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_增长极论文

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_增长极论文

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选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选择什么样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表面上看,只影响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但从本质上看,它将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能否在最佳状态下发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时间的函数,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过去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予以调整,不然,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将受到影响。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1、什么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稳态和动态之分。稳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三个部分组成:经济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政策。

经济区域的形成有多种多样,在我们国家可划分为东、中、西部,也可以划分为华东区、中南区、华中区、西南区、东北区和西北区,还可以按行政区划划分等等。经济区域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生态环境状况等,用函数来表示经济区域则有:D=F(D[,1],D[,2]……Dn), D[,i]=f[,i](d,s,k,p,c,l,m)…(1)

其中:D[,i](i=1……n)表示被划分为n个经济区域中的第i个区域;d表示经济地理位置;s表示资源状况;k表示经济发展水平;p表示人口状况;c表示生态环境状况;l表示发展潜力;m 表示除以上五种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

生产力布局,即为附着在各经济区域D[,i] 之上的生产力分布状况,用函数来表示即为:

E=g(E[,1],E[,2]……En),E[,i]=g[,i](D[,i]) i=1,2,……n…(2)

其中:E表示生产力布局,E[,i]表示附着在经济区域D[,i] 之上的生产力状况。

发展政策即为附着在经济区域D[,i]之上的、 旨在促进其生产力(被布局的)高速发展的各种政策。用函数来表示即为:

P=h(P[,1],P[,2]……P[,n]) P[,i]=h[,i](D[,i],E[,i]i=1,2……n…(3)

其中:P表示发展政策,P[,i]表示附着在经济区域D[,i] 之上的各种政策。

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战略(R)具有如下表达式:R=F(D,E,P)…(4)这就是说,它是经济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政策的函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表现为经济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政策三者中至少有一个发生变化。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假设生产力布局即为国家的投资分配,依据(4)式,即使在国家投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对各地区投资的分配分案不同,实际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果以函数K(·)表示投资效益,[经济区域D[,i]的投资效益为K[,Di] (·)]A表示国家投资总额,在n个经济区域D[,i](i=1,2,……n),不同的投资方案A=A[,1]+A[,2]+……A[,n]和A=A[1][,1]+A[1][,2]+……A[1][,n](其中至少有一个不等式A[1][,i]≠A[,i]成立, i=1,2……n),代表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前者的投资总效益为

n

K[,1](A)=∑K[,Di](A[,i]),后者的投资总效益K[,2](A)=∑K

i=1

[,Di](A[1][,i])。如果不同地区的投资效益不同,即K[,Di](M)≠

nn

K[,Dj](M)(i≠j,M为任意投资额),那么,∑K[,Di](A[i])≠∑

i=1 i=1

K[,Di](A[1][,i])即K[,1](A)≠K[,2](A)。这说明:在地区之间投资效益不等的情况下,两种方案的总体效益不同。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下列等式

n n

K[,1](A)或∑K[,Di](A[,i])=∑K[,Di](A[1][,i])

1=i

i=1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K[,Di](·),(i,j=1,2,……n) 即每一个经济区域的投资效益都相等。在这一条件下,国家实施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无效。但事实上K[,Di](·)=K[,Dj](·),(i,j=1,2,……n)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可能,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投资效益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比如在山西投资火力发电厂(用煤作燃料),比在广东的效益就高(假设两地的电价相同);反之,在广东投资家电制造,又可能比山西的效益高。

以上分析说明:

1、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经济区域的基本情况差距很大, 即D[,i]≠D[,j](j≠i),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必要的。2、由于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生不同的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因此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区间里,必然存在一种最佳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能使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在最佳状态下发挥。3、最佳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投资角度看是把资金重点投向那些投入产出率高的地区、行业。从全面的角度看是把生产力重点布局到那些成本低、效率高、潜力大、经济资源丰富、市场辐射能力强、环境压力小的地区。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再选择的必然性

1、 从理论上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入了必须调整的阶段。

前面已经谈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稳态和动态之分,所谓稳态的是在某一时间截距内(一般指某一相对固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所谓动态的是指随着时间的变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推进而不断进行调整或再选择的状态。如果以T(i)(i=1,2……)表示有序的、 以时间进行测度的经济发展各阶段,那么,动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有如下的离散形式的表达式:

R(i)=F〔D(i),E(i),P(i),T(i)〕 i=1,2………(5)

