性能计算发展下一个制高点
        1.1.2 高速互连网络是E级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
        1.1.3 E级系统互连网络设计面临挑战
        1.1.4 高阶网络成为HPC系统网络的设计主流
    1.2 相关工作及其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高性能互连网络研究现状
        1.2.2 超高阶路由器片上交换结构研究现状
        1.2.3 面向E级HPC的融合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1.2.4 高速串行/解串行接口研究现状
        1.2.5 光接口光交换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1.4 组织结构
第2章 高阶互连路由交换芯片结构及容错关键技术
    2.1 研究背景
    2.2 基于聚合瓦片的高阶交换芯片体系结构
        2.2.1 聚合瓦片交换结构框架
        2.2.2 基于M/D/1排队理论模型的聚合瓦片性能解析式模型
    2.3 基于公平性波阵面仲裁的高阶交叉开关调度器结构
        2.3.1 高阶交叉开关调度器总体结构
        2.3.2 公平性波阵面仲裁单元结构及电路设计
    2.4 分布式分级路由及动态多队列流控制机制
        2.4.1 分布式多级路由表结构
        2.4.2 面向动态多队列管理的虚信道流控制机制
    2.5 智能化容错互连网络管理机制及算法分析
        2.5.1 智能化网络管理引擎
        2.5.2 故障检测/故障恢复智能化容错算法
        2.5.3 智能化容错算法性能分析比较
    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1 实验平台
        2.6.2 实验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内存互连网络的高速通信互连接口设计优化技术
    3.1 研究背景
    3.2 内存互连网络体系结构及存储控制器
    3.3 面向内存互连网络的高速通信互连接口结构
        3.3.1 面向国产处理器的高速通信互连接口结构
        3.3.2 高速通信互连接口链路层和物理层接口设计
    3.4 面向内存互连网络的高速通信互连接口优化技术
        3.4.1 面向高带宽低延迟的命令通道读写处理优化技术
        3.4.2 面向多通道并行总线的低延迟偏斜结构
        3.4.3 高可靠的报文边界定位技术
        3.4.4 虚拟活跃页缓冲器优化技术
    3.5 实验与结果分析
        3.5.1 实验平台
        3.5.2 实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100Gbps光串行接口收发器技术及可扩展光交换技术
    4.1 研究背景
    4.2 基于时分复用的高波特率光收发器
        4.2.1 光路时分复用光收发器
        4.2.2 性能分析
        4.2.3 仿真结果
    4.3 暗调制光路时分复用光收发器
        4.3.1 暗调制OTDM发射机
        4.3.2 暗调制OTDM的最小信道间隔
        4.3.3 暗调制OTDM仿真结果
    4.4 基于AWGR的E级计算机高性能光互连网络
        4.4.1 阵列波导光栅路由器
        4.4.2 系统架构
        4.4.3 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目录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课题

(4)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缘起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2.1.1 不再囿于时空
        2.1.2 集个性化数据
        2.1.3 具有聚合效应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2.2.1 表现形式迥异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3.1.2 以案由为参数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4.2.1 是否为前提
        4.2.2 标准之厘定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5.1.1 填补一般条款
        5.1.2 明晰认定标准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5.2.1 严格适用程序
        5.2.2 加强说理论证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5.3.1 提升审判级别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5.3.3 建立案例族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目次
作者简介

(6)电信IP城域网之新业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江西电信IP城域网背景与核心技术概述
    1.3 江西电信IP城域网的现状
    1.4 当前江西电信IP城域网的功能及特点
        1.4.1 功能
        1.4.2 特点
        1.4.3 采用的接入方式
        1.4.4 应用的范围
        1.4.5 典型宽带服务
    1.5 本文的主要构成内容
第二章 MPLS TE技术研究
    2.1 MPLS理论
        2.1.1 MPLS概要
        2.1.2 MPLS之前的协议
        2.1.3 MPLS标签介绍
