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_刘歆,王静,刘晴,张勇明

新形势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_刘歆,王静,刘晴,张勇明

摘要:针对《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以加强学员的机械工程素质的培养,满足新形式下学员岗位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适应新时期教育转型的要求。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新形式下随着院校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让学员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重视能力和索质的培养。为了适应新时期院校改革和教育转型的要求,我校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调整了《机械基础》课程,对学员岗位实践能力和素养培养的重视提到了新的高度。从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及与学员的交流中发现,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以教育转型为契机,仔细分析了课程的特点,深入思考了遇到的问题,勇敢进行教学改革,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员的岗位能力与素养。

一、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

《机械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是对学员进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内容具有“多、散、难”的显著特点。

内容多,是指该课程涉及面广,不仅包括机械制图、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四部分内容,还包括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金属切削成形原理和方法、机械加工工艺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先进制造技术等基本知识,本身就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基础课程。

内容散,是指该课程本身的内容系统性较差。各章基本独立,相互间显性联系较少,学员学了后边忘了前边的内容,期末回过头来一看,所剩无几、仍很生疏。

内容难,是指该课程所需先修知识很多,诸如《金属工艺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等。由于在我校该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学时又少,对这些知识只能是“拿来主义”,根本无暇提及其来龙去脉,所以往往使学员感到突然、生疏、难以接受。与此同时,它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逻辑性、抽象性,内容涉及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方面的知识,其教材看似章节松散,但各章实际应用互相联系紧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使得教员“教”和学员“学”都感到困难。

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员对课程的地位作用的认识问题

在我们与学员的交流中,经常会有学员问:“教员,我们学这门课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一方面反映学员的对课程的地位、作用等的认识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问题。关于学员对课程的认识问题,很大责任在我们教员,我们往往会介绍说这门课程是必修的,考试的,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锻炼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员一方面会感到很被动,不学也得学,另一方面觉得目的很笼统,太空虚,可能会产生既怕又烦的心理反应。关于学习态度问题,表现在学员的学风比较浮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兴趣和动力不足,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坐不住“冷板凳”。

(二)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问题

该课程是针对我校非机械类学员开设的,学时少,又没有先修课程的基础和铺垫,完全是一个新的领域,很多概念都需要重新建立。面对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的教育方针,要在保持课程教学总学时不增加的情况下,解决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同时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自主的积极的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三、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经过深入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和调查学习,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举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指导,统筹兼顾学员培养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随着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我院任职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要求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适应岗位任职要求的岗位能力。因此,我们在教育时必须既考虑到学员的长远发展,又考虑到学员的现实需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对学员进行正确的引导,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风,要有坚韧不拔之志,既重视理论学习,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依据学员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精心选取,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我校的《机械基础》课程是针对非机械专业的学员开设的,既没有先修课程打基础,又没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当然学时又很有限。面对这样一个学时少内容多的突出矛盾,我们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强化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理念,深化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既要确保课程“基本内容”教学,让学员首先要打好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让学员了解当前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成果,拓宽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创新意识。随着现代机电产品设计、制造等技术发展,可通过各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协调和优化,进一步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分工与定位,处理好内容的互补关系;通过教材内容、例题、习题以及实践性展示内容的更新,适当引入和扩展反映当代机械学科发展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产品等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感;通过典型实物案例展示教学和设计训练环节的内容设计,突出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性、系统性及创新启迪性,促进学员的工程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现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贯通和机、电、液等多学科内容的融合,让学员感受到科技综合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要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训练主要从平时作业、大作业、课程配套实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入手,分基础实验、提高训练和创新设计三个阶段,构建侧重由课程基本技能训练和机械CAD、机械系统综合设计与应用、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等多方位的实践训练体系,从而体现加强对学员用实验方法研究机械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工程素质培养。

(三)加大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

当前我校《机械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资源还比较缺乏。我们每年承担全院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任务,有大量班级人数都超过50人,而我们大多实验室一般都只能满足20人同时开课实验,许多时候连一个学员队同时进行都满足不了。特别是缺少真正能让学员动手实践和激发学员自主研究和创新的综合型、研究型和设计型等新实验平台。因此,我们必须把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作为当前机械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为实验教学提供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帮助学员将知识融会贯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与技能训练,为提高学员科学实验素质、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合教育转型,努力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保持课程教学总学时不增加的情况下,缓解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除了适当减少教员理论讲授学时,逐步加大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例,强化学员在实践动手过程中自主学习知识外,我们还结合教学改革和教育转型,努力创造条件,开拓多种方式或渠道,加强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结合学校学习俱乐部活动形式,组建第二课堂的机械兴趣学习小组,面向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等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因材施教,进行提高训练,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五)提升教员队伍实践教学水平

教员是教书育人这一系统工程的关键,是教学过程中的“导航员”。教员本身首先具备了实践能力素质,才能育出符合实践要求的人才。一是自觉的理论学习,即紧密跟踪世界发展趋势,积极研究和把握现代教学的本质要求,结合我院育人特点,学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二是大量的实践锻炼,就是要通过院校基层不同岗位、经历的不断交叉变换,练就过硬的、“服人的”实践本领。只有每个个人的交叉实践实现常态化,才能保证理论不脱离实际,教学科研不脱离岗位任职能力需求。

参考文献:

[1]机械基础(第2版),范思冲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04

[2]深化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思考,葛杰,中国大学学报,2015.12.

[3]机械基础教学中开展多层次实践教学的探索,郭忠义,国外科技动态,2016. 12.

论文作者:刘歆,王静,刘晴,张勇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新形势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_刘歆,王静,刘晴,张勇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