其中:R(i)表示动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D(i)表示第i 个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区域状况;E(i)表示第i 个经济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布局状况;P(i)表示第i个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政策状况。

历史地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动态发展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发生变化,首先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将会发生变化或进行再选择;其次是各经济区域的相对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生态环境状况等,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作出灵活而又恰当的反映,否则它将损害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以日本为例,战后的40年间,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经历了两次“相去甚远”的选择和若干次调整。

经过近2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已进入了“一个以满足人民需要为主要内容、以大工业为手段、大规模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阶段”〔1〕, 新阶段的到来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发生巨大变化:

——“解决温饱问题”转变成“实现小康社会”;

——“在总量较小的条件下,GNP年均增长率10 %左右”转变为“在较大总量条件下,保持GNP年均增长率8%左右”。实现后一目标将比实现前一目标的难度更大,它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给予支撑;

——“计划经济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

——“不平衡发展”变化为“加速发展兼顾平衡”。

同时,各经济区域中的相对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环境等因素也发生了巨变。为了适应这一系列的变化,就必须实行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在呼唤一个明确的、 赋予崭新内容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实行不平衡发展,其目的是使沿海地区迅速发展成中国经济的增长极,然后利用增长极的示范、辐射、渗透等效用带动全国经济向前快速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国家对东部及沿海地区除了给予优惠政策外,在资金投入方面也加大了倾斜的力度。以1994年为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及沿海、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9823、3253和1885亿元,而三大经济带的人口总数分别为4.89、4.26和2.73亿,国土面积分别为129、286和538 平方公里。〔2〕

作为倾斜政策的必然结果,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拉开。1994年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1781亿元, 中西部地区分别只有16461和8518亿元。按人均计算的GDP,1978年的差距还不大,三大经济区域分别为466、312和257元,但到了1994年, 差距已非常悬殊,分别为5352、2878和2320元,从发展趋势看,差距仍会进一步拉大。

正是由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日益扩大,人们已越来越从实践中发现了当前我国这种单极扩散格局存在一些问题:1、中国幅员辽阔,靠东部沿海这一个增长极要扩散到遥远的西部地区,不仅时间漫长,而且增长极自身的能量也存在问题。如果国家为了达此目的而追加发展极的势能,继续、大力度的倾斜将是必需的,那么地区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恶化;2、经济发展的马汰效应已经发生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要大于增长极的扩散作用而缩小其同增长极的距离。相反,由于马汰效应作用力更大,增长极即使从现在起国家停止倾斜,其与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这一结果同我们扶持增长极实行梯度战略的初衷似有不符。3、从全局、总量来讲,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悬殊, 事实上是制约经济全面、高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而产生的地区之间、利益集团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仅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而且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还将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

在这些问题面前,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平衡发展的水桶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水桶的总容量同构成水桶壁的最短一块本板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效应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否则(太)低发展水平地区将会制约高发展水平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最终制约全局(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

虽然,在现阶段的中国实践水桶理论可能为时过早,但这一理论的提出却充分表达了一些敏感的经济学家对继续实行“高强度”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将会产生的问题的深深忧虑。这些问题也已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1997年上半年,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已达到320 个亿,其增长速度高出东部地区17个百分点。以上两方面的事实均说明:“高强度”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开始松动,而推动其松动的根本动力是这一战略的实践本身。

三、跨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经济发展阶段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区别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确立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第一步是消灭绝对贫困实现温饱,第二步是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为了使这三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应该相应地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第二步是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平衡但局部不平衡的发展战略;第三步是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平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三步走的具体实现形式分别是:单极战略、多极战略和均衡开发战略。三步战略将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三次飞跃。

2、中国跨世纪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多增长极战略

我们正处在世纪的转折点,它的重要性并不是纪年符号的更改,而是我们将满怀信心告别贫困、告别温饱,阔步进入小康社会。让我国实现这一愿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全局平衡局部不平衡的多增长极发展的战略。所谓的多增长极战略,就是在中、西部地区选择几个省、市或地区或流域(如长江流域),象过去扶助东部沿海增长极那样,使之培养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多极战略,格局既吸收了水桶理论中平衡发展有利于总体发展的思想,也吸纳了梯度理论中不平衡发展有利于经济扩散和集中力量扶助重点的理想。因为中西部地区都存在增长极,故从全局来讲,特别是相对于单极来讲是平衡的或较平衡的;又就局部来讲,特别是两极之间,多极战略仍强调梯度推进。由于增长极的增多,每个增长极所要求的辐射范围缩小了,这就相对地增强了增长极的势能,从而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相对于单极格局)避免两极分化情况的出现。