        2.1.4 标签栈
        2.1.5 MPLS编码
        2.1.6 标签分发协议
    2.2 QoS概念
        2.2.1 概述
        2.2.2 定义服务质量
        2.2.3 服务质量应用
        2.2.4 理解拥塞管理
        2.2.5 排队机制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PLS TE技术IP城域网之传输业务实现
    3.1 传统传输业务的实现方式
    3.2 基于MPLS TE传输业务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西电信IP城域网之IPTV业务实现
    4.1 组播理论
        4.1.1 IP组播
        4.1.2 组播地址
        4.1.3 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
        4.1.4 二层组播相关协议
        4.1.5 组播树
        4.1.6 组播路由协议
    4.2 江西电信IP城域网IPTV业务实现
        4.2.1 江西电信IPTV平台概况
    4.3 江西电信IPTV业务之实现
        4.3.1 组播组规划
        4.3.2 组播部署的范围
        4.3.3 组播实施方案
        4.3.4 IGMP协议部署
        4.3.5 组播业务的安全保障
        4.3.6 接入网部署方案
        4.3.7 IPTV的QoS二层部署方案
        4.3.8 QOS部属方案
        4.3.9 测试报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P城域网之BRAS 1+1业务实现
    5.1 BRAS理论
        5.1.1 BRAS的演进
        5.1.2 BRAS的网络定位探讨
        5.1.3 BRAS的建网模式探讨
        5.1.4 BRAS的业务开展探讨
    5.2 BRAS 1+1业务实现
        5.2.1 概述
        5.2.2 现网业务
        5.2.3 双BRAS冗余实现机制
        5.2.4 双BRAS部署实现方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图像的工业控制网络调度与协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基于图像的工业控制网络技术
    1.2 基于图像的工业控制网络研究现状
        1.2.1 图像传输和编码技术
        1.2.2 基于图像的工业控制网络服务质量保证
    1.3 基于图像的工业控制网络调度问题
        1.3.1 调度问题的提出
        1.3.2 流量控制
        1.3.3 调度实现机制
        1.3.3.1 报文分类
        1.3.3.2 队列管理
    1.4 基于图像的工业控制网络协议问题
        1.4.1 工业控制网络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1.4.2 工业控制网络的网络层协议
        1.4.3 工业控制网络的传输层协议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基于图像的工业以太网新需求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术语界定
    2.2 工业控制网络延时分析
    2.3 基于图像的工业控制网络新特性
    2.4 实现区分服务的需求
        2.4.1 实时性需求
        2.4.2 优先级的划分
        2.4.3 调度策略
    2.5 提高协议传输效率的需求
        2.5.1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需求
        2.5.2 传输层协议的需求
        2.5.3 应用层协议的需求
    2.6 总体方案设计
    2.7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时间片轮循的动态缓存调度算法
    3.1 网络演算
    3.2 网络模型
        3.2.1 网络拓扑结构
        3.2.2 网络中的数据特性
        3.2.3 协议选择
    3.3 动态流量控制算法
        3.3.1 报文分类
        3.3.2 队列自适应长度计算
    3.4 实验
        3.4.1 时间片对调度效率的影响分析
        3.4.2 队列长度对调度效率影响分析
    3.5 结论和未来工作
第四章 动态缓存调度算法的实现
    4.1 问题的提出
    4.2 算法描述
        4.2.1 队列最佳长度计算
        4.2.2 信誉度的计算方法
        4.2.3 快速的非适应流的鉴别
    4.3 算法的实现及适应性和可调度性分析
        4.3.1 算法的实现
        4.3.2 算法的适应性及可调度性分析
    4.4 DBS 的改进
    4.5 结论和未来工作
第五章 具有容错机制的可靠性UDP
    5.1 TERUDP 实现方法
        5.1.1 相关定义
        5.1.2 实现机制
    5.2 对网络拥塞的支持
        5.2.1 网络状态检测
        5.2.2 重传申请和拥塞控制
    5.3 性能测量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DSP 的工业控制网络节点系统程序远程更新的实现
    6.1 基于DSP 的网络控制节点的硬件设计
        6.1.1 DSP 与FLASH 存储器的连接
        6.1.2 以太网控制接口电路设计
        6.1.3 CPLD 及外围电路设计
    6.2 嵌入式TCP/IP 协议的实现
        6.2.1 ARP 协议的实现
        6.2.2 IP 协议的实现
