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新概念与新框架--“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与世界价值”研讨会综述_美学论文

探索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新概念与新框架--“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与世界价值”研讨会综述_美学论文

探索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新理念与新框架——“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与世界价值”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中国论文,学科建设论文,新理念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4月28日至30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文艺学博士点、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与世界价值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学界前辈徐中玉、钱谷融,著名学者曾繁仁、刘梦溪等近百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以“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与世界价值”为主议题,对“中国美学与江南文化(或其他区域文化)”、“中国城市文化与当代美学的理论与实践”、“世界价值框架下的中西美学比较研究”等专题进行了交流对话和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学者们认为,中国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如何挖掘不同区域文化的地方经验,在学理上增加其“本土性内涵”;二是阐释中国美学的世界价值,在实践中扩展其“现代性意义”。这两方面的问题为中国美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提出了新课题,就是如何一方面从中国地方性的审美经验中提取新的审美理念与精神元素,恢复中国美学固有的内在机理与重建其深层审美框架;另一方面,只有在中国美学自身的存在获得了独立的性格与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同西方当代美学与文化理论进行一种学理上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及其现代性价值的积极探索,可以为当代人的心灵解放与审美需要提供一种理性预案与审美方向。

一、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

地方经验是会议组织者借鉴了人类学“地方性知识”一词并加以改造的概念,意在强调中国文化和美学在结构上的特殊性、形态上的复杂性,在普适性研究外提倡对具体中国美学问题进行微型叙事研究。与会学者对不同层域的地方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上海师范大学刘士林教授认为中国美学研究应该从江南诗性文化开始。江南文化和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两种最重要的地方经验。齐鲁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文化,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性文化,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一个深层结构原理。江南文化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从江南经验出发研究中国美学,在学理层面,可以更为纯粹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在实践层面,对于当下的后现代“肉体”美学具有批判意义。苏州大学鲁枢元教授提倡取得差异性的和解的“后现代普遍主义”观念。他认为生长于人类自然本性之中的不同地域间的文化,既是相异的,也是相通的,不仅具有对立的一面,更具有亲和的一面。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间的文化可以和谐一致地“互生互存”下去。在“全球化”声浪甚嚣和地域文化冲突日益加剧的今天,研究中国传统美学这样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主流美学思想的地域文化的时候,需要坚定的民族自信与开阔的学术胸襟。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产生根源及其合法性进行了理论阐释。他认为地方性审美经验是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深入分析审美经验的深层结构,可以清楚地解释审美经验的特殊性及其普遍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美学研究建构一个符合生态精神的跨文化语境——审美生态系统。上海师范大学刘旭光博士提出了华夏审美结构的理念,认为华夏审美意识是一个复合结构,呈现为“官方——士人——民间”的功能结构,“南——北”的地域结构,“华夏——狄夷”的民族结构,“本土——外来”的文明结构等深层结构体系。此外,学者们对一些地域性美学现象进行了具体的文本细读,如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对老龙井,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对上海城乡民间祭祀仪典的审美取向,上海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对台湾学者对大陆近20年来美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姜晓云博士对江南学术思想,南京师范大学万宇博士对江南藏书楼,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副教授对东北伪满州国时期的通俗想象都做了细致的分析和阐述。

