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_心理学论文

心理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_心理学论文

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精神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6)05-0081-06

2006年是精神分析运动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诞生150周年。如果以1895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合作出版《癔症研究》一书标志着精神分析运动的起点,这场运动已经跨过100多年的历史长河。在弗洛伊德及其之后的时代,精神分析运动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不断地对精神分析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修正和变革。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运动大致遵循着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两条路径。内部发展指的是,精神分析内部的不断分裂与重组、演变与发展。其逻辑线索是,弗洛伊德所倡导的驱力模式,经过荣格、阿德勒等人的过渡之后,进一步演化为自我模式、关系模式和自体模式,分别对应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学派和自体心理学等,它们从学科内部推动着精神分析运动向前继续发展。外部发展指的是,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从外部学科,如医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等积极汲取养分,一些精神分析学家把传统精神分析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分别出现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存在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解释学精神分析以及后现代精神分析学等,它们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继续向外发展。

一、精神分析的内部发展路径

(一)驱力模式及早期的分裂

弗洛伊德在其早期研究成果《精神分析引论》 (1917)中提出精神分析有两个基本主张,第一个主张宣称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第二个主张宣称性的本能冲动在引起神经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过程中起着极大作用[1];在其后期研究成果《精神分析纲要》 (1940)中提到,精神分析有两个基本假设:一个是有关精神的三种性质,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划分;另一个是有关精神结构的三个部分,即伊底、自我和超我的划分。这两个基本主张和基本假设基本上涵盖了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潜意识是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命题,也是最少发生分歧的命题[2],是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中岿然不动的根基。

性本能的驱力理论被弗洛伊德看作是其理论的中心内容。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潜意识的本能,并把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和爱欲的一种本能力量,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后者表现为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驱力。其中,弗洛伊德更重视的是性本能,把性本能看作是潜意识活动的根源,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驱动力量。坚持把性欲作为人类活动的普遍动机因素,这是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析原则[2]。基于对性本能的看法,弗洛伊德提出了“幼儿性欲”和“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认为幼儿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大都会形成“俄狄浦斯情结”,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人格发展阶段论,即性欲发展阶段理论。人格结构论的地位虽然不如本能理论,但也是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理论建树。弗洛伊德在早期主要关注于发掘潜意识,确立潜意识理论,此后,逻辑上的必然发展是提出伊底、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开始系统考察自我,因此弗洛伊德的后期是自我心理学的启蒙时期,这项工作是由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等人继承和推进的。

弗洛伊德的本能驱力理论,特别是性驱力理论,是其理论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生物本能的夸大,特别是泛性论的提出,遭到荣格、阿德勒等早期追随者的反对,直接导致精神分析的早期分裂。荣格另创立了分析心理学,提出了与弗洛伊德迥异甚远的理论。他们决裂的主要原因是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将力比多解释为唯一的性能量,荣格把力比多看成是一种普通的生命力,后来他用“心理能量”一词取代了力比多,以此为中心创立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说。此外,在人格结构方面,荣格也摈弃了弗洛伊德对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划分,代之以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组成。他认为个体经验仅仅是前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人类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原型内容。另外,虽然他们都承认潜意识的存在,但弗洛伊德强调的是潜意识的生物本性、荣格强调的是潜意识的象征本性,即原型,原型的贮存构成了集体潜意识,这是荣格的核心概念。其思想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甚至有取代弗洛伊德的趋势。

弗洛伊德对于生物因素和性本能的强调同样引起了阿德勒的不满和批评,阿德勒自立门户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个体心理学,认为力比多不是精神生活的决定因素,只有社会因素和个人生活经验才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在对意识和潜意识的看法上,阿德勒在重视潜意识的同时,更为强调意识的作用,因而在人格结构中也更为强调自我,在阿德勒那里,自我具有积极性和能动性,人能通过“追求优越”来补偿自己的缺陷,以获得一个创造性自我。阿德勒强调的社会性和自我直接与弗洛伊德强调的力比多和伊底相对立,迫使弗洛伊德的性驱力模式向自我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的方向发展。

