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总结技巧_教学技能论文

试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总结技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技能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总结技能

总结技能是教师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反复强调、概括总结、学生实践等方式,对课堂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和应用,使其系统地、稳固地纳入学生的知识网络之中的技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贯串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它是整节授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教学总体思路最明确、最深刻、最集中的阐述,即整节课教学的精华所在,所以总结是十分重要的。总结不仅仅应用于一节课的结尾,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独立的教学阶段,也都需要做出适当的总结。

二、总结的功能

总结的功能大体有以下五点:第一,巩固新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刚学到的新知识,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学生通过总结,把所学到的新知识更加清晰、准确、系统地予以掌握。第二,承前启后。课堂教学一定要照顾到各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前后连接。所谓前后连接,就是要把刚学到的新知识与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相衔接,尤其要为下一个要讲的问题或下一节要讲的新课埋下伏线,为讲授以后的新内容提前创设教学意境,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第三,认识升华。学习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人们的知识,更主要的是使人“通古今之变”,了解古今兴衰成败的原因,学习掌握历史的规律性,提高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总结,绝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总结出某种带规律性的结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受到更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第四,培养能力。在总结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使学生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概括历史问题,能够认识问题的本质,并且对于现实中的新问题也能比较科学地进行分析。总结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第五,及时反馈。在总结过程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分析、回答问题,可以随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补救。对学生参与的活动要做出准确评估,充分肯定成绩,并指出问题。积极的评估能给人以继续向上的推动力量。

三、总结的方式

总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概括精讲式、谈话式、图表式、联系比较式、引申式。

第一,概括精讲式。这是一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需要点明新意、升华认识的历史问题,往往采用这种总结方式。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世界近代史《1794年~1814年的法国》时,这样进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的是1794年~1814年的法国历史,在这里我们接触了一位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拿破仑·波拿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位历史人物呢?我们应根据他比他的前辈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来判断。当时,法国大革命的高潮已经过去,热月党人和督政府都竭力建立资本主义的正常秩序,但都没有成功。趁法国国内局势混乱,英国又纠集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此时的法国需要有一位精明强干的统帅来维护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波拿巴正是具备这种才能的人,他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统治后,便改革财政、发展工商业,使法国经济很快有了明显好转。他重视法制建设,制定和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从法律上使法国资产阶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备起来,并多次打垮反法同盟,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一度得以发展。但是,常年的对外战争,使法国的经济与财政十分困难,又不断遭到占领区的反抗,使拿破仑陷入困境。一味坚持发动对外战争的拿破仑,最终以战场上的失败,导致了法兰西帝国的瓦解和波旁王朝的复辟。这样,结合历史背景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就比较准确、科学了。今天,在课堂上我们是这样评价拿破仑所作所为的,今后在评价其他历史人物时,也应该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来判断,而不要将历史人物的作为与他们的后辈去比。

这堂课讲的是《1794—1814年的法国》,但是,教师不是从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角度来总结,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历史人物进行总结,这样站得高、看得远,既有理论和观点上的新意,又有政治思想上的教育意义。

第二,谈话式。这是一种以师生问答方式进行的总结方法。一般的做法是从复习刚学过的新知识开始,逐渐引导学生得出教师事先设计出的结论。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世界现代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时,这样进行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这一章的内容,下面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学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基本矛盾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这个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根本无法解决的,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教师: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从哪国开始的?这次危机有什么特点?

学生:这次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从1929年到1933年,长达四五年之久。这次危机波及面广,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的危害特别严重,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减少了1/3,国际贸易缩减了2/3,失业工人达3000万以上。

教师:这次经济危机在政治上引起了什么后果?

学生: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行“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军备战,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1929年至1933年的大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各种固有的矛盾,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从而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我们说,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之一。

通过上面谈话式的总结,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帝国主义腐朽残酷、侵略扩张等本性的认识。

第三,图表式。是用图示或表格罗列史实的一种总结方法。对某些类别清晰、层次分明的史实,这种总结方法最适宜。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中国古代史《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时,设计了以下的总结。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清朝前期的疆域,反映了清初的统治者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下面我们将当时进行的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的有关史实,展示在清朝前期疆域的方位图表上(或出示图表或边讲边画)。

以上总结主要着眼于发挥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图表示意,可以使历史、地理知识系统化,从而使空间(地理)概念更加准确。

再如,一位教师在讲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一章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子目时,对于教材中罗列的许多人名、国名和发明创造,进行了较为精密的设计,制成了一幅可供总结的表格。

类别发明创造(发现) 发明(现)者国 别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磁力生电法拉第英

耐用电灯泡 爱迪生美

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轻内燃发动机 本茨德

制柴油机 狄塞尔德

汽车 福特美

飞机 莱特兄弟美

电讯技术的新发明 有线电报摩尔斯美

有线电话 贝尔 美籍苏

格兰人

电磁波赫兹德

无线电报马可尼 意大利

上面的表格,把世界近代史上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知识点都概括进去了,有一目了然、以简驭繁的功效。凡是科技文化史、战争革命的经过、改革的内容措施等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总结。

