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未来商战的制高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战论文,制高点论文,信息管理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000年,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中国在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同时,也将按照国际惯例开放自己的市场。刚刚经历了艰难调整的国内商业企业,将再次面对海外同业的挑战。
商业竞争分为两大层面,一为商品层面,主要指商品的品质、价格、包装及功能等;另一为非商品层面,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方略、管理构架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作为置身于“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企业,能否在信息管理上取得竞争优势,事关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精确管理:从“草根”处知变化
在过去几年里,随着国家投资政策的不断开放,一大批海外著名商业企业纷纷在华抢滩,沃尔马、伊藤洋华堂、普尔斯马特、庄胜崇光等企业的经营业绩已使众多国内企业震惊。许多人将海外同业在中国市场上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仅仅归结于它们的企业品牌,而没有注意到它们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巨大优势。事实上,海外商业企业的优势存在于它们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利用、管理信息的主动意识,其管理重点已经实现了从物流、资金流转向信息流的时代性跨越。在这方面,沃尔马是最典型的例子。
早在60年代,当微机和桌面办公系统尚未问世的时候,沃尔马的经营者就已开始利用当时笨拙的电子计算技术摸索信息管理方法了。80年代初,又是沃尔马第一个将刚刚出现的卫星通信技术引入商业流通领域,建立了全美最大的私人卫星通讯系统,运用“高科技”加快了基础商业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决策传达和信息反馈的速度,从而降低了物流费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速率。沃尔马商业信息网的建立,沟通了从供货商到零售商的供应链,这一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迄今为止,这一庞大的系统仍然是商业领域信息管理的典范之作。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沃尔马创始人山姆的“草根哲学”。在他的观念中,商业企业的运营与植物的生长有异曲同工之妙。供应链的末梢如同植物的根系,而根系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可能导致植物(企业)的盛衰荣枯。因此监控供应链每一个细节的商业数据变化,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者都不能忽视的问题。稍具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企业内部的物流、资金流和票据流构成了企业运行的基本要素,任何业务的发生,都伴随着货物的转移、资金的流动和票据的生成。在电脑进入企业之前,管理者必须通过仓储、运输、销售和财务部门的通力协调,才能从相关报表中得到静态的信息。即便是一个管理最为严密的组织,通常也无法得到企业各个环节的实时运行数据。企业运行数据不断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汇总,当那些经过各个部门无数次核对、平衡之后填写出的报表放到管理层的会议桌上的时候,不少的数据无疑已不再具有实际意义。企业的危机经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当老板刚刚发现一些苗头不对时,企业实际上已经陷入危机了。因此,及时处理企业商业数据和管理信息,从“草根”处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对企业而言,事关重大。正是这种内在需求,推动“精确管理”成为目前国际商业管理领域的大趋势。
“守土之战”:信息处理能力是关键
随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内商业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与海外同业展开竞争,可以说商业领域的“守土之战”迫在眉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实时的数据采集和网状的信息传递结构,彻底改变了数据的生成方式和以往的线性传递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信息的效能。信息使用效率的提高,则可以大大缩短决策时间,加快企业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因此,未来企业的竞争实力将不取决于企业的规模,而取决于企业的数据传递速度和信息的整合能力。
可以说,未来商战的制高点是信息管理。无论你是大型商场,还是连锁经营,不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就无法与具有强大信息处理能力的竞争对手相抗衡。
海外优秀商业企业与国内商业企业相比,其突出优势正在于信息处理能力,他们使完善的信息管理渗透到供应链的末梢,使企业的信息流达到“无缝连接”的理想境界。在日本,连锁体系的配送系统辐射半径可达400公里,这在传统信息传递方式下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只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无缝连接”方式,才能对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销售网点,进行实时、准确的商品存量监控。
在过去几年里,由于政府的提倡、舆论的推动,国内一些企业开始重视计算机信息管理问题,促使商业管理信息系统(CMIS)市场迅速膨胀。以著名商业管理软件开发商——科情新技术有限公司为例,自1992年推出国内第一套商业管理软件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近万家客户,产品涉及医药、音像、烟草、服装、食品、百货、图书、五金、建材、汽配等几十个行业,覆盖批发、零售、连锁三大业态的大型软件企业,并与Intel、IBM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作为一个软件服务商,这一企业的发展,折射出了国内商业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的进步。但是,与国外同业相比,在信息化程度方面,国内商业企业的差距仍然很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装备的落后,更表现在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理念上。
电子商务:建设还要重基础
如今,由于技术的进步,企业经营数据信息的收集越来越细,处理方式已经由以往的静态处理变为动态处理,信息的集成、整合更加趋于实时化。一个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对企业的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三个层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然而在现实当中,国内的不少企业经营者却没能将企业业务流程中所产生的商业数据,通过信息系统整合成为管理信息。目前国内商业企业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基本数据的收集层面,只能对操作层提供有限支持,企业经营数据的处理没有上升到信息层面,从而无法为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商业管理人员缺乏数据的整合意识,无法将信息系统采集到的商品数据,通过计算机重新进行整理、组合。面对浩如烟海的基础数据,得不出相应的经营结论。这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只会给企业平添管理成本。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从一开始就明确“基础数据”与“管理信息”的不同,只有这样才会去有意识地完善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科情新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大勇提出,作为建立在信息交互基础上的动态管理,现代商业管理更加重视数据、讲究量化、强调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操作规范。只有在确保基础数据准确采集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加工、分类和比较,才能最终整合成管理和运营所需要的信息。因此,企业必须注重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规范,尤其是数据采集规范。例如条码技术的应用,就应严格按照一品一码的规范要求。但许多国内企业在规范方面重视不够,一品多码,多码一品,从而导致管理上的混乱。为了保证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准确性,规范化的管理必须从数据源开始。
在过去两年里,电子商务大潮席卷全球。电子商务,说到底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电子化方式,是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由于网络本身的远程、开放和低成本特性,促成了全球企业积极投身这一领域。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网络作为一种交互平台,它所承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信息。因此,必须强调的是,任何商业化、规模化的网络营销,必须以一个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交互平台为基础,否则只能是有电子而无商务。假如一个商业企业的MIS (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不全、信息处理漏洞百出,它的网络环境再先进,也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相反,却有可能因为网络强大的传输能力,将一个细小的数据错误所造成的损失迅速蔓延。
国内企业要想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必须建立符合本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然后再根据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有步骤、有计划地切入电子商务。企业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才有可能实现电子商务的低成本介入。盲目建立电子商务项目,有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
最后应强调指出,传统商业企业注重的是物流与资金流的运动规律,而未来的商业企业将更加注重信息流的运动规律。中国企业在进入国际竞争序列之后,能否在国外同业的竞争之下,保住自己在本地的市场份额,将取决于能否在信息管理战中掌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