(二)自我心理学

弗洛伊德一直以分析“伊底”作为理论的起点,但在后期思想中开始注重对“自我”的研究,预示了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萌生。使自我心理学得以合法化的推动者与奠基人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她不同意父亲对伊底的过分重视,认为应给自我应有的重视,她把分析自我作为解决所有精神分析问题的起点,确立了自我在精神分析研究中的地位。她于1936年出版了著名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总结并补充了父亲所提出的自我防御机制,明确地把自我作为精神分析的合法研究对象予以重视。然而安娜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并未完全超出父亲的观点,她认为自我仍然受制于伊底,“在适当的情况下,自我并不反对(本能冲动)这个入侵者,而是使自己的能量受它的支配”[3]。

安娜虽然给了自我以合法的地位,但她的自我一味抵抗和防御伊底,也就离不开伊底,而发展自我心理学的关键任务是让自我离开伊底,成为一个独立的结构。这一工作是由哈特曼完成的。在弗洛伊德逝世的1939年,哈特曼出版了《自我心理学及其适应问题》一书,提出了“无冲突的自我领域”(Conflict-free ego sphere),从而为自我划定了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围。此外,与弗洛伊德认为伊底先于自我、自我是从伊底中发展出来并为伊底服务的观点不同,哈特曼提出,自我与伊底一样都是遗传的,都是从“未分化的基质”中产生的,是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具有自己独立的能量。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自我的自主性和自我的根本机能——适应的问题,适应是自我试图在心理机制内部维持人和环境之间平衡的结果。适应概念的提出使自我走出了与伊底和超我的冲突,转向了人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这些思想标志着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正式建立,并扩展了精神分析的领域,将正常人的心理发展也纳入其理论,使精神分析走上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继哈特曼之后,马勒、斯皮茨、雅各布森等许多自我心理学家都致力于儿童的早期发展研究,试图深入地描述婴儿的自我发生发展的过程。马勒利用自然观察法考察母婴关系,对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推断,提出了我向、共生和分离—个体化三个发展阶段,在自我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母亲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皮茨提出了自我形成的发生场理论,把发展看作是在一个场中从不稳定到稳定的一个进步。他把生命前两年,诸如微笑反应、陌生人焦虑和“不”字的表达等三种新的情感表达称为“心理组织者”(Organizer of the Psyche)。新生儿自我的正常发展就是这三个心理组织者依次构造的过程。雅各布森通过分析儿童自我的形成阐述了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既保留了传统的伊底、自我和超我的结构,也包括了客体关系,关注于父母与儿童的接触怎样培养儿童的自我和超我的发展。自我,是从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但这是在内驱力的影响下发生的[4]。

埃里克森是自我心理学领域又一杰出代表。他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以及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对自我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影响了整个精神分析的发展。

(三)客体关系学派

当自我心理学在美国繁荣发展的时候,在英国,一大批精神分析学者开始改变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不再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强调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客体关系理论。客体(object)并不意味着无生命的物体,而是指爱、恨及渴望等带有感情的人性客体(human object)[5]。这个概念最早是弗洛伊德在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的背景中开始使用的,而在客体关系理论家那里,对客体与客体关系的关注超过了对本能欲望的关注,他们对人格形成中关系的影响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强调。婴幼儿期对外在关系体验的内化形成了内部客体(internal object),这些内部客体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对外在关系的体验,也就是说,婴幼儿早期形成的内部客体就像内在的“模板”,影响个体对以后生活中其他人的感知和反应。客体关系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包括克莱茵、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克恩伯格等人,他们认为自己属于精神分析的主流,但却在一些重要方面改变了主流,他们提出了不太统一、各自独立的理论。