第四,联系比较式。这种总结方法,可以将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史实内容进行比较。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一目时,通过比较“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异同”来进行小结。他指出:两派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的相同点有:1.都主张学习西方,学习的内容极为相似。2.学习目的都是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3.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同点有:1.目的与口号不同。抵抗派的目的是抵抗外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以加强国防,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魏源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将其概括为: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目的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巩固清王朝的统治。2.对外国侵略态度不同。林则徐和魏源学习西方为“制夷”,在民族自卫战争中付诸实施。洋务派中虽不乏抵抗侵略者的爱国志士,但在对外问题上主要是妥协退让。3.实施程度不同。抵抗派由于受到种种压制、打击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提出完整的学习西方的方案,虽有主张但未能实现。洋务派的方案虽不太完整,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其主张却得以实施,掀起了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4.客观效果不同。抵抗派抵制了外国侵略者,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起了推动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以上对比讲述,使学生对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有进一步全面的认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和鉴别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五,引申式。引申式总结就是在总结的最后,提出一些带有趣味性的或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课余读点有关的书或文章,以开阔他们的眼界。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世界现代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后,得出如下结论:1.德国与苏联订约的目的:德国鉴于苏联的强大,决定先进攻英、法,然后再进攻苏联,即所谓的“先西后东”。因而,此时德国全力追求在外交上争取苏联中立,以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2.苏联与德国订约的目的:当时苏联已意识到希特勒迟早要进攻苏联,但是为了粉碎英、法把“祸水东引”首先挑起苏德战争的阴谋,赢得时间加强战备,所以还是与德国签订了条约。3.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看法:刚才有的同学说,德国与苏联签订条约之后几天,就发动了世界大战,认为条约的签订解除了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后顾之忧,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种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的同学认为,苏联与德国签订条约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一样,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是一种叛卖行为。这种看法我觉得欠妥。我们应该看到:(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英、法、苏三国谈判破裂的结果,而不是三国谈判的破裂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结果。苏联本来是要和英、法组成反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线的,但是英、法方面毫无诚意,苏联就不得不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否则,英、法挑起苏德战争后,他们“坐山观虎斗”的阴谋就要得逞。从这个意义上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破产。不久,英、法自食其果,首先遭到了德国进攻,“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2)条约的签订推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使苏联赢得了加强战备的时间。在这次大战中,苏联是消灭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条约的签订对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个战局,也起着一定的影响。基于上述原因,教材对苏联与德国签订条约还是肯定的。关于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问题,我们在课后还可以继续探讨。最好找一些有关文章看看。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总结方式之外,还有纲要式、归纳式、铺垫式、悬念式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说明了。

四、总结技能的应用原则

第一,总结要为全课教学目标服务,紧扣教材的重点。一节课是一个整体,总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关于总结的设计也就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放在整节课的背景中加以考虑。总结时,必须突出教材的重点。例如,一位教师在讲中国古代史秦汉文化的科学技术时,把教材中的重点诸如九九乘法表、《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纸的发明、张衡创制浑天仪和地动仪、医圣张仲景和名医华佗,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述。但在做总结时,他只突出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造纸术、地动仪和华佗制成“麻沸散”五点内容,这五件均属于世界之最。突出古代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贡献,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是教材的重点,当然也就成了必须总结的内容。

第二,总结时对重要史实、概念的阐述要注意深化和提高,切忌简单地重复,应比讲新课再深化一步。例如,一位教师在讲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质,在新课结束后,引导学生抓住各个条约的特点进行总结:《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开放通商口岸和准许派驻领事,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望厦条约》的签订,美国除取得了英国在《南京条约》和附件里规定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并增加了美国军舰可出入通商口岸,及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的特权。《黄埔条约》的签订,法国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还增加了在五处通商口岸的传教权力。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美、法取得的特权英国同样可以享受。进而引申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样,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课教材的重点知识,而且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三,总结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不单单是知识的归纳,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讲世界近代史《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时,进行了这样的总结:

教师: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垄断组织的产生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于是,新兴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也超过了法国和英国。这种发展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打破了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居于首位、法国次之的局面。通过本节课内容的讲述,你觉得这种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所造成的。

教师: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这一规律又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这种不平衡性更加增强了。在这个时期,美国和德国先后超过了英国和法国。这种国际局势的出现,就是这个不平衡规律的具体表现。

教师:这种新的国际局势的出现,意味着帝国主义国家间产生了新的矛盾。在当时国际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其主要矛盾是什么?它发展下去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学生: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双方都是为了争夺殖民地,最终要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

教师:面对19世纪末紧张的国际局势,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制订了扩张和争夺计划,并结成了军事同盟,疯狂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发生,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上面的总结性提问,既概括了全课的重点内容,又对历史发展的趋势做了探讨,对学生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而结论的得出是通过一步一步地逻辑推理总结出来的,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第四,总结时要注意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而不是“教”,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检验教师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看这节课最后的提问结果或检测成绩。通过提问或检测,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师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教学,以补救学生学习的缺陷,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总结时要注意反馈。在提问时,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所提的问题难易要适当,要面对大多数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当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时,要给予耐心引导,或者是换一个角度,再进行提问。2.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认真进行评估,评估要准确、公正,要肯定成绩,指出问题,要注意以表扬为主。积极的评估能给学生以上进的力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五,总结时要力求简明扼要,总结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总结技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总结得好,可以使教学过程首尾呼应,善始善终。一堂历史课,应该是开头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结尾耐人寻味。只有这样的历史课,才是成功的历史课。

标签:;  ;  ;  ;  ;  ;  ;  ;  ;  ;  ;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总结技巧_教学技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