        6.2.3 ICMP 协议的实现
        6.2.4 UDP 协议的实现
        6.2.5 TCP 协议的实现
        6.2.6 接收和发送以太网帧的实现
    6.3 远程更新功能的实现
        6.3.1 DSP 系统程序的设计
        6.3.2 Flash 的擦除与读写程序设计
        6.3.3 DSP 程序的格式转化
        6.3.4 自加载功能的实现
        6.3.5 PC 机程序的设计
    6.4 实验与结论
第七章 图像传输实验结果与分析
    7.1 实时性计算
    7.2 网络流量对丢包的影响
    7.3 结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可重构路由器流量控制构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可重构路由器硬件构件设计
        1.2.1 硬件构件原理
        1.2.2 可重构路由器的流量控制构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互联网QoS 模型
        2.1.1 综合服务(IntServ)模型
        2.1.2 区分服务(DiffServ)模型
    2.2 流量控制技术
        2.2.1 令牌桶算法
        2.2.2 漏桶算法
        2.2.3 两种算法比较
    2.3 基于FPGA 的硬件构件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令牌桶设计
    3.1 令牌桶配置参数的选择
    3.2 高速令牌桶实现模型
        3.2.1 离散模型
        3.2.2 集约模型
        3.2.3 两种模型比较
    3.3 集约型高速令牌桶更新策略
        3.3.1 同步更新策略
        3.3.2 异步更新策略
        3.3.3 更新策略优化
    3.4 配置表与状态表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量控制构件仿真环境——MSRT
    4.1 MSRT 环境组成
    4.2 Trace 文件生成方法
    4.3 仿真模块设计
    4.4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重构路由器流量控制构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流量控制构件运行环境
        5.1.1 可重构路由器基本结构
        5.1.2 流量控制构件接口规范
    5.2 流量控制构件设计
        5.2.1 逻辑结构、接口信号定义和时序关系
        5.2.2 报文信息缓存模块逻辑
        5.2.3 协调决策模块逻辑
        5.2.4 令牌桶阵列逻辑
    5.3 流量控制构件的实现
    5.4 在可重构路由器中的试验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基于分类业务的QoS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
    1.3 作者所做工作及本文创新点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网络业务以及QoS技术
    2.1 网络的现状与业务
        2.1.1 Internet 的困境
        2.1.2 网络中的业务
        2.1.3 业务的一般分类
    2.2 QoS 技术
        2.2.1 QoS 的定义
        2.2.2 实现QoS 的技术
第三章 业务识别与业务分类模型
    3.1 业务识别模块
        3.1.1 分组业务的识别方法
        3.1.2 基于端口检测和DPI 的业务识别
    3.2 业务分类模块
        3.2.1 区分服务
        3.2.2 业务分类标记框架
        3.2.3 业务标记算法
        3.2.4 业务DSCP 分类策略
第四章 基于分类业务的QoS流量控制模型
    4.1 总体介绍
        4.1.1 流量控制模型
        4.1.2 流量控制模块
        4.1.3 基于分类业务的QoS 流量控制的流程
    4.2 TDP 策略
        4.2.1 令牌桶技术
        4.2.2 队列调度原理
        4.2.3 队列调度算法简介
        4.2.4 改进的DWRR 队列调度算法
        4.2.5 “TDP 策略”的算法实现
第五章 基于分类业务的QoS控制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总体介绍
    5.2 系统结构设计
        5.2.1 网络结构
        5.2.2 软件结构
    5.3 业务识别与标记的实现
        5.3.1 业务识别实现
        5.3.2 业务标记实现
    5.4 Linux 下的QoS 控制系统的实现
        5.4.1 Linux 系统内核中的TC 运用
        5.4.2 根据DSCP 值进行分类
        5.4.3 网络节点的配置
        5.4.4 重新编译TC 模块
        5.4.5 添加NCBQ 模块
    5.5 QoS 流量控制系统的测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及意义
    6.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缩略词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项目情况

(10)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及安排
第二章 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的技术分析
    2.1 路由交换设备概述
        2.1.1 路由交换设备组成