克莱因的工作成为弗洛伊德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之间的桥梁,她保留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但认为本能与客体有内在的联系,改变了弗洛伊德认为驱力是无客体的看法,认为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天生就是朝向客体的。从生命的开始,本能驱力出现在一个客体关系的背景中,并被客体所调整[4]。婴儿寻找乳房和食物不仅仅是为了能量的释放。这种对本能驱力和客体关系两方面的强调与弗洛伊德认为驱力是无目标的观点有显著不同。在人格的结构问题上,克莱因与弗洛伊德也有不同,她认为自我在婴儿出生时即已存在,即使超我也是早在生命之初就被建立了起来[6]。她强调了最初的婴儿内部幻想世界的重要性,这是与部分客体相联系的充满了迫害和敌意的危险和焦虑的幻想世界,来自于婴儿自己的死的本能。婴儿通过不断地运用投射、内射、分裂等机制去控制强烈的需求、恐惧和焦虑,使自己感到安全,并建立客体关系。她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发展,用偏执分裂状态和抑郁状态描述婴儿早期经历的两种基本的精神状态。

费尔贝恩创造了一个纯粹的客体关系模型,认为人是被寻求客体所驱动,完全否认弗洛伊德的人被本能驱力所驱动的假定。他认为人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本倾向,吸吮拇指的儿童不是要获得来自口腔的快感,而是用拇指作为代替物,替代缺乏或不能满足的客体关系。客体不仅仅是内部的人物或心理的表象,而且是心理活动的机能。他认为,自我有自己的能量,是建立关系的内驱力,排除了伊底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自我的涵义,并通过自我的多重亚结构理论重塑了自我理论。

克恩伯格可能是美国最具影响力也是最有争议的客体关系理论的拥护者。他反对将驱力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完全分立的倾向,认为没有驱力理论的客体关系理论是不可能解释严重人格障碍的[7]。他坚持不懈地试图把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整合在一起。他使用弗洛伊德的术语,却认为客体先于内驱力,自我是人格结构的中心。生命最初是没有人格结构的分化的,感知和记忆是初级资源,凭借着感知和记忆,婴儿内化客体关系,成为自我的前身,一直到了俄狄浦斯期,压抑的防御机制才把伊底从自我中分离出来,伊底才开始存在,同时超我作为一个独立心理结构也出现了。也就是说,克恩伯格认为自我是从人际关系的内化中构筑和组织起来的,并且自我先于伊底,这与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从伊底中分化出来、伊底先于自我的观点相反。克恩伯格这一观点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强调自我功能和通过自我功能建立起来的客体关系。

(四)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科赫特,他把精神分析的研究重点从本能驱力或自我转移到自体上,把自体在人格结构中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0]。他把自体看作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他认为自体本身就是一个动力源,它是整个人格发展的动力,因此整个人格的发展与本能驱力无关。他通过临床上对自恋性人格障碍患者的研究和治疗,以及在温尼科特等客体关系理论家提出的自体感的基础上更推进了一步,把自体、自体客体、自体病理学及治疗作为其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核心。他认为是自体结构的缺陷(deficit)而非“伊底-自我-超我”的冲突(conflict)是许多人患病的原因。弗洛伊德把自恋看作是病理性的、而且是不能分析治疗的;科赫特则认为人人都有自恋的需要,自恋在本质上是正常和健康的,自恋的性质取决于自恋在心理健康中怎样发挥作用。

自体心理学出现以后,精神分析内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评价认为自体心理学是继驱力模式、自我模式、客体关系模式之后精神分析发展中又一新的理论模式;另一种评价则认为自体心理学几乎否定了传统精神分析的所有核心概念,同精神分析理论已无本质的联系,因此它不属于精神分析阵营。[11]我们认为科赫特对自体的强调是在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精神分析模式的扬弃,用自体模式取代了驱力模式并通过客体关系建构自体,是精神分析的内部发展中又一新的理论模式。

二、精神分析的外部发展路径

(一)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产生并繁荣于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美国的社会现实及学术背景是其生根繁茂的沃土,它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动机和人格的动力学观点,但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旗帜鲜明地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和性驱力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和弗洛姆等人。

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她的研究围绕神经症的病理学展开,认为神经症的根源要从社会文化中去寻找,社会文化的矛盾造成的人际关系困难是神经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因缺乏安全感产生基本焦虑,为了解除焦虑而产生神经症需要,神经症的需要决定了神经症人格:顺从型、攻击型或退缩型,并使自我陷入真实自体、理想自体和现实自体之间的冲突之中。为了解决内心冲突,又发展出自谦、夸张和放弃三种策略,由于强迫性地使用其中一种又陷入新的焦虑和冲突之中,而导致恶性循环。

