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快乐习作论文_卢月凤,罗玉珍

让孩子快乐习作论文_卢月凤,罗玉珍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呼唤习作本质的回归,强调习作训练要从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出发,与学生的生活挂钩,还学生习作本来的面目,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用充满个性的语言表达,写真体验,抒真感情,展现出学生习作的童心、童真、童趣。

关键字:积累 思维 个性

 反思备受重视的习作却一直不是深受欢迎的:1、学生没有强烈的习作欲望和动力,都“为习作而习作”;2、教师普遍感到习作难教,教得吃力却总不能如愿,甚至谈“文”色变!在习作教学中最普遍的现象是,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中,给一个命题习作,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和空间中去挖空心思作出一篇或多或少带有虚情假意的文章来。

 一、突出主体,培养兴趣。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呢?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一)教师牢固树立“学生是习作主体”这一观念。

备受重视的习作一直不受欢迎的原因是:教师过分重视“教”,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教师教得焦头烂额——学生听得两耳生茧——教师教得信心尽失——学生学得深恶痛绝。

习作的本质“习作就是用笔说话”(叶圣陶语)决定了学生是习作的主体。学生既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又是表达客观事物、进行习作实践、掌握习作技能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充分尊重学生,解放学生,诱发学生——习作和说话一样容易!怎么想就怎么说,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习作!

 (三)开放课堂。

传统习作教学把学生禁锢在课内,教师空泛地指导”学生搜肠刮肚地习作,致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针对这一弊端,可采取以下措施:

1、走出单纯的“习作课”,把习作教学从课内解放出来,延伸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大家都清楚,学生如果对客观事物比较熟悉,认识清楚、深刻,习作就有可能写得好;如果对事物比较生疏、认识模糊,就必定写不好习作。叶圣陶先生对此专门作过论述:“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就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如写《我的爸爸》,要学生自己细心观察爸爸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再访问妈妈、奶奶、爷爷、外公、邻居等,了解爸爸。然后翻阅别人是如何写此类文章的,最后综合借鉴他人的种种表达、布局谋篇的长处,写出一个真实的爸爸。

2、开创以发挥学生能动性为本的“活泼课堂”。

根据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从情境切入,先写后导。具体流程:教师通过生活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展示等多种方法创设写作情境,诱发写作情感——随机出现习作目标,让生感知。内容确定以后,让学生先说,说选材、说思路、同学互相评改,师适时点拨,三言两语后进入写作。(也可生独立构思,直接落笔成文)。十几分钟后,大体完成起草,开始评议。评议是相互修改的过程,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加以小结后,学生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依据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加强行为的可操作性、趣味性。

 二、丰富生活,注重积累。

许多学生怕写习作,要么觉得没什么可写,要么心中有话写不出来。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积累的欠缺,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觉得没什么可写”是素材的缺乏;“有话说不出”是语言的缺乏,因此,必须注重素材、生活两方面的积累。

 (一)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知能力。

写作的材料,无非来源于所历所见所闻;好的素材出现在眼前却抓不住,失之交臂,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应有的敏感和认知能力。教师要尽量扩大学生的生活面,积极组织、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课余活动、公益活动、家务劳动,动手、动脑、动情,在生活中检验和提高自己已有的认识,感知和积累新知识,并在感知、认识事物过程中,不断形成和提高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记观察笔记,建立“材料库”。

积累素材的一个好办法是写观察笔记。教师可要求学生从“人”、“事”、“物”、“情”四方面入手。1、“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等方面着手;2、“事”:从场所来说,有“学校的事”、“家里的事”、“街上的事”、“菜市场的事”等;从时间来说,有“早晨的事”、“中午的事”、“春天的事”、“秋天的事”;从感情来说,有“喜事”、“丧事”、“愁事”等等,不可计数;3、“物”: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家里摆的、操场种的、动态的、静态的都是写作的内容;4、“情”: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十分丰富而又非常微妙的,喜、怒、哀、乐、狂喜、痛苦、怨恨、舒畅……皆是文章。

 (三)广泛阅读,积淀厚实的语言功底。

??? 1、课内阅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好的文章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记、多背,帮助学生理解意义,明白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情达意的。《桂林山水》的教学:教师紧紧抓住桂林水与山的特点,让学生初读整体感知,细读理解词句,品读体会意境,再读情感升华。其间,通过观看山水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亲身感受或生活见闻,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兴趣盎然,感受富有个性,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篇、段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运用技巧都值得一提,学生只有先模仿才有创新。课后设计一次小练笔:选当地的一处风景,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写一段话。

2、课外阅读。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好“阅读积累卡”或摘抄本,把名文美篇、优美词句、名言警句一一抄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师还可开列推荐书目让学生自由阅读,利用图书馆或其它渠道进行自主阅读、摘录、教师定期检查,当然也可介绍一些好的报刊或课外读物给学生,如《小学生优秀作文》、《习作成功之路》等。一些好的文章,还要求会背,尤其是那些词精意丰的典故、成语、谚语,以便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

 (一) 写作思维的流畅性。

教师要随时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机会,帮助他们选好思维的切入点,以求在“最近发展区”上尽快发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创新,从而突出的效果。如多方面选材,以“祖国50年变化”为主题,让学生选择事例习作。学生可从大的方面写: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农村的变化等;也可从小的方面写:我家的变化、外婆家的变化等;此外还可以从某一方面写:路的变化(泥土路——石子路——水泥路);夏天降温工具的变化(手摇扇——电风扇——空调);炊具的变化(柴火灶——煤饼炉——煤气灶)等等,每个学生都从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刻、耳尽能详的事例出发,写得新鲜、独特。

 (二)写作思维的变通性。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通过“寻找联系”“举一而反三”来拓宽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思考相似、类似、相反的问题中,产生创造性设想的心理环境——思维震荡场,只要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写出来的习作就不会呆板、模式化。如指导学生根据“马路上机动车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进行写作,大部分的学生的立意都步伐一致:生活越来越好了!这时,教师就可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马路上车子越来越多,既可反映社会日新月异,人民升华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也可描写有些人不注意交通安全,从而导致交通事故越来越多;还可以从环境保护出发,提出尾气排放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等等,由于立意迥然不同,就八仙过海、各有千秋。

综上所述,习作教学,培养兴趣是前提,注重积累是手段,力求创新是方向,张扬个性是目标。学生有了主动习作的内驱力,同时习作给了学生一片艳阳天,一块能自由畅想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让学生说出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进而抒真情、写实感,一篇篇有声有色的、各具特色的文章就在学生的笔下诞生。

参考文献:

[1]崔峦. 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改进作文教学[J].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1997(3):1-2.

[2]孙绍颖. 从素质教育着眼,改进作文教学[J]. 学周刊(21).

论文作者:卢月凤,罗玉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让孩子快乐习作论文_卢月凤,罗玉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