二、中国美学的本土性与普适性

汉语作为中国文论和中国美学的背景话语,在中国全球化语境下遭遇怎样的危机?又存在怎样的张力?汉语叙事的现代性如何得以有效地建立?怎样的话语表达方式才能表达中国人内在的文学经验和价值?如何从中国传统文论和传统美学的本土性中发掘其普适性价值?这些问题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关注并引发了热烈讨论。同济大学陈家琪教授认为,目前美学研究中存在的汉语言危机,必须通过诗性呵护加以解决。他对汉语危机的忧虑得到了大家的强烈共鸣,但在如何解决这一危机的途径上存在分歧。南开大学彭修银教授认为,中国美学话语也有一个由本土化到被殖民化——西化,再到全球化的转化过程。带有强烈而浓厚的中国地域性话语的中国美学,应在扬弃地域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建构一个用于解决21世纪整个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内在本质特征的全球化话语的中国美学。山东大学王汶成教授则认为,文化的民族本性决定文化全球化的结果是各民族文化主体间性互动,形成文化多元共生的新格局。上海师范大学王纪人教授对当代中国文论有效性提出质疑,强调文论的实践性品格。他认为当代文论与我们所处的生活世界和艺术实践严重脱节,造成中国当代文论的阐释危机。新疆大学刘志友教授从中西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切入,认为与西方叙事“从中间开始”、“改造自然”的美学追求相反,“从头开始”则是中国贵重生命、顺应自然审美文化在文学叙事中的表现。上海师范大学李平教授认为,世界视野和中国文论等传统资源之间存在张力,今天的文学理论只能是以本土环境为土壤、以全球空间为向度的交织混融的产物。湛江师范学院赵志军副教授认为,对于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来说,其基本的话语范式应该是西方文论话语范式和中国文论话语范式交相杂汇的不中不西的文论话语范式。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中,现代汉语已经不中不西被欧化了,现代中国人的文学经验已经不中不西香蕉式了,所以在与之相应的文论话语范式也只能是这种不中不西的。苏州大学朱志荣教授提出,在继承传统前提下关注现实,与世界进行对话交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审美理论。山东大学曾繁仁教授认为,中西文化交流是建设中国当代美学的最重要途径,生态美学就是中西交流对话的产物。生态美学的当代建设要立足本土,汲取当代现实和古代资源,并在此前提下,与西方理论进行积极对话。上海师范大学杨文虎教授对意境这一中国古典文论概念进行了诗意的阐释,认为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艺术自古就在情感的表现中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意境和意境理论就是这种超越了个别具体性的确指和经验的感性界域,使语言的意指到言筌之外的审美追求的反映。武汉大学李建中教授以刘勰《文心雕龙》中关于“文”的美学思想为对象,阐释了其汉语言文化背景的本土特色,并对它的现代转换及跨文化普适的可能作了深入的探讨。

三、中国当代城市文化与当代美学新建构

城市是当代中国现代文化的代表和体现,也是中国美学在当下拓展和面对的新课题,与会学者对中国城市美学的历史、现状和建构进行了多角度的讨论和商榷。上海师范大学陆建非副校长在开幕致词中说:全球化的冲突在文化精神上的表现是理论研究走出书斋的促动剂,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的研究已显得褊狭,城市文化是当代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人文学者的现实责任。上海作为与西方文化对话的前沿,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对中国城市文化的关注有助于上海的城市建设及文化发展。中山大学高小康教授对于当今不同文化群落交往的语境倾注了更多学者的思考,他认为以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和一元性的文学想象为特质的传统文艺社会学,以及二元对立的判断模式已经与当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产生错位,在普适性的背后我们更应当看到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存在。苏州大学刘锋杰教授认为,如果说王国维等建立了中国现代美学,但也只是以乡村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性的半张脸。他提出,城市美学应当在传统的美学之外创造属于它的基本理论范畴,使得城市美学能够有效地解释现代生活。《文艺研究》编辑部陈剑澜先生则对中国现代美学是乡村美学的论点提出了质疑,并对当前城乡差别的现状是否会导致城市美学对乡村美学的歧视表达了忧虑。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指出,在近些年的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出现了诸多审美误区,表现为以欧化为美,以楼高为好,这些审美误区是城市建设者缺乏民族化个性化见识,缺乏民本思想,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缺乏生态平衡意识导致的结果。上海师范大学陈伟教授关于中国唱片史研究的发育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唱片文化作为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一个类别,其百年的发展历史折射了中国近代以来城市文化和社会审美风尚的发展与变迁。陈伟教授展示了他搜集到的部分第一手实证材料,也引发了与会学者关于美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热烈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当代中国美学需要加强实证性研究,应该提倡对门类性美学、地域性美学和断代性美学风尚史进行具体的细化研究。

标签:;  ;  ;  ;  ;  ;  ;  ;  

探索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新概念与新框架--“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与世界价值”研讨会综述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