沙利文特别重视人际间的相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用人际关系的理念解释人格发展与心理异常。他使传统精神分析的重心从个体转向个体之间,从专注于个体内部的冲突转向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个体与环境(人际情境)的交互作用,冲击了传统精神分析对人格和自我的发展观,突出人际关系的中心地位,把个体的自我和心理的发展置于人际关系的发展之中。因此认为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只有通过人际关系才能解释和理解[10]。

卡丁纳从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思想,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以及人格对文化变迁的影响。他强调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的初级制度通过影响个体的诸如喂奶断奶、排泄训练、性的禁忌等早期经验而塑造基本人格结构,而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创造和影响神话、宗教等次级制度。这对于精神分析的传统模式是突破性的修正和发展。

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关注的是现代人所遭遇到的各种困境以及需要,试图以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达到改善现代人的处境和精神状态的目的[9]。他从宏观上研究社会对人的影响,把精神分析引入社会历史的领域,提出了社会潜意识论、社会性格论、社会改革论等一整套影响广泛的思想体系,构成了视野开阔的社会精神分析说。

(二)存在精神分析

存在精神分析是存在主义哲学与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产物。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一批欧洲的精神分析学家试图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开创了欧洲的存在分析学运动。他们主要是奥地利的弗兰克尔、瑞士的宾斯汪格和鲍斯等人,当代的存在分析学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罗洛·梅、布根塔尔·施奈德和英国的莱茵等人。早期如弗兰克尔、宾斯万格和鲍斯等人发现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心理疾病患者的病因与弗洛伊德等其他精神分析学家所处的时代或环境的病因不同,主要是因战争创伤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人们普遍感到人生的沮丧和生活的渺茫,这些人生目的和生活意义的问题正是存在主义哲学所探讨的问题。他们就很自然地把精神分析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探讨人的心理生活和实施心理治疗。

弗兰克尔是意义治疗学的创始人,其理论基础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意志自由、意义的意志和生活的意义[11]。他认为神经症患者就是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生存意义的人,人要摆脱困境就必须超越其存在,追求存在的意义,意义治疗就是帮助病人找回他的特殊意义。

宾斯汪格和鲍斯的存在分析观点基本一致,都同时受到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他们的基本观点有,人的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是一个人的整体的、此时此刻的存在;人存在于三个领域:周围世界、共同世界和自我世界;人的存在的动力和发展是自由选择。

罗洛·梅是倡导自由选择的存在精神分析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受存在主义对人生意义进行探索的启发,他努力去发现人存在的真谛,探索存在的意义,他提出的存在分析心理治疗认为,心理治疗的核心过程是帮助病人认识体验自觉的存在,强调帮助病人恢复自由选择能力,使病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肯定自我。

莱因把传统的精神分析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存在精神病学。他提出要将精神病患者的特殊经验置于“在他世界中的存在”的前后关系之中来理解,并进一步考察了精神分裂性个体的内部自身世界和外部关系世界,最终走向了反精神病学的立场[12]。

(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

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是将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人物是赖希、马尔库塞、弗洛姆·德勒泽和居塔里等人。

赖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的精神分析没有重视患者的社会生活条件,而社会和经济支持才是对患者的治疗最必需的,他认为神经症的治疗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尝试将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他认为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既是相通的,又具有各自的局限,如马克思主义不能正确地说明经济发展过程在实际上是如何被转变为意识的缺陷,可以用精神分析加以弥补;精神分析不能把性问题和政治、文化环境联系起来的弊病,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加以克服。但是这一结合因其肤浅和生硬遭到巨大批评,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告失败。