        2.1.2 路由交换设备主要信息流程
    2.2 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相关技术分析
    2.3 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实现途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的系统设计方案
    3.1 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性能需求分析
    3.2 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的设计原理
        3.2.1 转发引擎的基本处理操作
        3.2.2 流水线转发处理技术原理
        3.2.3 并行转发处理技术原理
        3.2.4 转发引擎的并行流水线设计
    3.3 基于FPGA 的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设计实现
        3.3.1 多协议转发引擎的报文处理流程
        3.3.2 基于FPGA 的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设计实现
        3.3.3 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线速转发性能设计
    3.4 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CAM 的路由转发查找技术实现
    4.1 路由转发查找面临的问题
        4.1.1 IP 地址结构变化
        4.1.2 网络协议由IPv4 向IPv6 过渡
        4.1.3 网络链路速率迅速提高
    4.2 路由转发查找算法分析
        4.2.1 路由转发查找算法分类
        4.2.2 路由转发查找算法的评价体系
    4.3 基于TCAM 的路由转发查找技术实现
        4.3.1 基于TCAM 的路由转发查找设计原理
        4.3.2 基于TCAM 的路由转发查找流水线设计方案
        4.3.3 基于TCAM 的多协议路由转发查找设计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支持QoS 的转发处理技术实现
    5.1 QoS 技术概述
        5.1.1 QoS 的基本概念
        5.1.2 QoS 的服务模型
    5.2 路由交换设备QoS 实现原理
        5.2.1 路由交换设备的通用QoS 结构
        5.2.2 路由交换设备QoS 实现技术
    5.3 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的QoS 实现
        5.3.1 基于QoS 的转发处理设计思想
        5.3.2 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QoS 实现结构
        5.3.3 报文分类的实现
        5.3.4 报文调度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的系统实现
    6.1 转发引擎系统的硬件实现结构
        6.1.1 转发引擎模块
        6.1.2 STM-48 POS 接口模块
        6.1.3 10G 以太网接口模块
        6.1.4 交换预处理模块
        6.1.5 CPU 控制模块
    6.2 路由交换设备测试分析
        6.2.1 数据转发层面相关测试指标
        6.2.2 控制层面相关测试指标
    6.3 转发引擎硬件系统测试评估
        6.3.1 转发引擎系统测试环境
        6.3.2 转发引擎系统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存储器IC解决通信应用中的缓冲与排队问题 IP网络承载着不断增长的各种流量,服务品质正逐步成为关键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基于物联网的立体车库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董坤朋.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3]面向大规模HPC新型互连网络芯片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研究[D]. 徐实. 湖南大学, 2018(01)
  • [4]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5]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 [6]电信IP城域网之新业务研究[D]. 熊浩.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7]基于图像的工业控制网络调度与协议的研究[D]. 王敏. 天津大学, 2011(05)
  • [8]可重构路由器流量控制构件的设计与实现[D]. 冯明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4)
  • [9]基于分类业务的QoS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周翔.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10]专用高性能分组转发引擎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孙士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内存 IC 解决通信应用中的缓冲和排队问题 IP 网络承载的流量不断增加,服务质量逐渐成为关键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