多极战略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市场竞争中的公平。在单极战略中,由于增长极独一无二的强大吸附作用,非增长极地区的人才、资本、原材料等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均缺少节制地流向了增长极地区,这对非增长极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实现多极战略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克服这些问题,因为中西部地区都有它的增长极,它们可以把各区域的要素资源吸引住,实现地区之间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

实施增长极战略的本质是因为资源有限,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有条件的地区。试想,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资源,使每一个地区都得到足够的发展动力,显然,从总效果看,均衡发展总比不平衡发展好。过去因为我们的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只能扶助东部沿海一个增长极;现在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足以再扶助2—3个增长极;随着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均衡发展战略将可启动。

3、多极战略实施方略

多极战略实施的基本方略有:以构建市场体系、开发地方资源为基本目标,抓住十五大经济体制改革精神赋予的极好改革机遇,用以线带点,以点连线的方法合理布局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以质量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飞跃。

(1)构建市场体系、开发地方资源, 是多极战略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和出发点。首先,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以此目标为目标,促进第二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大都是“富饶的贫困”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低。充分开发这里的资源不仅可以启动其经济、增加其收入、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而且它将为全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的必需资源。中国经济在现阶段要持续实现8%的增长率,必须要有更雄厚的资源给予支持。因此,资源开发应当成为多极战略的切入点之一。第三,中部地区有丰富的市场资源,从构造全国市场体系的角度看,其开发价值,比沿海地区更高。武汉、南昌、郑州、重庆、兰州等一批省会城市都是地处交通咽喉、信息四通八达的大都市,它们都应该而且能够成为未来中国大市场的骨架。第四,沿边地区特别是沿边的通商口岸,市场和经济的开发潜力很大,一旦这些地区经济隆起,它将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马汰效应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我们应当通过多极发展战略在这类地区“制造”马汰效应。

(2)以线带点、 以点连线是多极战略中合理布局生产力的基本方法。所谓的“线”是指经济发展带,所谓的点是指重点发展城市或经济特区。“以线带点”就是新确立的经济增长极应该是带状延伸的、重点发展城市相间座落的有机整体;“以点连线”是指先发展重点城市然后带动整个经济带经济腾飞。我们认为,长江流域(其重点发展城市为:上海、南京、芜湖、安庆、九江、黄石、武汉、岳阳、宜昌、万县、重庆等)和欧亚大陆桥(其重点发展城市为:连云港、徐州、商丘、郑州、洛阳、咸阳、宝鸡、武山、兰州、武威、嘉峪关、哈密、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等)可以成为多极战略的两个基本增长极(经济带),在此两个基本增长极之上,若把赣州、南昌、麻城、阜阳、荷泽、衡水、霸州等“点”增加进去,则在纵向形成京九增长极,这一增长极发展潜力极大。根据在沿边地区制造“马汰效应”的思想,新的区域经济战略还应把沿边各重要口岸〔如图们江、漠河、满州里、二连浩特、友谊关(凭祥市)、河口、景洪等〕纳入其中,作为重点建设城市或地区。这样多极战略共包括二纵(东南沿海和京九线)二横(长江流域和欧亚大陆桥)4个增长极,新增增长极三个,新增重点建设城市将近40个。

(3)乘十五大改革精神之东风, 把多极战略中新增各“点”——城市,作为新的发展阶段中的特区加以重点建设。其基本思路是:各省(市)会城市积极推广深圳改革经验,实现与之平衡的经济发展政策。以此同时要加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化企业的建设和改造。这类城市的发展要体现“国家对经济运行的控制”;各地县级城市应实行比深圳更优惠的经济发展政策,使之成为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乐园。国家对这类地区的投资,一般不用于直接兴办国有企业(除非是大规模的,国家需要控制的资源开发项目),而是用于改善它们的投资环境和实现优惠政策过程中的利率、税收补贴等。用经济杠杆的办法吸引生产力流向这些地方,促进它们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的热点地区。

标签:;  ;  ;  ;  ;  ;  

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_增长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