马尔库赛不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晚年才开始了解和研究精精神分析,但他从哲学和思想的高度对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进行的结合在综合的技巧上和思想上都比赖希略胜一筹。他运用历史的方法分析了本能概念,提出了“剩余压抑”和“操作原则”这两个具有历史含义的概念,并模仿马克思《资本论》中分析商品的特殊方法,将本能压抑区分为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认为额外压抑反映了本能压抑的不合理的社会起源。此外,他认为性本能概念不能抛弃,把历史发展因素引入本能序列。但在最高的社会理想问题上,他把爱欲的解放作为终极目标,最终未能摆脱弗洛伊德生物学化的阴影,使二者的综合再次失败。

(四)后现代精神分析

后现代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是拉康。拉康作为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后现代精神分析的创立者,他以结构主义哲学尤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工具,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语言学的解读和重建。首先,他提出“回归弗洛伊德”的口号,力图重新唤起人们对潜意识的重视,并借助语言学研究发现了潜意识—语言—梦之间的活动规律的相似性。其次,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主体论,用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这三种心理成分代替弗洛伊德的伊底、自我和超我。最后,他在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观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治疗理论,将语言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认为精神分析治疗是一种话语治疗;治疗的目标就是揭示病人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潜意识欲望;对于解释和移情的作用提出新的看法;将精神分析机械而固定的治疗时间变更为弹性时间等等。拉康以其反正统性、不确定性、破碎性和多元性等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发展和创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而且对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精神病学和文学评论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精神分析作为现代心理学一个重要学派,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自从弗洛伊德为精神分析的大厦奠定了基础和框架,其追随者以及反对者基于自己的理论和文化背景、临床实践不断地进行着修正、改造或发展、整合。精神分析虽然一直面临着争议和批评,但是对它的兴趣和关注却一直在增加,这种兴趣和关注不仅来自于精神分析内部,也来自于精神分析外部。

精神分析运动的内部发展更深化了对人的自身本质的看法。人类精神发展的显著标志是人可以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弗洛伊德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进入了前人未曾触及的领域,为人类对自身的探索开创了新的纪元。后来者继续在这个领域深入,潜意识内容的研究重心由弗洛伊德的本能驱力逐渐转为理解自我的适应功能——研究自我,随之关注与自我的功能和发展紧密相关的自我与现实的关系——研究客体关系,随后聚焦于关系中的整体人的心理组织和功能——研究自体。研究重心逐步向人的更本质的层面推进,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自己。内部发展线索同样深化了对人格发展的动力根源的探索,弗洛伊德将本能驱力看作人格发展变化的推动力,自我心理学提升了自我的功能,将自我的适应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客体关系学派将对客体的寻求以及早期母婴关系塑造的儿童的内心世界作为人格发展的起动因,自体心理学认为内聚性自体,即健康人格的发展来自于儿童的自体客体对儿童的积极作用和反应。四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了人格发展的动力根源。内部发展还推动了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发展。治疗对象由弗洛伊德时期的成人扩展到儿童;治疗方法更为精致,除了自由联想、梦的解释,还发展了针对前语言期儿童的游戏治疗,通过对幻想和恐惧的分析了解儿童的潜意识;治疗的重点从早期的俄狄浦斯冲突以及伊底、自我和超我的冲突转移到亲子关系以及自体的健康发展上。

精神分析的外部发展则扩大了精神分析的影响,精神分析与社会文化、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后现代思潮的结合将精神分析的思想渗透到社会文化思想的各个领域,由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为一种包罗万象的人生哲学。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心理学,还是当代一种主要的社会思潮,它已渗透到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法学、政治学、教育、文学、美学、艺术等广泛的领域。精神分析的不少概念和分析思路已融入日常生活语汇和一般思想文化观念之中。可以说,精神分析就在你身边。弗洛伊德的学说早已成为我们文化记忆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文化的推动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此外,精神分析对医学、教育、社工、护工等职业的渗透,使许多助人工作者,包括医务人员、教师、咨询者、社会工作者等都把精神分析思想和技术中的成分结合到对工作对象问题的解决中,并发展为普通民众可以借以了解自己、分析他人、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有利工具。

精神分析是一门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和实践考验的学科,今后无论是作为一门包容理论与实践的心理学体系,还是在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上,以及对文化的发展都将有更深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6-06-10

标签:;  ;  ;  ;  ;  ;  ;  ;  ;  ;  ;  ;  

心理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